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上L低渗油藏CO_(2)混相驱微观动用特征实验研究
1
作者 何洋 汪周华 +2 位作者 郑祖号 涂汉敏 何友才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9-596,共8页
渤海L低渗油藏储层整体表现出中孔、低渗的特点且油藏流体低密度、低黏度,在开发前期已经进行水驱补能,亟须探索不同开发方式的可行性研究,为后续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但该油藏不同驱替方式微观动用特征、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 渤海L低渗油藏储层整体表现出中孔、低渗的特点且油藏流体低密度、低黏度,在开发前期已经进行水驱补能,亟须探索不同开发方式的可行性研究,为后续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但该油藏不同驱替方式微观动用特征、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以渤海L低渗油藏为研究对象,选取储层内部2块代表性砂岩岩心,运用在线核磁驱替技术,开展岩心CO_(2)混相驱油和水驱转CO_(2)混相驱油室内实验测试,在驱替过程中对岩心进行实时扫描,明确不同驱替方式微观动用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相同驱替条件下驱替2.0 PV流体后,高渗岩心a(33.80×10^(-3)μm^(2))和低渗岩心b(2.95×10^(-3)μm^(2))CO_(2)混相驱(最终驱替效率分别为69.31%,66.18%)相比水驱转CO_(2)混相驱(驱替效率分别为58.07%,56.97%)效果更佳;高渗岩心相比于低渗岩心大孔占比更多,孔隙连通性强,CO_(2)混相驱油以及水驱转CO_(2)混相驱油的驱替效率分别提高3.13%和1.10%,表明物性对驱替效率影响较小;高渗岩心和低渗岩心水驱时孔喉动用下限分别为0.019 7μm和0.009 8μm,渗透率低使得压差较大,故孔喉动用下限更低;当水驱转CO_(2)混相驱后,油、气、水三相渗流,增大了实验压差,此时孔喉动用下限分别降低至0.008μm和0.004 9μm,与一直使用CO_(2)混相驱2块岩心孔喉动用下限(0.006 9μm、0.005 2μm)接近;推荐CO_(2)混相驱为L油藏后期合理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核磁 CO_(2)驱 水驱转CO_(2)驱 砂岩油藏 驱替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次洼陡坡带精细油源对比 被引量:15
2
作者 齐玉民 郝鹏 +3 位作者 王渝 佟朝晖 李志勇 王岩岩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1-156,共6页
文中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渤中凹陷西次洼沙河街组(沙一段、沙三段)和东营组(东三段、东二下亚段)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明确了主力烃源岩和各套烃源岩在沉积环境和母源输入方面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应用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 文中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渤中凹陷西次洼沙河街组(沙一段、沙三段)和东营组(东三段、东二下亚段)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明确了主力烃源岩和各套烃源岩在沉积环境和母源输入方面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应用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多种方法相结合,对渤中凹陷西次洼陷陡坡带原油进行了详细地油油和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生烃潜力高于东营组,东三段陆源有机质输入高,沙一段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富含伽马蜡烷,沙三段低等水生生物十分发育。依据C24/C26(S+R)、C29S/(R+S)、4MSI及γ蜡烷指数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可以区分各套烃源岩。研究区原油东营组烃源岩的贡献不明显,主要具有3种成因类型,分别为来源于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的"沙三型原油"、"沙一型原油"和来源于2套烃源岩的"混合型原油"。其中,"混合型原油"为主要类型,在东、西部古近系和新近系储层均有分布,"沙三型原油"和"沙一型原油"分布于陡坡带东部的古近系储层。陡坡带西部深、浅层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一致,由同一套沙河街组烃源岩供烃,陡坡带东部原油垂向上差异性大,具有多源多次充注的成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 油源对比 陡坡带 渤中西次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西部海域某区块油田注水过程储层伤害机理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旭东 陈科 +2 位作者 何伟 张铜耀 陈毅雯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126,共6页
基于海上油田高效开发的理念,如何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降低储层伤害成为高效开发海上油田的关键。针对渤海油田某区块注水过程中注入压力偏高、地层欠注等问题,进行了储层敏感性分析,以及悬浮物、垢样的扫描电镜分析等。实验发现:储层具有... 基于海上油田高效开发的理念,如何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降低储层伤害成为高效开发海上油田的关键。针对渤海油田某区块注水过程中注入压力偏高、地层欠注等问题,进行了储层敏感性分析,以及悬浮物、垢样的扫描电镜分析等。实验发现:储层具有中等偏强的水敏伤害,黏土矿物蒙皂石以及伊/蒙间层不同程度地发生膨胀、分散,造成储层堵塞。注入水中的悬浮物含量高达16.7mg/L,严重超出平台标准要求;注入水中的颗粒粒径大约集中在30μm,容易造成储层堵塞。储层经过注水冲刷,孔喉中零星分布着大量的碳酸盐颗粒,使得储层渗透率降低。在明确了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伤害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加药方式、酸化等保护措施。施工后注水井井口注入压力下降了7MPa,日注水量增加了6倍,酸化解堵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西部海域 注水 伤害机理 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次洼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9
4
作者 郝鹏 臧春艳 +3 位作者 王波 罗程飞 李阔 曹洁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1-686,共6页
根据渤中凹陷西次洼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母源的差异,总结了鉴别3套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参数,根据多种地球化学资料,对西次洼6个含油气构造的原油及油砂进行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C24/C26(S+R)、γ蜡烷... 根据渤中凹陷西次洼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母源的差异,总结了鉴别3套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参数,根据多种地球化学资料,对西次洼6个含油气构造的原油及油砂进行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C24/C26(S+R)、γ蜡烷异常指数、4MSI、C29αββ/(ααα+αββ)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可以有效区别不同的烃源岩。研究区原油分为4类:Ⅰ类原油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分布于渤中8-D油田;Ⅱ类原油来源于东三段烃源岩,分布于渤中1-A、渤中2-A油田古近系,曹妃甸L油田中生界和曹妃甸5-E构造;Ⅲ类原油来源于沙一段烃源岩,分布于曹妃甸6-D油田古近系和曹妃甸L油田新近系;Ⅳ类原油为混合型原油,分布于渤中1-A、渤中2-A、曹妃甸6-D油田新近系。渤中8-D油田和曹妃甸5-E构造整体为单源供烃,其余油田古近系为单源成藏,新近系为多源混合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色谱-质谱 碳同位素 油源对比 渤中凹陷西次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流控技术评价聚合物与储层岩石相互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铜耀 陈科 +3 位作者 刘泠杉 张旭东 张芃 于建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117,共7页
油田对聚合物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孔喉大小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来确定的,但随着微流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目前可视的微观液体流动形态的尺度已经缩小到纳米尺度,为了精细筛选聚合物的适应条件,利用微流控技术从微观角度模拟真实储层以... 油田对聚合物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孔喉大小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来确定的,但随着微流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目前可视的微观液体流动形态的尺度已经缩小到纳米尺度,为了精细筛选聚合物的适应条件,利用微流控技术从微观角度模拟真实储层以评价聚合物对储层的影响是很必要的。介绍了目前利用聚合物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相关研究,利用微流控技术对聚合物与储层岩石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微流控技术未来发展进程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芯片 聚合物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在渤海海域致密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以黄河口凹陷BZ-A构造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郝鹏 王波 +7 位作者 齐玉民 杨纪磊 来建宾 庾永钊 李阔 王思惠 唐学杰 王晓东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11期60-66,共7页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致密储层的含油气性往往具有多解性。根据储层定量荧光分析(QGF和QGF-E)的技术特点,将其应用于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BZ-A构造沙河街组储层中,结合测井解释和试油结果,探究该技术在致密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效果。研...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致密储层的含油气性往往具有多解性。根据储层定量荧光分析(QGF和QGF-E)的技术特点,将其应用于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BZ-A构造沙河街组储层中,结合测井解释和试油结果,探究该技术在致密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通过QGF-E强度得出的BZ-A构造现今油水界面与测井解释的界面深度相近。研究区油水层的判别基准线约为70pc,含油饱和度与QGF-E强度正相关,测井解释为油层段的样品QGF-E强度值绝大多数>70pc,含油水层和水层段均小于该值。利用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建立了该区含油性判别标准并利用试油结论进行验证,有效识别出了沙一段上部干层段和测井资料遗漏的沙一段下部的致密油层,该技术可以为判别致密储层的流体性质提供新的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GF-E QGF 致密储层 油层识别 黄河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混积岩储集空间精细表征评价技术——以黄河口凹陷BZ-A构造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
7
作者 郝鹏 张铜耀 +8 位作者 宋修章 王岩岩 贺银军 蔡涛 赵伟 周富春 李志勇 陈琪 郑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33-40,共8页
关于致密湖相混积岩储层储集空间精细表征和储层分类评价方面的研究极少。为了给渤海海域下一步中深层混积岩油气勘探评价提供参考,以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致密混积岩储层为例,利用物性资料、铸体薄片、高压压汞、自动矿... 关于致密湖相混积岩储层储集空间精细表征和储层分类评价方面的研究极少。为了给渤海海域下一步中深层混积岩油气勘探评价提供参考,以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致密混积岩储层为例,利用物性资料、铸体薄片、高压压汞、自动矿物成分定量识别系统(QEMSCAN)、多尺度微米CT、二维大尺寸背散射图像拼接技术(MAPS)等实验手段,对研究区沙河街组致密湖相混积岩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多尺度定量表征,并选择合理的评价参数对致密混积岩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靶区湖相混积岩储层岩石类型多样,孔喉结构复杂,平均孔隙度为7.9%、平均渗透率为0.261 mD;②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等次生孔隙为主,混积岩各深度段主要岩石类型不同,主要孔喉类型也不相同;③储层孔隙半径分布范围为0.2~300.0μm,亚微米—微米级多尺度分布,喉道半径主要分布范围介于0.5~12.0μm;④混积岩中典型不同岩性储层平均孔隙半径、主要孔隙半径分布区间、平均孔喉比参数差异明显,云质砂岩和含云砂岩孔隙结构要优于(含)碳酸盐质砂岩,而以陆屑灰岩和钙质砂岩为最差;⑤以岩性、物性、铸体薄片面孔率、平均孔喉半径、储集空间类型等作为评价参数,建立了靶区致密混积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将储层由好到差依次分为Ⅰ、Ⅱ、Ⅲ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致密储层 数字岩心技术 孔隙结构 古近系沙河街组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渗高阶煤煤岩毛管压力数学表征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科 陈毅雯 +3 位作者 刘志伟 何伟 杨发荣 唐磊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01-1407,共7页
毛管压力对煤层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定量表征中、低渗高阶煤煤岩毛管压力曲线,开展了中、低渗高煤阶煤岩高压压汞实验,利用得到的毛管压力数据回归建立了新的毛管压力曲线双参数和单参数数学模型,并研究了参数a、b间关系,以及参数a、... 毛管压力对煤层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定量表征中、低渗高阶煤煤岩毛管压力曲线,开展了中、低渗高煤阶煤岩高压压汞实验,利用得到的毛管压力数据回归建立了新的毛管压力曲线双参数和单参数数学模型,并研究了参数a、b间关系,以及参数a、b对毛管压力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研究拟合建立的新毛管压力模型P_(c)=P_(min)e^(aS^(b)_(Hg))√S_(Hg)能够很好地拟合中、低高阶煤样的高压压汞实验测试得到的毛管压力数据,拟合程度达到98%以上,为定量表征高阶煤储层毛管压力提供了经验公式。根据本文建立的新毛管压力经验公式,在以S_(Hg)为横坐标,以lnP_(c)-lnP_(min)-ln(S_(Hg)^0.5)为纵坐标的在直角坐标系中,S_(Hg)与lnP_(c)-lnP_(min)-ln(S_(Hg)^0.5)成幂指数关系lnP_(c)-lnP_(min)-ln(S_(Hg)^0.5)=aS^(b)_(Hg),因此可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计算参数a和b值,进而可以得到相应煤样的毛管压力数学模型。参数a和b呈负幂函数关系,其关系式为a=0.2594b^(-1.972),基于该关系式,可进一步得到单一参数毛管压力数学模型为P_(c)=P_(min)e^(0.2594 b-1.972)S^(b)_(Hg)√S_(Hg),则lnP_(c)-lnP_(min)-ln(S_(Hg)^0.5)和S_(Hg)在双自然对数坐标中成线性关系,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直线斜率即为b值,进一步简化了毛管压力模型。利用新数学模型开展数值模拟,发现煤样毛管压力随参数a和b增加而增加;参数a和b与孔渗的关系表明,参数a随渗透率、孔隙度增加而降低,成线性关系,而参数b则随渗透率、孔隙度增加而增加,均成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渗 高阶煤 毛管压力 数学模型 高压压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