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油田智能注水完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9
1
作者 谭绍栩 宋昱东 +3 位作者 王宝军 林家昱 张羽臣 余建生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68,共6页
渤海油田储层主要以疏松砂岩为主,需要实施分层配注提高采收率,而常规注水工艺受井斜和注水层数等限制,存在作业时效低、施工成本高等问题。为此,渤海某油田M井首次尝试采用了智能注水完井技术进行分层配注,实现了注水工艺智能化。该技... 渤海油田储层主要以疏松砂岩为主,需要实施分层配注提高采收率,而常规注水工艺受井斜和注水层数等限制,存在作业时效低、施工成本高等问题。为此,渤海某油田M井首次尝试采用了智能注水完井技术进行分层配注,实现了注水工艺智能化。该技术通过井下压力传感器和液控滑套,进行数据实时采集和流量控制,通过地面数字化监控系统实现远程快速、准确调控,可实现井下储层状态实时动态监测和井下工具的远程控制,从而达到精细化注水、改善油藏管理和节省修井时间的目的。该技术在渤海油田的成功应用,为海上无人平台分层注水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智能完井 分层注水 实时动态监测 远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段井模型的海上油田新型控水技术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敉邦 王中华 +2 位作者 杨胜来 陈秋月 路强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6年第5期117-119,142,共3页
新型控装置(AICD)具有对水相的智能识别和抑制功能。通过建立海上某高渗底水砂岩油田多段井模型,对AICD技术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采用AICD技术能抑制底水锥进速度、扩大底水波及面积、降低油井含水率和提高油井产量;在油田综... 新型控装置(AICD)具有对水相的智能识别和抑制功能。通过建立海上某高渗底水砂岩油田多段井模型,对AICD技术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采用AICD技术能抑制底水锥进速度、扩大底水波及面积、降低油井含水率和提高油井产量;在油田综合含水达到80%前实施AICD技术增油效果最好,而在目标油田综合含水92%的情况下进行AICD完井仍能有效增加油井产量。AICD技术为海上油田控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水技术 多段井模型 应用效果 完井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妃甸油田大位移水平井完井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飞 司念亭 +3 位作者 李君宝 王昆剑 刘峰 张红艳 《石化技术》 CAS 2016年第5期148-148,150,共2页
曹妃甸油田近期实施了数口大位移井,XXH井为其一,本文介绍了大位移井完井难点、防砂及采油工艺技术,同类井中水平段井眼及井筒清洁至关重要,优选油藏保护工具及油层保护钻完井液保证工程质量,同时对电潜泵生产及管理提出较高要求,本井... 曹妃甸油田近期实施了数口大位移井,XXH井为其一,本文介绍了大位移井完井难点、防砂及采油工艺技术,同类井中水平段井眼及井筒清洁至关重要,优选油藏保护工具及油层保护钻完井液保证工程质量,同时对电潜泵生产及管理提出较高要求,本井将为同类井的施工积累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位移井 完井工程 生产管柱 罐装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油田采收率技术探讨
4
作者 李军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3期81-83,共3页
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石油储备量,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应注重提高油田开采率,制定油田开采方面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并对当前的油田开采方案进行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开采技术,从而提高整体的油田采收率。
关键词 油田采收 提升效率 技术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礁灰岩强底水油藏控水对策研究
5
作者 杨勇 李芳芳 +3 位作者 孙常伟 程佳 刘远志 江任开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2期68-74,共7页
裂缝性礁灰岩强底水油藏孔、缝、洞发育,底水能量供应充足,由于裂缝发育的非均质性及裂缝产状类型的多样化,油井水锥规律非常复杂,亟需发展有效的控水措施。以流花11-1油田为例,基于岩心描述、铸体薄片分析和扫描电镜实验结果对储层进... 裂缝性礁灰岩强底水油藏孔、缝、洞发育,底水能量供应充足,由于裂缝发育的非均质性及裂缝产状类型的多样化,油井水锥规律非常复杂,亟需发展有效的控水措施。以流花11-1油田为例,基于岩心描述、铸体薄片分析和扫描电镜实验结果对储层进行分类,并建立不同储层机理模型,研究不同储层水平井水锥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油井历史控堵水措施效果,针对性提出不同储层后期控堵水对策。研究结果表明,4类储层中致密裂缝型和孔洞裂缝型储层最易发生水锥,表现为油井见水快、含水率上升快、产量递减快;在现场已实施的3类控水措施中,“连续封隔体+流入控制装置(Inflow Control Device, ICD)”控水措施既能充填裂缝,又能降低高产能段流量,起到均衡控水的作用,现场应用效果最好。该项研究对于裂缝型底水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该类油田的见水规律和控水对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灰岩 储层分类 水锥规律 控水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隔夹层影响的平行水平井网三维水驱油实验及驱替特征研究
6
作者 孙广义 罗宪波 +2 位作者 王鹏 翟上奇 陈科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以相似理论为指导,根据渤海BZ油田目的层地质条件设计了具有不同封隔能力的50 cm×50 cm×30 cm(长×宽×高)非均质性三维储层模型,井网选择平行水平井网。在优选的1.0 mL/min的驱替速度条件下,采用平行水平井网进行2... 以相似理论为指导,根据渤海BZ油田目的层地质条件设计了具有不同封隔能力的50 cm×50 cm×30 cm(长×宽×高)非均质性三维储层模型,井网选择平行水平井网。在优选的1.0 mL/min的驱替速度条件下,采用平行水平井网进行2组水驱油实验,通过测量驱油过程中储层的电性特征、注入水、采油量和产水量等参数,将储层的电性特征换算成含油性,分析在具不同特征的储层中水驱特征。结果表明:平行水平井网在具不同夹层类型模型水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在重力和不渗透夹层的遮挡作用下使得注入水在储层下部注采跟部区域突进更快、见水更早、波及范围小、总体采出程度低,在模型上部夹层之上区域剩余油饱和度高。对于具不渗透夹层的储层类型可以通过在夹层上方加密井网来提高采收率。对于具半渗透夹层的储层类型的储层剩余油的挖潜重点在夹层下部未受注采井控制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夹层 水平井网 驱油实验 水驱特征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气相动态变化的泡沫油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艳玉 崔国亮 +2 位作者 孙晓飞 段学苇 胡文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70,115-116,共4页
目前中外部分稠油油藏在冷采过程中出现了不同于常规溶解气驱的生产特征,泡沫油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前人主要通过改进常规溶解气驱模型模拟泡沫油现象,未考虑泡沫油油藏生产过程中的气相动态变化过程。为此,引入气相相态变化率来... 目前中外部分稠油油藏在冷采过程中出现了不同于常规溶解气驱的生产特征,泡沫油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前人主要通过改进常规溶解气驱模型模拟泡沫油现象,未考虑泡沫油油藏生产过程中的气相动态变化过程。为此,引入气相相态变化率来表征压力衰竭开采过程非平衡特性,建立泡沫油动态数学模型,并通过压力衰竭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进而研究相关参数对泡沫油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压降速度越大,泡沫油采收率越高;气相衰竭系数越小,泡沫油产量曲线凸起越大,泡沫油产量越多;气泡生长指数越大,形成泡沫油的时间越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油 两相渗流 相态变化率 动态数学模型 压力 衰竭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玄武岩屏蔽作用下的地质目标地震采集技术研究——以冰岛M区块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胡兴豪 宋建国 帅鹏宇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6-122,共7页
冰岛M区块内存在两套覆盖范围较广、厚度大的玄武岩,其强烈的屏蔽作用使得该区采集难度很大,以往采集得到的资料整体信噪比低,下伏地层基本无反射信号。为了获得该地区更好的地震资料,特别是获取玄武岩强屏蔽层下伏的中、深层地震信息,... 冰岛M区块内存在两套覆盖范围较广、厚度大的玄武岩,其强烈的屏蔽作用使得该区采集难度很大,以往采集得到的资料整体信噪比低,下伏地层基本无反射信号。为了获得该地区更好的地震资料,特别是获取玄武岩强屏蔽层下伏的中、深层地震信息,通过分析采集难点,经关键参数论证和技术研究,设计出满足地质目标的斜缆采集方式,保证了采集频宽,配合低频、大容量震源,提高了地震信号的穿透能力,得到了高品质地震资料,最终形成了一套针对玄武岩屏蔽作用下的地质目标地震采集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屏蔽 地震采集 低频大容量 倾斜电缆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工况条件下离心泵机械密封性能参数研究
9
作者 赵文凯 王涛 王金刚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2025年第3期20-25,30,I0001,I0002,共9页
离心泵在设备启停阶段,可能会因泵体内部压力发生急剧变化、机械密封接触不良等原因导致机械密封短暂失效。文章针对上游泵送机械密封通常在变工况条件下发生密封失效的问题,对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原有动压槽为单向螺旋形,其... 离心泵在设备启停阶段,可能会因泵体内部压力发生急剧变化、机械密封接触不良等原因导致机械密封短暂失效。文章针对上游泵送机械密封通常在变工况条件下发生密封失效的问题,对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原有动压槽为单向螺旋形,其在设备变工况条件下容易出现密封效果不佳的情况是导致密封失效的根本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双向槽结构特点,设计出一款新型双向连通槽。通过数值模拟对双向连通槽的流体膜转速、压力、泄漏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动环顶端受到的压力最大;密封环外径速度最大;当槽深小于6μm、槽数在8~10之间、台宽比为0.3~0.4、坝长比小于0.5时,可以使机械密封在变工况条件下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双向连通槽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机械密封 变工况 数值模拟 几何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15
10
作者 葛岩 刘成林 +3 位作者 谢英刚 胡云亭 马寅生 公王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7-61,115,共5页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长期以来一直未取得大的突破。在对研究区石炭系构造特征、沉积特征、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源对比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油气勘探前景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类型主要包括泥岩、...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长期以来一直未取得大的突破。在对研究区石炭系构造特征、沉积特征、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源对比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油气勘探前景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类型主要包括泥岩、炭质泥岩、煤和灰岩;北缘烃源岩最具勘探潜力,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和Ⅲ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备良好的生烃潜力;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形成期次及其后期分布范围;露头区油气显示及油源对比结果进一步证实,石炭系烃源岩经历了生、排烃过程,油气成藏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北缘石炭系具有早期生烃、断裂输导、调整成藏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油源对比 成藏模式 勘探潜力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场延拓最小二乘法去虚反射技术在上下缆采集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赫建伟 顾汉明 +2 位作者 吴耀乐 方中于 李添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4-430,2,共7页
海上拖缆采集数据通常存在缘自海水面虚反射(鬼波)的陷波特性,而近年推出的上下缆采集技术可有效压制虚反射,但常规上下缆处理技术往往忽略了测量过程中的噪声影响。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先利用频率—波数域波场延拓算子分别获得上下... 海上拖缆采集数据通常存在缘自海水面虚反射(鬼波)的陷波特性,而近年推出的上下缆采集技术可有效压制虚反射,但常规上下缆处理技术往往忽略了测量过程中的噪声影响。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先利用频率—波数域波场延拓算子分别获得上下缆总波场与上行波和下行波的关系,继而获得上下缆总波场与上行波和虚反射算子的关系,然后采用最小二乘算法去除虚反射并将剩余噪声最小化,从而实现上下缆数据中最优提取上行波。合成数据和实际海上数据处理测试结果表明,上下缆数据处理结果既保留了浅层高频信息,有较高分辨率,又确保了深层低频信息,目的层反射比浅缆数据能量强、信噪比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反射/鬼波 上下缆处理 噪声压制 最优去虚反射 频率—波数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空气低温氧化作用对稠油组成及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芳芳 杨胜来 +2 位作者 王继良 高启超 吴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8-652,667,共6页
为了揭示稠油低温氧化作用机理及对原油组成及性质的影响规律,以辽河油田齐40稠油为例,通过高温高压反应釜研究了稠油注空气低温氧化机理以及温度和催化剂对低温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氧化反应后,体系压力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减... 为了揭示稠油低温氧化作用机理及对原油组成及性质的影响规律,以辽河油田齐40稠油为例,通过高温高压反应釜研究了稠油注空气低温氧化机理以及温度和催化剂对低温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氧化反应后,体系压力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低温氧化反应为吸氧反应,120℃氧化反应、180℃氧化反应、120℃催化氧化反应和180℃催化氧化反应的耗氧率分别为43.87%、58.46%、52.53%和62.89%。原油在反应过程中既发生大分子的断键反应也发生小分子的缩合反应,氧化反应后原油SARA组成中饱和烃、芳香烃和沥青质含量增加,胶质含量减少。氧化反应会导致稠油黏度增加,120℃氧化反应、180℃氧化反应、120℃催化氧化反应和180℃催化氧化反应后稠油黏度增加幅度分别为17.63%、34.00%、18.22%和38.50%。低温氧化反应速率及耗氧量与反应温度和催化剂有关,温度越高,反应越快,耗氧量越高;催化剂环烷酸锰和环烷酸钴的加入可增强氧化反应活性,提高反应速率和耗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注空气 低温氧化 催化剂 耗氧率 SARA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sco表层套管钻井技术在中石化阿根廷项目区块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兰江 刘洪彬 +3 位作者 向兴华 陈洪亮 李志达 程宝庆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37,7,共4页
文章详细介绍Tesco的表层套管钻井设备,以2011年在中石化阿根廷项目区块应用Tesco的表层套管钻井技术为案例,总结出表层套管钻井施工重点,归纳出合适的表层套管钻进参数,形成了一套适合这些区块的成熟可靠的表层套管钻井工艺,通过该技... 文章详细介绍Tesco的表层套管钻井设备,以2011年在中石化阿根廷项目区块应用Tesco的表层套管钻井技术为案例,总结出表层套管钻井施工重点,归纳出合适的表层套管钻进参数,形成了一套适合这些区块的成熟可靠的表层套管钻井工艺,通过该技术在的中石化海外阿根廷项目区块推广应用,减少了钻井成本,缩短了建井周期。从而为该技术在其他区域的应用提供了借鉴,同时也可作为国内石油企业进行表层套管作业时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项目区块 Tesco表层套管钻井 CDS 机械钻速 钻井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次洼陡坡带精细油源对比 被引量:15
14
作者 齐玉民 郝鹏 +3 位作者 王渝 佟朝晖 李志勇 王岩岩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1-156,共6页
文中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渤中凹陷西次洼沙河街组(沙一段、沙三段)和东营组(东三段、东二下亚段)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明确了主力烃源岩和各套烃源岩在沉积环境和母源输入方面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应用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 文中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渤中凹陷西次洼沙河街组(沙一段、沙三段)和东营组(东三段、东二下亚段)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明确了主力烃源岩和各套烃源岩在沉积环境和母源输入方面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应用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多种方法相结合,对渤中凹陷西次洼陷陡坡带原油进行了详细地油油和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生烃潜力高于东营组,东三段陆源有机质输入高,沙一段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富含伽马蜡烷,沙三段低等水生生物十分发育。依据C24/C26(S+R)、C29S/(R+S)、4MSI及γ蜡烷指数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可以区分各套烃源岩。研究区原油东营组烃源岩的贡献不明显,主要具有3种成因类型,分别为来源于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的"沙三型原油"、"沙一型原油"和来源于2套烃源岩的"混合型原油"。其中,"混合型原油"为主要类型,在东、西部古近系和新近系储层均有分布,"沙三型原油"和"沙一型原油"分布于陡坡带东部的古近系储层。陡坡带西部深、浅层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一致,由同一套沙河街组烃源岩供烃,陡坡带东部原油垂向上差异性大,具有多源多次充注的成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 油源对比 陡坡带 渤中西次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西部海域某区块油田注水过程储层伤害机理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旭东 陈科 +2 位作者 何伟 张铜耀 陈毅雯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126,共6页
基于海上油田高效开发的理念,如何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降低储层伤害成为高效开发海上油田的关键。针对渤海油田某区块注水过程中注入压力偏高、地层欠注等问题,进行了储层敏感性分析,以及悬浮物、垢样的扫描电镜分析等。实验发现:储层具有... 基于海上油田高效开发的理念,如何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降低储层伤害成为高效开发海上油田的关键。针对渤海油田某区块注水过程中注入压力偏高、地层欠注等问题,进行了储层敏感性分析,以及悬浮物、垢样的扫描电镜分析等。实验发现:储层具有中等偏强的水敏伤害,黏土矿物蒙皂石以及伊/蒙间层不同程度地发生膨胀、分散,造成储层堵塞。注入水中的悬浮物含量高达16.7mg/L,严重超出平台标准要求;注入水中的颗粒粒径大约集中在30μm,容易造成储层堵塞。储层经过注水冲刷,孔喉中零星分布着大量的碳酸盐颗粒,使得储层渗透率降低。在明确了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伤害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加药方式、酸化等保护措施。施工后注水井井口注入压力下降了7MPa,日注水量增加了6倍,酸化解堵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西部海域 注水 伤害机理 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次洼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9
16
作者 郝鹏 臧春艳 +3 位作者 王波 罗程飞 李阔 曹洁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1-686,共6页
根据渤中凹陷西次洼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母源的差异,总结了鉴别3套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参数,根据多种地球化学资料,对西次洼6个含油气构造的原油及油砂进行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C24/C26(S+R)、γ蜡烷... 根据渤中凹陷西次洼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母源的差异,总结了鉴别3套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参数,根据多种地球化学资料,对西次洼6个含油气构造的原油及油砂进行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C24/C26(S+R)、γ蜡烷异常指数、4MSI、C29αββ/(ααα+αββ)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可以有效区别不同的烃源岩。研究区原油分为4类:Ⅰ类原油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分布于渤中8-D油田;Ⅱ类原油来源于东三段烃源岩,分布于渤中1-A、渤中2-A油田古近系,曹妃甸L油田中生界和曹妃甸5-E构造;Ⅲ类原油来源于沙一段烃源岩,分布于曹妃甸6-D油田古近系和曹妃甸L油田新近系;Ⅳ类原油为混合型原油,分布于渤中1-A、渤中2-A、曹妃甸6-D油田新近系。渤中8-D油田和曹妃甸5-E构造整体为单源供烃,其余油田古近系为单源成藏,新近系为多源混合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色谱-质谱 碳同位素 油源对比 渤中凹陷西次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气田压力衰竭储层长水平段安全钻井控制技术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万栋 杨玉豪 +3 位作者 杨前亮 韩成 张可 谢露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4-458,共5页
南海西部海域东方某气田Y平台采取浅层大位移水平井模式开发莺歌海组二段浅部气藏,储层埋深在井深1300m左右,最大水平位移为3783m,最高水垂比为2.73。该气田经过十几年的开采,储层存在一定程度压力衰竭。同时,Y平台水平段穿过断层,钻进... 南海西部海域东方某气田Y平台采取浅层大位移水平井模式开发莺歌海组二段浅部气藏,储层埋深在井深1300m左右,最大水平位移为3783m,最高水垂比为2.73。该气田经过十几年的开采,储层存在一定程度压力衰竭。同时,Y平台水平段穿过断层,钻进期间漏失风险高。在前期的一些开发井作业中,储层段钻进时曾多次发生井漏等复杂情况。因此,针对以往开发难题和结合Y平台的地层特点,进一步改良屏蔽暂堵无固相钻井液体系,配套环空ECD实时监测与精细控制工艺,成功解决了该区域储层漏失难题。Y平台实施的5口井提效显著,φ215.9mm水平井段平均机械钻速为77.27m/h,创造了东方区域类似浅部气藏大位移水平井的作业纪录。储层保护效果好,测试产量超油藏配产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位移水平井 压力衰竭储层 安全钻井 钻井液优化 循环当量密度 南海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泄压环空的环空压力管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同武军 刘和兴 +3 位作者 吴旭东 郑金龙 刘正 王志彬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期82-84,共3页
基于深水井生产套管与油管环空可泄压的事实,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及传热学基本原理,采取在生产套管外壁敷设太空反射隔热涂层的方式圈闭生产套管内部温度,减少温度扩散,减弱生产过程中的热增压效应,结合套管校核分析,优化套管选择及优选套... 基于深水井生产套管与油管环空可泄压的事实,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及传热学基本原理,采取在生产套管外壁敷设太空反射隔热涂层的方式圈闭生产套管内部温度,减少温度扩散,减弱生产过程中的热增压效应,结合套管校核分析,优化套管选择及优选套管环空圈闭深度,最终形成完整的环空压力管理新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泄压环空 圈闭温度 传热 圈闭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井高效测调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兴安 张凤辉 +1 位作者 杨万有 薛德栋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3-49,共7页
为解决渤海油田大斜度注水井无法分注测调的问题,研发了注水井高效测调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注水管柱分层注水与测试、调配功能的集成一体化,分层注水测试与调配无需额外的钢丝电缆投捞作业,且不受井斜的影响,彻底解决了大斜度井和水平井... 为解决渤海油田大斜度注水井无法分注测调的问题,研发了注水井高效测调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注水管柱分层注水与测试、调配功能的集成一体化,分层注水测试与调配无需额外的钢丝电缆投捞作业,且不受井斜的影响,彻底解决了大斜度井和水平井分层注水测试与调配的难题。该技术中的主要设备包括井下分注自动测调配水器、钢管电缆和地面测调控制器,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分层注水集散式测调系统。分注测试调配时,仅需地面测调控制器向井下各自动测调配水器发送控制指令,即可实时监测分层注水动态、快速调整分层注水量。该技术目前已在渤海油田成功实施82口井,最大井斜87.62°,实现了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分层注水高效测调一体化。注水井高效测调一体化技术的开发成功为井下注水安全和油藏注水动态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斜度井 分层注水 测试与调配 渤海油田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流控技术评价聚合物与储层岩石相互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铜耀 陈科 +3 位作者 刘泠杉 张旭东 张芃 于建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117,共7页
油田对聚合物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孔喉大小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来确定的,但随着微流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目前可视的微观液体流动形态的尺度已经缩小到纳米尺度,为了精细筛选聚合物的适应条件,利用微流控技术从微观角度模拟真实储层以... 油田对聚合物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孔喉大小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来确定的,但随着微流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目前可视的微观液体流动形态的尺度已经缩小到纳米尺度,为了精细筛选聚合物的适应条件,利用微流控技术从微观角度模拟真实储层以评价聚合物对储层的影响是很必要的。介绍了目前利用聚合物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相关研究,利用微流控技术对聚合物与储层岩石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微流控技术未来发展进程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芯片 聚合物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