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上L低渗油藏CO_(2)混相驱微观动用特征实验研究
1
作者 何洋 汪周华 +2 位作者 郑祖号 涂汉敏 何友才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9-596,共8页
渤海L低渗油藏储层整体表现出中孔、低渗的特点且油藏流体低密度、低黏度,在开发前期已经进行水驱补能,亟须探索不同开发方式的可行性研究,为后续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但该油藏不同驱替方式微观动用特征、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 渤海L低渗油藏储层整体表现出中孔、低渗的特点且油藏流体低密度、低黏度,在开发前期已经进行水驱补能,亟须探索不同开发方式的可行性研究,为后续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但该油藏不同驱替方式微观动用特征、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以渤海L低渗油藏为研究对象,选取储层内部2块代表性砂岩岩心,运用在线核磁驱替技术,开展岩心CO_(2)混相驱油和水驱转CO_(2)混相驱油室内实验测试,在驱替过程中对岩心进行实时扫描,明确不同驱替方式微观动用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相同驱替条件下驱替2.0 PV流体后,高渗岩心a(33.80×10^(-3)μm^(2))和低渗岩心b(2.95×10^(-3)μm^(2))CO_(2)混相驱(最终驱替效率分别为69.31%,66.18%)相比水驱转CO_(2)混相驱(驱替效率分别为58.07%,56.97%)效果更佳;高渗岩心相比于低渗岩心大孔占比更多,孔隙连通性强,CO_(2)混相驱油以及水驱转CO_(2)混相驱油的驱替效率分别提高3.13%和1.10%,表明物性对驱替效率影响较小;高渗岩心和低渗岩心水驱时孔喉动用下限分别为0.019 7μm和0.009 8μm,渗透率低使得压差较大,故孔喉动用下限更低;当水驱转CO_(2)混相驱后,油、气、水三相渗流,增大了实验压差,此时孔喉动用下限分别降低至0.008μm和0.004 9μm,与一直使用CO_(2)混相驱2块岩心孔喉动用下限(0.006 9μm、0.005 2μm)接近;推荐CO_(2)混相驱为L油藏后期合理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核磁 CO_(2)驱 水驱转CO_(2)驱 砂岩油藏 驱替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注入水除铁技术及中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胡科 陈文娟 +3 位作者 赵文森 檀国荣 陈斌 李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09,共6页
针对渤海某油田水源井水和污水中含有一定量Fe^(2+)而影响注入水水质和聚合物溶液性能的问题,开展了现场活性滤料除铁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除铁工艺及中试装置。结果表明,实验装置可使水中铁离子质量浓度由入口1.50 m... 针对渤海某油田水源井水和污水中含有一定量Fe^(2+)而影响注入水水质和聚合物溶液性能的问题,开展了现场活性滤料除铁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除铁工艺及中试装置。结果表明,实验装置可使水中铁离子质量浓度由入口1.50 mg/L左右降到出口0.10 mg/L左右,总铁和亚铁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除铁后水中悬浮固体质量浓度降低到3.00 mg/L左右,井口聚合物溶液黏度明显提升,各项指标满足油田对注入水水质及注聚质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入水除铁 聚合物驱 活性滤料 黏度 悬浮固体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某盆地胶结型防漏堵漏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4
3
作者 贺垠博 许杰 +4 位作者 崔国杰 张磊 林海 陈卓 金经洋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5,共8页
分析了我国海上某盆地地质特征和历史井漏情况,明确了该盆地钻井防漏堵漏难点:地层裂缝发育且存在微米级至毫米级的多尺度裂缝,甚至裂缝和孔、洞并存,导致堵漏材料选配难、一次堵漏成功率低;地层发育大段风化壳、部分地层破碎严重、钻... 分析了我国海上某盆地地质特征和历史井漏情况,明确了该盆地钻井防漏堵漏难点:地层裂缝发育且存在微米级至毫米级的多尺度裂缝,甚至裂缝和孔、洞并存,导致堵漏材料选配难、一次堵漏成功率低;地层发育大段风化壳、部分地层破碎严重、钻井中裂缝极易二次发育等,导致恶性漏失甚至失返性漏失等复杂情况。针对上述难点,以聚乙烯醇、聚丙烯酸以及含邻苯二酚结构的有机物为原料,合成了一种胶结型堵漏剂BFD-1。实验结果表明,人造疏松岩心在加有4%BFD-1的水溶液中浸泡后,岩心抗压强度提高率达19.34%。以BFD-1为核心,复配现场常用堵漏材料,构建了适用于不同尺寸范围漏失通道的防漏堵漏钻井液体系,具良好的防漏堵漏性、胶结性,并可有效阻止压力传递。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钻井井漏防治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 防漏堵漏 水基钻井液 堵漏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在线组合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以渤海C油田E井组为例 被引量:27
4
作者 吕鹏 阚亮 +4 位作者 王成胜 吴晓燕 陈士佳 张润芳 侯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4-167,共4页
针对渤海C油田E井组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层内非均质性强的问题,结合海上油田空间有限、快速开发等特点,提出以在线交联体系作为调剖段塞、在线非均相体系作为调驱段塞的在线组合调驱思路。利用不同渗透率双管填砂模型,考察了乳液聚合物... 针对渤海C油田E井组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层内非均质性强的问题,结合海上油田空间有限、快速开发等特点,提出以在线交联体系作为调剖段塞、在线非均相体系作为调驱段塞的在线组合调驱思路。利用不同渗透率双管填砂模型,考察了乳液聚合物与交联剂浓度分别为1 500 mg/L、1 650 mg/L和3 000 mg/L、3 300 mg/L的两种交联体系的调剖能力,结果表明,注入0.5 PV的交联体系并侯凝5 d后,低浓度对应的双管模型上,低渗砂管的分流量由0%变为40%;高浓度对应的双管模型上,高、低渗砂管的分流量相对于前期水驱阶段发生逆转,低渗砂管的分流量由0%变为84%,有效抑制了水驱"优势通道",调整了层间吸水矛盾。利用均质岩心物理模型,在乳液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和预交联凝胶颗粒总浓度保持4 000 mg/L的条件下,考察了水驱后不同非均相体系驱油效果;并与乳液聚合物单独使用时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不同配方的非均相调驱体系均大幅提高了采收率,提高采收率幅度随着预交联颗粒在体系中所占浓度的提高而增大。2016年3月5日,在线组合调驱体系在C油田E23井开始注入。先后注入3 440.8 m^3的交联体系和10 997 m^3的非均相体系。根据生产情况分析,调驱开始后E24、E27、E36、E28H1、E18、E22取得显著降水增油效果,截至2016年8月初,通过净增油法计算,已经实现累积增油5 937.1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非均质性 在线组合调驱 分流量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两级封窜扩大波及体积技术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凤刚 侯吉瑞 +2 位作者 赵凤兰 唐永强 张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7-481,共5页
为降低低渗透油藏CO2驱油过程中窜逸现象的发生,选取低渗二维饼状岩心,用压裂设备逐渐加压对岩心造裂缝,采用反五点法模拟超前注水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进行改性淀粉凝胶封堵裂缝后水驱、乙二胺封堵气窜通道后CO2驱两级封窜实验。结果表... 为降低低渗透油藏CO2驱油过程中窜逸现象的发生,选取低渗二维饼状岩心,用压裂设备逐渐加压对岩心造裂缝,采用反五点法模拟超前注水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进行改性淀粉凝胶封堵裂缝后水驱、乙二胺封堵气窜通道后CO2驱两级封窜实验。结果表明,改性淀粉凝胶可有效封堵地层中的裂缝,水驱及改性淀粉凝胶一级封窜裂缝后的采收率为23.4%;一次CO2驱期间出现气窜,但气窜阶段仍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阶段,一次CO2驱的采收率为21.3%;乙二胺可有效封堵低渗层气窜通道,扩大CO2波及体积,乙二胺二级封窜后CO2驱采收率为15.0%。在反五点法岩心物理模拟实验中,水驱及水驱后改性淀粉凝胶一级封窜地层中裂缝+CO2非混相驱后乙二胺二级封窜气窜通道的采收率为59.6%,增油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二氧化碳非混相驱 反五点法 两级封窜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水平井用保护储层的无固相修井液技术 被引量:11
6
作者 白健华 谭章龙 +3 位作者 刘俊军 王冬 周文远 袁晓红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32,97,共3页
水平井是渤海油田新区开发及老区井网调整的重要手段,水平井检泵作业中修井液漏失情况十分严重,漏失导致储层污染,作业后产能恢复困难。实验及现场应用表明,渤海油田常用的"固相屏蔽暂堵液"、"聚合物交联暂堵液"及&... 水平井是渤海油田新区开发及老区井网调整的重要手段,水平井检泵作业中修井液漏失情况十分严重,漏失导致储层污染,作业后产能恢复困难。实验及现场应用表明,渤海油田常用的"固相屏蔽暂堵液"、"聚合物交联暂堵液"及"无固相泡沫暂堵液"3种暂堵液体系不适用于大漏失、高产出的水平井检泵作业。摒弃"以堵为主"的常规油层保护思路,开发出无固相清洁助排修井液。该无固相清洁助排修井液由过滤海水、黏土防膨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阻垢剂组成,具有较好的防膨、防乳化、防水锁、阻垢、降黏助排作用。其应用于渤海油田水平井作业后,使油井产能恢复率控制在95%以上,产能恢复期在5 d以内,取得了较好的油层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止地层损害 水平井 无固相修井液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智能注水完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9
7
作者 谭绍栩 宋昱东 +3 位作者 王宝军 林家昱 张羽臣 余建生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68,共6页
渤海油田储层主要以疏松砂岩为主,需要实施分层配注提高采收率,而常规注水工艺受井斜和注水层数等限制,存在作业时效低、施工成本高等问题。为此,渤海某油田M井首次尝试采用了智能注水完井技术进行分层配注,实现了注水工艺智能化。该技... 渤海油田储层主要以疏松砂岩为主,需要实施分层配注提高采收率,而常规注水工艺受井斜和注水层数等限制,存在作业时效低、施工成本高等问题。为此,渤海某油田M井首次尝试采用了智能注水完井技术进行分层配注,实现了注水工艺智能化。该技术通过井下压力传感器和液控滑套,进行数据实时采集和流量控制,通过地面数字化监控系统实现远程快速、准确调控,可实现井下储层状态实时动态监测和井下工具的远程控制,从而达到精细化注水、改善油藏管理和节省修井时间的目的。该技术在渤海油田的成功应用,为海上无人平台分层注水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智能完井 分层注水 实时动态监测 远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铣技术优化及其在渤海油田大修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司念亭 周赵川 +2 位作者 陈立群 李跃谦 高尚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8-141,146,共5页
套铣存在施工持续时间长、卡钻风险高、受井况及落鱼材质影响制约施工效率等缺点。为此,针对渤海油田井况,通过数学建模和室内试验模拟井下套铣作业,对套铣管柱进行力学、水力学和材料学分析计算,得到了适合井眼直径、轨迹及落鱼材质的... 套铣存在施工持续时间长、卡钻风险高、受井况及落鱼材质影响制约施工效率等缺点。为此,针对渤海油田井况,通过数学建模和室内试验模拟井下套铣作业,对套铣管柱进行力学、水力学和材料学分析计算,得到了适合井眼直径、轨迹及落鱼材质的套铣工具尺寸、钻具组合的选择方法,以及影响套铣时效的钻压、转速和排量等重要参数的优化计算方法。采用该方法对套铣技术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套铣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在防砂井和注水井大修施工时,采用分段套铣解卡技术成功率很高,而且对于出砂、结垢和落物等造成的卡钻适用性较强;现场下入套铣筒数量一般不能超过10根,应根据现场条件随时调节套铣参数;若套铣落鱼产生大量钻屑,则套铣液黏度应达到45 s以上;若遇到突发情况,一定要将套铣管柱起出到生产层段之上,并活动管柱以防止卡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铣技术 钻压 转速 排量 优化计算 渤海油田 大修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疏水长链烷烃和亲水聚醚长链段单体结构单元的两亲驱油聚合物
9
作者 张静 陈斌 +5 位作者 苏延辉 王滨 康蕾 刘观军 徐浩 吴晓燕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2-639,共8页
为提高聚合物驱油剂的耐温耐盐和抗剪切性能,采用自由基水溶液聚合,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自主研发的长链烷基聚醚类两亲功能单体(POM)为原料,以低温引发的方式合成了两亲驱油聚合物(HAP),通过... 为提高聚合物驱油剂的耐温耐盐和抗剪切性能,采用自由基水溶液聚合,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自主研发的长链烷基聚醚类两亲功能单体(POM)为原料,以低温引发的方式合成了两亲驱油聚合物(HAP),通过测定合成聚合物的特性黏数和增黏性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研究了HAP的溶解性、增黏性、抗剪切性、耐盐性、稳定性和驱油性能,并与市售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AP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总质量分数为20%,POM加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4%~0.8%,AMPS加量为8%,引发剂加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1%~0.4%,引发温度为0℃。HAP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增黏性。0.175 g HAP在75℃100 g模拟渤海海水中的溶解时间为30 min,溶液的表观黏度为55.8 mPa·s。在75℃下,0.175%HAP的抗剪切性、耐盐性、稳定性和驱油效果较好。随着剪切速率从7.34 s^(-1)增至100 s^(-1),HAP溶液的黏度保留率为27.8%;在模拟海水矿化度增至30 g/L时,HAP溶液的黏度为75 mPa·s;老化90 d后,HAP溶液的黏度为36 mPa·s;岩心驱替实验中,0.175%HAP溶液的最终采收率比相同浓度的市售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高8.8百分点。四元共聚物HAP表现出良好的溶解性、增黏性、抗剪切性、耐盐性、长期耐温稳定性和较高的原油采收率,性能优于市售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聚合物 聚丙烯酰胺 自由基聚合 疏水缔合 速溶 耐温抗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D区块高陡高压地层封堵防塌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4
10
作者 邱光源 肖超 +1 位作者 张垲莘 何汉平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45,共5页
缅甸D区块地层属高陡高压地层、断层多,地层水敏性强且裂缝发育,钻井过程中多井发生井壁坍塌,其中,P-1-1井最具代表性,该井由于井塌造成的卡钻高达32次,井径扩大率达100%。使用常规的KCl聚合物钻井液体系及套管封隔技术等均不能解决井... 缅甸D区块地层属高陡高压地层、断层多,地层水敏性强且裂缝发育,钻井过程中多井发生井壁坍塌,其中,P-1-1井最具代表性,该井由于井塌造成的卡钻高达32次,井径扩大率达100%。使用常规的KCl聚合物钻井液体系及套管封隔技术等均不能解决井塌难题。为此,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优选出以微米级乳化沥青为防塌剂、以KCl和聚合醇为主抑制剂、以聚阴离子纤维素为降滤失剂、以磺化聚合物为高温稳定剂的微米乳液防塌钻井液体系。该体系与优化前的钻井液相比,页岩膨胀率降低15%,页岩回收率提高50%。结合提高钻井液密度,优化钻井液流变性能,降低钻井液API滤失量等配套技术措施,在D区块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防塌效果,易塌井段井径扩大率由100%降低到20%,钻井时效提高了35%,钻井成本降低20%。该套钻井液技术解决了缅甸D区块高陡构造、高压地层井壁坍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构造 封堵防塌 防卡技术 缅甸D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油电泵井气体处理器数值模拟与实验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德春 张琛 +3 位作者 周童 黄新春 罗会刚 任敏华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84,共4页
针对潜油电泵井所应用的气体处理器工作机理的研究缺乏,不利于海上潜油电泵生产井气体处理器应用优选的问题,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气体处理器进行了物理建模,并导入Fluent软件中进行了动态流场模拟,研究其工作机理,并利用自主研制的气... 针对潜油电泵井所应用的气体处理器工作机理的研究缺乏,不利于海上潜油电泵生产井气体处理器应用优选的问题,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气体处理器进行了物理建模,并导入Fluent软件中进行了动态流场模拟,研究其工作机理,并利用自主研制的气体处理器性能测试装置进行实验检验。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气体处理器可将高含气、分离型的气液两相流体处理为低含气、气相在液相中均匀分散的流体,平均气体含量降低率为80.0%,所应用的潜油电泵的耐气能力由10%(含气率)提升到了50%(含气率);出口含气率实验值和数值模拟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5.06%,气体含量降低率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3%,说明应用Fluent数值模拟研究气体处理器的动态流场是可行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有利于气体处理器的优选和高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处理器 数值模拟 实验 性能测试装置 机理 潜油电泵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气相动态变化的泡沫油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艳玉 崔国亮 +2 位作者 孙晓飞 段学苇 胡文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70,115-116,共4页
目前中外部分稠油油藏在冷采过程中出现了不同于常规溶解气驱的生产特征,泡沫油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前人主要通过改进常规溶解气驱模型模拟泡沫油现象,未考虑泡沫油油藏生产过程中的气相动态变化过程。为此,引入气相相态变化率来... 目前中外部分稠油油藏在冷采过程中出现了不同于常规溶解气驱的生产特征,泡沫油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前人主要通过改进常规溶解气驱模型模拟泡沫油现象,未考虑泡沫油油藏生产过程中的气相动态变化过程。为此,引入气相相态变化率来表征压力衰竭开采过程非平衡特性,建立泡沫油动态数学模型,并通过压力衰竭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进而研究相关参数对泡沫油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压降速度越大,泡沫油采收率越高;气相衰竭系数越小,泡沫油产量曲线凸起越大,泡沫油产量越多;气泡生长指数越大,形成泡沫油的时间越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油 两相渗流 相态变化率 动态数学模型 压力 衰竭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水稠油热采温度场影响因素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翁大丽 陈平 +4 位作者 高启超 张军辉 彭华 林辉 朱志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6-201,共6页
利用高温底水物理模拟实验系统,以渤海LD底水油田为例,依据目标层位的储层特征,填物理模型,开展高温底水物理模拟试验研究。模拟研究了热水驱和蒸汽驱、直井和水平井、注蒸汽温度、水平井井筒距底水距离条件下温度场的变化特征。实验研... 利用高温底水物理模拟实验系统,以渤海LD底水油田为例,依据目标层位的储层特征,填物理模型,开展高温底水物理模拟试验研究。模拟研究了热水驱和蒸汽驱、直井和水平井、注蒸汽温度、水平井井筒距底水距离条件下温度场的变化特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热采驱替方式、井型、水平井筒的位置、注蒸汽温度对底水稠油油藏热采时温度场的形成发育都有明显的影响。温度场的变化决定稠油油藏中油层被加热的范围,影响着底水稠油热采开发效果。利用高温底水物理模拟研究热采温度场的实验技术可为渤海底水稠油热采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可推广应用在渤海底水稠油热采开发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模型 物理模拟 蒸汽驱 温度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玄武岩屏蔽作用下的地质目标地震采集技术研究——以冰岛M区块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兴豪 宋建国 帅鹏宇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6-122,共7页
冰岛M区块内存在两套覆盖范围较广、厚度大的玄武岩,其强烈的屏蔽作用使得该区采集难度很大,以往采集得到的资料整体信噪比低,下伏地层基本无反射信号。为了获得该地区更好的地震资料,特别是获取玄武岩强屏蔽层下伏的中、深层地震信息,... 冰岛M区块内存在两套覆盖范围较广、厚度大的玄武岩,其强烈的屏蔽作用使得该区采集难度很大,以往采集得到的资料整体信噪比低,下伏地层基本无反射信号。为了获得该地区更好的地震资料,特别是获取玄武岩强屏蔽层下伏的中、深层地震信息,通过分析采集难点,经关键参数论证和技术研究,设计出满足地质目标的斜缆采集方式,保证了采集频宽,配合低频、大容量震源,提高了地震信号的穿透能力,得到了高品质地震资料,最终形成了一套针对玄武岩屏蔽作用下的地质目标地震采集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屏蔽 地震采集 低频大容量 倾斜电缆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作为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条件分析——以珠一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涛 张宏兵 +3 位作者 许自强 但志伟 吴其林 宋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3-78,共6页
本文以珠一西地区为例,从珠一西地区断裂特征研究出发,结合实际井位信息,阐述了在特殊油气地质情况下,断裂作为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条件,指出运移通道是否存在油气运移还和断裂与烃源岩的相对位置、断裂内部结构、断面的形态以及断裂的... 本文以珠一西地区为例,从珠一西地区断裂特征研究出发,结合实际井位信息,阐述了在特殊油气地质情况下,断裂作为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条件,指出运移通道是否存在油气运移还和断裂与烃源岩的相对位置、断裂内部结构、断面的形态以及断裂的组合形式等有关,为类似地质情况的盆地寻找油气藏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及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通道 高角度断层 浅层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善海上油田含聚污水注入性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洪庆 陈斌 +3 位作者 陈士佳 王成胜 敖文君 吴雅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3-167,174,共6页
通过Zeta电位测试法和滤膜通过性测试法作为评价手段,考察了各类含聚污水稳定药剂对含聚污水的Zeta电位值和滤膜通过性能的影响;进而评价含聚污水的注入性,并筛选出具有良好稳定性能的含聚污水稳定药剂。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醇聚氧乙烯基... 通过Zeta电位测试法和滤膜通过性测试法作为评价手段,考察了各类含聚污水稳定药剂对含聚污水的Zeta电位值和滤膜通过性能的影响;进而评价含聚污水的注入性,并筛选出具有良好稳定性能的含聚污水稳定药剂。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AEO-5能有效提高含聚污水的滤膜通过性,并降低Zeta电位;能有效消除乳化油对含聚采出液体系稳定性的不利影响。EDTA具有较强的络合能力,对于含有Fe^(2+)和Fe^(3+)的含聚污水具有更好的稳定作用。硫脲和亚硫酸氢钠能有效去除含聚采出液中的溶解氧,提高含聚污水的稳定性,尤其是硫脲的除氧效果更好。针对含聚采出液中悬浮物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由于CMC所带阴离子电荷数量高于PVA,在提高滤膜通过性和降低Zeta电位方面性能较好。综合考虑,CMC应用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采出液 稳定性 稳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区地震数据处理技术 被引量:3
17
作者 丘斌煌 晏红艳 常坤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12期46-52,共7页
在详细分析了底辟模糊区地震资料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崎岖海底绕射多次波干扰、浅部气层吸收造成的高频成分缺失、复杂断裂结构造成的成像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了一项有效的数据资料处理对策。通过采用信号高保真、压制多次波、提高信噪比的... 在详细分析了底辟模糊区地震资料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崎岖海底绕射多次波干扰、浅部气层吸收造成的高频成分缺失、复杂断裂结构造成的成像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了一项有效的数据资料处理对策。通过采用信号高保真、压制多次波、提高信噪比的优势信号、高精度地震速度建模以及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等关键处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底辟模糊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压制了多成因多特点的多次波干扰,地震剖面的成像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辟模糊区 地震数据处理 多次波 各向异性 叠前深度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15
18
作者 葛岩 刘成林 +3 位作者 谢英刚 胡云亭 马寅生 公王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7-61,115,共5页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长期以来一直未取得大的突破。在对研究区石炭系构造特征、沉积特征、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源对比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油气勘探前景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类型主要包括泥岩、...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长期以来一直未取得大的突破。在对研究区石炭系构造特征、沉积特征、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源对比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油气勘探前景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类型主要包括泥岩、炭质泥岩、煤和灰岩;北缘烃源岩最具勘探潜力,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和Ⅲ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备良好的生烃潜力;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形成期次及其后期分布范围;露头区油气显示及油源对比结果进一步证实,石炭系烃源岩经历了生、排烃过程,油气成藏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北缘石炭系具有早期生烃、断裂输导、调整成藏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油源对比 成藏模式 勘探潜力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伏走滑断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渤海海域蓬莱13—14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友 南山 +3 位作者 王玉秀 黄雷 王应斌 王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6-29,112,共4页
为研究隐伏走滑断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渤海海域蓬莱13—14地区为例,根据地震资料及构造样式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隐伏走滑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主干走滑断层两侧地震相变化大、构造反转,平面上表现为雁列式断层组合、帚状... 为研究隐伏走滑断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渤海海域蓬莱13—14地区为例,根据地震资料及构造样式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隐伏走滑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主干走滑断层两侧地震相变化大、构造反转,平面上表现为雁列式断层组合、帚状构造等特征。与典型走滑断层不同,对隐伏走滑断层的主干走滑断层的识别须综合多种地质证据。研究结果表明,蓬莱13—14地区发育3支主干走滑断层,西侧2支,中南部1支,共同构成郯庐断裂的东支。其主干走滑断层仅在基底和古近系底部发育,为压扭性断层;新近系不发育主干走滑断层,发育2组力学性质不同的断层组,其中1组为近北北东向张扭性的伴生同向走滑断层,另1组为近东西向伸展性的伴生正断层。隐伏走滑断层控制的构造反转是形成蓬莱13—14地区带状分布圈闭群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区张性伴生断层可分为2期,对油气运移起疏导作用,其中早期活动、沟通深浅层的伸展断层对油气运移具有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隐伏走滑断层 油气运移 构造反转 渤东凹陷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空气低温氧化作用对稠油组成及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芳芳 杨胜来 +2 位作者 王继良 高启超 吴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8-652,667,共6页
为了揭示稠油低温氧化作用机理及对原油组成及性质的影响规律,以辽河油田齐40稠油为例,通过高温高压反应釜研究了稠油注空气低温氧化机理以及温度和催化剂对低温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氧化反应后,体系压力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减... 为了揭示稠油低温氧化作用机理及对原油组成及性质的影响规律,以辽河油田齐40稠油为例,通过高温高压反应釜研究了稠油注空气低温氧化机理以及温度和催化剂对低温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氧化反应后,体系压力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低温氧化反应为吸氧反应,120℃氧化反应、180℃氧化反应、120℃催化氧化反应和180℃催化氧化反应的耗氧率分别为43.87%、58.46%、52.53%和62.89%。原油在反应过程中既发生大分子的断键反应也发生小分子的缩合反应,氧化反应后原油SARA组成中饱和烃、芳香烃和沥青质含量增加,胶质含量减少。氧化反应会导致稠油黏度增加,120℃氧化反应、180℃氧化反应、120℃催化氧化反应和180℃催化氧化反应后稠油黏度增加幅度分别为17.63%、34.00%、18.22%和38.50%。低温氧化反应速率及耗氧量与反应温度和催化剂有关,温度越高,反应越快,耗氧量越高;催化剂环烷酸锰和环烷酸钴的加入可增强氧化反应活性,提高反应速率和耗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注空气 低温氧化 催化剂 耗氧率 SARA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