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聚合物驱结合井网调整技术剩余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6
- 1
-
-
作者
刘凡
周文胜
谢晓庆
-
机构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28-33,共6页
-
基金
国家重大专项“海上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资助(2016ZX05025-001-008)。
-
文摘
通过室内物理实验模拟研究聚合物驱结合井网调整技术的开发效果,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改变井网的聚合物驱油的开发效果及剩余油分布。宏观室内物理实验应用微电极技术,研究改变注采井网系统的聚合物驱调整技术的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微观室内物理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聚合物驱前后剩余油在高低渗岩心孔隙中的微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注采井网系统的聚合物驱调整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改善驱替前缘推进不均匀的情况,扩大波及体积;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吸水剖面,在聚合物后续水驱阶段提高中低渗层大孔隙产量。同时,由于井网调整后减小了注采井距,可以在减少注入量的同时提高产油量。驱替结束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层未波及到的区域,以及低渗层中、小孔隙。
-
关键词
聚合物驱
井网调整
微电极技术
核磁共振技术
剩余油分布
-
Keywords
Polymer flooding
Well network adjustment
Microelectrode technolog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Residual oil distribution
-
分类号
TE3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
-
题名海上S油田聚合物驱注采井网优化
被引量:5
- 2
-
-
作者
屈亚光
阮迪
未志杰
康晓东
严巡
-
机构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117,共6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新技术”(2011ZX05010-002)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重大专项“渤海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CNOOC-KJ135ZDXM36TJ02ZY)。
-
文摘
海上S油田平面非均质性较强,经过多年聚合物驱开发,平面动用程度差异大,控水增油效果减弱,特别是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复杂,需通过注采井网优化进一步提高油田开发效果。依据海上S油田的沉积相分布特征与实际井网部署的关系,首先在室内建立了包括高、中、低渗透3个区域平面渗透率级差为3的物理模型,并在相同的注采条件下开展了5组不同井排距的物理模拟实验;然后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与室内物理模型相对应的5个渗透率级差条件下油藏地质模型,每个地质模型设计了8个井排距模拟方案,共设计了40个井排距模拟方案。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当平面渗透率级差为3时,井排距比为1.8,累积产油量最高,低渗透和高渗透储层2个方向上的驱替压力梯度基本一致,且微电极含油饱和度测试结果表明2个储层均能得到有效动用;通过油藏数值模拟进一步深入分析,得出了不同平面渗透率级差条件下的最优井排距,随着平面渗透率级差增大,最优井排距比也逐渐变大。在最优井排距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得出,水平井注直井采是最优的注采井网形式。
-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注采井网优化
渗透率级差
非均质性模拟
油藏数值模拟
泰尔指数
-
Keywords
polymer flooding
optimization of injection-production pattern
permeability ratio
physical simulation
reser voir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il index
-
分类号
TE34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
-
题名储层岩石的三维逾渗模型研究
被引量:2
- 3
-
-
作者
苏崭
李玮
黄红亮
王旭东
郑智冬
-
机构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第五钻井分公司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渤海钻探第三钻井工程公司
-
出处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60-66,共7页
-
文摘
研究储层中的石油流通状况与逾渗规律,一直是油田开发领域的重点。基于逾渗理论,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三维逾渗模型,能够模拟储层岩石的裂缝连通团分布情况、逾渗规律、逾渗阈值,并判断其是否可渗透。结果表明,连通概率从0开始增加时,总簇数增加。连通概率增加到0.17时,总簇数开始减少;连通概率较小时,逾渗概率随着连通概率的增加缓慢增加,连通概率超过第一临界值时,逾渗概率的增长率突然增大,连通概率超过第二临界值时,逾渗概率再次开始缓慢增加并最终趋近于1;渗流集群可以准确地判定多孔介质是否可渗透,精准捕捉逾渗阈值。逾渗阈值的大小与介质的尺寸和形状都有关;最大簇大小与平均簇大小、最大簇大小与总簇数之间的关系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结论认为,此三维逾渗模型能够模拟多孔介质中由于连通概率变化所引起的长程联结性突变,可以用它模拟岩石的渗透性与逾渗规律。
-
关键词
三维逾渗模型
数值模拟
逾渗规律
渗透性
逾渗概率
-
Keywords
Three-dimensional percolation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Percolation law
Permeability
Percolation probability
-
分类号
TE1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
-
题名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产量确定新方法
被引量:8
- 4
-
-
作者
郑伟
谭先红
王泰超
朱国金
张利军
-
机构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研究院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4-348,共5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25-004)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重大科技项目(2013-YXZHKY-013)。
-
文摘
针对目前蒸汽吞吐产量预测模型假设条件简单、普适性差等问题,一般采用测试法和类比法综合确定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由于目前海上油田通常只开展常规测试,无法直接获得热采开发初期产量。笔者提出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确定新方法,建立蒸汽吞吐相对于常规开发的初期产量倍数预测模型,通过蒸汽吞吐产量倍数,将常规测试确定的产量转化为蒸汽吞吐产量。研究表明,蒸汽吞吐初期产量倍数主要受储集层渗透率、原油黏度、注入强度、蒸汽干度等因素影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建立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倍数与油藏地质参数及注入参数之间的非线性预测模型,该模型经实际生产数据验证,预测误差小于5%,可靠性高,能够为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的确定提供依据。
-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热采
蒸汽吞吐
测试产量
初期产量
产量倍数
预测模型
-
Keywords
offshore heavy oilfield
thermal recovery
steam stimulation
tested production
initial production
production multiple
predic⁃tion model
-
分类号
TE34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
-
题名考虑磨损的弯曲套管抗挤强度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0
- 5
-
-
作者
贾宗文
-
机构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钻采研究院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共7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外重点油气田开发钻采关键技术”(2017ZX0503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水高温高压井钻采过程中密闭环空压力预测和套管柱力学研究”(5150428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深水海底井口-隔水管-平台动力学耦合机理与安全控制”(2015CB251203).
-
文摘
为避免异常高压造斜井段套管挤毁和变形等复杂情况,针对该井段套管抗挤强度开展了研究,建立了弯曲套管抗挤受力模型及套管磨损量化理论模型,研究了套管抗挤强度随井眼曲率、轴向载荷及磨损深度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套管抗挤强度随井眼曲率、轴向载荷的增加逐渐下降,且服从良好的二次函数关系;综合考虑轴向载荷及弯曲作用下,套管抗挤强与磨损深度服从良好的线性下降关系。针对目标井所用的244. 5 mm技术套管,在设计的每100 m井段10°造斜率下校核了不同磅级与不同钢级下的套管抗挤强度,推荐了满足强度要求的套管规格。综合考虑轴向载荷及磨损,在设计的10°造斜率下,计算得到剩余套管抗挤强度最低为54. 106 MPa,较套管API名义抗挤强度降低约7. 194 MPa,降幅11. 74%,剩余抗挤安全系数为1. 312(>1. 125),满足标准设计要求,同时计算了推荐套管所能承受的最大曲率范围。指出弯曲载荷下的套管抗挤强度受弯曲率及磨损深度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于造斜井段的套管抗挤强度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关键词
异常高压
造斜井段
弯曲套管
抗挤强度
井眼曲率
轴向载荷
磨损深度
-
Keywords
abnormal high pressure
inclined well section
curved casing
collapse strength
wellbore curvature
axial load
wear depth
-
分类号
TE92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石油机械设备]
-
-
题名渤海J油田化学驱无因次产液指数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
- 6
-
-
作者
未志杰
陈冠中
康晓东
王旭东
张健
-
机构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55-58,62,共5页
-
基金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上油田化学驱油技术"(2016ZX05025-003)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重大项目"渤海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CNOOC-KJ135ZDXM36TJ02ZY)
-
文摘
针对渤海J油田化学驱过程中部分井产液能力明显下降的问题,运用J油田的有关数据,通过建模计算,分析了聚合物驱与聚表二元复合驱阶段无因次产液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因次产液指数在聚合物驱阶段先呈上升趋势,聚合物驱见效后开始下降,并在含水率最低点附近出现最低值,而后随着含水率的回返而升高,在聚合物产出质量浓度突破600 mg/L后则止升为降。转为聚表二元复合驱后,各井的无因次产液指数普遍进一步下降。在聚合物驱阶段,受效井无因次产液指数的最大下降幅度为74. 26%,大多数井的下降幅度为40. 00%~60. 00%,平均值为47. 82%。在聚表二元复合驱阶段,受效井无因次产液指数的最大下降幅度为86. 15%,平均值为61. 59%。
-
关键词
海上油田
聚合物驱
二元复合驱
无因次产液指数
-
Keywords
offshore reservoirs
polymer flooding
surfactant polymer flooding
normalized liquid productivity index
-
分类号
TE35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
-
题名深水水下井口下沉时送入管柱纵向振动分析
被引量:3
- 7
-
-
作者
焦金刚
谢仁军
吴怡
-
机构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
出处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2-69,共8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部项目“海上试验及工程应用示范总体方案优化设计”(2017YFC0804509-001)
中国海油科技项目“深水开发井不同开发模式下的钻完井方式研究”(2018KJ-ZC04)。
-
文摘
为评估水下井口下沉时送入管柱在瞬态动力和纵向振动下的安全性,基于动力学及振动力学,建立了深水送入管柱的物理模型,分析了水下井口下沉瞬间送入管柱的应力变化以及平台起伏垂荡对送入管柱纵向振动的响应。结合南海某区域的工程数据,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长度、不同下端悬挂质量的送入管柱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送入管柱的长度和下端悬挂质量是影响送入管柱固有频率的主要因素,送入管柱越长,下端提起的质量越大,相应的固有频率越小;半潜式平台垂荡的频率范围主要处于送入管柱第1阶频率附近,送入管柱存在共振的可能性;以平台垂荡振幅功率谱对送入管柱进行随机振动分析得到振动载荷50〜200 kN,通常不会立刻造成送入管柱失效,但长期则会造成疲劳损伤,因此应尽可能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下作业;水下井口下沉时,送入管柱瞬态的动应力达到最大值,为静应力的1.4〜1.5倍,对送入管柱的安全性影响显著,因此在设计阶段要选用满足瞬态动力的送入管柱,保证其在危险工况下不失效。所得结论能够为深水送入管柱设计、作业,以及水下井口下沉事故处理提供参考。
-
关键词
深水
送入管柱
水下井口下沉
平台升沉
平台垂荡
纵向振动
-
Keywords
deep water
running string
sinking of subsea wellhead
platform heaving
longitudinal vibration
-
分类号
TE95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石油机械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