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生物载体对海底冷泉-热液极端环境的地球化学记录
1
作者
李鑫
曹红
+9 位作者
孙治雷
耿威
张喜林
徐翠玲
吴能友
闫大伟
秦双双
张现荣
翟滨
王利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52,共11页
海底冷泉-热液极端环境是岩石圈与外部圈层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主要窗口,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营养模式孕育了繁茂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控制,海底极端环境的理化性质通常变化频繁且剧烈。大量研究表明,这种变化...
海底冷泉-热液极端环境是岩石圈与外部圈层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主要窗口,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营养模式孕育了繁茂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控制,海底极端环境的理化性质通常变化频繁且剧烈。大量研究表明,这种变化或波动又能不同程度地被环境中生存的生物记录下来,因此,生物所保留下来的某些地球化学信息具有恢复重建其生存环境变化的潜在能力,这对人类目前尚难自由出入的深海极端环境的探索尤为重要。本文从海底极端环境生物种类和空间分布、生物壳体的地球化学信息、生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以及生物有机生标等几方面出发,探讨当前科学家关注的典型地球化学指标对沉积环境的记录应用,并展望了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几个方面,希望借此能引起广大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兴趣和重视,以加深加快对海底极端环境内运行规律和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
冷泉
生物载体
地球化学记录
同位素记录
有机生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自由水钻井液体系在大斜度井段中的优化与应用
被引量:
9
2
作者
郭海峰
付顺龙
+4 位作者
陈波
黄召
张海山
王磊
廖江东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53,共4页
东海某气田φ311.15 mm井段主要使用低自由水钻井液体系,总体作业顺利,但是由于地层存在大量的泥岩和砂泥岩互层,导致前期钻井作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起下钻遇阻和憋扭矩问题。后期该气田钻井更多地采取了大斜度井方式开发,由于井斜角大...
东海某气田φ311.15 mm井段主要使用低自由水钻井液体系,总体作业顺利,但是由于地层存在大量的泥岩和砂泥岩互层,导致前期钻井作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起下钻遇阻和憋扭矩问题。后期该气田钻井更多地采取了大斜度井方式开发,由于井斜角大、裸眼段长,井壁稳定和井眼清洁问题更加突出。依据泥岩地层失稳机理,通过在低自由水钻井液体系中引入氯化钠,降低体系的活度和增强体系的抑制性,减少了滤液侵入和地层泥岩膨胀。现场应用结果显示,在加入氯化钠后,优化后的低自由水钻井液体系性能更加稳定,现场钻进过程中钻井液性能变化较小,井壁稳定,实现了直接起下钻,提高了起下钻效率,很好地解决了东海大斜度井泥岩段的钻进问题,缩短了钻井工期,提高了钻井时效,为东海类似井型和岩性地层的钻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自由水钻井液
大斜度井
活度
反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低油水比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6
3
作者
付顺龙
侯珊珊
+2 位作者
吴宇
由福昌
何淼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1-195,215,共6页
为获得低油水比下性能稳定的油基钻井液,油包水乳状液的稳定性是关键。通过电稳定性测试法、静态稳定性测试法、微观形态测试法分析了乳化剂加量、有机土加量和温度对油水比为60∶40的油包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乳化剂...
为获得低油水比下性能稳定的油基钻井液,油包水乳状液的稳定性是关键。通过电稳定性测试法、静态稳定性测试法、微观形态测试法分析了乳化剂加量、有机土加量和温度对油水比为60∶40的油包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乳化剂加量下乳液滴细小且分散均匀,破乳电压最高,乳状液稳定性最佳。环境温度100℃和120℃下,乳状液液滴大小变化不大,破乳电压接近,稳定性差别不大,继续提高温度至150℃,乳状液液滴显著增大,破乳电压陡降,稳定性明显变差。有机土加量为2%时,显微镜放大400倍下乳状液液滴肉眼不可见,破乳电压超过400 V,且静置25 h后析油率仅0.1%,稳定性显著提高。通过关键处理剂材料作用机理分析并优选合适处理剂加量,是保证低油水比乳状液稳定的一大关键,对现场油基钻井液性能维护有实际指导意义。图15表2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油水比
乳状液稳定性
乳化剂
有机土
温度
微观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物载体对海底冷泉-热液极端环境的地球化学记录
1
作者
李鑫
曹红
孙治雷
耿威
张喜林
徐翠玲
吴能友
闫大伟
秦双双
张现荣
翟滨
王利波
机构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化学事业部上海作业公司
自然资源
部
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国家科学与技术试点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52,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冲绳海槽海底冷泉-热液系统相互作用及资源效应”(91858208)
“海洋甲烷拦截带对冷泉流体的消耗研究:来自南海东沙海域的观测与研究”(42176057)
+2 种基金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冲绳海槽弧后盆地热液金属硫化物的风化机理”(MMRZZ201809)
国家海洋局生物遗传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微生物诱导下的热液金属硫化物风化机理”(HY201809)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调查二级项目(DD20190819)。
文摘
海底冷泉-热液极端环境是岩石圈与外部圈层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主要窗口,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营养模式孕育了繁茂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控制,海底极端环境的理化性质通常变化频繁且剧烈。大量研究表明,这种变化或波动又能不同程度地被环境中生存的生物记录下来,因此,生物所保留下来的某些地球化学信息具有恢复重建其生存环境变化的潜在能力,这对人类目前尚难自由出入的深海极端环境的探索尤为重要。本文从海底极端环境生物种类和空间分布、生物壳体的地球化学信息、生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以及生物有机生标等几方面出发,探讨当前科学家关注的典型地球化学指标对沉积环境的记录应用,并展望了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几个方面,希望借此能引起广大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兴趣和重视,以加深加快对海底极端环境内运行规律和影响的认识。
关键词
热液
冷泉
生物载体
地球化学记录
同位素记录
有机生标
Keywords
hydrothermal vent
cold seeps
biological carriers
geochemical records
isotopic records
organic biomarkers
分类号
P736.4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自由水钻井液体系在大斜度井段中的优化与应用
被引量:
9
2
作者
郭海峰
付顺龙
陈波
黄召
张海山
王磊
廖江东
机构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化学事业部上海作业公司
中海
石油(中国)
有限公司
上海
分
公司
出处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53,共4页
文摘
东海某气田φ311.15 mm井段主要使用低自由水钻井液体系,总体作业顺利,但是由于地层存在大量的泥岩和砂泥岩互层,导致前期钻井作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起下钻遇阻和憋扭矩问题。后期该气田钻井更多地采取了大斜度井方式开发,由于井斜角大、裸眼段长,井壁稳定和井眼清洁问题更加突出。依据泥岩地层失稳机理,通过在低自由水钻井液体系中引入氯化钠,降低体系的活度和增强体系的抑制性,减少了滤液侵入和地层泥岩膨胀。现场应用结果显示,在加入氯化钠后,优化后的低自由水钻井液体系性能更加稳定,现场钻进过程中钻井液性能变化较小,井壁稳定,实现了直接起下钻,提高了起下钻效率,很好地解决了东海大斜度井泥岩段的钻进问题,缩短了钻井工期,提高了钻井时效,为东海类似井型和岩性地层的钻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低自由水钻井液
大斜度井
活度
反渗透
Keywords
Low free water drilling fuid
High angle well
Activity
Reverse osmosis
分类号
TE254.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井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低油水比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6
3
作者
付顺龙
侯珊珊
吴宇
由福昌
何淼
机构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化学事业部上海作业公司
荆州嘉华科技
有限公司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出处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1-195,215,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数据驱动的深水钻井溢流智能识别与反演解释研究”(项目编号51904034)。
文摘
为获得低油水比下性能稳定的油基钻井液,油包水乳状液的稳定性是关键。通过电稳定性测试法、静态稳定性测试法、微观形态测试法分析了乳化剂加量、有机土加量和温度对油水比为60∶40的油包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乳化剂加量下乳液滴细小且分散均匀,破乳电压最高,乳状液稳定性最佳。环境温度100℃和120℃下,乳状液液滴大小变化不大,破乳电压接近,稳定性差别不大,继续提高温度至150℃,乳状液液滴显著增大,破乳电压陡降,稳定性明显变差。有机土加量为2%时,显微镜放大400倍下乳状液液滴肉眼不可见,破乳电压超过400 V,且静置25 h后析油率仅0.1%,稳定性显著提高。通过关键处理剂材料作用机理分析并优选合适处理剂加量,是保证低油水比乳状液稳定的一大关键,对现场油基钻井液性能维护有实际指导意义。图15表2参15。
关键词
低油水比
乳状液稳定性
乳化剂
有机土
温度
微观形态
Keywords
low oil-water ratio
emulsion stability
emulsifier
organic soil
temperature
microscopic morphology
分类号
TE254.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井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生物载体对海底冷泉-热液极端环境的地球化学记录
李鑫
曹红
孙治雷
耿威
张喜林
徐翠玲
吴能友
闫大伟
秦双双
张现荣
翟滨
王利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自由水钻井液体系在大斜度井段中的优化与应用
郭海峰
付顺龙
陈波
黄召
张海山
王磊
廖江东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7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低油水比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付顺龙
侯珊珊
吴宇
由福昌
何淼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