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扬子陆域下寒武统烃源岩特征及其对南黄海油气勘探的借鉴 被引量:2
1
作者 程青松 龚建明 +4 位作者 李智高 陈建文 张敏 陈志强 田瑞聪 《海洋地质前沿》 2016年第1期66-72,共7页
早寒武世下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均向北漂移并拼合成南方古陆,发生褶皱隆升,但对下扬子陆块北部(现今下扬子地区)影响不大,总体处于浅海台地相。因为早寒武世早期受上升流等因素的影响,下扬子地区早寒武世有机质来源丰富,在缺氧还原的... 早寒武世下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均向北漂移并拼合成南方古陆,发生褶皱隆升,但对下扬子陆块北部(现今下扬子地区)影响不大,总体处于浅海台地相。因为早寒武世早期受上升流等因素的影响,下扬子地区早寒武世有机质来源丰富,在缺氧还原的沉积环境形成了优质烃源岩。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呈NE向展布,受"一台两盆"构造格局影响存在2个沉积中心:一个在安吉—休宁深水陆棚区,厚度100-300m;另一个在泰州—盐城深水陆棚区,厚度50-150 m。海侵主要来自东北方向,烃源岩向东北方向减薄。从陆域烃源岩厚度分布趋势看,南黄海盆地烃源岩厚度应在50-200m之间。中生代南方古陆与华北陆块拼合形成中国大陆时,对下扬子古生代形成的油气藏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台缘相烃源岩厚度大、埋深大、生烃早,生成的油气藏在中生代南北陆拼贴期遭到破坏,是现今古油藏的烃源供给者。我们推测南黄海下寒武统为台地相沉积,埋藏相对较浅,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烃源岩可能在燕山中—晚期发生过二次生烃,有利于常规油气藏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早寒武世 南黄海 下扬子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GD过程中注入烟道气和溶剂对降低稠油的表面张力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孙晓娜 李兆敏 +1 位作者 李松岩 杨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4-331,共8页
采用轴对称液滴形状分析(ADSA)方法,测定烟道气-稠油、正己烷-稠油、烟道气+正己烷-稠油系统表面张力的变化规律,分析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过程中注入非凝析气体和溶剂后对降低稠油表面张力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稠油的... 采用轴对称液滴形状分析(ADSA)方法,测定烟道气-稠油、正己烷-稠油、烟道气+正己烷-稠油系统表面张力的变化规律,分析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过程中注入非凝析气体和溶剂后对降低稠油表面张力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稠油的表面张力随着气体压力的增加而减小,在一定压力下,烟道气-稠油和正己烷-稠油表面张力的变化规律则相反。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与烟道气相比,正己烷降低稠油表面张力的作用更显著。同时,实验测得的烟道气-稠油表面张力与N2-稠油表面张力和CO2-稠油表面张力的线性插值拟合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烟道气 正己烷 表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Z油田沙一下生物灰岩油藏裂缝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1
3
作者 严锐涛 曾联波 +2 位作者 赵向原 廖宗湖 陈敏政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84-493,共10页
以渤海湾地区Z油田沙一下生物灰岩油藏为例,利用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天然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并对裂缝的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z油田沙一下生物灰岩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及成岩裂缝两种类型,其中构造裂... 以渤海湾地区Z油田沙一下生物灰岩油藏为例,利用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天然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并对裂缝的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z油田沙一下生物灰岩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及成岩裂缝两种类型,其中构造裂缝又分为剪切裂缝及扩张裂缝两类;大多数构造裂缝为高角度缝,主要方位为北东一南西向、北西一南东向及近东西向;裂缝纵向高度一般小于170cm,裂缝平面长度主要分布在35m以内,裂缝开度主要在100μm以内;裂缝的发育受岩性、岩层厚度、断层等地质因素控制。该区构造裂缝主要在始新世一渐新世裂陷中后期北西一南东向引张应力场及东营末期北东东一南西西向反转挤压应力场两期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其中早期主要形成北东一南西向的正断层型裂缝,晚期主要形成北东一南西向、北西一南东向的剪切裂缝及近东西向扩张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裂缝 灰岩储层 形成机理 沙河街组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涟源凹陷油气成藏与保存条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小康 郭建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4年第3期222-229,共8页
针对湘中涟源凹陷油气藏成藏期次和时间以及油气藏破坏、改造等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存在多期油气充注。利用沥青、包裹体分析,印支之前曾有过油的充注,在印支早期、晚期共发生二期天然气充注。印支期既是高成熟天然气充注期,又是构造圈闭... 针对湘中涟源凹陷油气藏成藏期次和时间以及油气藏破坏、改造等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存在多期油气充注。利用沥青、包裹体分析,印支之前曾有过油的充注,在印支早期、晚期共发生二期天然气充注。印支期既是高成熟天然气充注期,又是构造圈闭形成时期,燕山期只对前期气藏起破坏、改造作用。总结了4种油气藏破坏、改造、保存样式,即原生油气藏后期无改造样式,原生油气藏后期简单改造样式,原生油气藏后期多期改造样式,原生油气藏后期完全破坏样式。分析认为涟源凹陷3个构造带油气藏保存条件各异,西部构造带保存最差,中部较好,东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涟源凹陷 保存条件 油气藏破坏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深部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压裂用交联酸体系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增宝 付敏杰 +3 位作者 宋奇 汪淼 赵修太 王彦玲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1-606,共6页
常规酸液体系不适用于高温(>140℃)深部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压裂改造。为了获得耐温性能优良的酸液体系,按质量比12∶15∶30∶15∶0.125将氧氯化锆、水、异丙醇、乳酸和木糖醇混合后在50~55℃条件下反应3~4h合成了耐温有机锆交联剂ECA... 常规酸液体系不适用于高温(>140℃)深部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压裂改造。为了获得耐温性能优良的酸液体系,按质量比12∶15∶30∶15∶0.125将氧氯化锆、水、异丙醇、乳酸和木糖醇混合后在50~55℃条件下反应3~4h合成了耐温有机锆交联剂ECA-1,优选出了酸化压裂用稠化剂EVA-180,确定了交联酸体系最佳配方:20%HCl+0.8%~1.2%稠化剂EVA-180+3.0%~5.0%交联剂ECA-1+0.03%破胶剂EBA,研究了该交联酸体系的高温流变性能、缓速性能、破胶性能及体系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该交联酸体系的耐温抗剪切性能良好,成胶强度>0.06 MPa,140℃、170 s-1条件下剪切1 h后的黏度在100 m Pa·s左右;与大理石反应10 h后溶蚀率为60%,具有良好的缓速性能,可实现深部酸化。此外,该交联酸体系破胶彻底,无残渣,破胶液黏度为3 m Pa·s,易于返排。微观结构分析表明,有机锆的加入使稠化酸形成了具有错综致密网状结构的交联酸,从而提高了交联酸体系的耐温抗剪切性能和缓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深井 酸化压裂 交联酸 高温流变性能 缓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利用测井—地震方法识别火成岩裂缝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捍东 刘徐敏 +3 位作者 蔡燕杰 张生 王彦超 张银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42-950,805-806,共9页
针对裂缝型储层非均质性强、分布规律复杂以及利用单一测井或地震方法识别裂缝具有局限性的特点,提出综合利用测井—地震方法识别火成岩裂缝。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测井及地震裂缝识别方法的特点;2利用钻井取心对测井识别的裂缝进行级别刻... 针对裂缝型储层非均质性强、分布规律复杂以及利用单一测井或地震方法识别裂缝具有局限性的特点,提出综合利用测井—地震方法识别火成岩裂缝。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测井及地震裂缝识别方法的特点;2利用钻井取心对测井识别的裂缝进行级别刻度;3通过井震标定搭建测井与地震时深对接的桥梁,拟合测井裂缝综合概率指数与地震边缘检测强度值的关系,精细划分地震边缘检测裂缝级别。该方法既能提高裂缝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又能对纵向及横向不同尺度的裂缝进行有效识别。以胜利油田富林洼陷实际资料为例,对该区中生界火成岩裂缝进行了测井—地震综合识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 地震 裂缝预测 综合概率 相干体 多尺度边缘检测 火成岩 富林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层序界面的识别及划分 被引量:16
7
作者 黄诚 傅恒 +2 位作者 汪瑞良 周小康 陶碧娥 《海相油气地质》 2010年第3期32-39,共8页
在掌握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测井/录井、地震、古生物、岩心及成岩等相关资料的研究,将珠江组划分出四个三级层序和五个层序界面,归纳出四类界面标志,即沉积标志、成岩标志、测井标志和... 在掌握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测井/录井、地震、古生物、岩心及成岩等相关资料的研究,将珠江组划分出四个三级层序和五个层序界面,归纳出四类界面标志,即沉积标志、成岩标志、测井标志和地震标志。各种界面标志的识别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实际应用时应综合利用,相互印证,以使层序界面划分更具有可靠性和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珠江组 层序划分 层序界面 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前构建法的TTI介质射线追踪 被引量:15
8
作者 白海军 孙赞东 王学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1期1-6,163+166,共6页
射线(群速度)方向与旅行时梯度(相速度)方向不一致,使得TTI介质的射线追踪变得非常困难。传统的以弹性参数表示的各向异性射线追踪系统比各向同性条件下要复杂得多,而且在每一步都要求通过解特征值问题来计算极化矢量,使得整个射线追踪... 射线(群速度)方向与旅行时梯度(相速度)方向不一致,使得TTI介质的射线追踪变得非常困难。传统的以弹性参数表示的各向异性射线追踪系统比各向同性条件下要复杂得多,而且在每一步都要求通过解特征值问题来计算极化矢量,使得整个射线追踪过程相当耗时。鉴于此,本文引入一种用相速度和群速度重构的射线追踪系统,该射线追踪系统与各向同性条件下的完全相似,从而简化了TTI介质的射线追踪问题。在综合考虑多种走时计算方法的优劣后,选择波前构建法进行射线追踪和波前传播的计算。将简化的射线追踪系统与波前构建法的优势相结合,得到了简单、高效的TTI介质射线追踪方法,并通过模型试算验证了此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TI介质 射线追踪 射线追踪系统 波前构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盆地剥蚀厚度恢复的构造沉积综合法 被引量:3
9
作者 贾霍甫 梅廉夫 +3 位作者 施和生 于水明 田鹏 吴敏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4-318,共5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为断陷盆地,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使古近系的文昌组和恩平组遭受区域性剥蚀,之后进入持续海相沉积阶段,剥蚀前的地层古地温场、声波时差等特征被再次沉积改变,利用常规剥蚀恢复方法无法准确恢复文昌组和恩平组的...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为断陷盆地,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使古近系的文昌组和恩平组遭受区域性剥蚀,之后进入持续海相沉积阶段,剥蚀前的地层古地温场、声波时差等特征被再次沉积改变,利用常规剥蚀恢复方法无法准确恢复文昌组和恩平组的剥蚀厚度。针对此,提出了构造沉积综合法。在分析盆地构造沉积特征的基础上,从剥蚀动力学角度出发,采用地震最小剥蚀厚度、构造沉积综合法剥蚀厚度、单井剥蚀厚度和井震关系的研究思路,进行剥蚀厚度恢复。对惠州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和恩平组剥蚀厚度恢复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文昌组受剥蚀作用较强,在区域上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剥蚀厚度较大;恩平组受剥蚀作用较弱,剥蚀厚度较薄。该方法对恢复断陷盆地剥蚀厚度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剥蚀恢复 惠州凹陷 构造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滨线迁移轨迹与沉积体系演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昕 林畅松 +4 位作者 张忠涛 冯轩 张博 舒梁峰 姜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9-111,I0007,共14页
根据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研究珠江口盆地北部珠江组—韩江组层序划分及沉积演化特征,明确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沉积体系演化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通过识别不同类型的前积倾斜层特征,分析早—中中新世滨线迁移趋势,建立滨线迁移... 根据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研究珠江口盆地北部珠江组—韩江组层序划分及沉积演化特征,明确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沉积体系演化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通过识别不同类型的前积倾斜层特征,分析早—中中新世滨线迁移趋势,建立滨线迁移轨迹与层序旋回及海平面变化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北部陆架区早—中中新世珠江组—韩江组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CS1和CS2)和8个三级层序(S1-S8),研究区识别5种前积倾斜层,并划分为上升海侵型、下降海退型和下降海侵型3种滨线迁移轨迹类型。珠江组沉积早期,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自陆架边缘向陆地退积,逐渐演化为内陆架三角洲而形成上升海侵型滨线迁移轨迹;珠江组沉积晚期—韩江组沉积早期,三角洲体系开始向盆地方向推进,逐渐演化为外陆架三角洲体系,滨线迁移轨迹呈下降海退型;韩江组沉积晚期,三角洲体系再次后退至内陆架区而形成下降海侵型滨线迁移轨迹。研究区滨线迁移轨迹与区域性海平面变化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该结果对研究区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格架 滨线迁移轨迹分析 三角洲体系 沉积演化 海平面变化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VSP共检波点道集各向异性分析及参数提取 被引量:5
11
作者 白海军 孙赞东 李彦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1期53-59,163+168-169,共7页
本文讨论基于非双曲时差公式的各向异性分析和参数提取方法,该公式是建立在VTI介质假设之上的各向异性旅行时公式,它可以更加精确地描述大排列上的地震波的旅行时特征。其主要思路是:首先利用数值模型资料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然后... 本文讨论基于非双曲时差公式的各向异性分析和参数提取方法,该公式是建立在VTI介质假设之上的各向异性旅行时公式,它可以更加精确地描述大排列上的地震波的旅行时特征。其主要思路是:首先利用数值模型资料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然后将该方法应用于研究区实际3DVSP资料,在共检波点道集上通过炮点初至旅行时分析来研究各向异性特征,包括VTI各向异性和方位各向异性;最后,讨论了将等效各向异性参数转换成层内各向异性参数的方法,并应用模型和实际资料进行了试算。结果证实,该区地震资料存在较强的VTI各向异性和一定程度的方位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至时间 非双曲时差 VTI 方位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中段伸展构造模型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40
12
作者 漆家福 吴景富 +2 位作者 马兵山 全志臻 能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3-221,共19页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上的珠江口盆地发育NNE向、NE向、NW向、近EW向等多组基底断裂,盆地结构复杂,并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本文基于珠江口盆地中段地震资料解释的构造样式的变化推断地壳中存在一条向南缓倾斜、呈坡坪式形态的拆离断...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上的珠江口盆地发育NNE向、NE向、NW向、近EW向等多组基底断裂,盆地结构复杂,并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本文基于珠江口盆地中段地震资料解释的构造样式的变化推断地壳中存在一条向南缓倾斜、呈坡坪式形态的拆离断层,古近系构造属于这条拆离断层上盘的伸展构造系统。北部的西江凹陷属于拆离断层伸展构造系统的头部,凹陷边界正断层铲式断层面形态向深层延伸并收敛在拆离断层面上,凹陷表现为半地堑"断陷"样式;中部的番禺低隆起对应于拆离断层的低角度断坪部位,拆离断层上盘断块的伸展位移导致两侧的恩平组超覆在低隆起上;南部的白云凹陷位于拆离断层的深部断坡部位,充填的文昌组和恩平组表现为"断坳"或"坳断"样式;南部隆起位于拆离断层深部断坪部位,其上盘发育的分支断层控制着荔湾凹陷古近系、新近系的发育并使之表现为复杂的断陷-断坳构造样式。该模型强调拆离断层上盘与下盘、不同地壳结构层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伸展变形,且伸展变形方式、应变量等存在时空差异,而拆离断层正是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地壳构造层之间的调节性构造面。总体上,拆离断层上盘以脆性伸展构造变形为主,分支断层控制不同构造单元古近纪的构造演化,下盘则是以韧性伸展变形为主,并拖曳上盘发生不均一的伸展应变;西江凹陷的伸展应变量大于拆离断层下盘的伸展应变量,白云凹陷的伸展应变量则小于拆离断层下盘的伸展应变量。以西江凹陷北部边缘的NE向铲式正断层为头部的拆离断层控制了文昌组沉积,但在恩平组沉积期被近EW向高角度正断层切割破坏而被遗弃,拆离断层系统的头部由西江凹陷北部边缘迁移至番禺低隆起。盆地结构及断裂系统的时空差异性受盆地基底先存构造、地壳与岩石圈结构及伸展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对软流圈流动及岩石圈热结构变化的响应。用软流圈由北西向南东流动拖曳上覆岩石圈发生伸展变形的动力学模型能合理地解释珠江口盆地中段古近系构造的形成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 构造样式 拆离断层 构造差异性 动力学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在南海北部陆缘深水水道体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本俊 吴时国 +3 位作者 米立军 王大伟 田洁 高金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3-171,共9页
南海北部陆缘发育潜在油气储层,也是当前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然而深水区由于缺少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就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基于大面积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通过剖面地震相分析、三维地震数据体切片、层间属性计算分析、三... 南海北部陆缘发育潜在油气储层,也是当前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然而深水区由于缺少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就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基于大面积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通过剖面地震相分析、三维地震数据体切片、层间属性计算分析、三维可视化等地震解释技术,在白云凹陷晚新生代地层中识别出两套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分别为早中新世晚期发育早期水道体系和自中中新世发育至今的后期水道体系。早期水道体系为单条主干水道为主要沉积区域的沉积体系,识别出水道底部充填、堤岸以及侧壁滑塌等沉积微相;根据地震相变化,发现水道演化分为两个期次:第一期水道下切侵蚀较强,具有"V"形谷底,第二期下切相对较弱,具有"U"形谷底。后期水道体系为一系列彼此平行并置,并近于垂直横切陆坡的水道体系,演化至现今海底;可以识别出底部滞留、侧壁滑塌以及侧壁加积等沉积类型;后期水道体系共发育4个期次,发育时间分别为13.8~12.5、12.5~10.5、10.5~5.5和5.5~0Ma。白云凹陷晚新生代水道体系表现出对沉积物较好分异和筛选,具有重要的油气资源效应:早期水道体系与上覆正常半深水泥质沉积组成良好储盖组合;后期水道体系发育至今,对于形成高富集度的砂岩型水合物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水道 地震沉积学 地震切片 地震属性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邮凹陷真武断裂带西部低级序断层发育规律预测 被引量:17
14
作者 戴俊生 张继标 +2 位作者 冯建伟 田腾飞 毛成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2年第1期11-21,共11页
在应用蚂蚁追踪技术对真武断裂带西部低级序断层进行解释并根据主要断层走向确定阜宁期构造应力方向的基础上,应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法模拟阜宁期古构造应力的分布,从应力的角度对低级序断层的平面及剖面发育规律进行预测,最后将预测... 在应用蚂蚁追踪技术对真武断裂带西部低级序断层进行解释并根据主要断层走向确定阜宁期构造应力方向的基础上,应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法模拟阜宁期古构造应力的分布,从应力的角度对低级序断层的平面及剖面发育规律进行预测,最后将预测结果与构造解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蚂蚁追踪技术对低级序断层进行解释获得的蚂蚁属性体断裂痕迹清晰直观,应用效果要优于相干体技术、方差体技术等其他地震属性技术;真武断裂带西部阜宁期最小主应力方向为NW333°—SE153°;低级序断层的发育主要受阜宁期最小主应力及剪应力控制,最小主应力控制断层的优势发育区,平面剪应力控制断层的平面展布,左旋剪应力区主要发育近东西走向断层,右旋剪应力区主要发育北东走向断层,剖面剪应力控制断层的倾向,左旋剪应力区主要发育北倾、西倾断层,右旋剪应力区主要发育南倾、东倾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级序断层 蚂蚁追踪技术 古构造应力 数值模拟 成因机制 真武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断层阴影带成像技术与实践 被引量:6
15
作者 白海军 程学欢 +2 位作者 赵超 杨登锋 袁阳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9-338,共10页
断层圈闭是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圈闭类型之一,断层阴影带的构造精确成像是该类型圈闭评价面临的最大挑战。勘探实践中形成了3种有效技术:①叠前深度偏移(PSDM)技术,引入断控+层位约束层析速度建模,可提升断层附近构造成像... 断层圈闭是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圈闭类型之一,断层阴影带的构造精确成像是该类型圈闭评价面临的最大挑战。勘探实践中形成了3种有效技术:①叠前深度偏移(PSDM)技术,引入断控+层位约束层析速度建模,可提升断层附近构造成像质量;②采集方向与断层平行或者夹角较小时,PSDM效果不够理想,采用基于正演模拟的断层阴影带构造成图方法,初步获得断层阴影带相对合理的构造形态,约束层析速度建模,可进一步改善PSDM成像效果;③重点靶区进行二次三维采集,形成以双方位联合层析速度反演和各向异性PSDM为核心的双方位融合处理技术,与单方位数据相比,双方位数据不仅信噪比大幅提高,而且有效消除了断层阴影带构造畸变。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断控+层位约束PSDM能有效改善断层阴影带成像;基于正演模拟的构造成图方法可以为PSDM速度建模提供更好的构造约束;垂直断层采集的地震资料有利于断层阴影带成像;多方位采集和融合处理是解决断层阴影带成像难题的最理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圈闭 断层阴影带 二次三维 双方位 各向异性PSD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VO反演的溶蚀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远银 孙赞东 +1 位作者 唐志远 李颖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13,120,共6页
在塔里木盆地溶蚀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基于叠后资料以"串珠状"强反射为目标的传统手段难以弄清溶洞内充填状况,也无法识别不具"串珠状"反射特征的"内幕低阻抗"储层。本文以塔中45、中古21和轮古34... 在塔里木盆地溶蚀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基于叠后资料以"串珠状"强反射为目标的传统手段难以弄清溶洞内充填状况,也无法识别不具"串珠状"反射特征的"内幕低阻抗"储层。本文以塔中45、中古21和轮古34三个井区为例,基于地震资料保幅处理和岩石物理分析,应用AVO反演预测了溶蚀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相比传统叠后方法,AVO反演不仅能够分辨溶洞储层,而且能进一步判断其内部充填情况。此外,AVO反演还能识别不具"串珠状"强反射特征的"内幕低阻抗"储层。统计表明,AVO反演预测的结果与实际三个井区内全部33口井的吻合程度达9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O反演 碳酸盐岩 溶蚀孔洞 内幕低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