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冀东油田高13断块烃气驱可行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于波 宫汝祥 +3 位作者 杜利 刘业俊 刘海波 李遵照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56,共4页
冀东油田高13断块属于低渗透深层油藏,目前水驱开发效果差,注烃气是动用此类油藏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高13断块油藏进行了烃气驱室内实验研究。注气相行为特征实验表明,注烃气对高13断块油藏流体的降黏、膨胀效果显著。细管驱替实验测... 冀东油田高13断块属于低渗透深层油藏,目前水驱开发效果差,注烃气是动用此类油藏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高13断块油藏进行了烃气驱室内实验研究。注气相行为特征实验表明,注烃气对高13断块油藏流体的降黏、膨胀效果显著。细管驱替实验测试确定高13断块的混相压力为29MPa,在目前地层条件下能够混相。长岩心驱替结果表明,气驱比水驱效果好,优选水气交替的注入方式。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烃气驱在冀东油田低渗透油藏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气驱 相行为特征实验 细管实验 长岩心驱替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注水储层伤害与水质问题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清云 黄卫红 +2 位作者 刘磊 史建英 罗跃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0-214,共5页
为揭示注水水质对储层的伤害情况,针对克拉玛依油田清污混注运行中水体不配伍和水质达标率低的问题,开展了清污混注的水体配伍性、水质对岩心的伤害、悬浮颗粒或乳化油对储层堵塞机理及注水水质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克拉玛依油田污水与... 为揭示注水水质对储层的伤害情况,针对克拉玛依油田清污混注运行中水体不配伍和水质达标率低的问题,开展了清污混注的水体配伍性、水质对岩心的伤害、悬浮颗粒或乳化油对储层堵塞机理及注水水质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克拉玛依油田污水与清水、注入水与地层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配伍,但失钙(镁)率都在30%以下。清污混注增加了注水对岩心伤害的程度,且清水占比越大伤害越重。注入水中悬浮颗粒和乳化油浓度越高,岩心的渗透率保留率越低,对岩心的伤害程度也越大。因此,克拉玛依油田最大的清水配注量应是恰好满足配注所需的最低清水量,回注水的推荐指标为悬浮颗粒质量浓度≤5mg/L、乳化油质量浓度≤20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入水 储层伤害 配伍性 悬浮颗粒 乳化油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暂堵砾石充填层封堵底水方法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何龙 戴彩丽 +2 位作者 侯英 刘长华 赵福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5-147,160,共4页
南海西部油田WZ11-4-A15井采用砾石充填筛管完井,其上部油层的渗透率高于下部水淹层,为阻止底水上升,设计了先暂堵砾石充填层,再建立底水隔板的堵水方法。利用成冻时间、突破真空度等值图确定堵剂组成,以实测岩心封堵率表示堵剂封堵能力... 南海西部油田WZ11-4-A15井采用砾石充填筛管完井,其上部油层的渗透率高于下部水淹层,为阻止底水上升,设计了先暂堵砾石充填层,再建立底水隔板的堵水方法。利用成冻时间、突破真空度等值图确定堵剂组成,以实测岩心封堵率表示堵剂封堵能力,实验温度为主力油组温度(75℃)。所选油水隔板近井和过渡段堵剂为无机铬交联聚丙烯酰胺冻胶,远井段堵剂为酚醛预聚体交联聚丙烯酰胺冻胶,三种堵剂成冻时间分别为1,2,5天,突破真空度分别为0.62,0.50,0.38MPa。暂堵剂为加有氧化破胶剂的无机铬交联聚丙烯酰胺冻胶,成冻时间4小时,破胶时间12天。给出了各个堵剂的配方。该井堵底水施工中依次注入(单位m3)暂堵剂5,洗油液300,远井、过渡、近井隔板堵剂1450,560,230,关井5天,注柴油45,恢复生产后在约1年时间内平均日降水242.1m3,日增油19.9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井 堵底水 底水隔板 砾石充填层 暂堵 聚合物凝胶类堵剂 组成与配方 海上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管旋转射流油管除垢技术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吕维平 刘菲 +2 位作者 盖志亮 邢海军 王刚庆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83,共4页
为了对油套管内壁进行全方位的清洗除垢,同时克服射流清洗除垢方式的不足,提出了连续管旋转射流除垢技术。该技术通过减少喷嘴数量和降低排量,提高喷嘴的射流速度,利用喷射反力和旋转接头使喷嘴旋转对油管内壁实施全方位除垢。旋转射流... 为了对油套管内壁进行全方位的清洗除垢,同时克服射流清洗除垢方式的不足,提出了连续管旋转射流除垢技术。该技术通过减少喷嘴数量和降低排量,提高喷嘴的射流速度,利用喷射反力和旋转接头使喷嘴旋转对油管内壁实施全方位除垢。旋转射流工具包括限速旋转接头和喷嘴,对喷嘴流道和射流流体进行了优化,通过地面试验对限速旋转喷射工具的性能和参数选择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同时对该技术进行了现场应用。地面试验结果表明,油管除垢的喷嘴射流速度要在150 m/s以上,这样才能完全清除油套管内壁的杂质,达到恢复井筒通径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管 旋转射流 射流清洗 除垢 旋转接头 喷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岩性页岩油储集空间及物性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周志军 张国青 +2 位作者 崔春雪 王静怡 王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49,共8页
针对济阳坳陷沙河街组储层特征认识不深入,影响页岩油勘探与开发的问题,以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重点取心井为研究对象,利用X-Ray Diffraction测定页岩储层矿物组分,通过扫描电镜对不同岩性页岩的储集空间和孔... 针对济阳坳陷沙河街组储层特征认识不深入,影响页岩油勘探与开发的问题,以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重点取心井为研究对象,利用X-Ray Diffraction测定页岩储层矿物组分,通过扫描电镜对不同岩性页岩的储集空间和孔径进行定量刻画,分析页岩储层的优势岩性。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页岩可划分为泥岩类、灰岩类、白云岩类,沙三下亚段泥岩类较为发育,沙四上亚段白云岩类较为发育;白云岩类发育中大孔,油迹主要赋存于白云石粒间微孔及溶蚀孔中;泥岩类发育中小孔,油迹主要充填于粒间微孔及粒间微缝中;灰岩类发育小孔,油迹主要赋存于晶间微孔中,局部赋存于溶蚀孔中;页岩储层的优势岩性依次为白云岩、泥岩、灰岩;不同岩性的含油率及试油数据表明,济阳坳陷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属于高产油段,可作为济阳坳陷沙河街组“甜点”层系。研究成果对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深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凹陷 页岩油 不同岩性 储集空间 物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活性纳米流体的原位流度控制及驱油效率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翔 鞠野 +4 位作者 刘丰钢 刘光普 王浩颐 高石 刘锐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6-443,共8页
由于纳米流体的界面效应、小尺度特征,在提高采收率领域具有较大应用潜力,但其驱油机理尚待进一步明确。为了进一步研究纳米流体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率,采用硅基纳米球与表面活性剂耦合的方式研发高活性纳米流体,借助静态宏-介-微观实验... 由于纳米流体的界面效应、小尺度特征,在提高采收率领域具有较大应用潜力,但其驱油机理尚待进一步明确。为了进一步研究纳米流体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率,采用硅基纳米球与表面活性剂耦合的方式研发高活性纳米流体,借助静态宏-介-微观实验和岩心物理模拟,阐明高活性纳米流体形成乳状液的流度控制和介观驱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高活性纳米流体可降低普通稠油界面张力至10^(-2) mN·m^(-1)数量级,在油藏含水率饱和度30~80%条件,高活性纳米流体干预的油水乳化液粘度是原油粘度的1.28~4.32倍,表现良好原位流度控制性能;高活性纳米流体与岩心渗透率适应性强,水驱至含水率98%,0.6倍孔隙体积的0.4wt%高活性纳米流体通过原位流度控制,显著提高采收率达25%以上。研究结果深化了纳米流体驱油机理,同时为纳米驱提高采收率提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藏 纳米流体 原位流度控制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稠油的自乳化特性及对水驱效率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李翔 鞠野 +4 位作者 刘丰钢 贾永康 李建晔 徐莹雪 刘锐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4-29,33,共7页
以渤海油田某区块普通稠油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微观-介观-宏观实验结合物理模拟明确普通稠油自乳化内在主控因素及其对水驱效率的影响。开展原油自乳化的相态、相行为、界面性质研究,分离表征原油四组分,揭示油水自乳化的内在机制;借助... 以渤海油田某区块普通稠油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微观-介观-宏观实验结合物理模拟明确普通稠油自乳化内在主控因素及其对水驱效率的影响。开展原油自乳化的相态、相行为、界面性质研究,分离表征原油四组分,揭示油水自乳化的内在机制;借助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量化普通稠油自乳化特性对水驱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自乳化液粘度不可控,不能有效动用较低渗区孔隙原油,水驱效率整体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乳化 原油四组分 稠油 界面性质 孔隙动用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调剖注入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9
8
作者 冯其红 张安刚 +1 位作者 蔡荣蔚 陶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84,116-117,共4页
针对目前层间调剖注入参数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调剖作用机理,采用包含调剖层和非调剖层的多油层理想地质模型简化实际油层,利用最小吸水指数变异系数建立了调剖剂选择性注入量的最优化模型,可实现各小层吸水量差异程度达到最低,最大限... 针对目前层间调剖注入参数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调剖作用机理,采用包含调剖层和非调剖层的多油层理想地质模型简化实际油层,利用最小吸水指数变异系数建立了调剖剂选择性注入量的最优化模型,可实现各小层吸水量差异程度达到最低,最大限度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从注采系统的压力平衡出发,考虑低渗透层即非调剖层的启动压力梯度,建立了调剖剂选择性注入压力的最优化模型,可实现调剖过程中对低渗透层的零污染,从而更好地动用低渗透层可采储量,提高油藏波及体积。在此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数学求解,并对一个实际井组进行了调剖注入参数的优化设计,评价期1a后,水井吸水剖面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吸水指数变异系数由0.873降低至0.561,注水压力上升并且维持在8.2 MPa左右,评价期内累积增油量达326.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调剖 注入量 注入压力 调剖剂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电阻率数据中得到相对渗透率的新方法 被引量:9
9
作者 马东 吴华 曾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5-700,共6页
相对渗透率是储层评价、油田开发和油藏数值模拟等方面的重要参数,一般通过稳态和非稳态法来获取相对渗透率数据。由于相对渗透率实验所需周期长、成本高,且条件较为苛刻,因此获取相对渗透率数据具有一定难度,而通过现场电阻率测井和室... 相对渗透率是储层评价、油田开发和油藏数值模拟等方面的重要参数,一般通过稳态和非稳态法来获取相对渗透率数据。由于相对渗透率实验所需周期长、成本高,且条件较为苛刻,因此获取相对渗透率数据具有一定难度,而通过现场电阻率测井和室内实验则较为容易获取电阻率数据。本文通过毛细管束模型和阿尔奇电阻率公式,并在引入迂曲度的情况下,推导了一种从电阻率数据中计算相对渗透率数据的新方法。通过文献数据和实验数据对新方法的计算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从电阻率数据得到的水相相对渗透率数据具有很高的精度。在缺少相对渗透率数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新方法从电阻率数据中估算水相相对渗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渗透率 电阻率 迂曲度 毛细管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性采出水处理剂的协同除硫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清云 侯广成 +2 位作者 戴莉 蔡俊 刘磊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1-54,共4页
为解决回注采出水中S2-去除困难、腐蚀严重等问题,以FeCl_3、聚合氯化铝和KMnO_4制成氧化性除硫剂CS-1,并通过正交试验及现场应用研究了除硫剂组成的影响、空气及氧化性杀菌剂的协同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排序为曝氧时间>聚... 为解决回注采出水中S2-去除困难、腐蚀严重等问题,以FeCl_3、聚合氯化铝和KMnO_4制成氧化性除硫剂CS-1,并通过正交试验及现场应用研究了除硫剂组成的影响、空气及氧化性杀菌剂的协同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排序为曝氧时间>聚合铝含量>KMnO_4含量>CPAM浓度。在最佳参数组合下,当除硫剂为30 mg/L时,室内模拟试验的除硫率达到91.97%;现场应用效果更好,除硫率达到97.9%,采出水的S2-低至0.7 mg/L,腐蚀速率同样达到采出水的回注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污水处理 除硫 空气氧化 氧化性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黏速物性对砾石层堵塞影响机制及充填防砂井工作制度优化实验 被引量:9
11
作者 董长银 周玉刚 +4 位作者 陈强 朱春明 李彦龙 李效波 刘亚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78-1186,共9页
选用粒度中值0.10 mm和0.16 mm的2种地层砂、粒径0.6~1.2 mm的石英砂和陶粒,开展不同流体黏度与流体流速组合条件下的砾石层挡砂堵塞模拟实验,提出采用黏速指数(流体黏度与流速的乘积)表征流体物性和流动条件对砾石层堵塞的影响机制和规... 选用粒度中值0.10 mm和0.16 mm的2种地层砂、粒径0.6~1.2 mm的石英砂和陶粒,开展不同流体黏度与流体流速组合条件下的砾石层挡砂堵塞模拟实验,提出采用黏速指数(流体黏度与流速的乘积)表征流体物性和流动条件对砾石层堵塞的影响机制和规律,同时提出了砾石充填防砂井投产工作制度优化方法。研究表明地层砂侵入交混带渗透率、砾石层最终堵塞渗透率与携砂流体流速、黏度负相关,流速越高、黏度越大,地层砂侵入交混带渗透率、砾石层最终堵塞渗透率越低。流体流速、黏度是影响砾石层堵塞程度的关键参数,黏速指数可以很好地表征流体的流动特征,同时也便于分析砾石层堵塞机理;不同黏度和流速组合,只要最终的黏速指数相同(近),其对砾石层总体渗透率的影响基本一致;砾石层渗透率随着黏速指数增加首先迅速下降,然后降速变缓直至基本稳定。最优配产量与阶梯提产相结合的砾石充填防砂井投产工作制度优化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携砂流体对砾石层渗透率的损害,提高油井生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充填 挡砂实验 堵塞规律 黏速指数 工作制度 优化方法 堵塞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莺琼盆地高温高压井测试液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勇 罗鸣 +2 位作者 魏安超 韩成 李祝军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4-128,共5页
南海莺琼盆地高温、高压、高含CO2气体、低孔低渗等复杂地质条件要求测试液具有良好的抗温稳定性、沉降稳定性、抗CO2污染能力及储层保护能力。由于前期无专用高温高压测试液,导致复杂情况频发,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在完钻使用的钻井液... 南海莺琼盆地高温、高压、高含CO2气体、低孔低渗等复杂地质条件要求测试液具有良好的抗温稳定性、沉降稳定性、抗CO2污染能力及储层保护能力。由于前期无专用高温高压测试液,导致复杂情况频发,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在完钻使用的钻井液中引入抗高温降滤失剂Calovis,适当提高测试液碱度,合理控制测试液的MBT,配合使用超细重晶石加重,同时提高测试液的返排性能,形成了一套高温高压井测试液技术。该测试液在莺琼盆地2口高温高压探井测试作业得到成功应用,其中一口井CO2含量达到23%,井底温度超过200℃,测试液密度达到2.33 g/cm3,射孔压力及环空压力传递正常,静置7 d后,封隔器解封顺利,测试液性能未发生恶化,测试产量均超过预期产量,完成全部测试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测试液 抗温稳定性 沉降稳定性 超细重晶石 莺琼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渤海湾的新型外转塔单点系泊方案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华波 余军 +3 位作者 刘学涛 赵润鹏 严明 李鹏 《船海工程》 2013年第5期155-160,共6页
鉴于渤海湾出现的系泊事故,提出一种新型浅水外转塔系泊方案,以水池系泊试验考察该系泊方案的运动和系泊力,并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以验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试验表明浅水外转塔系泊系统设计正确、合理。
关键词 外转塔 百年一遇 一年一遇 系泊链 系泊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