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化石能源制氢技术综述 被引量:4
1
作者 常乐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11年第3期130-137,共8页
在现今的经济社会和未来的低碳经济中H2将发挥重要作用。非化石能源制氢是化石能源短缺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约束下的可持续制氢路径。综述了可再生电力电解制氢、核能制氢、太阳能制氢和生物质能制氢等四种非化石能源制氢技术的工作原理、... 在现今的经济社会和未来的低碳经济中H2将发挥重要作用。非化石能源制氢是化石能源短缺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约束下的可持续制氢路径。综述了可再生电力电解制氢、核能制氢、太阳能制氢和生物质能制氢等四种非化石能源制氢技术的工作原理、流程设备和技术特点,最后对我国未来非化石能源制氢的路线选择进行了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化石能源 制氢 低碳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被引量:28
2
作者 苏佳纯 曾恒一 +2 位作者 肖钢 王建丰 姜家骏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4-98,共15页
对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重点对比了不同类型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的特点和技术指标,分析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的核心技术、装置成本以及研究方向。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目前尚处于商业化开发前期阶段。我国南海温差能资源丰... 对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重点对比了不同类型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的特点和技术指标,分析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的核心技术、装置成本以及研究方向。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目前尚处于商业化开发前期阶段。我国南海温差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对其开发利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建议尽快建立南海海洋温差能示范基地,以加快我国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温差能 发电 核心技术 研究现状 中国南海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化工生产过程多联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门秀杰 崔德春 +1 位作者 于广欣 金阳 《节能技术》 CAS 2014年第1期48-50,64,共4页
煤化工产业具有投资大、技术不够成熟等特点,单一产品技术路线导致较大的经济风险,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多联产非常必要。本文对煤化工生产过程中多联产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主要包括以合成氨为基础、以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为基础... 煤化工产业具有投资大、技术不够成熟等特点,单一产品技术路线导致较大的经济风险,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多联产非常必要。本文对煤化工生产过程中多联产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主要包括以合成氨为基础、以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为基础、以煤制天然气为基础、以低阶煤利用为基础等的联产过程。分析认为,大多数过程仍然没有摆脱将单一技术进行简单堆砌排布的思路,指出未来需要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工艺单元、中间产物、目标产品市场等方面的互补,开发高效、灵活的多联产生产模式。同时,应加大对单一煤化工技术的研发力度,为实施煤化工多联产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 多联产 互补 研究进展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CuPc为空穴传输层的染料敏化异质结电池的特性研究
4
作者 梁嘉 滕枫 《光电技术应用》 2012年第2期43-46,共4页
制备以酞菁铜CuPc为空穴传输层,有机染料-二氢吲哚D102(C37H30N2O3S2)为敏化染料的染料敏化异质结电池DSH(Dye-sensitized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研究不同厚度CuPc空穴传输层:40 nm、80 nm和120 nm的电池的性能,得到在其厚度为4... 制备以酞菁铜CuPc为空穴传输层,有机染料-二氢吲哚D102(C37H30N2O3S2)为敏化染料的染料敏化异质结电池DSH(Dye-sensitized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研究不同厚度CuPc空穴传输层:40 nm、80 nm和120 nm的电池的性能,得到在其厚度为40 nm时,电池的Jsc=248.3μA/cm2,Voc=0.61V,=0.042%(80 mW/cm2氙灯测试)。对比采用I3-/I-氧化-还原对为液态电解质的染料敏化TiO2纳米晶太阳电池,分析以CuPc为空穴传输层的DSH电池效率较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敏化TiO2太阳电池 DSH CUPC 二氢吲哚D10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炭气化对接触裂化催化剂物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门秀杰 张书红 +3 位作者 张美菊 李延军 王子军 汪燮卿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17-723,共7页
采用BET、XRD、TEM、SEM、XRF技术对挂焦失活、以氧气/水蒸气混合气体气化部分焦炭后的接触裂化催化剂进行物化表征。结果表明,接触剂挂焦失活后,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明显下降;气化部分焦炭后,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开始回升。大多数焦炭存在于... 采用BET、XRD、TEM、SEM、XRF技术对挂焦失活、以氧气/水蒸气混合气体气化部分焦炭后的接触裂化催化剂进行物化表征。结果表明,接触剂挂焦失活后,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明显下降;气化部分焦炭后,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开始回升。大多数焦炭存在于接触剂上孔径大于2nm的孔道内。接触剂长时间经历高温、水热环境后,沸石组分和基质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气化接触剂上焦炭的过程中,接触剂上硫、氯含量大幅度减少,其他元素的含量无明显变化。焦炭层能够降低气化过程中水蒸气对接触剂的破坏作用。气化结束后接触剂上焦炭含量越高,气化过程中接触剂受到水热破坏作用的影响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裂化 接触剂 焦炭气化 物化性能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剂上焦炭的气化反应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门秀杰 张书红 +3 位作者 张美菊 李延军 王子军 汪燮卿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1-1005,共5页
采用XPS、TGA-DTA、TEM-EDX、SEM-EDX技术对挂焦接触剂、气化一部分焦炭后的挂焦接触剂上的焦炭进行了物化分析。结果表明,接触剂表面的碳可以划分为无定型碳、烃类碳和羰基碳3种,并且以无定型碳为主。焦炭主要分布在接触剂颗粒表面,而... 采用XPS、TGA-DTA、TEM-EDX、SEM-EDX技术对挂焦接触剂、气化一部分焦炭后的挂焦接触剂上的焦炭进行了物化分析。结果表明,接触剂表面的碳可以划分为无定型碳、烃类碳和羰基碳3种,并且以无定型碳为主。焦炭主要分布在接触剂颗粒表面,而且分布不均匀。接触剂颗粒体相微区内金属对焦炭的气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金属含量越高,碳含量越少,而接触剂颗粒表面微区内金属未能体现出明显的催化气化性能。焦炭层阻碍了气化剂在金属上的吸附,接触剂上的烧焦过程或焦炭气化过程主要为非催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裂化 接触剂 焦炭 气化 反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