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气气相法烷基化制乙苯新型催化剂工业侧线试验研究
1
作者 肖家旺 魏林海 +7 位作者 孙丰杰 徐冰峰 杏长鑫 管志军 陈海发 郜金平 李孝国 侯章贵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7,共6页
模拟某炼油厂乙苯工业装置烷基化反应单元的流程建设一套1.0 kt/a工业侧线装置,以新型纳米ZSM-5分子筛催化剂HC-501为研究对象,考察催化裂化干气气相法烷基化制乙苯的性能,催化剂装填方式对应工业装置的单段反应床层。试验结果表明,在... 模拟某炼油厂乙苯工业装置烷基化反应单元的流程建设一套1.0 kt/a工业侧线装置,以新型纳米ZSM-5分子筛催化剂HC-501为研究对象,考察催化裂化干气气相法烷基化制乙苯的性能,催化剂装填方式对应工业装置的单段反应床层。试验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出口温度为330~370℃、苯与乙烯的物质的量比(简称苯烯比)为20~24、乙烯质量空速为0.20~0.50 h^(-1)的条件下,乙烯转化率大于99.8%,乙苯选择性(含乙苯+二乙苯,下同)大于99.0%,主要副产物二甲苯的质量分数小于800μg/g。参照现有工业装置工艺条件,借助模拟软件Aspen Hysys建立能耗测算模型,研究不同温度、不同苯烯比条件下的能耗情况,结果表明,对于现有工业装置,采用本研究开发的催化剂,当单段床层苯烯比降低至20~24时,装置的烷基化反应+苯循环单元能耗可下降1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苯 烷基化 ZSM-5 干气 工业侧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沥青黏度-温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
作者 徐传杰 张涛 +1 位作者 车金良 张小英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95-1603,共9页
采用22个沥青试样在60~180℃进行了黏温性拟合,发现拟合方程的斜率(K)和截距(B)间几乎完全呈线性关系,将不同沥青试样的Saal方程组关联,可得到迄今为止最简单的黏温数学模型即ZXY-B和ZXY-K模型。通过ZXY-B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相对误差... 采用22个沥青试样在60~180℃进行了黏温性拟合,发现拟合方程的斜率(K)和截距(B)间几乎完全呈线性关系,将不同沥青试样的Saal方程组关联,可得到迄今为止最简单的黏温数学模型即ZXY-B和ZXY-K模型。通过ZXY-B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相对误差和标准方法精密度对比研究发现,模型预测值的准确性、有效性与石油沥青的软硬程度、基础温度的选择密切相关;采用ZXY-B或ZXY-K方程以135℃为基准温度预测的数据最准确;只需要一个温度下的黏度数据就可准确、有效预测60~180℃温度范围内其他温度下的黏度数据;在人力、设备、时间、经济等方面比Saal方程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沥青 黏温性 数学模型 线性方程 对比研究 验证 Saal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柴油中悬浮物组成及产生原因
3
作者 胡淼 任绪金 +1 位作者 张丹丹 黄少凯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3,共6页
目的对中海油某炼厂催化裂化柴油中絮状悬浮物进行详细分离分析,推测其组成结构、来源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方法开发设计了从油水混合物中分离絮状悬浮物的方案,并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等多种手段对悬浮物进行... 目的对中海油某炼厂催化裂化柴油中絮状悬浮物进行详细分离分析,推测其组成结构、来源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方法开发设计了从油水混合物中分离絮状悬浮物的方案,并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等多种手段对悬浮物进行表征。结果该悬浮物以有机物为主,可在盐酸环境絮凝,经质谱检测其主体为C_(40)~C_(55)左右的含氮化合物,并表现出明显的人工合成特点。结论推测该絮状悬浮物为胺类及酰胺类缓蚀剂残留物或同时含有此两类化合物的复配缓蚀剂残留物。该分离分析方法也可用于相似样品的组成分析工作,有助于炼厂排查类似故障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柴油 悬浮物 缓蚀剂 组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沥青体积修正系数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比
4
作者 张小英 张涛 +1 位作者 徐传杰 车金良 《石油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89-1694,共6页
对22个不同石油沥青试样在0~180℃范围内的温度与密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密度、密度倒数及密度对数与温度间的线性方程建立了体积修正系数数学模型,并将这些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体积修正系数与ASTM D4311/D4311-15查表得到的体积修正... 对22个不同石油沥青试样在0~180℃范围内的温度与密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密度、密度倒数及密度对数与温度间的线性方程建立了体积修正系数数学模型,并将这些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体积修正系数与ASTM D4311/D4311-15查表得到的体积修正系数及实测体积修正系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已知温度与密度关系的前提下,采用密度的倒数与温度的线性方程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体积修正系数最准确,ASTM D4311/D4311-15法误差最大。在石油沥青密度的对数与温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只与实测温度和基准温度相关的体积修正系数数学模型,该模型比ASTM D4311/D4311-15中的数学模型更简单、更准确、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沥青 密度 密度-温度关系 数学模型 体积修正系数 体积膨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温度对NiW/Al_(2)O_(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5
作者 郭莎莎 宋君辉 +1 位作者 金吉海 刘延军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3-20,共8页
研究了硫化温度对NiW/Al_(2)O_(3)加氢处理催化剂在硫化过程中催化脱硫、脱氮、脱酸性能的影响;对硫化不完全的催化剂进行重新硫化,并对其加氢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物理吸附仪(BET)、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硫... 研究了硫化温度对NiW/Al_(2)O_(3)加氢处理催化剂在硫化过程中催化脱硫、脱氮、脱酸性能的影响;对硫化不完全的催化剂进行重新硫化,并对其加氢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物理吸附仪(BET)、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硫化态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上硫、碳质量分数和硫化度随着硫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导致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均下降,硫化后催化剂的活性相由低活性的W6+、Ni2+相向高活性的W4+、Ni-W-S相转变;重新硫化后催化剂的孔容、平均孔径均下降,比表面积、硫质量分数、碳质量分数均增加,碳质量分数的增加导致裸露的活性中心数减少,降低催化剂表面W与Al的原子个数比,硫化态活性金属发生聚集,降低催化剂的活性,表明重新硫化催化剂的活性难以达到完全硫化态催化剂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W/Al_(2)O_(3) 硫化温度 催化剂活性 催化剂表征 催化剂硫化度 重新硫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整生成油脱氯剂的开发及工业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宁 刘剑 +3 位作者 张海洪 屠松立 韩龙年 杨国明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4,共6页
目的制备高氯容重整生成油脱氯剂产品,并实现工业应用。方法以拟薄水铝石为载体,通过双活性组分负载、对造孔剂组分进行筛选、调变脱氯剂的孔道结构、优化合理的成型焙烧工艺,制备了重整生成油脱氯剂。利用BET、XRF、SEM等对脱氯剂物化... 目的制备高氯容重整生成油脱氯剂产品,并实现工业应用。方法以拟薄水铝石为载体,通过双活性组分负载、对造孔剂组分进行筛选、调变脱氯剂的孔道结构、优化合理的成型焙烧工艺,制备了重整生成油脱氯剂。利用BET、XRF、SEM等对脱氯剂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利用20 mL小型试验装置进行脱氯剂性能评价,考查了脱氯剂的脱氯性能。结果在反应温度为50℃、体积空速为3000 h^(-1)、反应气中氯质量分数为60000 mg/kg时,自制脱氯剂的氯容为18.4%。该脱氯剂产品应用于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重整装置,脱氯罐前后压差<50 kPa,脱氯罐出口氯质量分数降至0.5 mg/kg以下。结论明确了添加不同种类和含量的活性化合物和造孔剂以及焙烧工艺参数等对脱氯剂产品性质的影响,可为同类脱氯剂的制备及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整生成油 氯化氢 脱氯剂 氯容 拟薄水铝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市场发展对油气行业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林从龙 《石油石化节能》 2023年第4期63-67,共5页
碳市场是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石油天然气行业在运营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约占9%,碳市场的发展必将对油气行业产生影响。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市场通过碳配额、碳减排指标等方式调节碳价... 碳市场是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石油天然气行业在运营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约占9%,碳市场的发展必将对油气行业产生影响。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市场通过碳配额、碳减排指标等方式调节碳价,直接影响油气生产成本,促使国家及行业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推动石油开采、石油化工产业和工业升级,加快能源行业转型,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构建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市场 碳金融 碳达峰 碳中和 油气行业 能源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富CO_(2)天然气分类利用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吴青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1-188,共8页
南海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普遍具有CO_(2)含量高(20%~80%)的特点,现有工艺只适宜于加工CO_(2)含量相对较低的天然气资源,且过程中均有大量CO_(2)排放,碳资源利用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海大气田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本文介绍了南海富CO_... 南海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普遍具有CO_(2)含量高(20%~80%)的特点,现有工艺只适宜于加工CO_(2)含量相对较低的天然气资源,且过程中均有大量CO_(2)排放,碳资源利用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海大气田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本文介绍了南海富CO_(2)天然气脱碳后商用及尿素和甲醇等化工利用两方面的现状,基于南海天然气的组成特点,提出了按CO_(2)含量小于20%、20%~30%、大于30%的3种区间,分别采用脱碳+海洋封存、CO_(2)捕集+化工利用、CH4-CO_(2)干重整+费托合成方案的分类利用新思路,并介绍了CH4-CO_(2)干重整、CO_(2)捕集、CO_(2)海洋封存、CO_(2)矿化、CO_(2)化工利用等南海富CO_(2)天然气分类利用核心技术以及中国海油在这5类核心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研究有助于推动富CO_(2)天然气的精准、高效利用及富CO_(2)天然气利用产业链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CO_(2)天然气 碳中性 CCUS 海洋封存 CO_(2)矿化 化工利用 技术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