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气气相法烷基化制乙苯新型催化剂工业侧线试验研究
1
作者 肖家旺 魏林海 +7 位作者 孙丰杰 徐冰峰 杏长鑫 管志军 陈海发 郜金平 李孝国 侯章贵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7,共6页
模拟某炼油厂乙苯工业装置烷基化反应单元的流程建设一套1.0 kt/a工业侧线装置,以新型纳米ZSM-5分子筛催化剂HC-501为研究对象,考察催化裂化干气气相法烷基化制乙苯的性能,催化剂装填方式对应工业装置的单段反应床层。试验结果表明,在... 模拟某炼油厂乙苯工业装置烷基化反应单元的流程建设一套1.0 kt/a工业侧线装置,以新型纳米ZSM-5分子筛催化剂HC-501为研究对象,考察催化裂化干气气相法烷基化制乙苯的性能,催化剂装填方式对应工业装置的单段反应床层。试验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出口温度为330~370℃、苯与乙烯的物质的量比(简称苯烯比)为20~24、乙烯质量空速为0.20~0.50 h^(-1)的条件下,乙烯转化率大于99.8%,乙苯选择性(含乙苯+二乙苯,下同)大于99.0%,主要副产物二甲苯的质量分数小于800μg/g。参照现有工业装置工艺条件,借助模拟软件Aspen Hysys建立能耗测算模型,研究不同温度、不同苯烯比条件下的能耗情况,结果表明,对于现有工业装置,采用本研究开发的催化剂,当单段床层苯烯比降低至20~24时,装置的烷基化反应+苯循环单元能耗可下降1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苯 烷基化 ZSM-5 干气 工业侧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SiO_(2)催化合成MMA工艺及宏观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贾鑫 张伟 +3 位作者 王兴永 张胜红 傅送保 姚志龙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0-215,220,共7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s质量分数的Cs/SiO_(2)催化剂,并利用XRD、氮气物理吸附、CO_(2)-TPD和NH3-TPD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中,优化了Cs/SiO_(2)催化丙酸甲酯与甲醛缩合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反应条件,并初步进行了动力...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s质量分数的Cs/SiO_(2)催化剂,并利用XRD、氮气物理吸附、CO_(2)-TPD和NH3-TPD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中,优化了Cs/SiO_(2)催化丙酸甲酯与甲醛缩合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反应条件,并初步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Cs质量分数为10%的Cs/SiO_(2)催化剂性能最优,在反应温度为370℃、反应空速为1.2 h^(-1)、酯醛摩尔比为1∶1的优化条件下,丙酸甲酯的转化率为46.3%,MMA的选择性接近100%。动力学分析显示丙酸甲酯与甲醛缩合制备MMA的表观活化能为39.1 kJ/mol,非常接近理论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 羟醛缩合 丙酸甲酯 宏观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高压加氢生产低芳石油醚和优质白油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金吉海 张翠侦 +1 位作者 宋君辉 严金龙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0-235,共6页
以加氢柴油为原料,采用临氢降凝-补充精制-精密分馏工艺,通过调整催化剂级配考察制备满足GB/T 15894—2008低芳石油醚、NB/SH/T 0913—2015轻质白油(Ⅱ)、GB 2536 T-40℃变压器油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反应压力为15 MPa、氢油体积比为1 ... 以加氢柴油为原料,采用临氢降凝-补充精制-精密分馏工艺,通过调整催化剂级配考察制备满足GB/T 15894—2008低芳石油醚、NB/SH/T 0913—2015轻质白油(Ⅱ)、GB 2536 T-40℃变压器油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反应压力为15 MPa、氢油体积比为1 000∶1、降凝/精制体积空速为SV/SV-0.7 h^(-1)的条件下,以加氢柴油为原料,当反应温度为T-20/T℃时经精密分馏切割工艺所得低芳石油醚产品芳烃质量分数均<0.005%,其他性质指标满足GB/T 15894—2008指标要求;所得轻质白油满足NB/SH/T 0913—2015轻质白油(Ⅱ)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柴油 石油醚 轻质白油 变压器油 精密分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SiO_(2)-ZrO_(2)催化丙酸甲酯与甲醛缩合反应性能研究
4
作者 杜海岗 王兴永 +3 位作者 孙培永 陈和 傅送保 姚志龙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5-174,共10页
丙酸甲酯与甲醛缩合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MMA)是目前较清洁的工艺路线,其关键在于高性能催化剂的开发。采用共沉淀法和初湿浸渍法制备了SiO_(2)-ZrO_(2)复合氧化物和Cs/SiO_(2)-ZrO_(2)催化剂,通过XRD、Raman、I... 丙酸甲酯与甲醛缩合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MMA)是目前较清洁的工艺路线,其关键在于高性能催化剂的开发。采用共沉淀法和初湿浸渍法制备了SiO_(2)-ZrO_(2)复合氧化物和Cs/SiO_(2)-ZrO_(2)催化剂,通过XRD、Raman、ICP-OES、BET、NH_(3)-TPD和CO_(2)-TPD等手段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将其与催化丙酸甲酯和甲醛的缩合反应的性能进行关联,研究载体表面酸碱性对Cs/SiO_(2)-ZrO_(2)催化剂缩合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iO_(2)质量分数的增大有利于促进SiO_(2)-ZrO_(2)复合氧化物中m-ZrO_(2)向t-ZrO_(2)的转变以及t-ZrO_(2)晶型的稳定;引入Cs_(2)CO_(3)可使其结构和表面酸碱性位点分布发生改变。催化剂表面弱碱性位点是适宜的活性中心,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表面弱碱性和总碱性位点数量存在一个最优区间,其中中强碱位点的降低和酸性位点的消除有利于催化活性的提高;在0.2 MPa、370℃和质量空速为1.0 h^(-1)的条件下,质量分数为60%的SiO_(2)和质量分数为10%的Cs_(2)CO_(3)组成的10Cs/60SiO_(2)-40ZrO_(2)催化剂具有最佳催化性能,对丙酸甲酯的转化率和目标产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选择性分别可达30.77%和97.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 羟醛缩合 复合氧化物 SiO_(2)-ZrO_(2) 丙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沥青黏度-温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5
作者 徐传杰 张涛 +1 位作者 车金良 张小英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95-1603,共9页
采用22个沥青试样在60~180℃进行了黏温性拟合,发现拟合方程的斜率(K)和截距(B)间几乎完全呈线性关系,将不同沥青试样的Saal方程组关联,可得到迄今为止最简单的黏温数学模型即ZXY-B和ZXY-K模型。通过ZXY-B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相对误差... 采用22个沥青试样在60~180℃进行了黏温性拟合,发现拟合方程的斜率(K)和截距(B)间几乎完全呈线性关系,将不同沥青试样的Saal方程组关联,可得到迄今为止最简单的黏温数学模型即ZXY-B和ZXY-K模型。通过ZXY-B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相对误差和标准方法精密度对比研究发现,模型预测值的准确性、有效性与石油沥青的软硬程度、基础温度的选择密切相关;采用ZXY-B或ZXY-K方程以135℃为基准温度预测的数据最准确;只需要一个温度下的黏度数据就可准确、有效预测60~180℃温度范围内其他温度下的黏度数据;在人力、设备、时间、经济等方面比Saal方程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沥青 黏温性 数学模型 线性方程 对比研究 验证 Saal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永恒 王文波 +3 位作者 辛靖 吴冲冲 苏梦军 杨国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486-5497,共12页
电催化CO_(2)还原技术是一种极富潜力的CO_(2)利用手段,开发具有高附加值产品选择性的电催化剂对该技术至关重要。近年来,碳基单原子材料作为一种原子利用率高、化学结构可调的新型催化剂在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中表现出极高的研究价值... 电催化CO_(2)还原技术是一种极富潜力的CO_(2)利用手段,开发具有高附加值产品选择性的电催化剂对该技术至关重要。近年来,碳基单原子材料作为一种原子利用率高、化学结构可调的新型催化剂在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中表现出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介绍了电催化CO_(2)还原为不同产物的反应路径,总结了不同金属种类包括Fe、Cu、Ni、Co等的碳基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分别阐述了单原子配位环境调节、电子结构调节、活性位点数量调控等调节策略对催化剂性能和反应过程等的影响。最后针对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碳基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从如何提高生成多碳产物的选择性以及鉴别反应过程中活性位点的真实状态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电化学 催化剂 碳基材料 单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柴油中悬浮物组成及产生原因
7
作者 胡淼 任绪金 +1 位作者 张丹丹 黄少凯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3,共6页
目的对中海油某炼厂催化裂化柴油中絮状悬浮物进行详细分离分析,推测其组成结构、来源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方法开发设计了从油水混合物中分离絮状悬浮物的方案,并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等多种手段对悬浮物进行... 目的对中海油某炼厂催化裂化柴油中絮状悬浮物进行详细分离分析,推测其组成结构、来源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方法开发设计了从油水混合物中分离絮状悬浮物的方案,并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等多种手段对悬浮物进行表征。结果该悬浮物以有机物为主,可在盐酸环境絮凝,经质谱检测其主体为C_(40)~C_(55)左右的含氮化合物,并表现出明显的人工合成特点。结论推测该絮状悬浮物为胺类及酰胺类缓蚀剂残留物或同时含有此两类化合物的复配缓蚀剂残留物。该分离分析方法也可用于相似样品的组成分析工作,有助于炼厂排查类似故障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柴油 悬浮物 缓蚀剂 组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钯催化辛烯烷氧基羰基化制备正壬酸甲酯研究
8
作者 王兴永 李鸿辰 +3 位作者 雷帅 徐冰峰 陈和 傅送保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3-38,共6页
烷氧基羰基化反应是一步合成高价值酯类产品的重要方法,在精细化工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但中长链烯烃反应速率较慢,工业生产应用时往往面临成本高、产物选择性差和催化剂易分解等难题。讨论了利用新型催化体系将内端或末端辛烯经烷氧基... 烷氧基羰基化反应是一步合成高价值酯类产品的重要方法,在精细化工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但中长链烯烃反应速率较慢,工业生产应用时往往面临成本高、产物选择性差和催化剂易分解等难题。讨论了利用新型催化体系将内端或末端辛烯经烷氧基羰基化反应转化为正壬酸甲酯类化合物,分别探究了膦配体、催化剂、温度、压力、醇类和不同烯烃对辛烯烷氧基羰基化反应的影响,并结合分析结果阐释了辛烯烷氧基羰基化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反应体系中引入含有二茂铁骨架的不对称双膦配体(L8)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在最优反应条件(130℃、4 MPa、0.1 mol 1-辛烯、5.0 mmol对甲苯磺酸、0.1 mmol Pd(acac)2和0.3 mmol膦配体L8反应15 h)下表现出最优活性,此时1-辛烯转化率、壬酸甲酯产率和正壬酸甲酯与异壬酸甲酯物质的量比分别为99%、99%和17.2。与其他膦配体相比,膦配体L8中的二茂铁基团具有独特的电子性质,可以通过调节电子云密度影响膦配体的电子效应,从而优化金属中心的电子状态,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产物选择性。此外,二茂铁骨架的刚性有助于配体在配位过程中保持特定的空间位阻,从而提高中长链烯烃烷氧基羰基化的产物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氧基羰基化 辛烯 钯催化剂 膦配体 正壬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和石油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吴冲冲 张斯然 +5 位作者 辛靖 杨国明 李永恒 苏梦军 宋宇 王连英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25年第5期1211-1223,共13页
中国提出了2030年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石油行业和石油化工(简称石化)行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但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_(2)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为实现“双碳”目标,石油和石化行业任重道远。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 中国提出了2030年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石油行业和石油化工(简称石化)行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但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_(2)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为实现“双碳”目标,石油和石化行业任重道远。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碳减排问题,对CCUS技术进行了概述,总结了不同CCUS技术的原理及研究进展,并针对石油和石化行业CCUS技术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石油和石化行业应致力于开发高效低成本的CO_(2)捕集技术,重点研发效率更高的捕集材料和工艺。此外,推动CO_(2)转化技术的创新,创制多活性位、多尺度结构的催化剂,开发CO_(2)高效转化为烯烃、芳烃、可持续航空煤油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新型技术。对于CO_(2)封存技术,需要深入研究封存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捕集 利用 封存 石油行业 石油化工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搅拌釜多层桨叶相互作用及组合优化
10
作者 谢楠楠 陈和 +3 位作者 叶光华 束忠明 傅送保 周兴贵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4-575,共12页
桨叶是气液搅拌釜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结构和组合形式会显著影响气液分散和传质性能。结合冷模实验和CFD-PBM数值模拟,获取了气液搅拌釜多层桨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较优的桨叶组合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径向桨作为底桨对气相分散和... 桨叶是气液搅拌釜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结构和组合形式会显著影响气液分散和传质性能。结合冷模实验和CFD-PBM数值模拟,获取了气液搅拌釜多层桨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较优的桨叶组合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径向桨作为底桨对气相分散和气泡破碎影响最大,中层轴流桨对底桨的剪切应力影响较小,而顶层轴流桨产生的轴向汇流会减弱中层桨的剪切应力。多层桨的排列组合方式会影响各个桨叶的功率消耗,其中顶层桨对中层桨的功耗影响最显著。HEDT作为底层桨功耗低且气相分散效果好,KYA作为中层桨能强化轴向汇流、减小局部涡流以及进一步破碎气泡,PBT作为顶层桨功耗低且能扩大循环流结构。因此,HEDT+KYA+PBT桨叶组合能平衡功率消耗、气相滞留和气液传质,具有最高的单位功耗气含率和平均容积传质系数,是较优的桨叶组合。研究结果可以为气液搅拌反应釜多层桨叶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搅拌釜 计算流体力学 多层桨叶 气液传质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掺杂方式对Cu/ZnO低温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张培培 辛靖 +5 位作者 李思漩 米晓彤 杨国明 刘影 陈新国 夏林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4,共9页
CO_(2)加氢制甲醇是CO_(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Cu/ZnO催化剂因具有独特的催化性能而备受关注。采用共沉淀法、浸渍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了一系列掺杂Pd的Cu/ZnO催化剂,利用ICP-OES、N_(2)物理吸/脱附和XR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CO_(2)加氢制甲醇是CO_(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Cu/ZnO催化剂因具有独特的催化性能而备受关注。采用共沉淀法、浸渍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了一系列掺杂Pd的Cu/ZnO催化剂,利用ICP-OES、N_(2)物理吸/脱附和XR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在温度为170~250℃、压力为5.0 MPa和气体空速为4000 mL/(g·h)的条件下对各催化剂催化性能进行了测试,深入研究了不同Pd掺杂方式对催化剂结构、形貌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未掺杂的Cu/ZnO催化剂,共沉淀法制备的Pd-Cu/ZnO-C催化剂具有更高的CO_(2)转化率、甲醇选择性和甲醇时空收率。共沉淀法促使Pd在催化剂中均匀分布且高度分散,贵金属Pd与Cu的协同催化作用有效增强了氢解离和溢流性能。此外,Pd-Cu/ZnO-C催化剂的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且还原性能较为优异,从而有效降低了反应活化能。在170℃和190℃的低温下,Pd-Cu/ZnO-C催化剂的CO_(2)转化率分别为5.5%和8.9%,甲醇选择性分别为82.2%和74.9%,甲醇时空收率分别为0.058 g/(g·h)和0.088 g/(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Pd掺杂 Cu/ZnO催化剂 低温甲醇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沥青体积修正系数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比
12
作者 张小英 张涛 +1 位作者 徐传杰 车金良 《石油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89-1694,共6页
对22个不同石油沥青试样在0~180℃范围内的温度与密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密度、密度倒数及密度对数与温度间的线性方程建立了体积修正系数数学模型,并将这些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体积修正系数与ASTM D4311/D4311-15查表得到的体积修正... 对22个不同石油沥青试样在0~180℃范围内的温度与密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密度、密度倒数及密度对数与温度间的线性方程建立了体积修正系数数学模型,并将这些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体积修正系数与ASTM D4311/D4311-15查表得到的体积修正系数及实测体积修正系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已知温度与密度关系的前提下,采用密度的倒数与温度的线性方程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体积修正系数最准确,ASTM D4311/D4311-15法误差最大。在石油沥青密度的对数与温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只与实测温度和基准温度相关的体积修正系数数学模型,该模型比ASTM D4311/D4311-15中的数学模型更简单、更准确、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沥青 密度 密度-温度关系 数学模型 体积修正系数 体积膨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整生成油脱氯剂的开发及工业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宁 刘剑 +3 位作者 张海洪 屠松立 韩龙年 杨国明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4,共6页
目的制备高氯容重整生成油脱氯剂产品,并实现工业应用。方法以拟薄水铝石为载体,通过双活性组分负载、对造孔剂组分进行筛选、调变脱氯剂的孔道结构、优化合理的成型焙烧工艺,制备了重整生成油脱氯剂。利用BET、XRF、SEM等对脱氯剂物化... 目的制备高氯容重整生成油脱氯剂产品,并实现工业应用。方法以拟薄水铝石为载体,通过双活性组分负载、对造孔剂组分进行筛选、调变脱氯剂的孔道结构、优化合理的成型焙烧工艺,制备了重整生成油脱氯剂。利用BET、XRF、SEM等对脱氯剂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利用20 mL小型试验装置进行脱氯剂性能评价,考查了脱氯剂的脱氯性能。结果在反应温度为50℃、体积空速为3000 h^(-1)、反应气中氯质量分数为60000 mg/kg时,自制脱氯剂的氯容为18.4%。该脱氯剂产品应用于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重整装置,脱氯罐前后压差<50 kPa,脱氯罐出口氯质量分数降至0.5 mg/kg以下。结论明确了添加不同种类和含量的活性化合物和造孔剂以及焙烧工艺参数等对脱氯剂产品性质的影响,可为同类脱氯剂的制备及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整生成油 氯化氢 脱氯剂 氯容 拟薄水铝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改性的FeMg@SiO_(2)纳米级核壳催化剂实现合成气一步法制备液化石油气
14
作者 张培培 Atchimarungsri Thachapan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6-664,共9页
本实验系统研究了纳米级核壳催化剂由合成气经费托合成路线一步法直接制备液化石油气。通过采用共沉淀法、改性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相结合的方法将Cu纳米颗粒浸渍在介孔二氧化硅壳包覆的FeMg催化剂上,所制备的Cu/FeMg@SiO_(2)纳米核壳... 本实验系统研究了纳米级核壳催化剂由合成气经费托合成路线一步法直接制备液化石油气。通过采用共沉淀法、改性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相结合的方法将Cu纳米颗粒浸渍在介孔二氧化硅壳包覆的FeMg催化剂上,所制备的Cu/FeMg@SiO_(2)纳米核壳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技术进行分析,如XRD、TEM、N_(2)吸附-脱附、H_(2)-TPR,XPS和CO_(2)-TPD等。Cu/FeMg@SiO_(2)纳米核壳催化剂在液化石油气合成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CO转化率(96.6%)和较低CO_(2)选择性(21.9%),其中,液化石油气的选择性到达37.9%。反应结果表明,SiO_(2)壳层抑制了CH4的形成,有助于增加长链产物。同时,高的CO转化率归因于Cu/FeMg@SiO_(2)上活性金属Cu元素在SiO_(2)壳上的高分散,进一步促进了烯烃加氢和C5+烃类产物的裂解。本实验中所提出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将为金属和沸石基纳米级催化剂的合成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石油气 核壳结构 费托合成 中孔SiO_(2)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剂酸碱性与催化酯醛缩合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伟 贾鑫 +3 位作者 王兴永 孙培永 傅送保 姚志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696,共10页
以γ-Al_(2)O_(3)和SiO_(2)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引入不同含量Na^(+)、K^(+)和Cs+碱金属离子,制备了一系列酯醛气相缩合催化剂。利用XRD、BET、NH3-TPD和CO_(2)-TPD对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酸、碱性进行了表征,并以丙酸甲酯与甲醛为原料,考察... 以γ-Al_(2)O_(3)和SiO_(2)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引入不同含量Na^(+)、K^(+)和Cs+碱金属离子,制备了一系列酯醛气相缩合催化剂。利用XRD、BET、NH3-TPD和CO_(2)-TPD对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酸、碱性进行了表征,并以丙酸甲酯与甲醛为原料,考察了其催化酯醛气相缩合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在0.2 MPa、370℃和质量空速为1.2 h^(-1)的条件下,以10%(以载体SiO_(2)质量为基准,下同)Cs/SiO_(2)为催化剂时,丙酸甲酯转化率最高(41.03%),甲基丙烯酸甲酯选择性为99.20%。在有丰富碱活性中心的前提下,催化剂表面弱碱性位点含量与其催化酯醛气相缩合反应性能呈正相关关系,催化剂表面酸性位点和中强碱性位点的存在会导致催化剂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醛缩合 催化剂 酸性 碱性 丙酸甲酯 精细化工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基催化剂结构对烯醛脂肪醇溶液吸附扩散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刘增辉 宋冰洁 +5 位作者 陈和 孙培永 柴文正 张胜红 傅送保 姚志龙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2-158,共7页
烯醛加氢制备2-丙基庚醇工艺过程中非铬催化剂的开发是实现该工艺绿色化的关键。采用吸附扩散法,考察了原料2-丙基庚烯醛与2-丙基庚醇混合溶液在铜硅、铜铬和铜锌铝等3种不同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及孔道扩散特性;并结合3种不同铜基复合氧化... 烯醛加氢制备2-丙基庚醇工艺过程中非铬催化剂的开发是实现该工艺绿色化的关键。采用吸附扩散法,考察了原料2-丙基庚烯醛与2-丙基庚醇混合溶液在铜硅、铜铬和铜锌铝等3种不同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及孔道扩散特性;并结合3种不同铜基复合氧化物的结构特征,与其2-丙基庚烯醛液相加氢催化性能进行关联。结果表明:铜硅复合氧化物在考察浓度范围均优先吸附2-丙基庚烯醛,而铜锌铝、铜铬复合氧化物在混合溶液中2-丙基庚烯醛质量分数分别高于4.6%和4.1%时,才优先吸附2-丙基庚烯醛;铜铬复合氧化物具有最大2-丙基庚烯醛吸附选择性、扩散系数和最优催化2-丙基庚烯醛液相加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醛 液相加氢 铜基催化剂结构 吸附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富CO_(2)天然气分类利用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青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1-188,共8页
南海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普遍具有CO_(2)含量高(20%~80%)的特点,现有工艺只适宜于加工CO_(2)含量相对较低的天然气资源,且过程中均有大量CO_(2)排放,碳资源利用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海大气田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本文介绍了南海富CO_... 南海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普遍具有CO_(2)含量高(20%~80%)的特点,现有工艺只适宜于加工CO_(2)含量相对较低的天然气资源,且过程中均有大量CO_(2)排放,碳资源利用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海大气田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本文介绍了南海富CO_(2)天然气脱碳后商用及尿素和甲醇等化工利用两方面的现状,基于南海天然气的组成特点,提出了按CO_(2)含量小于20%、20%~30%、大于30%的3种区间,分别采用脱碳+海洋封存、CO_(2)捕集+化工利用、CH4-CO_(2)干重整+费托合成方案的分类利用新思路,并介绍了CH4-CO_(2)干重整、CO_(2)捕集、CO_(2)海洋封存、CO_(2)矿化、CO_(2)化工利用等南海富CO_(2)天然气分类利用核心技术以及中国海油在这5类核心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研究有助于推动富CO_(2)天然气的精准、高效利用及富CO_(2)天然气利用产业链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CO_(2)天然气 碳中性 CCUS 海洋封存 CO_(2)矿化 化工利用 技术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大分子抗菌剂对聚丙烯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张卉 黎剑浩 +1 位作者 邵辉 王占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2023年第2期27-30,共4页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将天然大分子抗菌剂ε-聚赖氨酸盐酸盐(ε-PLH)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制备抗菌PP材料,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与纯PP相比,当ε-PLH质量分数为0.10%时,抗菌PP材料的拉伸强度增大近20 MPa、断裂伸长率增大...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将天然大分子抗菌剂ε-聚赖氨酸盐酸盐(ε-PLH)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制备抗菌PP材料,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与纯PP相比,当ε-PLH质量分数为0.10%时,抗菌PP材料的拉伸强度增大近20 MPa、断裂伸长率增大了2.0个百分点、缺口冲击强度增大了53 kJ/m^(2),力学性能显著提升;当ε-PLH质量分数为0.30%时,PP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超过99.99%,且抗菌持久性超过400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天然抗菌剂 ε-聚赖氨酸盐酸盐 力学性能 抗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