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底气液多相流混输管道电伴热的热能节省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凯 苑世宁 张超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1-229,共9页
针对海底气液混输管道面临的结蜡、胶凝、摩阻过大等流动安全保障问题,提出了热能较为节省的电伴热方式。相对于常见的平台加热方式,基于海管系统总的热平衡原理,采用微积分方法推导出了电伴热相对热耗率的数学解析式,澄清了影响电伴热... 针对海底气液混输管道面临的结蜡、胶凝、摩阻过大等流动安全保障问题,提出了热能较为节省的电伴热方式。相对于常见的平台加热方式,基于海管系统总的热平衡原理,采用微积分方法推导出了电伴热相对热耗率的数学解析式,澄清了影响电伴热热能节省效果的主要因素,证明了电伴热与平台加热在加热能耗方面的优劣,并探明了总传热系数等关键因素对电伴热热能节省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确保质量流量、保温措施及出口温度均相同的条件下,电伴热的热耗总是小于平台加热的热耗,具体的热能节省效果仅跟总传热系数、输送距离、管径、质量流速、液相质量分数5个关键因素有关。电伴热相对热耗率与总传热系数和输送距离近似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管径和质量流速近似呈指数式正相关关系,与液相质量分数近似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采用电伴热方式时,由于不需要额外掺水确保管道的“最小安全输量”,在极低输量条件下的热能节省效果将更加显著。本研究成果可为海底气液多相流混输管道电伴热的热能节省特性认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道 含蜡原油 电伴热 多相流 流动保障 加热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海底油水混输管道回收管段的腐蚀检测评价 被引量:13
2
作者 冯胜 曲伟首 +2 位作者 金磊 张传旭 王海锋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38-844,共7页
采用宏观检查、力学性能检测、腐蚀产物成分分析等对某弃置海底油水混输管道的回收管段进行了评价,并通过水质分析、结垢趋势预测、细菌测试以及室内腐蚀模拟试验对该管输送介质的腐蚀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管道内壁腐蚀严重,输送... 采用宏观检查、力学性能检测、腐蚀产物成分分析等对某弃置海底油水混输管道的回收管段进行了评价,并通过水质分析、结垢趋势预测、细菌测试以及室内腐蚀模拟试验对该管输送介质的腐蚀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管道内壁腐蚀严重,输送介质具有强腐蚀性,腐蚀以CO2腐蚀为主,并存在垢下腐蚀和细菌腐蚀。基于回收管段的腐蚀检测评价结果,给出了该油田新建海底油水混输管道腐蚀控制和完整性管理的意见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油水混输管道 回收管段 腐蚀 检测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泄漏压力响应及低温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明 王海锋 +6 位作者 胡其会 殷布泽 王一飞 柳歆 贾启运 丛思琦 杨腾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71,共7页
为进一步了解超临界/密相CO_(2)在管道泄漏过程中的压力响应和温度变化,基于自行设计的高压CO_(2)管道泄漏实验装置,探讨压力响应、温降特性和相态变化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低温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9 mm口径纯CO_(2)的压降曲线有明... 为进一步了解超临界/密相CO_(2)在管道泄漏过程中的压力响应和温度变化,基于自行设计的高压CO_(2)管道泄漏实验装置,探讨压力响应、温降特性和相态变化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低温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9 mm口径纯CO_(2)的压降曲线有明显的2个阶段,且密相泄放存在明显的压力平台,N 2会明显提高泄放速率;相同截面上温度呈现“上热下冷”的分布特征,管道轴线方向,泄放端温降相对最严重;从相态变化角度看,超临界CO_(2)泄漏没有明显两相区,但对于密相而言,管道底部的CO_(2)会经历密相、液相、过热液相、气液两相、气相的相态转变过程。研究结果可为管道泄放安全运行以及规避断裂风险等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管道泄漏 压力响应 低温规律 相态变化 超临界/密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微量水和氧气的CO_(2)输送管道的腐蚀环路模拟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海山 王海锋 +5 位作者 张明 刘亮 胡丽华 柳歆 韩立国 李贺涛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96,共7页
管道输送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链条中CO_(2)运输环节最经济高效的方式之一。采用深水多相流动态腐蚀评价系统,开展了含微量水及氧气杂质条件下的气相CO_(2)输送管道的腐蚀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气相CO_(2)中微量水的存在会使管... 管道输送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链条中CO_(2)运输环节最经济高效的方式之一。采用深水多相流动态腐蚀评价系统,开展了含微量水及氧气杂质条件下的气相CO_(2)输送管道的腐蚀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气相CO_(2)中微量水的存在会使管道发生较为严重的腐蚀,微量氧气的加入会加剧腐蚀。因此,对于气相CO_(2)输送管道,应严格限定流体中的水及氧气含量,以控制碳钢输送管道的内部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输送管道 微量水 氧气 腐蚀环路试验装置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50无磁钻铤螺纹孔不同成形工艺的组织与疲劳寿命研究
5
作者 秦才会 王仡仡 +4 位作者 徐志刚 杨中娜 曹云风 潘佳鑫 崔丽颖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0-169,共10页
目的针对随钻仪器无磁钻铤切削成形的螺纹孔疲劳裂纹,通过断口分析研究失效机理,探究切削和冷挤压成形螺纹孔的疲劳寿命。方法通过对切削成形和冷挤压成形螺纹孔的钻铤模拟件进行弯曲疲劳试验,对比研究了2种成形工艺螺纹孔的组织和性能... 目的针对随钻仪器无磁钻铤切削成形的螺纹孔疲劳裂纹,通过断口分析研究失效机理,探究切削和冷挤压成形螺纹孔的疲劳寿命。方法通过对切削成形和冷挤压成形螺纹孔的钻铤模拟件进行弯曲疲劳试验,对比研究了2种成形工艺螺纹孔的组织和性能,用超景深显微镜研究断口形态,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定点测量疲劳条带间距,建立了裂纹扩展速率da/dN与裂纹长度a的数学公式,计算了疲劳裂纹的扩展速率并估算了疲劳裂纹的萌生寿命。结果钻铤模拟件与失效件的裂纹位置一致,断口性质相同,均为高周弯曲疲劳断口;钻铤模拟件切削螺纹孔的试验寿命为545.8 h,与钻铤螺纹孔的实际寿命526 h十分接近;由Paris公式计算出螺纹孔的裂纹萌生寿命占总疲劳寿命的84%;加上盖板槽并拧紧螺钉可使螺纹孔的使用寿命延长210%。结论冷挤压成形螺纹孔使表层330μm内生成纤维状细晶组织、显微硬度增加,加工表面完整性改善,相较于切削螺纹孔,冷挤压螺纹孔的无磁钻铤疲劳寿命提升了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磁钻铤 随钻仪器 螺纹孔疲劳裂纹 切削与冷挤压 疲劳寿命反推 裂纹扩展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管道放空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腾 李玉星 +7 位作者 王海锋 衣华磊 柳歆 胡其会 殷布泽 列斯别克·塔拉甫别克 丛思琦 路建鑫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01-107,共7页
由于CO_(2)具有较强的节流效应,超临界CO_(2)管道放空过程在管道内会形成低温区域,低于三相点可能生成干冰堵塞管道,甚至引发钢管低温脆断。设计1套超临界CO_(2)管道节流放空装置,研究不同初始温度条件下CO_(2)管道泄放过程中压降、温... 由于CO_(2)具有较强的节流效应,超临界CO_(2)管道放空过程在管道内会形成低温区域,低于三相点可能生成干冰堵塞管道,甚至引发钢管低温脆断。设计1套超临界CO_(2)管道节流放空装置,研究不同初始温度条件下CO_(2)管道泄放过程中压降、温降及相态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管道泄放过程中,管道底部流体温度明显低于管道顶部流体温度,泄放过程中管内流体径向温差较大(如8.9 MPa、40℃工况时,最大径向温差达42℃);在初始压力几乎一样的情况下,工况2(初始压力8.88 MPa、初始温度33.5℃)初始温度虽大于工况1(初始压力8.8 MPa、初始温度26.5℃)初始温度,但2个工况最低温度都可达-70℃,这说明放空过程中管内最低温度不仅与初始温度有关,与初始温压条件下充装量及充装量差异引起的相变历程、相变吸热量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为预防CO_(2)管道放空干冰堵塞或冻伤管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二氧化碳 管道放空 泄放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海底输气管道回收段的腐蚀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金磊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1-305,共5页
采用宏观检查、X射线衍射(XRD)、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金相观察、硬度测试等表征手段对我国某海上油田X70高频电阻焊海底输气管道回收段进行腐蚀评价。通过基于现场环境的实验室内腐蚀模拟试验探讨了海管腐蚀的原因,并预测了管... 采用宏观检查、X射线衍射(XRD)、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金相观察、硬度测试等表征手段对我国某海上油田X70高频电阻焊海底输气管道回收段进行腐蚀评价。通过基于现场环境的实验室内腐蚀模拟试验探讨了海管腐蚀的原因,并预测了管道的剩余强度和剩余寿命。结果表明:管道内壁为极严重腐蚀,计算得到该管道剩余强度为33.24 MPa,剩余腐蚀寿命至少为7.06a。同时提出了后续建议及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道 X70钢 底部腐蚀 剩余强度 剩余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速火焰喷涂WC-10Co4Cr涂层对TC11钛合金耐磨性和耐蚀性的影响
8
作者 张玉霖 杨阳 +4 位作者 卢涛 杨中娜 崔丽颖 王添逸 徐志刚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4,共7页
采用超声速火焰喷涂(HVOF)工艺,在随钻仪器零件常用材料TC11钛合金表面制备金属陶瓷涂层WC-10Co4Cr,利用冲击试验机测量喷涂前后钛合金的冲击韧性,使用磨粒磨损试验机测定涂层的耐磨性,采用电化学测试分析涂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HVOF... 采用超声速火焰喷涂(HVOF)工艺,在随钻仪器零件常用材料TC11钛合金表面制备金属陶瓷涂层WC-10Co4Cr,利用冲击试验机测量喷涂前后钛合金的冲击韧性,使用磨粒磨损试验机测定涂层的耐磨性,采用电化学测试分析涂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HVOF工艺对TC11钛合金的组织和性能影响较小,与未喷涂的钛合金相比,界面处基体的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没有明显变化,冲击韧性稍有提高;HVOF工艺稳定可靠,涂层呈片层结构,致密度高,涂层的孔隙率为2.55%,硬度达到1400 HV,涂层主要由WC和W2C相组成,其与基体结合良好,为机械结合;金属陶瓷涂层能够显著改善钛合金的耐磨性和耐蚀性,喷涂涂层钛合金的磨损量是未喷涂钛合金的1.56%,喷涂涂层钛合金的磨损机制是磨粒磨损,未喷涂涂层钛合金磨损机制是磨粒磨损+黏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11钛合金 随钻仪器零件 超声速火焰喷涂(HVOF) WC-10Co4Cr涂层 组织与性能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骨干网络的漏磁小缺陷信号检测方法
9
作者 唐建华 张鑫 +2 位作者 刘金海 刘海超 卢进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9-77,共9页
漏磁内检测是管道内检测的核心技术,对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输至关重要。管道长期处于地下或深海,复杂的环境导致管道表面存在许多小缺陷。由于小缺陷可利用信息有限,传统的深度学习缺陷检测方法识别小缺陷难以获得满意的检测结果。提出了... 漏磁内检测是管道内检测的核心技术,对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输至关重要。管道长期处于地下或深海,复杂的环境导致管道表面存在许多小缺陷。由于小缺陷可利用信息有限,传统的深度学习缺陷检测方法识别小缺陷难以获得满意的检测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骨干网络的漏磁小缺陷信号检测方法。首先,提出了一种名为背景压缩的数据增强方法,以压缩背景信号进而增强小缺陷关键特征。其次,设计一种自适应的正负样本分配策略,以改善小缺陷在区域候选网络中正负样本分配不均匀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种小缺陷多分支高分辨率特征提取网络,利用多分支复合结构获得高分辨率特征进行特征融合,以提高网络对小缺陷纹理信息的利用率。以试验场管道数据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方法是有效的,检测精度达90.3%,与最好结果相比,mAP提升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磁内检测 深度学习 缺陷检测 正负样本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面电容测量的PE材料老化程度测量方法研究
10
作者 文近来 李强 +5 位作者 李学楠 代志双 刘军 薛欣悦 韩宗凯 殷晓康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9-1716,共8页
海洋复合软管在海洋油气输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内服役环境中热源及液态介质浸润会导致内衬层材料老化降解。由于材料老化与其介电常数的变化相关,共面电容传感器可原位测量电容以反映材料的老化程度。介绍了共面电容传感器... 海洋复合软管在海洋油气输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内服役环境中热源及液态介质浸润会导致内衬层材料老化降解。由于材料老化与其介电常数的变化相关,共面电容传感器可原位测量电容以反映材料的老化程度。介绍了共面电容传感器测量原理和有限元仿真分析,研究了交联聚乙烯(XLPE)和耐温聚乙烯(PERT)两种PE材料在热老化过程中的介电性能变化。对于老化与未老化样品,在1 kHz~1 MHz的频率范围内测量并联电容值C_(p),研究了老化温度、老化环境及老化时间对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E材料的C_(p)随着老化温度的升高而略微增加,每10℃变化约0.005 pF;相较于水浸润环境下,柴油浸润环境加速老化对PE材料介电性能影响更大;加速老化时间越长,PE材料的C_(p)越大;相同老化条件下,XLPE的C_(p)变化量比PERT小,PERT对老化条件变化更敏感。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PE材料老化程度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指电容 聚乙烯材料 加速热老化 介电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utoPIPE的海底悬空管线挖沟埋设应力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倪玲英 耿光伟 刘秉德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2-185,190,共5页
基于AutoPIPE软件考虑管土作用机制,以施加密集V-stop模拟海床,并通过改变V-stop位置模拟挖沟过程,悬空管道在治理过程中的应力表明,一次挖沟成型与多次挖沟成型之后的管道应力相同,但多次挖沟成型过程中的应力峰值明显低于一次挖沟成型... 基于AutoPIPE软件考虑管土作用机制,以施加密集V-stop模拟海床,并通过改变V-stop位置模拟挖沟过程,悬空管道在治理过程中的应力表明,一次挖沟成型与多次挖沟成型之后的管道应力相同,但多次挖沟成型过程中的应力峰值明显低于一次挖沟成型,而避免了悬空管道在挖沟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屈服破坏;海底悬空管道挖沟埋设过程中随着挖沟深度和管道温差的增加,管道应力、屈服位移呈现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悬空管道 挖沟埋设 AutoPIPE 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型聚氨酯的合成及其贮存稳定性
12
作者 陈锋 张晓灵 +1 位作者 胡春圃 张杰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32,41,共5页
以聚碳酸酯二元醇、聚己二酸丁二酯二醇和聚己内酯二元醇为软段,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1,4-丁二醇为硬段,采用溶液法分别合成了固含量为30%的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CDLU)、聚己二酸丁二酯型聚氨酯(PBAU)和聚己内酯型聚氨酯(PCLU),... 以聚碳酸酯二元醇、聚己二酸丁二酯二醇和聚己内酯二元醇为软段,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1,4-丁二醇为硬段,采用溶液法分别合成了固含量为30%的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CDLU)、聚己二酸丁二酯型聚氨酯(PBAU)和聚己内酯型聚氨酯(PCLU),考察了它们的贮存稳定性。结果表明:Zr催化剂和Bi催化剂催化合成的树脂贮存稳定性较好;酸值降低也可改善贮存稳定性;树脂贮存稳定性还与其软段结构有关,3种聚氨酯的稳定性顺序为PCDLU>PBAU>PCLU;热老化后树脂仍能保持较高的力学性能,热老化过程中黏度降低缘于聚氨酯分子链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聚酯型 贮存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冲击处理对大厚度高强钢焊接接头抗拉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廷尊 杨中娜 +1 位作者 吴文烈 刘川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6-110,共5页
首先将两块45mm厚EQ56高强钢板进行对接焊,然后对焊接接头的上下表面进行超声冲击处理,最后采用微冲剪方法对接头不同位置的抗拉强度进行测试,研究了超声冲击处理对接头抗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厚度高强钢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在... 首先将两块45mm厚EQ56高强钢板进行对接焊,然后对焊接接头的上下表面进行超声冲击处理,最后采用微冲剪方法对接头不同位置的抗拉强度进行测试,研究了超声冲击处理对接头抗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厚度高强钢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在横向和厚度方向都分布不均匀;超声冲击处理可使内部材料发生软化,造成冲击区域距上下表面3~18mm深度范围内材料的抗拉强度降低,并且距表面深度越大,软化效应越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高强钢 焊接接头 超声冲击 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磁材料摩擦磁化效应的演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富民 吴晶 +5 位作者 樊建春 张来斌 范春杨 辛政熹 周津 孙玉江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7-384,共8页
采用无磁不锈钢316L销试样和工业纯铁块试样配对,在地磁场条件下进行无润滑摩擦磁化试验.利用Bitter粉纹法观测摩擦滑动界面下亚表层区域的磁畴组织,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分析对应区域的微观结构,以揭... 采用无磁不锈钢316L销试样和工业纯铁块试样配对,在地磁场条件下进行无润滑摩擦磁化试验.利用Bitter粉纹法观测摩擦滑动界面下亚表层区域的磁畴组织,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分析对应区域的微观结构,以揭示界面滑动摩擦引起的亚表层微观结构和对应的磁畴变化,从而阐明摩擦磁化效应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界面滑动摩擦作用导致亚表层塑性形变累积,引起滑动表面磁场增加;该磁化效应的产生与滑动界面下亚表层区域的微观结构变化诱导的磁畴结构变化有关.上述研究结果为建立通过摩擦磁化效应实现摩擦磨损状态的检测和预测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磁化 塑性变形 磁畴 微观结构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粒子寻优算法的铺层装备支架梁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侃 李金亮 +1 位作者 王景华 张磊安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21-1625,共5页
针对风电叶片玻璃纤维布铺层装备的支架梁优化设计,文章提出了面向双参数的单粒子寻优算法对其结构进行优化。首先,设定单粒子的寻优方向及步长,构建优化数学模型;然后,以结构应力的分散程度为优化目标,通过单粒子寻优完成双参数的最优... 针对风电叶片玻璃纤维布铺层装备的支架梁优化设计,文章提出了面向双参数的单粒子寻优算法对其结构进行优化。首先,设定单粒子的寻优方向及步长,构建优化数学模型;然后,以结构应力的分散程度为优化目标,通过单粒子寻优完成双参数的最优匹配;最后,进行支架梁的拓扑模拟及现场试验,优化后的支架梁模型更好地实现了应力的分散,现场测试的装备铺层误差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此项研究验证了单粒子寻优算法用于结构优化的可行性,并为后续优化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粒子寻优 铺层装备 风电叶片 优化算法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对Pd/M-NF电极电氧化催化性能的提升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乃丰 陈京京 +5 位作者 曹辉 宋亚娇 张丽媛 陈艳 张瑶 孙丽美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3-50,共8页
以一步浸渍法制备了Pd/M-NF(M=Fe、Co、Cu)复合电极;利用XRD、SEM和XPS对电极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和计时电流法对电极催化甲醇/乙醇电氧化活性及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Pd:M的原子比为=6:1时达到最大催化活性。由于Pd6/Cu1-NF电... 以一步浸渍法制备了Pd/M-NF(M=Fe、Co、Cu)复合电极;利用XRD、SEM和XPS对电极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和计时电流法对电极催化甲醇/乙醇电氧化活性及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Pd:M的原子比为=6:1时达到最大催化活性。由于Pd6/Cu1-NF电极表面的Pd粒子最小,展现了最好的催化性能;Fe与Pd的协同作用最大,Pd6/Fe1-NF电极的单位比表面积的电流密度最高。过渡金属的掺杂,减小了Pd纳米粒子的粒径,提升了电极的比表面积,改变了Pd的电子结构,提供了更多的催化反应活性位,进而提升了其催化甲醇/乙醇的电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 甲醇 乙醇 电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13Cr不锈钢在高CO_(2)/H_(2)S分压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俊莹 朱新宇 +2 位作者 李希明 陈曦 陈长风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4-50,共7页
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进行浸泡腐蚀试验,分析了超级13Cr不锈钢在低H_(2)S分压、高CO_(2)分压环境中的腐蚀行为;采用单轴拉伸及三点弯曲试验,分析了该钢的应力腐蚀开裂(SCC)敏感性。结果表明:在低H_(2)S分压、高CO_(2)分压环境中,温度对该... 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进行浸泡腐蚀试验,分析了超级13Cr不锈钢在低H_(2)S分压、高CO_(2)分压环境中的腐蚀行为;采用单轴拉伸及三点弯曲试验,分析了该钢的应力腐蚀开裂(SCC)敏感性。结果表明:在低H_(2)S分压、高CO_(2)分压环境中,温度对该钢腐蚀速率及腐蚀形貌的影响最显著;随着温度的上升,钢表面钝化膜逐渐转变为腐蚀产物膜,腐蚀速率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高温下,CO_(2)分压对该钢腐蚀速率的影响较为明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高CO_(2)/H_(2)S分压比条件下,H_(2)S分压对该钢腐蚀速率的影响不显著,该钢在24℃下的SSCC敏感性高,在60℃和220℃下SCC敏感性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13Cr不锈钢 CO_(2) H_(2)S 腐蚀行为 应力腐蚀开裂(S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口恶唑烷酮/异氰脲酸酯的低温合成与耐热性能
18
作者 张晓灵 霍娜丽 +2 位作者 杨加栋 张杰 胡春圃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40,45,共6页
以2,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50)、环氧树脂(E-54)为原料,分别以Cr3+、Al Cl3和Al Cl3·HMPA为催化剂,在100℃合成了聚口恶唑烷酮/异氰脲酸酯。用红外光谱研究了异氰脲酸酯与口恶唑烷酮的反应历程,用热重分析表征了口恶唑烷酮/... 以2,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50)、环氧树脂(E-54)为原料,分别以Cr3+、Al Cl3和Al Cl3·HMPA为催化剂,在100℃合成了聚口恶唑烷酮/异氰脲酸酯。用红外光谱研究了异氰脲酸酯与口恶唑烷酮的反应历程,用热重分析表征了口恶唑烷酮/异氰脲酸酯的比例与耐热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催化剂首先快速催化氨基甲酸酯/脲基甲酸酯以及异氰脲酸酯三聚环的生成;口恶唑烷酮环逐渐形成,随着受热时间延长,氨基甲酸酯/脲基甲酸酯和异氰脲酸酯逐渐解聚与环氧反应转化为口恶唑烷酮环。材料的耐热性能随口恶唑烷酮含量的增加而增强,最大热失重温度较环氧树脂提高了50℃,达434℃,且750℃时的残炭率提高了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合成 环氧树脂 催化剂 口恶唑烷酮 异氰脲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焊接工艺对SUS444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飞翔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3-195,共3页
设计了三种焊接工艺焊接SUS444铁素体不锈钢,通过金相、弯曲、拉伸和冲击等方法研究了其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三种焊接工艺都能得到抗弯性能和抗拉性能较好的焊接接头,采用线能量小于10kJ/cm两道次焊接的热影响区最... 设计了三种焊接工艺焊接SUS444铁素体不锈钢,通过金相、弯曲、拉伸和冲击等方法研究了其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三种焊接工艺都能得到抗弯性能和抗拉性能较好的焊接接头,采用线能量小于10kJ/cm两道次焊接的热影响区最窄,晶粒尺寸最小,常温冲击功最高,冲击断口为韧窝断口;填充奥氏体不锈钢焊丝可以保证焊缝具有足够的韧性,不填焊丝焊缝冲击功只有10J,呈现脆性断裂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素体不锈钢 焊接工艺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pen plus对气流床以CO2制高浓度CO能力的研究
20
作者 王东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S1期36-40,共5页
借助Aspen plus软件,在进料粉煤10 kg/h、氧气流量6. 3 kg/h、CO2与水蒸气流量1. 5 kg/h、气化压力3. 5 MPa、温度1 450℃的反应条件下,对添加CO2部分替代水蒸气气流床粉煤气化反应的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CO2/H2O质量比为0. 4时,固定... 借助Aspen plus软件,在进料粉煤10 kg/h、氧气流量6. 3 kg/h、CO2与水蒸气流量1. 5 kg/h、气化压力3. 5 MPa、温度1 450℃的反应条件下,对添加CO2部分替代水蒸气气流床粉煤气化反应的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CO2/H2O质量比为0. 4时,固定床生产工艺比较发现:合成气总产量、(CO+H2)浓度、CO浓度以及CO2比耗在相同条件下比固定床工艺平均分别高出2. 147 Nm3/h、12. 44%、4. 55%和92. 582 Nm3/k Nm3(CO+H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CO ASPEN plus模拟 粉煤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