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S-T携砂助抽器在吐哈低渗透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曹红英 杨清玉 +1 位作者 毕国强 焦亚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1-62,共2页
对KS-T携砂助抽器的技术特点、选井及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该携砂助抽器在吐哈油田应用后,平均单井增产6 12m3 d,提高泵效15 5%。实践证明,该助抽器对提高有杆泵采油井的单井产量和泵效具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 携砂助抽器 吐哈油田 技术参数 有杆泵 低渗透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红连边底水油藏高效开发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13
2
作者 魏尚武 刘曰强 +2 位作者 李艳明 赵健 李旭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6-59,共4页
针对小型块状边底水油藏特征,编制了适合油藏特点的开发方案,在开发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合理调整,探索出低含水期控制液量、中含水期油水同采、高含水期老井侧钻、关井压锥等有效防治扣治理底水锥进的新方法,形成了小型边底水油田开发... 针对小型块状边底水油藏特征,编制了适合油藏特点的开发方案,在开发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合理调整,探索出低含水期控制液量、中含水期油水同采、高含水期老井侧钻、关井压锥等有效防治扣治理底水锥进的新方法,形成了小型边底水油田开发的成熟技术,实现了油田高速高效开发,为今后同类型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底水油藏 高效开发 实践 认识 红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油田马46井区低渗透油藏CO_2吞吐开发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蒲玉娥 刘滨 +2 位作者 徐赢 潘有军 董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5期86-88,139-140,共3页
三塘湖油田马46井区储层物性差、原油黏度高、自然产能低。为获得有效产能,进行了CO2吞吐开采方式研究。通过注CO2原油体系膨胀实验结合数值模拟研究对该油藏进行了CO2吞吐可行性研究和吞吐参数优选。CO2吞吐矿场试验和跟踪评价显示CO2... 三塘湖油田马46井区储层物性差、原油黏度高、自然产能低。为获得有效产能,进行了CO2吞吐开采方式研究。通过注CO2原油体系膨胀实验结合数值模拟研究对该油藏进行了CO2吞吐可行性研究和吞吐参数优选。CO2吞吐矿场试验和跟踪评价显示CO2吞吐在马46井区已见到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稠油油藏 CO2吞吐 参数优选 矿场试验 三塘湖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油田开发中隔障开采法浅议 被引量:7
4
作者 袁昭 邵明记 +2 位作者 于家义 乔向阳 张国松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4期62-64,共3页
国内外对于气顶油田的开发主要是采用衰竭式和注水开发方式。随着对气顶油田开采机理认识的深化和工艺技术的进步,目前隔障开采已成为气顶油田开发中重要方法之一。文章总结了气顶油田开发应用中主要的隔障开采方法,可为合理开发气顶油... 国内外对于气顶油田的开发主要是采用衰竭式和注水开发方式。随着对气顶油田开采机理认识的深化和工艺技术的进步,目前隔障开采已成为气顶油田开发中重要方法之一。文章总结了气顶油田开发应用中主要的隔障开采方法,可为合理开发气顶油田提供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油田 隔障开采 水障 聚合物粘性水障 泡沫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吐哈盆地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曰强 乔向阳 +1 位作者 魏尚武 袁昭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2期96-99,共4页
应用核磁共振等实验技术对低渗透岩心的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进行了定量测试,评价了储层流动能力,建立了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孔隙度、渗透率的回归关系,研究了影响储层渗流能力的因素;通过研究全直径岩心不同驱替阶段核磁共振弛豫时间谱的变... 应用核磁共振等实验技术对低渗透岩心的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进行了定量测试,评价了储层流动能力,建立了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孔隙度、渗透率的回归关系,研究了影响储层渗流能力的因素;通过研究全直径岩心不同驱替阶段核磁共振弛豫时间谱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低渗透储层渗流机理。研究表明:各类储层渗流能力差异较大,储层沉积微相、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决定了渗流能力的大小,注水驱替过程中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较小的毛管孔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低渗透储层 渗流能力 影响因素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低”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胡书勇 张烈辉 +2 位作者 陈论韬 胡绪军 胡仁权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2-55,共4页
通过对“三低”(低孔、低渗、低矿化度 )油田现场测井资料的分析研究 ,建立了适合油田实际的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 ,对储层水淹规律及岩电特征有了准确认识 ,搞清了强亲水岩石、低矿化度地层水储层的水洗特征 ,为准确识别油水层提供了依... 通过对“三低”(低孔、低渗、低矿化度 )油田现场测井资料的分析研究 ,建立了适合油田实际的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 ,对储层水淹规律及岩电特征有了准确认识 ,搞清了强亲水岩石、低矿化度地层水储层的水洗特征 ,为准确识别油水层提供了依据 ,并根据这些成果进行挖潜上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低”油田 剩余油分布 水淹层测井 挖潜上产 解释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喀油田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伏海蛟 汤达祯 +2 位作者 许浩 吴俊红 陈晓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36,136,共4页
根据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系统分析巴喀地区的构造演化及构造样式特征,认为燕山期、喜山期构造运动对巴喀地区构造演化起关键决定作用,主要发育断褶-背斜构造和背冲式构造。针对研究区气藏存在2种不同性质的气源进行研究,认为下侏罗... 根据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系统分析巴喀地区的构造演化及构造样式特征,认为燕山期、喜山期构造运动对巴喀地区构造演化起关键决定作用,主要发育断褶-背斜构造和背冲式构造。针对研究区气藏存在2种不同性质的气源进行研究,认为下侏罗统地层的构造运动控制着该2种气源聚集成藏,从而建立了巴喀地区下侏罗统的油气成藏模式,为该区下一步勘探目标选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三维地震 构造运动 油气成藏 下侏罗统 巴喀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稠油降解特征及稠变机制 被引量:17
8
作者 苏传国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5,共3页
鲁克沁构造带原油密度大、粘度高 ,但降解程度相对较低 ,多属于中、低降解程度原油。古构造背景、断层发育程度及油藏内部连通性直接控制着不同区块原油的降解程度 ,呈现东强西弱、上油组降解程度强而下油组降解程度较弱的特点。源岩低... 鲁克沁构造带原油密度大、粘度高 ,但降解程度相对较低 ,多属于中、低降解程度原油。古构造背景、断层发育程度及油藏内部连通性直接控制着不同区块原油的降解程度 ,呈现东强西弱、上油组降解程度强而下油组降解程度较弱的特点。源岩低、中演化阶段生烃及成藏后期持续的浅埋 ,造成原油轻质组分散失、生物降解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克沁构造带 稠油 生物降解技术 密度 原油 粘度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喀油田八道湾组致密砂岩储层沉积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俊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3,152-153,共5页
为分析清楚巴喀气藏主力层位八道湾组的沉积特征和储层变化,通过对巴喀地区岩心、测井、地震等多方面资料分析,识别出了该组各种相标志(岩石成分、岩性、泥岩颜色、沉积构造特征、岩石粒度、电测曲线及地震相等),在此基础上,厘定了巴喀... 为分析清楚巴喀气藏主力层位八道湾组的沉积特征和储层变化,通过对巴喀地区岩心、测井、地震等多方面资料分析,识别出了该组各种相标志(岩石成分、岩性、泥岩颜色、沉积构造特征、岩石粒度、电测曲线及地震相等),在此基础上,厘定了巴喀地区八道湾组主要沉积相、亚相和微相类型。八道湾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辫状河道、废弃河道,泛滥平原和河漫沼泽4个微相,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与之对应的沉积相模式,为气藏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喀油田 致密砂岩储层 沉积微相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稠油油田调剖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穆金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6期85-88,共4页
针对鲁克沁油田的油藏特点,为进一步控水增油,在认真分析该油田鲁2块注水开发动态的前提下,对国内稠油油田调剖工艺进行调研,对鲁2块注水矛盾比较突出的鲁2-5注水井调剖工艺进行研究并现场应用。紧密结合跟踪井组动态数据,经过系统分析... 针对鲁克沁油田的油藏特点,为进一步控水增油,在认真分析该油田鲁2块注水开发动态的前提下,对国内稠油油田调剖工艺进行调研,对鲁2块注水矛盾比较突出的鲁2-5注水井调剖工艺进行研究并现场应用。紧密结合跟踪井组动态数据,经过系统分析,取得了较好的井组降液及增产效果,为鲁克沁油田后续注水井调剖工艺设计及评价开辟了先河,具有广阔的推广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稠油 调剖工艺 应用 效果 鲁克沁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油田特低渗透率弱挥发性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分析
11
作者 刘曰强 梁文发 +2 位作者 王谦 阳兴华 陆熠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1-52,68,共3页
针对西山窑组弱挥发性特低渗油藏特点,采用正方形五点法面积井网、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发方式,注采井网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成40°夹角,利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该油藏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原始压力的0.93倍,初期采用1.... 针对西山窑组弱挥发性特低渗油藏特点,采用正方形五点法面积井网、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发方式,注采井网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成40°夹角,利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该油藏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原始压力的0.93倍,初期采用1.2以上的注采比,注水系统压力为35 MPa等开发技术界限。开发过程中不断完善井网和注采关系,采取多种综合调控措施,控制微裂缝开启和含水上升速度,注水后81%油井见效,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70%左右,地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压力的0.9倍以上,油藏以2%采油速度稳产6 a,取得了较好的水驱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率 弱挥发性油藏 注水保压 综合调控 水驱效果分析 西山窑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田套管损坏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7
12
作者 房育金 郭伟锋 +1 位作者 张云杰 马鸿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4期78-80,共3页
在注水开发油田,油水井套管损坏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但又各具特点。通过对鄯善油田套管损坏井的自身特点进行统计、归纳,深入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套管变形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提出了套管损坏井的预防及相应治理措施。
关键词 油田开发 油水井 套管损坏 影响因素 变形机理 预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克沁油田鲁2块水驱后天然气气水交替驱油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松林 张云辉 赵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5-98,155-156,共4页
吐哈鲁克沁油田鲁2块深层断块型边底水稠油油藏现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其埋藏深度为2 300 m,油水黏度比大,油藏压力高,导致注蒸汽开采时注入过程热损失大,油藏难以采出。对水驱后注气提高油藏采收率这一开采方式进行了大量调研基础上,针... 吐哈鲁克沁油田鲁2块深层断块型边底水稠油油藏现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其埋藏深度为2 300 m,油水黏度比大,油藏压力高,导致注蒸汽开采时注入过程热损失大,油藏难以采出。对水驱后注气提高油藏采收率这一开采方式进行了大量调研基础上,针对鲁2块水驱后的油藏特征进行了天然气气水交替驱油模拟研究。该研究建立了鲁2块典型地质模型,进行了天然气气水交替驱主要影响因素的模拟优化,并预测了该油藏的增产效果,为该油藏的进一步开采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克沁油田鲁2块油藏 深层稠油 水驱后油藏 天然气气水交替驱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油田增压注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长久 郭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4-76,共3页
在低渗透注水油田的开发过程中 ,存在许多井欠注的问题 ,常规的酸化、压裂等措施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增压注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丘陵油田实施这一措施后 ,见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油田开发 注水 增压 吸水规律 可行性 压力界限 丘陵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幅度构造油藏滚动勘探开发实践 被引量:14
15
作者 荆文波 李道阳 +2 位作者 宋学良 刘波 冯利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9-71,共3页
雁木西油田是一个典型的低幅度构造油藏,通过分析总结油气聚集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采用滚动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思路、技术方法、开发技术政策和运作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第三系含油面积由1.8 km2增加到6.3 km2;白垩系新发现雁6... 雁木西油田是一个典型的低幅度构造油藏,通过分析总结油气聚集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采用滚动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思路、技术方法、开发技术政策和运作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第三系含油面积由1.8 km2增加到6.3 km2;白垩系新发现雁6-27、620、19、20等断块,新增含油面积5.7 km2;在含油层系上新发现了第三系Ⅰ、Ⅱ和白垩系Ⅰ油藏,使油藏由2个增加到5个;油田的储量规模增加到最初的9倍,产能规模由方案编制初期的2.5×104t增加到19.0×104t,并且仍在继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幅度构造油藏 滚动勘探开发一体化 实践 雁木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低渗透油藏应力敏感模型研究 被引量:35
16
作者 蔡明金 陈方毅 +2 位作者 张利轩 谭静 何其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2期69-72,共4页
在运动方程中加入启动压力梯度,考虑地层渗透率随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建立了应力敏感带启动压力梯度均质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模型。应用预估校正法对所形成的非线性抛物型方程进行线性化,采用追赶法进行求解。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启动压力... 在运动方程中加入启动压力梯度,考虑地层渗透率随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建立了应力敏感带启动压力梯度均质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模型。应用预估校正法对所形成的非线性抛物型方程进行线性化,采用追赶法进行求解。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和渗透率变化模数对压力及压力导数存在较大影响,导致径向流段消失,表现为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后期上翘。在试井解释中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渗透率变化模数的影响可使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结果更接近生产实际,为油藏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压敏介质 启动压力梯度 预估校正法 压力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草湖洼陷西山窑组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俊田 王劲松 +2 位作者 任忠跃 张宏 王兴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4,141,共5页
小草湖洼陷紧邻生油洼陷,随着研究的深入,勘探层系由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向西山窑组拓展,油气藏类型由构造型向构造-岩性型转变,基于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综合应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及分析测试等成果,系统开展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小草湖洼陷紧邻生油洼陷,随着研究的深入,勘探层系由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向西山窑组拓展,油气藏类型由构造型向构造-岩性型转变,基于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综合应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及分析测试等成果,系统开展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研究表明,该区油气成藏受控于构造、岩性、断层三重因素,南北向左旋走滑断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控制着储集层砂体的平面分布,晚燕山及早喜山期古构造控制油气的运聚及规模;红台—大步构造带东段剩余圈闭多,油气运聚系统良好,砂体发育,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特征 主控因素 岩性油气藏 西山窑组 小草湖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平面非均质条件下含水低渗气藏开采理论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宋洪庆 朱维耀 +2 位作者 张玉广 崔英怀 何东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5-47,51,共4页
以含水低渗气藏气体流动特性进行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含可动水、含约束可动水和含束缚水影响下的三类低速非达西渗流进行了分类阐述,阐明了气体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各自存在和同时存在的条件,建立了启动压力梯度存在时反映平面非均质... 以含水低渗气藏气体流动特性进行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含可动水、含约束可动水和含束缚水影响下的三类低速非达西渗流进行了分类阐述,阐明了气体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各自存在和同时存在的条件,建立了启动压力梯度存在时反映平面非均质渗流特征的渗流数学模型,利用积分变换推导出了模型的解析解,通过分析模型计算结果,发现非均质储层渗透率由高到低的开发过程中储层全程泄压效果要远好于渗透率由低到高的开发情况,且生产过程中存在最佳生产压差,为矿场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低渗气藏 平面非均质 压力分布 启动压力梯度 渗流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石炭—二叠系火山岩岩性岩相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马晓峰 王琪 +2 位作者 史基安 郝乐伟 马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57,137,共4页
在分析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石炭—二叠系火山岩区域构造背景、火山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全岩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综合测井、地震与重磁资料,划分了岩石、岩相类型,在"优势岩相"思路的指导下,建立了岩相... 在分析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石炭—二叠系火山岩区域构造背景、火山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全岩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综合测井、地震与重磁资料,划分了岩石、岩相类型,在"优势岩相"思路的指导下,建立了岩相模式,总结了岩相平面展布规律,研究了岩性、岩相对火山岩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及有利储层分布,对火山岩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岩相特征 岩相模式 储层特征 火山岩 陆西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查”在台北凹陷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荆文波 孔繁志 +2 位作者 李国兵 刘波 谷江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4-17,共4页
从台北凹陷“三查”(一查圈闭、二查录测井、三查工艺措施 )入手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研究思路和工作流程 ,并详细地论述了在台北凹陷老井复查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实施效果。同时指出 :测井复查与成藏条件分析相结合是老井复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滚动勘探开发 老井复查 圈闭 录测井 工艺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