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法快速检测饮料中碱性嫩黄O 被引量:6
1
作者 邵勇 陈勇 +4 位作者 郑艳 齐小花 邹明强 张孝芳 杨玲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0-163,176,共5页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技术建立饮料中碱性嫩黄O定性、定量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基质空白对照进行梯度浓度的碱性嫩黄O的SERS检测发现,在780 cm^(-1)处具有明显的碱性嫩黄O特征峰,特征峰强...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技术建立饮料中碱性嫩黄O定性、定量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基质空白对照进行梯度浓度的碱性嫩黄O的SERS检测发现,在780 cm^(-1)处具有明显的碱性嫩黄O特征峰,特征峰强与碱性嫩黄O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中碳酸饮料中碱性嫩黄O和功能性饮料中碱性嫩黄O检测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5~20μg/L与5~60μg/L,最低检出限分别为2.5μg/L和5μg/L,回收率分别为98.4%~104.1%,101.1%~102.7%,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该方法重现性较好、全程分析时间短、前处理方法简便、操作简单便、设备便于携带,可有效用于饮料中碱性嫩黄快速检验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 碱性嫩黄O 快速检测 色素 非法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模拟抗体的酶联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彦平 金涌 +5 位作者 陈达 邢仕歌 王燕飞 薛强 齐小花 邹明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13-317,共5页
广义人工模拟抗体包括适配体、重组受体、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多肽。人工模拟抗体与传统抗体相比优势显著,其具有易实现工业化生产、成本低、保存方便、可反复使用等特点。酶联检测技术是人工模拟抗体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 广义人工模拟抗体包括适配体、重组受体、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多肽。人工模拟抗体与传统抗体相比优势显著,其具有易实现工业化生产、成本低、保存方便、可反复使用等特点。酶联检测技术是人工模拟抗体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本文综述了人工模拟抗体的特点以及基于人工模拟抗体的酶联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配体 重组受体 分子印迹聚合物 多肽 人工模拟抗体 酶联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发光检测光子计数的统计特性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文洋 邹明强 +1 位作者 刘峰 李锦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54-859,共6页
对于增强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而言,检测结果、计数效率、信噪比等重要参数不仅与光子计数装置有关,而且与光学发光体系的光子脉冲发射统计过程相关。本文实验测量了增强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光子脉冲的统计特性,并根据其脉冲发射时间... 对于增强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而言,检测结果、计数效率、信噪比等重要参数不仅与光子计数装置有关,而且与光学发光体系的光子脉冲发射统计过程相关。本文实验测量了增强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光子脉冲的统计特性,并根据其脉冲发射时间统计特性对化学发光光子计数检测装置的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发光的光子脉冲发射间隔呈Weibull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化学发光免疫检测 光子计数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4^(2-)/BO_3^(3-)掺杂对NaGd(MoO_4)_2∶Eu^(3+)荧光粉发光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华宇 闫景辉 邹明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9-143,共5页
采用柠檬酸钠为表面活性剂的水热法制备了NaGd(MoO4)2∶xEu^(3+)(x=10%,20%,30%,40%)和NaGd(MoO4)2∶7%Eu^(3+),ySO2-4/BO3-3荧光粉,对所制备样品的晶相、形貌、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XRD分析表明NaGd(MoO4)2∶xEu^(3+)和NaGd(MoO4)2∶7%... 采用柠檬酸钠为表面活性剂的水热法制备了NaGd(MoO4)2∶xEu^(3+)(x=10%,20%,30%,40%)和NaGd(MoO4)2∶7%Eu^(3+),ySO2-4/BO3-3荧光粉,对所制备样品的晶相、形貌、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XRD分析表明NaGd(MoO4)2∶xEu^(3+)和NaGd(MoO4)2∶7%Eu^(3+),ySO2-4/BO3-3荧光粉均为四方相的白钨矿结构;红外光谱测试发现有SO2-4/BO3-3的特征吸收峰,这表明SO2-4/BO3-3被成功掺入基质;荧光光谱测试说明,在NaGd(MoO4)2基质中Eu^(3+)掺杂量为30%时发光最强;通过研究NaGd(MoO4)2∶7%Eu^(3+),ySO2-4/BO3-3荧光粉的发射光谱,发现适量的SO2-4/BO3-3掺杂会使Eu^(3+)的特征发射增强,且掺杂10%SO2-4或10%BO3-3后可以减少3%左右的Eu^(3+)掺杂,起到了节约稀土掺杂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NaGd(MoO4)2∶Eu3+ SO2-4/BO3-3 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法一步制备NaYF_4∶Yb^(3+),Ho^(3+)@Au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智慧 龙丹丹 +3 位作者 李子娟 杨亚飞 闫景辉 邹明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93-1797,共5页
稀土氟化物纳米材料及其贵金属复合物具有独特的光、电、磁性质,在生物标记、光学储存、显示、防伪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采用微乳液法制备了NaYF_4∶Yb^(3+),Ho^(3+)和NaYF_4∶Yb^(3+),Ho^(3+)@Au... 稀土氟化物纳米材料及其贵金属复合物具有独特的光、电、磁性质,在生物标记、光学储存、显示、防伪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采用微乳液法制备了NaYF_4∶Yb^(3+),Ho^(3+)和NaYF_4∶Yb^(3+),Ho^(3+)@Au复合材料,XRD测试表明NaYF_4∶Yb^(3+),Ho^(3+)的结晶情况良好,无杂质峰,为立方相,NaYF_4∶Yb^(3+),Ho^(3+)@Au产物的衍射峰中同时含有NaYF_4与Au两种晶相;SEM图像显示两种纳米粒子均为形貌、尺寸较为均一的球形粒晶为58nm左右;上转换光谱中显示Ho^(3+)在484,682和767nm处具有很高的发光强度,分别对应于~5S_2→~5I_8,~5F_5→~5I_8,~5S_2→~5I_7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氟化物/贵金属 微乳液法 生物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酸与1,4,5,8-萘二酰亚胺衍生物的稀土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天磊 闫景辉 +2 位作者 耿爱芳 张宏 邹明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15-1921,共7页
基于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理念,利用稀土硝酸铽[Tb(NO3)3]、有机配体BINDI(BINDI=N,N′-双(5-间苯二甲酸)-1,4,5,8-萘二酰亚胺)及Keggin型多酸H4SiW12O40·26H2O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反应,成功合成出多酸基稀土配位聚合物Tb4[SiW12O40]&#... 基于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理念,利用稀土硝酸铽[Tb(NO3)3]、有机配体BINDI(BINDI=N,N′-双(5-间苯二甲酸)-1,4,5,8-萘二酰亚胺)及Keggin型多酸H4SiW12O40·26H2O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反应,成功合成出多酸基稀土配位聚合物Tb4[SiW12O40]·[BINDI)]2·[DMA]16。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元素分析仪、荧光光谱仪和电子顺磁共振仪对稀土聚合物的结构组成、热稳定性、发光性能以及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发现该稀土配位聚合物结晶于Tetragonal晶系,空间群为P42/n,展现出3D手性双螺旋网络结构特征,其中多酸阴离子SiW12O40(简写为{SiW12})镶嵌在稀土有机基团形成的孔道中;红外及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发现稀土Tb3+与配体(BINDI)配位成键;荧光光谱表明,在380nm的激发波长下,配体显示出最强荧光发射峰,位于441nm处,而化合物的最强发射峰位于471nm处。由于三价铽离子不易被氧化也很难被还原,所以化合物的荧光发射不能归因于金属与配体之间的电子辐射跃迁,且化合物的发射峰与配体的发射峰比较相近,因此荧光主要是配体BINDI的发光。另外Tb(Ⅲ)离子的特殊跃迁发射带没有出现是因为在荧光测试时由于光照的原因导致样品的颜色发生了突变,即发生了光致变色的现象,导致光诱导电子转移以致荧光猝灭。引起金属配合物荧光猝灭的原因通常是光致电子转移,而电子转移的方向是配体中的电子向金属空轨道转移(LMCT)所致,形成配合物后其最大发射峰红移或蓝移是由电子转移导致分子内电子分布的改变,从而引起HOMO-LUMO能隙的减小或增大所致,与配体荧光光谱相比,化合物的发射峰发生了红移。此外,电子顺磁共振结果表明由于化合物中的BINDI配体在紫外与可见光照射下发生电子转移形成配体自由基,以及多酸在光激发下,发生W^5+→W^6+的过程进一步促进该化合物发生光致变色现象。因此,该化合物具有极其敏锐光致变色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配位聚合物 多酸 单晶 光致变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