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沸石及改性沸石对废水中氨氮吸附性能的对比研究
1
作者 王亚兰 牛洁 +2 位作者 冀东 肖锐 宋旺旺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6-411,共6页
针对天然沸石因内部存在大量杂质导致其离子交换吸附性能较低,无法有效吸附废水中氨氮问题,研究了采用无机酸、无机碱和无机盐等对天然沸石进行改性,考察了天然沸石在不同氨氮初始质量浓度、沸石粒径、沸石用量、反应时间条件下对氨氮... 针对天然沸石因内部存在大量杂质导致其离子交换吸附性能较低,无法有效吸附废水中氨氮问题,研究了采用无机酸、无机碱和无机盐等对天然沸石进行改性,考察了天然沸石在不同氨氮初始质量浓度、沸石粒径、沸石用量、反应时间条件下对氨氮吸附性能的影响,对比了不同改性条件下的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天然沸石的氨氮吸附率随沸石粒径、氨氮初始质量浓度增大逐渐降低,而随沸石用量增大和反应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氯化钠改性沸石的氨氮吸附效果明显优于无机酸和无机碱改性沸石,以及其他无机盐改性沸石,当氯化钠浓度为0.8 mol/L时,氨氮吸附率达78.0%,是天然沸石的1.6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沸石 改性 氯化钠 吸附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磷材料对碱性锆渣中U的稳定化作用研究
2
作者 高扬 孙娟 +3 位作者 武旭阳 任丽江 安毅夫 张昊岩 《辐射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2-370,共9页
以碱性锆渣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含磷材料对碱性锆渣中U进行稳定化处理,分析其稳定化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几种含磷材料中,Ca(H_(2)PO_(4))_(2)、KH_(2)PO_(4)、CaHPO_(4)和Ca_(3)(PO_(4))_(2)均能起到稳定化效果,其中Ca(H_(2... 以碱性锆渣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含磷材料对碱性锆渣中U进行稳定化处理,分析其稳定化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几种含磷材料中,Ca(H_(2)PO_(4))_(2)、KH_(2)PO_(4)、CaHPO_(4)和Ca_(3)(PO_(4))_(2)均能起到稳定化效果,其中Ca(H_(2)PO_(4))_(2)和KH_(2)PO_(4)对U稳定化效果最佳,稳定效率分别为98.35%和99.59%;K_(2)HPO_(4)会促进碱性锆渣中U活化浸出,U活化浸出与碱性条件下HCO_(3)^(-)生成有关;Ca(H_(2)PO_(4))_(2)和KH_(2)PO_(4)稳定化作用原理为促进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U向残余态转变,其稳定化效果受环境酸碱性影响较大,酸性条件更有利于其稳定化;Ca(H_(2)PO_(4))_(2)和KH_(2)PO_(4)对碱性锆渣中U的稳定效果与投加量呈正相关关系,Ca(H_(2)PO_(4))_(2)和KH_(2)PO_(4)最适投加量为1.2%,稳定后残余态U占比约为98.6%;HCO_(3)^(-)是影响U长期稳定化的主要因素,在约90天内,HCO_(3)^(-)会导致碱性锆渣中稳定后的U再次浸出,Ca(H_(2)PO_(4))_(2)、KH_(2)PO_(4)均可有效抑制HCO_(3)^(-)对碱性锆渣中U的活化浸出,而且Ca(H_(2)PO_(4))_(2)的抑制效果更佳,再稳定用时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锆渣 含磷材料 U 稳定化 HC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填埋设施核素阻滞体系架构探索研究
3
作者 李利 杜娟 +2 位作者 高扬 张贺飞 王占龙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60-164,共5页
通过分析放射性核素的溶出及迁移机理,提出了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填埋设施的核素阻滞体系架构,分别从废物预处理、工程屏障、天然屏障三个方面介绍了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填埋设施建设中核素阻滞体系的架构思路,对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填埋... 通过分析放射性核素的溶出及迁移机理,提出了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填埋设施的核素阻滞体系架构,分别从废物预处理、工程屏障、天然屏障三个方面介绍了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填埋设施建设中核素阻滞体系的架构思路,对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填埋设施的咨询、设计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 填埋设施 迁移机理 核素阻滞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方法9MeV无损检测电子直线加速器辐射屏蔽优化设计
4
作者 王兴华 侯铁钢 +1 位作者 苏晓书 黄春锋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39,共6页
本文以9MeV无损检测电子直线加速器工程设计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MC方法FLUKA程序模拟了加速器机头源项,研究机头电子打钨金合金靶产生的X射线,与加速器设备参数进行比对,充分验证了加速器机头模型的可行性,从而可以保障下一步探伤室辐... 本文以9MeV无损检测电子直线加速器工程设计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MC方法FLUKA程序模拟了加速器机头源项,研究机头电子打钨金合金靶产生的X射线,与加速器设备参数进行比对,充分验证了加速器机头模型的可行性,从而可以保障下一步探伤室辐射屏蔽准确性。然后使用FLUKA程序建立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对辐射防护薄弱区域进行模拟优化设计。模拟屏蔽设计结果表明:本项目物流防护门搭接间距在1.5cm时搭接长度至少100cm,可满足屏蔽要求;当穿墙管角度50°后,通风管出口处泄漏辐射剂量率趋于平缓,随着角度增加,变化不明显,因此从施工及工程造价角度上看,预埋50°穿墙管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直线加速器 FLUKA 模拟计算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工程建设工期成本虚拟动态优化管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段晓晨 张新宁 +2 位作者 孔卫超 蔡承才 张增强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106,共6页
针对北京地铁6号线重点工程甜水园站土建工程,融合国内外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和非线性预测技术、全面动态优化管理等,应用于地铁车站土建施工工期和成本管理中,建立科学先进的地铁工程建设虚拟集成动态优化控制技术系统。对实现工程管理... 针对北京地铁6号线重点工程甜水园站土建工程,融合国内外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和非线性预测技术、全面动态优化管理等,应用于地铁车站土建施工工期和成本管理中,建立科学先进的地铁工程建设虚拟集成动态优化控制技术系统。对实现工程管理从线性、二维、"看不见的管理"到非线性、三维、"看得见的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工程 虚拟动态优化 非线性预测 全面动态优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管冷却型月球堆的辐射屏蔽设计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杜金峰 宋旺旺 +3 位作者 王三丙 谢奇林 范晓强 梁文峰 《载人航天》 CSCD 2016年第4期423-428,共6页
针对40 k We热管型月球堆的辐射屏蔽问题,建立了三维蒙特卡罗计算模型。屏蔽布局方式整体采用地埋式,堆芯上方的轴向屏蔽体则采用影锥构形,选取适用温度范围宽、耐辐照的碳化硼作为中子屏蔽材料,伽玛屏蔽材料则采用钨,模拟计算了空腔及... 针对40 k We热管型月球堆的辐射屏蔽问题,建立了三维蒙特卡罗计算模型。屏蔽布局方式整体采用地埋式,堆芯上方的轴向屏蔽体则采用影锥构形,选取适用温度范围宽、耐辐照的碳化硼作为中子屏蔽材料,伽玛屏蔽材料则采用钨,模拟计算了空腔及钨层厚度对轴向屏蔽体后端典型位置的辐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百米外人员所受剂量随径向屏蔽体厚度的变化关系。据此得到了热管型月球堆初步的屏蔽体构型,其总质量为2.15 t,十年运行寿期内紧靠屏蔽体后端的敏感器件最大中子注量(1 Me V等效)为1.86×1014cm^(-2)、最大伽玛剂量为3.68 Mrad,而人员剂量仅为11.92 m Sv/a,在较大的裕量范围内满足辐射安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冷却 辐射屏蔽 蒙特卡罗 中子注量 伽玛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含水介质中铀的吸附和迁移行为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崔迪 杨冰 +2 位作者 郭华明 连国玺 孙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7-226,共10页
地浸铀矿山退役后,含水层中残留的含铀浸出液随着地下水的运动向下游迁移扩散,存在对周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本文设计了若干组批实验和柱实验,研究铀在北方某地浸铀矿山砂岩含水介质中的吸附和迁移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砂岩对铀的吸附在1... 地浸铀矿山退役后,含水层中残留的含铀浸出液随着地下水的运动向下游迁移扩散,存在对周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本文设计了若干组批实验和柱实验,研究铀在北方某地浸铀矿山砂岩含水介质中的吸附和迁移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砂岩对铀的吸附在12 h以内达到平衡,铀初始浓度越高,砂岩的铀吸附容量越大;砂岩对铀的吸附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溶液pH值和共存HCO_(3)^(-)浓度会对铀的吸附作用产生强烈的影响:pH值在7左右时,铀的吸附量最高;HCO_(3)^(-)浓度越高,铀的吸附量越低。这些影响是通过改变溶液中铀的络合形态和砂岩矿物表面的电荷性质实现的。柱实验表明,pH值、铀浓度、流速和HCO_(3)^(-)浓度是影响铀在饱和砂岩含水介质中迁移的重要因素。pH值≤7时,pH值越高,砂岩柱越不易被铀穿透;而铀浓度、流速、HCO_(3)^(-)浓度越高,砂岩柱越易被铀穿透。两点非平衡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不同条件下铀在砂岩柱中的迁移过程。批实验获得的分配系数是柱实验的1.1~6.6倍。通过对比实验条件、含水层特性和地下水化学特征,确定分配系数为48.1 mL/g时,较适合描述研究区内砂岩含水层中的铀迁移。上述认识为地浸铀矿山地下水铀的反应运移过程和天然自净化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吸附 柱实验 两点模型 分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铀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唐垂云 钟娟 +3 位作者 吕莹 张明江 孙娟 刘兴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587-4599,共13页
铀及其衰变产物引起的土壤污染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不仅会引起生态风险,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铀污染、完善铀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是实现铀矿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铀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 铀及其衰变产物引起的土壤污染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不仅会引起生态风险,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铀污染、完善铀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是实现铀矿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铀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以及联合修复3种方式。本文首先介绍了铀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及其危害,然后对各种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综述,阐述了铀污染修复的影响因素,最后总结了目前铀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存在的挑战,并展望了该领域修复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在实际应用中充分结合环境因素和各种修复方法的适用性,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实现污染土壤中铀的高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污染土壤 修复技术 物理-化学修复 生物修复 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地浸矿床抽注液井距研究:Visual-MODFLOW在某地浸矿山井距确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徐强 雷明信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628-630,共3页
对某地浸矿山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分析、整理,分析了影响地浸矿山抽注液井距的主要因素,从理论上计算出适宜矿山抽注液井距的范围,同时给出推荐的井距。运用Visual-Modflow建立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运用模型模拟抽注液井距,对三种不... 对某地浸矿山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分析、整理,分析了影响地浸矿山抽注液井距的主要因素,从理论上计算出适宜矿山抽注液井距的范围,同时给出推荐的井距。运用Visual-Modflow建立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运用模型模拟抽注液井距,对三种不同井距23m、27m、30m进行了模拟,模型计算结果表明,23m、27m井距从技术上更为合理,能够较大的覆盖矿体范围,减少溶浸死角。运用经济分析对23m、27m井距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7m井距综合效益最优,从而确定了矿山抽注液井距采用27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ual-Modflow 抽注液 井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排放标准下伴生放射性废水处理工程设计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立宁 杜娟 +1 位作者 迟曼 刘晓超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2-196,共5页
针对某氧化锆企业的伴生放射性废水成分复杂、高腐蚀性、放射性核素浓度较高、水质水量波动大等处理难点,采用载带吸附+中和沉淀+过滤的高效处理工艺,实现了废水的稳定达标排放。介绍了处理工艺的设计要点、工艺流程、设计参数、辐射防... 针对某氧化锆企业的伴生放射性废水成分复杂、高腐蚀性、放射性核素浓度较高、水质水量波动大等处理难点,采用载带吸附+中和沉淀+过滤的高效处理工艺,实现了废水的稳定达标排放。介绍了处理工艺的设计要点、工艺流程、设计参数、辐射防护设计、运行效果和经济分析等。工程实践表明,该工艺运行效果良好,稳定高效,U和Th的总去除率≥99.7%,^(226)Ra去除率≥98.6%。处理后出水(U+Th)质量浓度<0.1 mg/L,^(226)Ra活度浓度<1.1Bq/L,优于《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环境辐射限值(报批稿初稿)》和《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451—2011)中的排放限值。工程有效消减了放射性核素对区域河道水体的污染,保障了人民身体健康,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可为伴生放射性矿产开发利用企业的伴生放射性废水处理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放射性废水 氧化锆 废水处理工艺 设计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降解抗生素菌渣中残留土霉素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冀东 熊强 +2 位作者 李元岗 宋旺旺 崔硕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28,共6页
文章采用电子束辐照技术对土霉素菌渣进行了处理,研究了吸收剂量、辐照厚度以及环境条件等参数对土霉素降解的影响,分析了辐照前后菌渣中有机物成分的变化,并探究了辐照过程中菌渣的生物毒性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土霉素的... 文章采用电子束辐照技术对土霉素菌渣进行了处理,研究了吸收剂量、辐照厚度以及环境条件等参数对土霉素降解的影响,分析了辐照前后菌渣中有机物成分的变化,并探究了辐照过程中菌渣的生物毒性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土霉素的含量逐渐减小,20 kGy时土霉素降解40.59%,300 kGy时土霉素降解80.04%;相同吸收剂量条件下,辐照厚度为1 cm的降解效果优于2 cm;采用NaOH消解的菌渣中土霉素的降解效果最好,其次是H_(2)O_(2)消解,而H_(2)SO_(4)消解的效果最差;菌渣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脂肪酸、生物碱以及药物成分,经辐照后部分有机物降解并会产生部分新的有机物;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生物毒性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 抗生素菌渣 土霉素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矿总图设计节约用地措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发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03-105,共3页
节约用地是铀矿总图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一项政策性原则,本文探析了铀矿总图设计中各种行之有效的节地措施,探讨节约用地的途径,旨在通过在设计中采用各种节地措施,优化总图设计,合理配置宝贵的土地资源,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降低... 节约用地是铀矿总图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一项政策性原则,本文探析了铀矿总图设计中各种行之有效的节地措施,探讨节约用地的途径,旨在通过在设计中采用各种节地措施,优化总图设计,合理配置宝贵的土地资源,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降低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方便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期能够为加强铀矿节地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厂址选择 辐射防护 功能分区 通道宽度 竖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安保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鹤 刘永 +3 位作者 赵国海 张晓丛 牛欣锐 陈时聪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5-81,共7页
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核材料监管体系,夯实中国核安保事业发展基础,同时,也为国际社会防范核恐怖主义和“一带一路”中核能领域国际合作提供有效的中国核安保方案,开展核安保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分析核安保本质目标和核心关注点... 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核材料监管体系,夯实中国核安保事业发展基础,同时,也为国际社会防范核恐怖主义和“一带一路”中核能领域国际合作提供有效的中国核安保方案,开展核安保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分析核安保本质目标和核心关注点,提出建立国家层面和核设施层面的核安保防线的架构,并具体说明架构内容。结果表明:国家核安保工作应该确保国家监管范围内的核材料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均处于受控和受保护的条件下。国家层面的核安保工作应从源头、过程、后果3个管控阶段加强对核材料的安全监管。核设施层面的核安保工作是国家核材料安全监管工作实施层面的具体管控手段,其核心目的应该是防范核恐怖主义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安保 核材料 核安全 核恐怖主义 全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核素迁移扩散耦合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凤波 葛佳亮 +2 位作者 李梦姣 连国玺 陈柏迪 《中国矿业》 2021年第S01期452-455,共4页
为准确模拟预测放射性污染场地核素在土壤-地下水中动态迁移扩散的全过程,本文基于土壤及地下水中核素迁移扩散的数学模型,以Hydrus获取的动态核素浓度变化作为传递变量,代替GMS模型中固定源项,建立土壤-地下水核素迁移扩散的耦合模型,... 为准确模拟预测放射性污染场地核素在土壤-地下水中动态迁移扩散的全过程,本文基于土壤及地下水中核素迁移扩散的数学模型,以Hydrus获取的动态核素浓度变化作为传递变量,代替GMS模型中固定源项,建立土壤-地下水核素迁移扩散的耦合模型,为我国放射性污染场地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及污染治理的准确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 Hydrus GMS 地下水 放射性核素迁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还原的铀尾渣修复技术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娟 安毅夫 +1 位作者 连国玺 高扬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2-289,共8页
通过实验,探索了初始pH值、温度、菌液添加量和固液比对铀尾渣微生物修复效果的影响,对比了修复前后尾渣中铀赋存形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从铀尾渣中筛选的硫酸盐还原菌能够有效降低铀尾渣浸出水中的铀浓度;修复效果与初始p... 通过实验,探索了初始pH值、温度、菌液添加量和固液比对铀尾渣微生物修复效果的影响,对比了修复前后尾渣中铀赋存形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从铀尾渣中筛选的硫酸盐还原菌能够有效降低铀尾渣浸出水中的铀浓度;修复效果与初始pH值、温度、菌液添加量正相关,与固液比无显著相关关系;即使在pH=3或温度为15℃的不利条件时,铀尾渣浸出水铀浓度可分别降至0.04 mg/L和0.019 mg/L,修复效率分别为96.9%和93.6%,仍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修复后铀尾渣中残渣态铀含量提高了14.6%~18.7%,功能微生物丰度上升2.9%~12.2%,难溶解铀的质量占比和还原性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修复具有稳定性。研究结果证明了铀尾渣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尾渣 微生物修复 生物还原 硫酸盐还原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矿污染土壤γ剂量率与核素活度的表征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娟 冀东 +1 位作者 刘晓超 侯铁钢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6,共7页
为了对铀矿冶退役治理源项调查作出快速、准确的判定,解决调查过程中存在的测量周期长、检测手段繁琐等问题。以某铀矿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铀系核素不平衡条件下的衰变特点,采用半无限大体源估算模式计算了不同垂深污染土壤所... 为了对铀矿冶退役治理源项调查作出快速、准确的判定,解决调查过程中存在的测量周期长、检测手段繁琐等问题。以某铀矿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铀系核素不平衡条件下的衰变特点,采用半无限大体源估算模式计算了不同垂深污染土壤所致表层关注点的γ剂量率,根据铀系核素的剂量率贡献及对不同垂深的影响,推导出土壤表层γ剂量率与核素活度的表征关系。结果表明:铀系核素所致关注点γ剂量率主要由^(234m)Pa、^(214)Bi和^(214)Pb三个子体贡献,占比为96%;土壤表层(20 cm)污染核素所致关注点剂量率占比约为94%;根据铀系核素分段平衡理论及铀镭平衡系数,推导出以^(238)U和^(226)Ra为代表核素,与土壤表面γ剂量率的表征关系,经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偏差在±5%以内。以此为依据可快速识别土壤的污染范围,提高源项调查监测布点的效率,为科学客观的开展污染土壤源项调查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 污染土壤 剂量率 核素活度 表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矿井恢复设计方案优化研究
17
作者 闫志国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338-343,355,共7页
介绍了某矿井生产建设历史、矿床赋存状况及开采范围,本着矿井建设效益明显,在矿井建设方案中从矿井开拓、单绳与多绳提升、钢罐道与绳罐道、厂外道路选择、废石场选址、矿井水处理、提升容器、井下排水、矿石转运设施及外部供电系统方... 介绍了某矿井生产建设历史、矿床赋存状况及开采范围,本着矿井建设效益明显,在矿井建设方案中从矿井开拓、单绳与多绳提升、钢罐道与绳罐道、厂外道路选择、废石场选址、矿井水处理、提升容器、井下排水、矿石转运设施及外部供电系统方案阐述了矿井建设优化与创新的技术及措施,客观评价了这些优化方案与创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供其他同类矿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恢复 建设方案 优化设计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压裂液体系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昆誉 杨晓倩 +3 位作者 牛奇奇 杨皓凌 杨子浩 董朝霞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1,67,共6页
基于胶束增稠和静电屏蔽作用,以1.4%的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OTAB)和0.6%的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BA)复配作为主剂,0.7%水杨酸钠和0.5%氯化钾作为反离子助剂,0.05%疏水纳米二氧化硅作为增强剂,构建了压裂-采油一体化压裂液体系。该体系... 基于胶束增稠和静电屏蔽作用,以1.4%的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OTAB)和0.6%的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BA)复配作为主剂,0.7%水杨酸钠和0.5%氯化钾作为反离子助剂,0.05%疏水纳米二氧化硅作为增强剂,构建了压裂-采油一体化压裂液体系。该体系由蠕虫状胶束构成的三维网络空间结构组成,在80℃、170 s^(-1)下表观黏度为57 mPa·s,剪切3000 s后,表观黏度保留率大于95%;80℃下携砂沉降速率为0.24 mm/s,滤失系数为1.6×10^(-4)m/min^(1/2),具有良好的压裂特性。岩心驱替实验表明,体系破胶液岩心伤害<10%,提高采收率效果达到16.1%。一体化压裂液体系为高效开发非常规油藏提供了一个潜在可行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采油一体化 黏弹性 界面张力 储层伤害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水入渗补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庆华 张家发 +2 位作者 严敏 王贵玲 杨润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9-97,共9页
目前,对土壤水运移机理研究已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均质走向非均质。优先流是地下水入渗的普遍现象,在田间土壤水主要以捷径流方式入渗补给地下水。对优先流研究是潜水入渗补给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其主要方法为染色示踪与X射线成像和地... 目前,对土壤水运移机理研究已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均质走向非均质。优先流是地下水入渗的普遍现象,在田间土壤水主要以捷径流方式入渗补给地下水。对优先流研究是潜水入渗补给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其主要方法为染色示踪与X射线成像和地质雷达技术。潜水入渗补给评价方法众多,且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因此,综合采用示踪法、地下水位波动法、地中渗透仪法、零通量法和数值模拟法,相互对比验证,提高评价可靠性,是研究地下水入渗补给最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水 土壤水 优先流 入渗 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氨氧化处理猪场养殖废水最佳运行工艺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荀方飞 何占飞 +1 位作者 葛亚军 马婧一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4-176,共3页
以实际猪场废水为研究对象,以SBR为反应器,接种厌氧消化污泥培养厌氧氨氧化细菌,厌氧氨氧化阶段成功启动后,研究了厌氧氨氧化最佳运行工艺,试验研究表明:厌氧氨氧化最佳运行参数为pH值7.5±0.1,温度33(±1)℃,HRT1.2d。当达到... 以实际猪场废水为研究对象,以SBR为反应器,接种厌氧消化污泥培养厌氧氨氧化细菌,厌氧氨氧化阶段成功启动后,研究了厌氧氨氧化最佳运行工艺,试验研究表明:厌氧氨氧化最佳运行参数为pH值7.5±0.1,温度33(±1)℃,HRT1.2d。当达到最佳运行参数时,NH4+-N的去除率达到98.47%,NO2--N去除率达到99.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最佳工艺 单因素 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