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粗糙度改善磁流变阻尼器密封副摩擦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1
作者 李姗姗 孙兴伟 +3 位作者 乔赫廷 赵文曾 刘寅 任霞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6-396,共11页
利用自制试验装置与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模拟磁流变阻尼器密封副非线性磨损行为,通过与参考介质甲基硅油环境下形成的摩擦系数时变曲线对比分析,揭示磁流变液工况下表面粗糙度对密封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此外,在动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 利用自制试验装置与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模拟磁流变阻尼器密封副非线性磨损行为,通过与参考介质甲基硅油环境下形成的摩擦系数时变曲线对比分析,揭示磁流变液工况下表面粗糙度对密封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此外,在动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密封副磨损表面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进行分析,探究密封副在磁流变液工况下的磨损机制.结果表明:密封副在2种试验介质下的摩擦系数曲线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常规液压系统推荐的表面粗糙度参考范围已不再适合作为磁流变阻尼器密封系统的设计准则.具体地说,磁流变液环境下粗糙样本展现出较低的摩擦系数和材料磨耗,磨损机制主要以三体磨粒磨损为主;而抛光样本对应的曲线波动剧烈且磨损严重,磨损机制主要以两体磨粒磨损为主.经数据拟合方式得到的优化样本T_(opt)(R_(opt)=3:2μm)在密封磨损试验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减摩特性和抗接触疲劳特性,揭示了配副表面粗糙度与悬浮铁粉平均粒径接近时有助于改善密封磨损性能,为延长磁流变装置密封系统使用寿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液 表面粗糙度 摩擦系数 摩擦学性能 往复密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多轴疲劳寿命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莉佳 刘振晖 +2 位作者 尹晓静 严文强 郝兆朋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14-224,共11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列车运行速度也在不断提升,也对轨道车辆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多变的实际服役工况环境对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的强度、刚度尤其是疲劳寿命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开展接近轨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列车运行速度也在不断提升,也对轨道车辆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多变的实际服役工况环境对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的强度、刚度尤其是疲劳寿命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开展接近轨道车辆零部件真实服役环境(如复合载荷、高/低温)下的材料多轴疲劳寿命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本文对传统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多轴疲劳寿命预测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尤其对基于临界平面法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就有限元模拟技术在传统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多轴疲劳寿命预测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其在新兴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多轴疲劳寿命预测中的具体应用。最后,讨论了目前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这对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多轴疲劳寿命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零部件材料 多轴疲劳寿命预测 有限元模拟 临界平面法 损伤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金属复合轴瓦推力滑动轴承最小油膜厚度与功耗分析
3
作者 苗建伟 谭庆昌 +3 位作者 孙宝瑞 柴博森 赵京鹤 王顺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69,共6页
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与金属复合轴瓦存在尺寸大、PTFE强度低和表面能低等问题,制约润滑膜的形成。为提高重载塑料瓦推力滑动轴承的润滑性能,研究PTFE层厚度、润滑油入口区形状对成膜能力的影响。在考虑润滑油密度... 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与金属复合轴瓦存在尺寸大、PTFE强度低和表面能低等问题,制约润滑膜的形成。为提高重载塑料瓦推力滑动轴承的润滑性能,研究PTFE层厚度、润滑油入口区形状对成膜能力的影响。在考虑润滑油密度和黏度沿着油膜厚度方向的变化、双层材料轴瓦力变形和热变形的条件下,联立膜厚方程、Reynolds方程和能量方程,建立热流固耦合的推力滑动轴承3D润滑模型;对油膜和轴瓦的压力场和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PTFE层厚度、润滑油入口楔形区的高度和长度对最小膜厚和功耗影响。结果表明:随润滑油入口区楔形间隙长度增加,最小油膜厚度增大,功率损耗降低,当入口楔形区长度约为瓦块宽度的64%时,最小膜厚和功耗达到最佳值;随着PTFE层厚度增大,增大入口区高度有利于提高润滑性能,高度一般控制在0.28~0.32 mm较为合适;随PTFE层厚度增加,最小膜厚增大,功耗减小,但PTFE层厚度过大时,其影响程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瓦推力轴承 聚四氟乙烯 成膜能力 油膜厚度 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V试验的水介质液力偶合器涡轮流场仿真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柴博森 项玥 +3 位作者 刘勇 王志豪 张雅超 刘思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5-134,共10页
为揭示水介质液力偶合器涡轮流场的特征及演化规律,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采用4种湍流模型(DES、DDES、IDDES、LES)仿真制动和牵引工况下的涡轮流场结构.通过粒子图像测速(PIV)试验,采用静态、动态图像标定方法实测涡轮流场图像... 为揭示水介质液力偶合器涡轮流场的特征及演化规律,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采用4种湍流模型(DES、DDES、IDDES、LES)仿真制动和牵引工况下的涡轮流场结构.通过粒子图像测速(PIV)试验,采用静态、动态图像标定方法实测涡轮流场图像.通过PIV流场试验结果与CFD仿真结果的对比评价4种湍流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制动工况下,LES模型对主流区域多尺度漩涡流场结构的仿真结果趋于真实,流速为3. 52~3. 81 m/s,涡量为480~540 s-1; IDDES模型对叶片近壁面区域流速场的仿真表现卓越,流速为3. 14~3. 51 m/s,而DES模型对该区域内涡量场的仿真较好,涡量为500~570 s-1.牵引工况下,DDES和IDDES模型的仿真结果失真; DES模型对主流区域漩涡流场结构的仿真效果不如LES模型,但是能够体现多尺度涡旋沿圆周方向运动的基本趋势; LES模型的仿真结果与PIV试验结果吻合,能够体现沿圆周方向运动的多尺度涡旋之间的相互混合作用,流速为1. 40~3. 60 m/s,涡量为30~130 s-1.研究结果可为精确仿真液力偶合器涡轮流场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力偶合器 湍流模型 粒子图像测速 图像标定 流速场 涡量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天候工作单光子计数激光雷达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英见 刘航宇 +4 位作者 蒋凯 魏仁杰 孙宝瑞 叶楠 王亮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78,共6页
【目的】单光子探测以及单光子测距系统在三维成像和超远距离空间遥感等方向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器件本身的限制以及太阳光的背景噪声等因素,其应用场景大多处于夜间状态。【方法】文章通过改进传统激光雷达系统,使用全光纤光学系... 【目的】单光子探测以及单光子测距系统在三维成像和超远距离空间遥感等方向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器件本身的限制以及太阳光的背景噪声等因素,其应用场景大多处于夜间状态。【方法】文章通过改进传统激光雷达系统,使用全光纤光学系统,利用超窄带宽光纤滤波,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配合机械运动控制实现了超大视角和超高分辨率,且为可以在日间和雾天等光学环境恶劣环境下工作的单光子成像系统。同时,文章所提改进激光雷达系统基于大气穿透性好、传输损耗低的1550 nm波段进行设计,提升了在雾天以及雨天的工作能力。【结果】文章所提系统在能见度为500 m左右的雾天状态实现了1.6 km外物体的三维成像,其成像距离是当时能见度的3倍。配合超高分辨率的时间/数字转换器,并根据激光雷达系统的系统响应函数构建模型,利用最小化负对数似然函数对直方图的强度信息和距离信息进行优化,可以大大提升距离分辨率,相比于最大值法得到的0.05 m的距离分辨率,文章所提系统结合最小化负对数似然函数方法将距离分辨率提升到了0.006 m。同时通过对图像进行正则化处理来抑制光子技术的涨落对成像效果的影响,以此来消除图片中的噪点。【结论】基于1550 nm的全光纤激光雷达系统具备很强的机械稳定性,具备在恶劣天气工作的能力,在远程遥感测绘、地面及车载激光雷达等领域具备极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探测 激光雷达 光子飞行时间 短波红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力偶合器三维涡识别方法及流场时空演化 被引量:3
6
作者 柴博森 张进 +3 位作者 吕恒升 闫东 杨昊旻 丛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2-40,共9页
精细刻画液力偶合器内部非定常多尺度三维涡结构对于揭示液力偶合器流场时空演化规律与能量损耗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采用应力混合涡湍流模型多尺度解析模拟制动工况下液力偶合器三维旋涡流场。通过3种不同... 精细刻画液力偶合器内部非定常多尺度三维涡结构对于揭示液力偶合器流场时空演化规律与能量损耗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采用应力混合涡湍流模型多尺度解析模拟制动工况下液力偶合器三维旋涡流场。通过3种不同的涡识别方法提取涡轮内部多尺度涡系结构,从空间重构效果、阈值选择范围及敏感性角度分析不同涡识别方法的适用性。依托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流场试验验证数值模拟及涡结构辨识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围绕三维涡结构特征解析结果和二维流场图谱信息,分析并揭示流道内部湍流的时空演化规律及能量损耗机理。结果表明:Q准则方法的阈值选择盲目性大,难以同时识别强涡与弱涡结构,丢失很多涡结构细节特征,无法准确预测三维涡空间连续性运动趋势;Ω方法能够在阈值范围为0.51~0.59内辨识弱涡结构,但涡系空间重构后涡的运动趋势感不强;Ω_(L)方法对阈值不敏感,在阈值范围为0.51~0.67内该方法空间涡系重构效果最好,强涡、弱涡结构特征识别度高。制动工况下涡轮内部整体流动为逆时针大尺度环流,并伴有小尺度涡流等局部流动现象,与主流涡运动相同旋向的旋涡促进主流旋涡运动,相反旋向的旋涡阻碍主流旋涡运动,由于涡的撕裂、破碎、分离、碰撞、摩擦、挤压等作用,导致流体能量损失,以热能形式耗散。研究结果可为液力偶合器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动力学 涡流 湍流模型 粒子图像测速 液力偶合器 涡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