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有限元法304不锈钢精锻成形缺陷分析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金飞翔 张庆豪 +2 位作者 张波 何增云 蒋龙进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6,共7页
针对车用304不锈钢平衡环精锻成形过程中表面裂纹问题,采用实验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对产品精锻成形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产品断面无过烧和明显氧化现象,且产品表面裂纹开口较小,圆角裂纹开口较大,最大裂纹深度1.52 mm... 针对车用304不锈钢平衡环精锻成形过程中表面裂纹问题,采用实验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对产品精锻成形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产品断面无过烧和明显氧化现象,且产品表面裂纹开口较小,圆角裂纹开口较大,最大裂纹深度1.52 mm。在不改变产品和模具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产品表面温差、坯料与模具接触部分的结构以及金属流动方向对裂纹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制坯厚度的减小,产品表面温差逐渐减小,坯料与模具接触部分结构逐渐平缓,金属流动方向逐渐稳定。当制坯厚度为15 mm时,产品成形时表面温度差浮动较小,最大温差为10℃,产品的成形精度较好,且无裂纹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精锻成形 裂纹 金属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纤维-钢板增强复合材料电池包上盖性能研究
2
作者 王居闯 曹清林 +2 位作者 邱睿 任明伟 郭平安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为减轻车身重量,对金属电池包上盖进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设计。采用黑阻燃玻璃纤维方格布预浸料和DP590钢板一体模压成型工艺,通过试验及微观分析优选酸碱清洗、喷砂、电泳涂层处理为钢板改性最优方案。对于总厚度为1.5 mm的玻璃纤... 为减轻车身重量,对金属电池包上盖进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设计。采用黑阻燃玻璃纤维方格布预浸料和DP590钢板一体模压成型工艺,通过试验及微观分析优选酸碱清洗、喷砂、电泳涂层处理为钢板改性最优方案。对于总厚度为1.5 mm的玻璃纤维-钢板增强复合材料设计9组正交试验,采用仿真分析与试验测试,分别对9组不同的玻璃纤维-钢板增强复合材料进行弯曲、拉伸仿真分析和测试试验,得到了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两种方法的最大相对偏差为1.49%,仿真结果可靠。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确定了使结合强度达到最佳的工艺参数组合,即模具温度为150℃,模压压力为12 MPa,钢板厚度为0.8 mm,钢板复合材料结构为1+1。试验样件的剥离强度、吸水性、阻燃、热变形温度、耐电压均满足设计要求,并且减重39.4%,满足轻量化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包 玻璃纤维 钢板 轻量化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侧面碰撞中电动汽车电池模块破损的预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居闯 曹清林 +3 位作者 邱睿 宋刘伟 郭平安 赵港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7,共9页
为增强电动汽车在侧面碰撞事故中的电池安全性,以某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为研究对象,创建侧面碰撞情况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LS-DYNA进行5种速度侧面碰撞仿真,提取电池箱侧壁几何中心点的应力曲线以及电池模块破损情况,根据两者之间的相关关... 为增强电动汽车在侧面碰撞事故中的电池安全性,以某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为研究对象,创建侧面碰撞情况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LS-DYNA进行5种速度侧面碰撞仿真,提取电池箱侧壁几何中心点的应力曲线以及电池模块破损情况,根据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预测电池模块碰撞破损的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的输入量为应力曲线,输出向量为模块破损情况。结果表明:5种速度碰撞后预测错误3块,其余177块预测均正确;准确率达到98.33%。因而,通过对算法的设计可预测出电动汽车在受到侧面碰撞时将要破损的具体模块,有利于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EV) 电池模块 侧面碰撞 破损预测 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 有限元(FE)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不锈钢网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钦志 曹清林 +2 位作者 邱睿 郭平安 林淑婷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2,共7页
为研究金属网厚度、金属网粒度、上层预浸料厚度和铺层角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制备了1.8 mm厚度的9组玻璃纤维/环氧树脂/不锈钢网复合材料,对其进行正交试验仿真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仿真与试验的最大偏差为4.36%,... 为研究金属网厚度、金属网粒度、上层预浸料厚度和铺层角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制备了1.8 mm厚度的9组玻璃纤维/环氧树脂/不锈钢网复合材料,对其进行正交试验仿真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仿真与试验的最大偏差为4.36%,证明仿真结果可靠。当金属网厚度为0.4 mm,粒度为590μm,上层预浸料厚度为0.9 mm,铺层角度为0°时力学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玻璃纤维 金属网 性能检测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筋复杂缸底塑性成形流动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金飞翔 周翔 +3 位作者 郭平安 何增云 董奇 蒋龙进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38,共6页
针对高筋类复杂缸底在锻造成形过程中筋部存在折叠缺陷的问题,以缸底筋部缺陷部位的成形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对产品实际生产成形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筋部折叠产生的原因是底部成形后多余金属材料在模具压力的作用下与筋部金... 针对高筋类复杂缸底在锻造成形过程中筋部存在折叠缺陷的问题,以缸底筋部缺陷部位的成形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对产品实际生产成形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筋部折叠产生的原因是底部成形后多余金属材料在模具压力的作用下与筋部金属材料发生汇集。通过对筋部金属流动方向的研究,提出了3种成形优化方案并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延长底部成形时间优化坯料高度的方法,将底部坯料厚度由23 mm增加至25 mm,能够有效降低底部金属填充速率和筋部金属的汇集。优化后缸底成形过程中金属流动方向相对稳定,筋部折叠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筋类缸底 有限元分析 折叠 金属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齿圈座热锻成形工艺优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董奇 金飞翔 +2 位作者 秦强 郭平安 钟华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22,共5页
基于齿圈座材料性能和结构特征,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模具使用寿命,设计了两种齿圈座的热锻成形工艺方案。采用DEFORM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比两种方案下所产生的易破损率和成形载荷。试验结果表明:方案1的易破损率为0.881,最大成形载荷为9.... 基于齿圈座材料性能和结构特征,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模具使用寿命,设计了两种齿圈座的热锻成形工艺方案。采用DEFORM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比两种方案下所产生的易破损率和成形载荷。试验结果表明:方案1的易破损率为0.881,最大成形载荷为9.33×10^(6)N;方案2的易破损率为0.608,最大成形载荷为9.06×10^(6)N,方案2优于方案1。基于正交试验对方案2进行工艺优化,以成形温度、模具圆角半径、速度和摩擦系数为优化参数,锻造过程中模具所受成形载荷为优化结果。最终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成形温度1150℃、模具圆角半径4 mm、速度20 mm·s^(-1)和摩擦系数0.1,获得成形载荷为4.72×10^(6)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圈座 热锻成形 工艺优化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电池包上盖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港 曹清林 +2 位作者 邱睿 郭平安 王居闯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133,共9页
为减轻车身重量,对金属电池包上盖进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设计。依据上盖的技术要求,采用黑阻燃玻璃纤维方格布预浸料进行铺层设计,通过试验优选[(0,90)/(±45)/(0,90)/(±45)/(0,90)]2铺层为性能最优方案。利用FiberSIM软... 为减轻车身重量,对金属电池包上盖进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设计。依据上盖的技术要求,采用黑阻燃玻璃纤维方格布预浸料进行铺层设计,通过试验优选[(0,90)/(±45)/(0,90)/(±45)/(0,90)]2铺层为性能最优方案。利用FiberSIM软件进行电池包上盖结构的铺覆设计,探讨盖类件的铺覆裁剪方案,分别对(0,90)和(±45)的铺层进行铺覆可行性分析,依据完整度指标对铺层展开图进行分析,确定剪口方案为最佳方案。选取颠簸、紧急制动和左急转弯工况对电池包上盖作静态分析,分别对金属材质与玻璃纤维材质两种电池包上盖最大位移值和最大应力值进行比较,验证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铺层方案的准确性。实际制造产品的强度、刚度、气密性、阻燃、导热、耐电压均满足设计要求,减重41.22%,满足轻量化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包 玻璃纤维 铺覆 性能检测 轻量化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防护箱体隔热设计与分析
8
作者 秦梓凯 邱睿 +1 位作者 曹清林 郭平安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2-68,共7页
针对某户外设备钢制防护箱,参考国家军用行业标准,综合考虑环境温度和太阳辐射随时间的变化,以及风速自然对流对散热的影响,设计一种“玻璃纤维+聚氨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夹芯式结构箱体,基于现有试验数据对瞬态分析方法有效性进行验证... 针对某户外设备钢制防护箱,参考国家军用行业标准,综合考虑环境温度和太阳辐射随时间的变化,以及风速自然对流对散热的影响,设计一种“玻璃纤维+聚氨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夹芯式结构箱体,基于现有试验数据对瞬态分析方法有效性进行验证,再对户外箱体进行瞬态热分析,并优化箱体壁厚。与金属箱体相比,复合材料箱内空气最高温度由78℃降低至45℃,降幅达41.6%,满足了箱内空气低于50℃的隔热设计条件,同时实现减重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热 瞬态热 玻璃纤维 隔热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