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对气管导管插入食管后的多项指标进行比较,评判其鉴别导管误插入食管的敏感性及可靠性。方法 选择40例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状况分级Ⅰ-Ⅱ级、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成年患者,常规...目的 通过对气管导管插入食管后的多项指标进行比较,评判其鉴别导管误插入食管的敏感性及可靠性。方法 选择40例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状况分级Ⅰ-Ⅱ级、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成年患者,常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同时,用同型号气管导管插入食管内。观察内容:(1)分别由两位不知情的低年资麻醉医师通过双侧肺尖部及剑突下听诊鉴别导管位置;(2)随机连接呼吸机,观察胸廓及上腹部起伏情况、呼气终末CO2分压(PetCO2)、经皮氧饱和度(SpO2)、气道阻力等指标变化。结果 依据两侧肺尖部或剑突下听诊法判断导管位置的正确率分别为90%和96.25%。行食管内通气时,无1例患者胸廓随呼吸动作起伏,但有87.5%的患者在数次吸气后腹部隆起;PetCO2波形几乎成直线,数值在0-1mmHg间波动;SpO2在通气后(156±11)s快速降低;气道平均压升高而平台期缩短。结论 (1)肺尖部与剑突下听诊法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气管导管定位的准确率; (2)用PetCO2判断气管导管是否误插迅速直观、准确可靠,而其他指标均有较显著的局限性。展开更多
综述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对绩效的评价方式,从护理工作量、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成本、护理职业发展方面进行梳理,阐释了DRG对护理管理产生的影响,并针对DRG改革下护理绩效模式、护士分...综述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对绩效的评价方式,从护理工作量、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成本、护理职业发展方面进行梳理,阐释了DRG对护理管理产生的影响,并针对DRG改革下护理绩效模式、护士分级、预测护士数量、平衡护理成本、提升护理工作效率等方面提出护理管理策略,以期促进护理管理者探索护理管理新模式。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困难气道中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硬质纤维气管镜行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颈项强直、颈部外伤需制动或严重颈椎病颈椎固定的择期手术患者44例...目的:研究困难气道中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硬质纤维气管镜行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颈项强直、颈部外伤需制动或严重颈椎病颈椎固定的择期手术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E组)24例和对照组(C组)20例。术前采集入组患者上气道CT数据,依据患者的CT三维重建图像及由此获得的参数计算完成对Shikani硬质纤维气管镜(后简称硬质镜)管芯塑型,随机分组后,根据患者所在组别分别选用相应的硬质镜插管,E组采用根据患者CT三维重建图像计算的角度塑型后的硬质镜,C组采用原始角度硬质镜,并记录首次插管成功率及气管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时间,入室(Tb)、插管后即刻(T0)、插管后5 min内(T1~T5)7个时间点血压、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以及24 h内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E组首次插管成功率为96%,C组首次插管成功率为70%,E组首次插管成功率高于C组。E组插管时间为(20.7±10.6)s,C组插管时间为(21.5±17.6)s,E组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操作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面,E组心率血压乘积(rate-pressure product,RPP)在T0、T1、T2、T4、T5小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CT三维重建技术图像计算的角度对硬质镜管芯塑型,对提高颈椎固定困难气道患者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通过对气管导管插入食管后的多项指标进行比较,评判其鉴别导管误插入食管的敏感性及可靠性。方法 选择40例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状况分级Ⅰ-Ⅱ级、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成年患者,常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同时,用同型号气管导管插入食管内。观察内容:(1)分别由两位不知情的低年资麻醉医师通过双侧肺尖部及剑突下听诊鉴别导管位置;(2)随机连接呼吸机,观察胸廓及上腹部起伏情况、呼气终末CO2分压(PetCO2)、经皮氧饱和度(SpO2)、气道阻力等指标变化。结果 依据两侧肺尖部或剑突下听诊法判断导管位置的正确率分别为90%和96.25%。行食管内通气时,无1例患者胸廓随呼吸动作起伏,但有87.5%的患者在数次吸气后腹部隆起;PetCO2波形几乎成直线,数值在0-1mmHg间波动;SpO2在通气后(156±11)s快速降低;气道平均压升高而平台期缩短。结论 (1)肺尖部与剑突下听诊法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气管导管定位的准确率; (2)用PetCO2判断气管导管是否误插迅速直观、准确可靠,而其他指标均有较显著的局限性。
文摘综述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对绩效的评价方式,从护理工作量、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成本、护理职业发展方面进行梳理,阐释了DRG对护理管理产生的影响,并针对DRG改革下护理绩效模式、护士分级、预测护士数量、平衡护理成本、提升护理工作效率等方面提出护理管理策略,以期促进护理管理者探索护理管理新模式。
文摘目的:研究困难气道中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硬质纤维气管镜行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颈项强直、颈部外伤需制动或严重颈椎病颈椎固定的择期手术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E组)24例和对照组(C组)20例。术前采集入组患者上气道CT数据,依据患者的CT三维重建图像及由此获得的参数计算完成对Shikani硬质纤维气管镜(后简称硬质镜)管芯塑型,随机分组后,根据患者所在组别分别选用相应的硬质镜插管,E组采用根据患者CT三维重建图像计算的角度塑型后的硬质镜,C组采用原始角度硬质镜,并记录首次插管成功率及气管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时间,入室(Tb)、插管后即刻(T0)、插管后5 min内(T1~T5)7个时间点血压、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以及24 h内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E组首次插管成功率为96%,C组首次插管成功率为70%,E组首次插管成功率高于C组。E组插管时间为(20.7±10.6)s,C组插管时间为(21.5±17.6)s,E组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操作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面,E组心率血压乘积(rate-pressure product,RPP)在T0、T1、T2、T4、T5小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CT三维重建技术图像计算的角度对硬质镜管芯塑型,对提高颈椎固定困难气道患者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