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耳蜗植入前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程靖宁 曹克利 +5 位作者 李原 魏朝刚 杨立军 栾岚 李欢 张秋航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前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的记录方法及意义。方法2例无残存听力的耳聋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植入装置前,应用改装的人工耳蜗植入体连接体外言语处理器作为电刺激仪,2根自制的铂铱合金球形电极作为刺激电极,置...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前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的记录方法及意义。方法2例无残存听力的耳聋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植入装置前,应用改装的人工耳蜗植入体连接体外言语处理器作为电刺激仪,2根自制的铂铱合金球形电极作为刺激电极,置入造孔后的鼓阶内,以电荷平衡双相脉冲电流进行电刺激,并用GSIAudera诱发电位仪记录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结果。结果2例患者均记录到分化良好的电刺激听性脑干反应波形,并顺利植入人工耳蜗,术后获得良好的听力受益。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前进行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测试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听觉传导通路功能完整性,有利于判断人工耳蜗植入后患者能否获得听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 人工耳蜗植入 神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聋基因的胚胎植入前诊断 被引量:11
2
作者 毕青玲 黄莎莎 戴朴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7,共8页
耳聋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疾病之一,世界不同国家地区报告新生儿耳聋的发病率在1~3‰。在我国大概有2780万聋人,每年有3万多先天性耳聋的新生儿出生,之前有调查显示耳聋新生儿中有54.93%是由遗传因素造成。如此庞大的耳聋及突变基因携带... 耳聋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疾病之一,世界不同国家地区报告新生儿耳聋的发病率在1~3‰。在我国大概有2780万聋人,每年有3万多先天性耳聋的新生儿出生,之前有调查显示耳聋新生儿中有54.93%是由遗传因素造成。如此庞大的耳聋及突变基因携带者家庭很大一部分具有强烈的生育正常听力下一代的意愿。目前对于阻断耳聋向子代遗传,产前诊断技术是唯一的预防手段。但由于其有创、可能面临大月份引产等带来一定的伦理争议。对于耳聋这种非致死性遗传病,胚胎植入前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是目前国际上主流的预防手段。因此我们亟需建立一种针对中国人群耳聋遗传病特点的,简便易行、可靠性高、成功率高的胚胎植入前诊断方法。成为耳聋三级预防体系的第一道关卡。本文系统回顾了单基因遗传病尤其是遗传性耳聋胚胎植入前诊断方法的发展历史和最新进展,阐述了胚胎活检、全基因组扩增、连锁分析、染色体扫描四个胚胎植入前诊断关键技术步骤的方法及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植入前诊断 遗传性耳聋 全基因组扩增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OEP-98C型嗅觉诱发电位仪进行事件相关设计嗅觉功能磁共振成像 被引量:5
3
作者 有慧 王剑 +3 位作者 刘剑锋 冯逢 倪道凤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4-138,I0002,共6页
目的探讨以改进后的OEP-98C型嗅觉诱发电位仪作为嗅觉刺激器,事件相关设计的嗅觉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分析嗅觉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改进后适应磁共振环境的OEP-98C型嗅觉诱发电位仪作为嗅觉刺激器对6名右利手年轻男性志愿者进行嗅觉... 目的探讨以改进后的OEP-98C型嗅觉诱发电位仪作为嗅觉刺激器,事件相关设计的嗅觉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分析嗅觉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改进后适应磁共振环境的OEP-98C型嗅觉诱发电位仪作为嗅觉刺激器对6名右利手年轻男性志愿者进行嗅觉刺激。采用事件相关设计,每名受试者完成两段嗅觉刺激任务,一个是单一醋酸异戊酯刺激,另一个在醋酸异戊酯刺激前给予香草醛,采用fMRI分析嗅觉皮层的活动。结果两种任务均可激活梨状皮层和次级嗅觉皮层。梨状皮层的激活在两种任务间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以醋酸异戊酯作为嗅觉刺激剂和改进后的OEP-98C型嗅觉诱发电位仪作为嗅觉刺激器,事件相关设计的嗅觉fMRI可以较好地显示初级和次级嗅觉皮层的激活。应用性质相近的另一种气体防止嗅觉注意降低,并不能更好地显示初级嗅觉皮层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嗅觉 嗅觉皮层 嗅觉诱发电位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后嗅觉功能障碍的MR成像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有慧 冯逢 +7 位作者 刘剑锋 王剑 倪道凤 胡凌 郑福玲 孙宏毅 陈珺 金征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58-861,共4页
目的研究外伤后嗅觉功能障碍的MR影像表现。方法28例外伤后嗅觉功能障碍患者行MRI检查,观察嗅球、嗅束、皮层损伤情况及测量嗅球体积,与15例年龄匹配健康志愿者相比较。结果17例原发外伤部位为后枕部。损伤的表现主要为软化灶和慢性期... 目的研究外伤后嗅觉功能障碍的MR影像表现。方法28例外伤后嗅觉功能障碍患者行MRI检查,观察嗅球、嗅束、皮层损伤情况及测量嗅球体积,与15例年龄匹配健康志愿者相比较。结果17例原发外伤部位为后枕部。损伤的表现主要为软化灶和慢性期出血改变。损伤部位常见于额叶皮层(92.9%)、嗅球嗅束(82.1%)和颞叶(42.9%)。外伤后嗅觉功能障碍患者嗅球体积小于正常志愿者(P<0.05)。结论外伤后嗅觉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影像学表现是额叶底部、嗅球嗅束和颞叶的软化灶、慢性期出血改变。MRI是外伤后嗅觉功能障碍的一种必要的补充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嗅觉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