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吸动态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进展
1
作者 谢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43-1248,共6页
呼吸动态成像能实时、连续捕捉肺组织在呼吸周期中的形态、位置和功能变化,为诊断肺部疾病、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策略及评估治疗效果提供量化信息。本文就呼吸动态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进展进行述评。
关键词 肺疾病 诊断显像 呼吸动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用于胃癌术前分期
2
作者 张景臣 高亦安 +2 位作者 徐漫兮 原宁 马国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9-442,共4页
目的与术后病理对比,评估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用于胃癌术前TNM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1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与术后病理对比,评估螺旋CT增强扫描术前判断TNM分期的效能。结果219例中,增强螺旋CT检出214例胃癌,检出率97.72%(... 目的与术后病理对比,评估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用于胃癌术前TNM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1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与术后病理对比,评估螺旋CT增强扫描术前判断TNM分期的效能。结果219例中,增强螺旋CT检出214例胃癌,检出率97.72%(214/219),漏诊率2.28%(5/219)。上述214例中,螺旋CT增强扫描判断胃癌T、N、M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91.12%(195/214)、88.79%(190/214)、85.98%(184/214),与术后病理具有较高至极高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68、0.844、0.701。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用于胃癌术前TNM分期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低剂量扫描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3
作者 张彦彩 朱小忠 +1 位作者 马国林 王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76-1378,共3页
随着螺旋CT的临床应用及普及,其所带来的医源性辐射损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辐射剂量成了影像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就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肺肿块良恶性中的价值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晓华 段江晖 袁慧书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0-515,共6页
目的探讨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参数在鉴别肺肿块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 38位患者行常规序列和DWI序列扫描,DWI采用呼吸触发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联合并行采集技术,分别选取9个b值(0、50、100、150、200、400、600、1000、1500 s/mm2)... 目的探讨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参数在鉴别肺肿块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 38位患者行常规序列和DWI序列扫描,DWI采用呼吸触发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联合并行采集技术,分别选取9个b值(0、50、100、150、200、400、600、1000、1500 s/mm2)。利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模型评估组织中纯扩散系数(D值)、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值)和灌注分数(f值),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恶性组与良性组相关参数值的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38例患者中,30例经病理证实,8例经临床资料证实;肺恶性组23例,良性组15例。肺恶性组D值明显低于良性组(Z=3.308,P=0.001),两组间D*(Z=1.646,P=0.100)和f值(Z=1.254,P=0.210)差异没有显著意义。D值的ROC曲线下面积(0.839)最大,当D选择阈值为0.90×10-3mm2/s时,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5.7%,特异性为80.0%,准确性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1.7%,阴性预测值为88.9%。结论多b值DWI参数中D值对于鉴别肺肿块的良恶性有显著意义,诊断效能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 良恶性肿块 扩散加权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黄振国 闫燃 +5 位作者 张雪哲 王丽雯 王国春 卢昕 章璐 王武 《磁共振成像》 CAS 2012年第4期260-264,共5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患者肌肉MRI表现,评价MRI在PM、DM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资料完整的15例PM和21例DM患者的肌肉MR图像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行治疗前双侧大腿肌肉MRI检查,8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后MR...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患者肌肉MRI表现,评价MRI在PM、DM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资料完整的15例PM和21例DM患者的肌肉MR图像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行治疗前双侧大腿肌肉MRI检查,8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后MRI复查。MRI检查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TSE)T1WI、T2WI、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结果 36例PM、DM中31例大腿肌肉MRI上存在异常,异常表现包括肌肉炎性水肿30例、肌筋膜炎7例、皮下软组织水肿14例、肌肉萎缩伴脂肪浸润5例。8例治疗后复查MRI均显示炎性水肿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吸收。结论 MRI检查是一种敏感、无创的检查手段,其在PM、DM诊断、疗效评估中有重要应用价值;肌肉和皮下组织炎性水肿是PM、DM患者最常见的肌肉MRI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 被引量:23
6
作者 胡立斌 刘瑞宏 +2 位作者 张思迅 田朝晖 叶志东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DSA)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方法69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常规DSA和3DDSA检查。常规DSA后进行旋转DSA检查,对旋转DSA采集的数据进行容积三维重建。由2位工作经验丰富的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DSA)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方法69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常规DSA和3DDSA检查。常规DSA后进行旋转DSA检查,对旋转DSA采集的数据进行容积三维重建。由2位工作经验丰富的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2DDSA和3DDSA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69例患者中,常规DSA诊断阳性病例65例(阳性率94.20%),3DDSA诊断阳性病例62例(阳性率为89.86%)。在常规DSA和3DDSA中,分别有44例(67.69%)阳性病例和62例(100%)阳性病例病变周围血管关系显示清晰满意。结论3D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及其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尤其对血管性病变具有重要价值,是对常规血管造影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核型特纳综合征患儿认知及脑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赵秋玲 张知新 +3 位作者 谢晟 程盼贵 张嘉颖 龚高浪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22-1127,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核型特纳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患儿的神经认知功能及脑灰白质体积的异常情况。方法选择9例染色体核型为45X和11例其他核型的TS患儿及20例正常女童进行韦氏智力测试与3.0 T磁共振(MRI)扫描。全脑高分辨率T1W图像采用SP... 目的探讨不同核型特纳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患儿的神经认知功能及脑灰白质体积的异常情况。方法选择9例染色体核型为45X和11例其他核型的TS患儿及20例正常女童进行韦氏智力测试与3.0 T磁共振(MRI)扫描。全脑高分辨率T1W图像采用SPM 8软件包进行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分析,以协方差分析比较TS患儿与正常女童之间全脑灰白质体积的差别。结果两组TS患儿的智商均低于正常女童(P<0.05);45X患儿在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项目得分低于正常女童(P<0.05);其他核型患儿仅知觉推理和加工速度2项得分低于正常女童(P<0.05)。两组TS患儿在言语理解项目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扫描发现,45X组患儿右侧顶上小叶、中央后回、楔叶、楔前叶、距状皮层、左侧枕叶中下部灰质体积减小;双侧辅助运动区,额上回内侧,右侧扣带回中部,左侧颞回、额回、小脑、海马、海马旁回、梭状回灰质体积增加;其他核型患儿在双侧海马旁回、梭状回、脑岛、海马、壳核、上颞、杏仁核、尾状核、丘脑、小脑及左侧舌回灰质体积增大。白质体积比较,45X患儿左侧中央后回及顶下小叶减小;其他核型患儿左侧顶上小叶、楔前叶、枕上小叶萎缩,较正常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患儿智力下降,并伴有非语言的认知障碍;45X患儿可能还伴有语言认知的障碍。脑灰白质发育异常可能是其神经病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纳综合征 韦氏智力测试 磁共振成像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改良DWI-FLAIR不匹配指导醒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疗效 被引量:12
8
作者 郭群 李璐 +3 位作者 吴含 彭明洋 殷信道 赵晓静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10期853-857,共5页
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recovery,FLAIR)部分阳性的改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FLAIR不匹配指导醒后缺血性卒中(wake-up ischemic stroke,WUIS)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 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recovery,FLAIR)部分阳性的改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FLAIR不匹配指导醒后缺血性卒中(wake-up ischemic stroke,WUIS)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预后转归的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的WUIS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MRI检查,对改良DWI-FLAIR不匹配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多元逻辑回归分析WUIS预后转归影响因素。结果改良DWI-FLAIR不匹配组(n=64)神经功能改善(NIHSS≥4分)(54.69%vs 30.56%;χ^2=5.402,P=0.023)及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39.06%vs 19.44%;χ^2=4.075,P=0.048)比例明显高于DWI-FLAIR匹配组(n=36),而改良DWI-FLAIR不匹配亚组中FLAIR阴性组和FLAIR部分阳性组神经功能改善(NIHSS≥4分)及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比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静脉溶栓治疗(OR=1.266,95%CI:1.052~1.443,P=0.004)、改良DWI-FLAIR不匹配(OR=1.076,95%CI:0.527~1.884,P=0.013)、入院糖化血红蛋白(OR=1.190,95%CI:0.459~4.925,P=0.038)、神经功能改善(NIHSS≥4分)(OR=1.120,95%CI:0.570~2.210,P=0.021)为预测WUIS患者3个月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应用允许FLAIR部分阳性的改良DWI-FLAIR不匹配方法选择醒后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扩散加权成像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静脉溶栓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3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弥漫浸润性病变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勤 孙照勇 +5 位作者 李烁 张海波 李剑 张路 薛华丹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119,共6页
目的探讨第3代双源双能CT(DSDECT)虚拟去钙(VNCa)骨髓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MM)弥漫浸润性病变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31例浆细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全身第3代DSDECT和全身MRI检查。在VNCa... 目的探讨第3代双源双能CT(DSDECT)虚拟去钙(VNCa)骨髓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MM)弥漫浸润性病变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31例浆细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全身第3代DSDECT和全身MRI检查。在VNCa及常规CT图像测定椎体CT值,评价椎体VNCa CT值与MRI信号强度相关性。以MRI为参考标准,评价VNCa对MM弥漫浸润病变的诊断力。结果 MM弥漫浸润椎体组(n=62)VNCa的平均CT值为(-13.27±18.96)HU,明显高于非弥漫浸润椎体组(n=117)的(-63.31±26.75)HU,(Z=-9.731,P=0.000)。椎体VNCa CT值与T1 WI序列椎体和无退变椎间盘信号强度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s=-0.592,P=0.000)。VNCa诊断MM弥漫浸润病变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43;VNCa CT值>-37 HU时的敏感性为90.32%,特异性为87.18%。结论第3代DSDECT VNCa骨髓成像具有诊断MM弥漫浸润病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弥漫浸润性病变 第3代双源双能CT 虚拟去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的临床和影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贾树红 崔蕾 +3 位作者 张麟伟 朱先进 刘尊敬 彭丹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49-553,共5页
目的探讨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例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主... 目的探讨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例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头晕、构音障碍、四肢瘫痪,2例伴眼球活动障碍,2例出现嗜睡及感觉障碍,1例曾怀疑"脑干脑炎"。MR扩散加权成像示延髓及脑桥层面新发梗死,矢状面T2像示病灶均位于脑桥延髓交界区,血管检查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或动脉粥样硬化表现。结论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为罕见的卒中类型,其在MRI上有特殊的形态学表现,病情危重,早期易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梗死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评价国人剑突形态变异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妍妍 孙宏亮 +2 位作者 王武 马恩森 于洪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4期278-281,共4页
目的利用256层螺旋CT评价中国人群中剑突形态的变异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20例接受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MPR、MIP以及3D VR技术显示剑突形态。结果所有620例均显示剑突。304例(304/620,49.03%)剑突凹向腹侧,... 目的利用256层螺旋CT评价中国人群中剑突形态的变异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20例接受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MPR、MIP以及3D VR技术显示剑突形态。结果所有620例均显示剑突。304例(304/620,49.03%)剑突凹向腹侧,其中77例剑突末端弯曲似鱼钩样;303例(303/620,48.87%)剑突平伸,与胸骨柄呈同一轴线;9例(9/620,1.45%)剑突外凸;4例(4/620,0.65%)呈反S型。剑突末端无分叉者362例(362/620,58.39%),两分叉者242例(242/620,39.03%),三分叉者16例(16/620,2.58%)。155例(155/620,25.00%)剑突有假孔,其中129例(129/620,20.81%)剑突有1个假孔,26例(26/620,4.19%)剑突有2个或多个假孔。46例(46/620,7.42%)剑突偏移胸骨正中线,其中24例(24/620,3.87%)剑突偏向右侧,22例(22/620,3.55%)剑突偏向左侧。317例(317/620,51.13%)剑突与胸骨体末端相融合。结论剑突形态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256层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其解剖学变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剑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相对强化比值鉴别肾嗜酸性细胞瘤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2
作者 尚燕宁 蔡丰 +5 位作者 任安 马恩森 黄振国 王武 卢延 张雪哲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CT相对强化比值(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鉴别肾嗜酸性细胞瘤(RO)与肾透明细胞癌(RCC)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RO和32例RCC的CT强化特征。分别测量两组病例CT增强各时相病灶强化区域及相邻肾皮质密度,比... 目的:探讨CT相对强化比值(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鉴别肾嗜酸性细胞瘤(RO)与肾透明细胞癌(RCC)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RO和32例RCC的CT强化特征。分别测量两组病例CT增强各时相病灶强化区域及相邻肾皮质密度,比较各时相病灶CT值和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CC于CT增强皮质期、髓质期和肾盂期测得的病灶CT绝对值均高于RO,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7例RCC(27/32,占84%)皮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1,仅1例RO(1/14,占93%)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1,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RO(10/14,占71%)髓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高于皮质期,呈"延迟强化"表现,仅1例RCC(1/32,占3%)髓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高于皮质期,呈"延迟强化"表现,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皮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1为标准,诊断RO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3%、84%、72%、84%和87%;以髓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高于皮质期为标准,诊断RO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71%、97%、91%、91%和89%。结论:应用CT相对强化比值(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分析法有助于鉴别RO与R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肾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成像评估单侧突发感觉神经性耳聋患者脑血流灌注改变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海梅 桑春玉 +2 位作者 陈悦 杨奡偲 马国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6-280,共5页
目的基于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 pCASL)评估单侧突发感觉神经性耳聋(SSNHL)患者脑血流灌注改变。方法对34例临床诊断单侧SSNHL患者(SSNHL组)和33名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C组)行3D pCASL扫描;评估SSNHL... 目的基于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 pCASL)评估单侧突发感觉神经性耳聋(SSNHL)患者脑血流灌注改变。方法对34例临床诊断单侧SSNHL患者(SSNHL组)和33名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C组)行3D pCASL扫描;评估SSNHL组平均听力阈值(PTA),以中文版耳鸣残疾量表(THI)、耳鸣评价量表(TEQ)、耳鸣响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观察其心理声学特征及情绪状况;基于体素水平分析组间脑血流量(CBF)存在差异的脑区,提取其空间标准化及归一化后的相对CBF(rCBF),分析SSNHL组异常灌注脑区rCBF与THI、TEQ、VAS、SDS及S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HC组相比,SSNHL组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及后扣带回CBF增高,左侧楔前叶、双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中回及右侧顶上小叶CBF减低(P均<0.05)。SSNHL组左侧楔前叶及左侧中央后回rCBF与SDS评分呈负相关(r=-0.441、-0.437,P=0.015、0.016);SSNHL组异常灌注脑区的rCBF与其余量表评分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单侧SSNHL患者右侧额叶、双侧顶叶及后扣带回等多个脑区存在灌注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感觉神经性 脑血管循环 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脊椎和骨盆的穿刺活检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子荣 张光铂 +1 位作者 张雪哲 杜英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1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CT 脊椎 骨盆 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瘀止痛方药外用对骨转移癌肿瘤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邓博 贾立群 +5 位作者 高福云 潘琳 崔建 谭煌英 朱世杰 于莉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3期472-473,共2页
目的:研究评价中药外用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实验使用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唑来膦酸组和中药组。假手术组大鼠左后肢胫骨的骨髓腔内注射Hank’s液,其余各组则在相同部位接种乳腺癌MRMT-1细胞以制成... 目的:研究评价中药外用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实验使用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唑来膦酸组和中药组。假手术组大鼠左后肢胫骨的骨髓腔内注射Hank’s液,其余各组则在相同部位接种乳腺癌MRMT-1细胞以制成乳腺癌骨转移模型。次日开始对中药组用3%中药浸剂浸泡后肢。唑来膦酸组腹腔内注射唑来膦酸。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浸泡后肢与去离子水,第21天取材,测定肿瘤体积,对胫骨标本胫骨标本用影像学方法进行评分。用免疫组化法对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唑来膦酸组影像学评分改善。中药组肿瘤体积减小(P<0.05),且与PCNA表达的下降趋势相一致。结论:外用中药可有效抑制骨转移肿瘤灶,减轻骨转移所致的溶骨性骨质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癌疼痛 化瘀止痛 中药 MRMT-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前后循环急性脑卒中预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含 李璐 +3 位作者 靳明旭 彭明洋 殷信道 王同兴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11期985-989,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前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差异及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210例和后循环85例。所有患者发病时间为24 h之内,均于治疗前行MRI检查。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及动脉取栓组。收集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颅内前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差异及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210例和后循环85例。所有患者发病时间为24 h之内,均于治疗前行MRI检查。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及动脉取栓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梗死体积、血管再通程度(mTICI评分)及3个月预后(mRS评分)。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治疗组前后循环卒中患者预后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200例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中,前循环组(150例)DWI梗死体积明显大于后循环组(50例)(28.04±21.72与13.54±15.17;t=-4.077,P=0.023);然而前循环组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后循环组(72.67%与42.00%;χ^2=15.502,P=0.000)。95例动脉取栓治疗患者中,前循环组(50例)DWI梗死体积明显大于后循环组(35例)(68.04±17.39与43.54±6.17;t=-2.170,P=0.037);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后循环组(mTICI评分2b^3分:78.33%与51.43%;χ^2=7.406,P=0.011);与后循环组相比,前循环组预后良好比例较高(70.00%与45.71%;χ^2=5.483;P=0.029)。逻辑回归分析显示DWI梗死体积[OR(95%CI):1.34(1.17~1.54);P=0.021]为预测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DWI梗死体积[OR(95%CI):1.19(1.07~2.85);P=0.034]、mTICI评分[OR(95%CI):3.88(1.27~11.78);P=0.016]为预测卒中动脉取栓治疗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前循环卒中患者预后好于后循环卒中,综合评估卒中DWI梗死体积、血管再通程度可有助于预测卒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磁共振成像 前循环 后循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泌尿造影在肾移植病人术后监测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洪闻 张雪哲 +3 位作者 卢延 王武 黄振国 杨志豪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评价磁共振泌尿造影 (MRU)对监测肾移植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快速自旋回波 (FSE)重T2 加权序列对 15例患者移植肾进行冠状位扫描 ,将图像按最大强度投影 (MIP)法重建出MRU图像。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尿路便阻者 2例 ,尿... 目的 :评价磁共振泌尿造影 (MRU)对监测肾移植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快速自旋回波 (FSE)重T2 加权序列对 15例患者移植肾进行冠状位扫描 ,将图像按最大强度投影 (MIP)法重建出MRU图像。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尿路便阻者 2例 ,尿漏 2例 ,吻合口动脉瘤 1例。经临床及化验室检查证实为排异反应 4例 ,环孢素A毒性反应 2例。移植肾正常 4例。结果 :各例的MRU均清晰显示移植肾在盆腔内的位置及形态 ,对梗阻的尿路、肾盂积水及尿路梗阻部位显示良好 ,解剖结构清晰 ,结合MR与其它影像资料 ,可对梗阻作出定性诊断 ,对肾周积液存在的位置及积液量显示清楚。结论 :MRU是无创伤的检查方法 ,可判断移植肾的大小、肾周积液是否存在及移植肾集合系统是否扩张 ,对尿路梗阻定位、定性准确 ,是一种新的安全的术后并发症影像监测手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泌尿造影 肾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导引穿刺活检对脊柱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雪哲 黄振国 张学滨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12期1474-1477,共4页
目的:评估CT导引经皮穿刺活检对脊柱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T导引经皮穿刺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脊柱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103例中良性病变60例,恶性病变43例。活检部位包括颈椎7例、胸椎34例、腰椎52例和骶椎10例。穿刺... 目的:评估CT导引经皮穿刺活检对脊柱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T导引经皮穿刺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脊柱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103例中良性病变60例,恶性病变43例。活检部位包括颈椎7例、胸椎34例、腰椎52例和骶椎10例。穿刺活检要点为选择最佳层面和穿刺点以及多点穿刺。患者的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和活检路径取决于病灶部位。穿刺针为Ackermann针,有17例辅助使用抽吸针。活检标本送病理科进行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103例活检术中穿刺针均安全地穿刺入病变内,活检成功率为100%。穿刺活检正确诊断89例,假阴性11例,假阳性3例,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6.4%,恶性和良性病变分别为90.69%和8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7,P>0.05);对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71%,79.41%,90.38%和90.00%。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CT导引经皮穿刺活检是诊断脊柱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学 介入性 脊柱病变 活组织检查 CT 导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机械血栓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9
作者 靳明旭 李璐 +2 位作者 彭明洋 殷信道 马跃虎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9期730-73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机械血栓切除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住入院并接受MT治疗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0例。大面积脑梗死定义为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机械血栓切除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住入院并接受MT治疗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0例。大面积脑梗死定义为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5分。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为24 h内,且均于治疗前接受MRI检查。收集所有患者的DWI-ASPECTS评分、3个月功能预后(mRS评分)及一般临床资料等。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预测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预后良好组(18例)血糖≤6.8 mmol/L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32例)(66.67%与31.25%;χ^2=5.864,P=0.020);两组间DWI-ASPECTS评分无明显差异(4.75±0.25与4.35±0.38;t=2.898,P=0.170),然而预后良好组DWI-ASPECTS>2分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88.89%与56.25%;χ^2=4.240,P=0.026)。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血糖≤6.8 mmol/L(OR 4.05;95%CI:1.05~15.0;P=0.03)、DWI-ASPECTS>2分(OR 6.93;95%CI:1.05~45.76;P=0.04)为预测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综合评估DWI-ASPECTS和血糖可以有效地判断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功能预后、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扩散加权成像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静息状态下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佩瑶 徐琴 +2 位作者 王君 王晶 戴建平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01-407,共7页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 e s o n a n c e i m a g i n g,r s-f M R I)技术,研究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 o s t s t r o k e depression,PSD)患者静息状态下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 e s o n a n c e i m a g i n g,r s-f M R I)技术,研究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 o s t s t r o k e depression,PSD)患者静息状态下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功能连接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选取13例发病在两周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7分且为首发抑郁的PSD患者,同时选择13名正常被试作为对照组(control)分别进行静息态f MRI扫描。分别选取双侧楔前叶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计算并比较两组被试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与正常被试相比,PSD患者双侧顶下小叶、双侧额颞叶与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减低;右侧顶下小叶、双侧额颞叶与左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减低,而未发现功能连接显著增高的脑区。结论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变化可能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抑郁症 默认网络 功能连接 磁共振成像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