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颤动合并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口服抗凝治疗进展
1
作者 罗荷 周益锋 郑金刚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9-623,共5页
心房颤动引起的心原性脑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抗凝治疗是目前心房颤动管理的首要原则。用华法林抗凝时需将国际标准化比值严格控制在2.0~3.0,而直接口服抗凝药对栓塞事件的预防效果不劣于华法林,且出血风险明显降低。严重肾功能下降... 心房颤动引起的心原性脑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抗凝治疗是目前心房颤动管理的首要原则。用华法林抗凝时需将国际标准化比值严格控制在2.0~3.0,而直接口服抗凝药对栓塞事件的预防效果不劣于华法林,且出血风险明显降低。严重肾功能下降会严重影响口服抗凝药的疗效及安全性,因此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口服抗凝药的应用尚存争议。本文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口服抗凝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终末期肾病 肾功能衰竭 华法林 直接口服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心脏病学会肿瘤心脏病学指南2022版》要点解读 被引量:14
2
作者 孟真 任景怡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6期507-512,共6页
目前,几乎所有抗肿瘤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都可直接造成心脏和血管损伤,且恶性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常伴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老年肿瘤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严重恶化患者预后。2022年8月26日,在巴塞罗那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 目前,几乎所有抗肿瘤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都可直接造成心脏和血管损伤,且恶性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常伴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老年肿瘤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严重恶化患者预后。2022年8月26日,在巴塞罗那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年会上,首部肿瘤心脏病学指南隆重发布,该指南由ESC联合欧洲血液病协会(European Hematology Association,E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心脏病学 欧洲心脏病学会 指南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合并重症肌无力、肌炎一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韩乐 汪伟 任景怡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24,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83岁,因“眼睑下垂1周,呛咳3 d”于2022年9月26日入院。入院前1周患者出现眼睑下垂,入院前3 d出现饮水、进食呛咳,伴声音嘶哑、胸闷及颈背部乏力,否认四肢力弱、呼吸困难。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58%...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83岁,因“眼睑下垂1周,呛咳3 d”于2022年9月26日入院。入院前1周患者出现眼睑下垂,入院前3 d出现饮水、进食呛咳,伴声音嘶哑、胸闷及颈背部乏力,否认四肢力弱、呼吸困难。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58%。心电图无特殊。神经科门诊查疲劳试验(Jolly试验)阳性,头颅磁共振未见新发梗死,拟诊“重症肌无力”,予溴吡斯的明30 mg每日2次口服,服用2次后患者心率降至40次/min,停药后恢复正常,为进一步诊治入院神经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心肌炎 重症肌无力 肌炎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免疫治疗中发生心肌炎与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韩乐 任景怡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0,共6页
肿瘤免疫治疗可引起心脏毒性,如心肌炎及心力衰竭,可发生于免疫治疗开始后的任一阶段,具有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的特点,成为最为严重且最受关注的不良事件。本文就肿瘤免疫治疗相关心脏毒性的流行病学情况、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治疗等方... 肿瘤免疫治疗可引起心脏毒性,如心肌炎及心力衰竭,可发生于免疫治疗开始后的任一阶段,具有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的特点,成为最为严重且最受关注的不良事件。本文就肿瘤免疫治疗相关心脏毒性的流行病学情况、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心力衰竭 肿瘤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心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中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影响
5
作者 闫梦雯 周颖 任景怡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3,共7页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 EF)约占心力衰竭的50%,且呈增长趋势。HFp EF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证据表明,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在HFp...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 EF)约占心力衰竭的50%,且呈增长趋势。HFp EF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证据表明,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在HFp EF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 (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 2,SGLT2)抑制剂显著改善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患者的临床预后且独立于血糖控制,其已被推荐为HFrEF患者的基础治疗药物。SGLT2抑制剂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减轻胰岛素抵抗、维持内皮功能等作用改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目前,尽管仍缺少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SGLT2抑制剂仍被认为是治疗HFpEF的理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Apelin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自然再通的相关性 被引量:4
6
作者 周颖 王勇 +1 位作者 袁建松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61-76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Apelin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自然再通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6-01至2016-12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的280例拟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PCI前(入院即刻)检测血清生化... 目的:探讨血清Apelin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自然再通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6-01至2016-12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的280例拟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PCI前(入院即刻)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及血清Apelin水平,根据入院冠状动脉造影罪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为两组:自然再通组(TIMI血流2~3级,n=57)和非自然再通组(TIMI血流0~1级,n=223)。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自然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自然再通组血清Apelin水平明显高于非自然再通组[(0.82±0.34)ng/ml vs(0.35±0.22)ng/ml,P=0.0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pelin水平是自然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OR=2.18, 95%CI:1.10~4.33,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以0.75 ng/ml为临界值预测自然再通的预测价值敏感度为77%,特异度为81%。结论:血清Apelin水平升高是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自然再通的独立预测因子,测定血清Apelin水平对STEMI患者自然再通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LIN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自然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支架置入对大动脉炎所致中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左心室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华倚虹 车武强 +4 位作者 马文韬 董徽 何际宁 邹玉宝 蒋雄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91-1197,共7页
目的:评估主动脉支架置入对大动脉炎(TA)所致中主动脉综合征(MAS)患者左心室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检索2000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TA患者,收集所有诊断为TA-MAS并接受主动脉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资料,... 目的:评估主动脉支架置入对大动脉炎(TA)所致中主动脉综合征(MAS)患者左心室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检索2000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TA患者,收集所有诊断为TA-MAS并接受主动脉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比较支架置入治疗前后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分析影响其转归的因素。结果:共62例TA-MAS患者接受主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平均年龄(31.3±13.0)岁,女性47例(75.8%)。其中55例(88.7%)病变位于胸主动脉中远段及跨肾动脉开口的腹主动脉。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自膨型裸支架,术后即刻病变主动脉最小管径从(5.7±2.1)mm升至(10.0±2.8)mm(P<0.001),即刻跨狭窄峰值收缩压差(PSG)从(75.6±20.6)mmHg(1 mmHg=0.133 kPa)降至(18.7±6.8)mmHg(P<0.001)。中位随访时间0.80(0.36,2.31)年,LVMi从(125.8±51.4)g/m^(2)降至(103.4±39.4)g/m^(2)(P<0.001),LVEF从(60.1±13.2)%升至(62.7±9.7)%(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基线PSG与中位随访时间0.80(0.36,2.31)年时LVMi改善率显著相关(β=0.003,95%CI:0.000~0.006,P=0.027),即基线PSG每增加1 mmHg,术后LVMi改善率增加0.3%。结论:主动脉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TA-MAS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和结构,术前PSG越大的患者,支架置入治疗后改善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中主动脉综合征 支架置入 左心室质量指数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合并铁缺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梦溪 王敏 +2 位作者 刘将 梁燕 任景怡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年第6期562-567,共6页
铁缺乏是心力衰竭(心衰)常见且重要的共病。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导致心衰患者铁缺乏,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并恶化预后。多项研究证实,静脉铁剂可改善心衰合并铁缺乏患者的症状和运动耐量。目前,临床实践中对心衰患者铁缺乏的漏诊及治疗不足现... 铁缺乏是心力衰竭(心衰)常见且重要的共病。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导致心衰患者铁缺乏,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并恶化预后。多项研究证实,静脉铁剂可改善心衰合并铁缺乏患者的症状和运动耐量。目前,临床实践中对心衰患者铁缺乏的漏诊及治疗不足现象十分普遍。本文就心衰合并铁缺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铁缺乏 贫血 铁剂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肌损伤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罗斌 任景怡 郑金刚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4期379-383,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除了典型的呼吸系统表现,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现心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常起病隐匿且恶化迅速,短期内可进展为急性左心衰竭、顽固性休克或致命性心律失常,因此早期识别,并根据患者所处疾病的不同阶段实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除了典型的呼吸系统表现,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现心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常起病隐匿且恶化迅速,短期内可进展为急性左心衰竭、顽固性休克或致命性心律失常,因此早期识别,并根据患者所处疾病的不同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于降低COVID-19患者死亡率,改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最新文献报道和作者团队的诊治经验对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评估和治疗方案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引流管压迫左乳内动脉桥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10
作者 车武强 盛兆雪 +1 位作者 张虎 郑金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79-1082,共4页
严重冠心病患者通常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以延长寿命。左乳内动脉桥因其长期通畅率高而被作为桥血管的首选。既往研究显示,左乳内动脉桥失用可由动脉痉挛、夹层、狭窄或吻合口血肿引起。在本文中,我们报道了一例罕见的急性心肌梗... 严重冠心病患者通常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以延长寿命。左乳内动脉桥因其长期通畅率高而被作为桥血管的首选。既往研究显示,左乳内动脉桥失用可由动脉痉挛、夹层、狭窄或吻合口血肿引起。在本文中,我们报道了一例罕见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该患者既往接受过左乳内动脉搭桥手术,此次因发现肺癌接受胸腔镜手术,术后留置的胸腔引流管压迫乳内动脉桥导致其急性闭塞,最终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乳内动脉桥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方法研究在临床心力衰竭研究中的应用
11
作者 樊佳赛 陶立元 +1 位作者 杨梦溪(综述) 任景怡(审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21-724,共4页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高。近年来,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的第三种研究范式—混合方法研究(mixed methods research,MMR)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不仅允许研究者从客观角度设计研究方案,还可通...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高。近年来,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的第三种研究范式—混合方法研究(mixed methods research,MMR)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不仅允许研究者从客观角度设计研究方案,还可通过定性研究方法采集有价值的主观感受,以此来解决临床心力衰竭研究中存在的缺乏以患者为中心、忽略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感受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干预措施。本文将对MMR在临床心力衰竭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多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混合方法研究 主观感受 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盛兆雪 黄宇晖 +8 位作者 李兴亮 王靖宇 陈强 车武强 张臻 赵学诚 安硕研 高艳香 郑金刚 《中国循环杂志》 2025年第9期885-891,共7页
目的: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绞痛(ANOCA)患者中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现象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数据来自ANOCA-CMD前瞻性队列研究。103例纳入患者均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同期在左前降支进... 目的: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绞痛(ANOCA)患者中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现象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数据来自ANOCA-CMD前瞻性队列研究。103例纳入患者均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同期在左前降支进行了基于压力导丝及温度稀释法的冠状动脉生理学检查,以获取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和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根据检查结果,将CMD分为四种类型:IMR升高型CMD(IMR≥25)、CFR减低型CMD(CFR<2.5)、CFR减低或IMR升高型CMD(CFR<2.5或IMR≥25)以及CFR减低且IMR升高型CMD(CFR<2.5且IMR≥25)。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计算左前降支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帧数(CTFC),并将CSF定义为CTFC>27。根据有无CSF将患者分为非CSF组和CSF组。评估CTFC与CFR及IMR的相关性,并探讨CSF对CMD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ANOCA患者103例,平均年龄(64.2±10.6)岁,女性55例(53.4%)。CSF组患者57例(55.3%),非CSF组患者46例(44.7%)。与非CSF组比,CSF组患者具有较高的IMR(P<0.001)和CFR(P=0.041)。与非CSF组比,CSF组中IMR升高型CMD患者占比更高(P<0.001),而CFR减低型CMD患者占比偏低(P=0.044);CFR减低或IMR升高型CMD及CFR减低且IMR升高型CMD的患者占比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TFC与充血状态的血流平均通过时间(r=0.424,P<0.001)、IMR(r=0.430,P<0.001)和CFR(r=0.211,P=0.032)均呈显著正相关。CTFC诊断IMR升高型CM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1(95%CI:0.623~0.819),准确度为67%(57%,76%);诊断CFR减低型CMD的AUC为0.610(95%CI:0.499~0.720),准确度为60%(50%,70%);诊断CFR减低或IMR升高型CMD的AUC为0.549(95%CI:0.425~0.673),准确度为47%(37%,57%);诊断CFR减低且IMR升高型CMD的AUC为0.582(95%CI:0.471~0.693),准确度为47%(37%,57%)。CSF对CMD各类型的诊断价值均偏低。结论:在ANOCA患者中,CSF并不能作为CMD的有效诊断指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不应将CSF现象直接等同于CMD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冠状动脉慢血流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帧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