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0
1
作者 孙余华 裴卫东 惠汝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2-235,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以往被简单地认为是脂类在血管壁的沉积 ,实际上它始终伴有炎症反应 ,临床上 ,C 反应蛋白水平增高及与冠心病关系的重要性应该得到充分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炎症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基础研究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猪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培养与分化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崇剑 高润霖 +8 位作者 刘玉清 宋晓东 闫笑梅 孟亮 宋来凤 阮英茆 陈纪林 杨跃进 秦学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30-1233,共4页
目的:研究小型猪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的体外分离和定向分化、扩增培养方法,为EPC移植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小型猪200mL新鲜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各种添加剂的内皮细胞系列专用培养液... 目的:研究小型猪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的体外分离和定向分化、扩增培养方法,为EPC移植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小型猪200mL新鲜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各种添加剂的内皮细胞系列专用培养液,分别在包被与不包被的培养皿中进行贴壁培养,诱导其向内皮细胞分化,观察经过不同时间培养后的细胞生长情况并进行诱导分化后的生物学鉴定,包括细胞表型鉴定、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摄取试验、超微结构鉴定、体外血管生成实验。结果:包被了贴壁因子的培养皿细胞贴壁及增殖均多于未包被组。前者第3-4d可观察到梭形贴壁细胞,10d后出现多个细胞簇,14d左右可观察到条索状、网状血管样结构,原代细胞培养21d左右接近融合并且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排列。第7-14d有大于98%的细胞Flk-1、vWF、CD31表达阳性,CD34+细胞为(26.01±2.82)%,有大于95%的细胞DiI-acLDL摄取试验阳性,透射电镜可见特征性的Weible-Palade小体存在,在血管生成实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显著促进EPC形成小管的数量与复杂程度,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培养法可以用于体外分离外周血中EPC进行实验研究,EPC在一定的诱导培养条件下能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贴壁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对于体外培养EPC有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s参与血管内皮细胞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米雪楠 惠汝太 张伟丽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4期52-54,共3页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皮细胞衰老参与血管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因此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调节机制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微小RNA(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能...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皮细胞衰老参与血管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因此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调节机制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微小RNA(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能够调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等基因的表达水平,继而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本文主要综述了miRNAs参与内皮细胞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S 血管内皮细胞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电生理学新概念 (15) 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6
4
作者 惠汝太 滕思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7-89,共3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分子机制 SCN5A基因突变 心脏离子通道功能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3
5
作者 许海燕 陈在嘉 +3 位作者 杨跃进 惠汝太 张春玲 陈纪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8-189,共2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的临床特点。 方法: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209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101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血浆Hcy水平。 结果:冠心病组血浆 Hcy水平(23. 42...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的临床特点。 方法: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209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101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血浆Hcy水平。 结果:冠心病组血浆 Hcy水平(23. 42±26.87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4. 98±13.05μmol/L),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高Hcy血症所占比例(47.5%)高于正常对照组(20.6%),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冠心病组男性血浆总 Hcy水平(24.85±28.38μmol/L)高于正常对照组男性(15.54±12.85μmol/L),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而在冠心病女性(13.33±4.88μmol/L)和正常对照组女性(13.23±13.75μmol/L)之间没有差异。并且,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总Hcy水平明显高于心绞痛患者,零支、单支、双支、三支血管有病变者血浆总Hcy水平呈逐级上升趋势。 结论:我国冠心病患者血浆总 Hcy水平明显升高,高 Hcy血症所占比例较大,而 Hcy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主要在男性可能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同型半胱氨酸 临床特点 急性心肌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罗洛尔降压疗效和对睡眠呼吸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健 谢晋湘 +2 位作者 惠汝太 柳志红 刘力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31-333,共3页
目的:阿罗洛尔的抗高血压疗效和对睡眠呼吸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单盲、自身对照法。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接受多导睡眠仪和动态血压等监测。结果:患者服药4周,收缩压从21.7±2.0kPa(163±... 目的:阿罗洛尔的抗高血压疗效和对睡眠呼吸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单盲、自身对照法。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接受多导睡眠仪和动态血压等监测。结果:患者服药4周,收缩压从21.7±2.0kPa(163±15mmHg)降至18.9±2.5kPa(142±19mmHg)(P=0.000,n=20),舒张压从13.5±0.9kPa(101±7mmHg)降至11.7±0.9kPa(88±7mmHg)(P=0.000,n=20)。合并睡眠呼吸暂停者治疗后呼吸紊乱指数从24.60降至13.16(P<0.05,n=5)。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患者心功能状态有显著改善。心率无明显下降,治疗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血浆肾素浓度降低。结论:阿罗洛尔有较好的降压疗效,可以减轻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睡眠呼吸障碍,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罗洛尔 高血压 睡眠呼吸暂停 疗效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高脂血症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及调血脂治疗对其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吴永健 俞虹 +5 位作者 秦学文 王兴宇 孙余华 陈纪林 寇文镕 陆宗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0-433,共4页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水平的变化 ,观察血脂康调血脂治疗对高脂血症患者小而密LDL C的影响。方法 :采用非变型梯度凝胶电泳法分别测定 37例冠状动脉 (冠脉 )正常的高脂血症患者 (A组 ) ,...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水平的变化 ,观察血脂康调血脂治疗对高脂血症患者小而密LDL C的影响。方法 :采用非变型梯度凝胶电泳法分别测定 37例冠状动脉 (冠脉 )正常的高脂血症患者 (A组 ) ,131例冠脉造影证实有冠心病的高脂血症患者 (B组 )及 40例冠脉及血脂均正常的受检者 (对照组 )和 80例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 (C组 )血清小而密LDL C的水平 ,比较A、B和C组间小而密LDL C水平的差异 ;将B组分为 3个亚组即 4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B1组 )、49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 (B2组 )、42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 (B3组 ) ,给予调血脂治疗 8周 ,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该 3个亚组血清小而密LDL C的水平 ,并与对照组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A组患者血清小而密LDL C占总LDL C含量的百分比仅有轻度升高 [(45 5± 5 5 ) %比(40 6± 6 3) % ,P >0 0 5 ] ,B组和C组患者血清小而密LDL C的含量明显升高 [(65 8± 8 2 ) %和 (68 3± 13 8) % ,P <0 0 1]。B组中以B 2组 [(65 7± 7 8) % ,P <0 0 1]和B3组 [(69 3± 7 8) % ,P <0 0 1]患者升高最为明显。调血脂治疗后血清小而密LDL C实际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结论 :合并有冠心病的高脂血症患者小而密LDL C的升高更为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脂蛋白类 LDL胆固醇 调血脂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启动子区多态与脑卒中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伟丽 祝立新 +3 位作者 孙凯 王曙霞 汪道文 惠汝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脑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对184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4.5年(中位数,范围0.1~6.0年),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基因多态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关联...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脑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对184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4.5年(中位数,范围0.1~6.0年),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基因多态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关联性。并在一个横断面队列研究中随机入选1123名无心脑血管病史的参加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观察基因多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长期随访过程中,355例患者发生脑卒中复发事件。携带-604TC和CC基因型的脑卒中患者4.5年累积复发率为17.1%(159/929,复发/总例数),而-604TT基因型携带者的累积复发率为21.3%(:196/920,复发/总例数)。Cox生存回归模型校正了年龄、性别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后,-604TC和CC基因型与降低的脑卒中复发风险相关,风险比0.71(95%可信区间,0.58~0.89;P=0.002);这种保护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患者更为显著,降低复发风险达3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604C等位基因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显著负相关(标化回归系数β=0.125;P<0.001)。结论:VEGFR-2基因启动子多态-604TC和CC基因型携带者与-604TT基因型相比,脑卒中复发风险相对较低,尤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患者中作用更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遗传变异 脑卒中 复发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血脂异常管理和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指南(节选第二部分) 被引量:3
9
作者 沈东超 吴硕琳 +2 位作者 吴佳 王春育 张伟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0期807-812,共6页
证据等级(evidence level,EL)和含义见表1,推荐强度分级见表2。本文中将临床问题标记为'Q',推荐标记为'R',并根据重要性和证据等级(A、B和C级),当缺乏结论性临床证据(D级)时根据专家意见,对推荐进行分级。在执行纲要中... 证据等级(evidence level,EL)和含义见表1,推荐强度分级见表2。本文中将临床问题标记为'Q',推荐标记为'R',并根据重要性和证据等级(A、B和C级),当缺乏结论性临床证据(D级)时根据专家意见,对推荐进行分级。在执行纲要中,推荐级别后面还附有最佳证据等级(best evidence level,BEL),后者对应的是全文指南中遵循的最佳结论性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管理 美国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血脂异常管理和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指南(节选第一部分)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东超 吴硕琳 +2 位作者 吴佳 王春育 张伟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9期733-739,共7页
1前言 流行病学数据表明,高胆固醇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管理 美国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栓治疗与血栓的预防(9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节选整理版) 被引量:3
11
作者 沈东超 余杨 张伟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7期571-574,共4页
1抗凝治疗的循证治疗 1.1按体重调整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 dheparin,UFH)剂量对于接受静脉永注射UFH治疗的患者,建议在疗程开始时,按照体重对快速一次性推入初始剂量和持续输注初始速率进行调整[静脉血栓栓塞(VenousThromboem... 1抗凝治疗的循证治疗 1.1按体重调整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 dheparin,UFH)剂量对于接受静脉永注射UFH治疗的患者,建议在疗程开始时,按照体重对快速一次性推入初始剂量和持续输注初始速率进行调整[静脉血栓栓塞(VenousThromboembolicEvents,VTE)患者快速一次性推入初始剂量为80U/kg,继之每小时18U/kg;心脏病或卒中患者快速一次性推入初始剂量为70U/kg,继之每小时15U/kg],或者只采用固定剂量(快速一次性推入初始剂量为5000U,继之每小时1000U),不建议选用其他方案(等级2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栓 溶栓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 临床实践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引起大鼠脑卒中时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的表达差异及其在发病学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先梅 祝善俊 +2 位作者 祝之明 赵斌 惠汝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 探讨应激引起大鼠脑卒中时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的表达差异以及其在发病学中的意义。方法 制备大鼠高血压脑卒中模型,应用抑制性差减克隆技术对卒中样发作鼠(刺激因素组)和正常对照鼠脑(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经过两轮... 目的 探讨应激引起大鼠脑卒中时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的表达差异以及其在发病学中的意义。方法 制备大鼠高血压脑卒中模型,应用抑制性差减克隆技术对卒中样发作鼠(刺激因素组)和正常对照鼠脑(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经过两轮杂交后,产生的克隆均为脑卒中鼠脑组织特异表达的序列。每组随机挑取2 88个克隆,进行测序及GenBankBlast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两组共有4 5 6个可用序列,我们对每个与已知基因高度同源的序列以功能为参照进行了分类,发现大鼠卒中后脑组织细胞与机体防御基因表达明显下调(P <0 .0 1) ,2 88个克隆中未发现运输蛋白/膜转运及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 脑组织运输蛋白/膜转运及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可能是脑卒中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应激 防御机制 基因表达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s在血管新生及其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米雪楠 范婧尧 +2 位作者 陈宇 惠汝太 张伟丽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4期33-38,共6页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在机体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如创伤愈合、缺血性心肌病、恶性肿瘤、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血管新生的调节机制逐渐被揭示,微小RNA(microRNAs,miRNAs)的研究为人们认识...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在机体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如创伤愈合、缺血性心肌病、恶性肿瘤、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血管新生的调节机制逐渐被揭示,微小RNA(microRNAs,miRNAs)的研究为人们认识这一重要过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特异性表达的miRNAs,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应激反应等在血管新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miRNAs在血管新生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S 血管新生 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初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宇 王玉瑶 +6 位作者 范靖尧 刘鹏 叶志东 陈洁 刘继斌 惠汝太 张伟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5期368-374,共7页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缩短对初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访研究,纳入2000年12月至2001年12月全国7家临床中心的急性起病的发病3周内的1662例初发卒中患者,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标准分为动...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缩短对初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访研究,纳入2000年12月至2001年12月全国7家临床中心的急性起病的发病3周内的1662例初发卒中患者,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725例)、腔隙性脑梗死(481例)和脑出血(456例),患者发病后4~5周抽取外周静脉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外周白细胞端粒长度。通过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端粒长度与卒中后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随访中[随访时间4.5年(中位数)],312例死亡,其中181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饮酒、血脂、血糖、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家族史后,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端粒较短时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69%[校正相对风险(adjusted relative risk,adj.RR)1.6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7~2.67;P=0.02],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是长端粒组的2.57倍(adj.RR2.57,95%CI1.24~5.31;P=0.01)。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中,未发现端粒缩短与全因死亡(adj.RR1.14,95%CI0.59~2.18,P=0.35;adj.RR0.92,95%CI0.57~1.50,P=0.59)、心脑血管死亡风险(adj.RR1.95,95%CI0.76~4.97,P=0.24;adj.RR1.06,95%CI0.59~1.89,P=0.56)的关系。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缩短有可能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长度 卒中 心脑血管死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的遗传机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伟丽 陈宇 惠汝太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12期987-995,共9页
卒中是危害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目前每年的发病率为8.7%,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卒中防治策略始终是对医学界的挑战。大多数卒中是遗传与环境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已报告200多种,已明确的危险因素包括老龄、男性、... 卒中是危害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目前每年的发病率为8.7%,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卒中防治策略始终是对医学界的挑战。大多数卒中是遗传与环境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已报告200多种,已明确的危险因素包括老龄、男性、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和卒中家族史、心房颤动等;但仍有20%~50%的卒中惠者没有携带已确立的危险因素。有关卒中发病的遗传因素所知更少。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特点与西方人不同,如卒中与冠心病之比为4~5:1,而西方白人人群是1:2;中国人群脑出血发病率高,占卒中类型的40%~50%,而在西方人群中仅占10%~20%。因此,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将流行病学、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多个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新的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对指导卒中的预防与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期专题密切跟踪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卒中的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进展,较全面地阐述了卒中的遗传机制,期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使更多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者在卒中研究领域有更多创新性发现。惠汝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遗传机制 环境危险因素 中国人群 心脑血管病 发病率 环境因素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端粒损耗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伟丽 范婧尧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5期7-11,共5页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由简单的串联重复DNA序列组成,维护染色体稳定性和基因组完整性。端粒长度随年龄增大而进行性缩短,触发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的老化及功能障碍,导致血管壁修复能力下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由简单的串联重复DNA序列组成,维护染色体稳定性和基因组完整性。端粒长度随年龄增大而进行性缩短,触发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的老化及功能障碍,导致血管壁修复能力下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演进和不稳定,最终引发冠心病、脑卒中。一个个体的端粒长度受到基因突变、表观遗传改变、以及吸烟等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主要综述了端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影响以及调控端粒长度的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长度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纳入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工具(节选第一部分)
17
作者 滑蓉蓉 余杨 +1 位作者 王春育 张伟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1期886-901,共16页
背景和目的目前美国指南声明有关一级、二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与预防采用绝对风险评估,以确定血管疾病事件高风险和可通过采取专业预防干预获益的患者人群。但是,这些指南未明确地将卒中患者纳入其中。本报告全面回顾了相关证据和论... 背景和目的目前美国指南声明有关一级、二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与预防采用绝对风险评估,以确定血管疾病事件高风险和可通过采取专业预防干预获益的患者人群。但是,这些指南未明确地将卒中患者纳入其中。本报告全面回顾了相关证据和论证,支持:①将卒中患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纳入心血管疾病绝对高危人群;②将作为心血管疾病结局之一的卒中纳入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工具。方法和结果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科学报告监督委员会和AHA手稿监督委员会组成联合主席团,根据专家们既往相关专业领域进行提名、确定编写组成员名单。编写组查阅1980年1月~2010年3月期间发表的系统文献综述,已发表的指南、个人文件和专家意见总结了现有证据,指出目前的认识缺陷,并在适当的时候,根据AHA标准规范做出推荐。编写组的所有成员均可对此推荐进行评论,并审批文件的最终版本。该指南经AHA内部同行、卒中委员会领导以及科学报告监督委员会审查后,提交AHA科学咨询和协调委员会审议、批准。编写组陈述了数个将卒中患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原因。首先,证据提示缺血性卒中患者是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绝对高危因素,10年以上发生风险约≥20%,这一数据在一些指南中被使用作为确定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的等危症。其次,纳入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原因与将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慢性肾脏疾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作为等危症的原因一致.尽管没有统一的证据证实这些风险在整体人群或患者中的情况。第三,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与上述这些疾病具有相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将卒中纳入高危因素后,高危患者人群增加约10%。然而,由于卒中的异质性,尚不确定其他卒中亚型,如出血性卒中和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是否也具有同样高的风险,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由于卒中对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影响、卒中的预防和其他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的相似性,以及在一些人群中预防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卒中的重要性,将卒中伴发心肌梗死和猝死纳入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工具是合适的。除美国外,其他国家的指南中,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通常包括卒中患者,并将卒中的发生作为心血管疾病终点事件的一个要素。结论应将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纳入远期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事件高风险人群(10年以上风险≥20%)。尚不确定是否纳入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亚型。为达到一级预防的目的 ,应将缺血性卒中增加到心血管疾病预后评估的绝对危险因素的计算公式中。将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纳入高风险因素,并将更为广泛的缺血性卒中纳入结局,会使高危患者数量大幅度增加,这可能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Stroke,2012,43:0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A科学报告 心血管疾病 风险评估 风险预测 卒中 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纳入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工具(节选第二部分)
18
作者 滑蓉蓉 余杨 +1 位作者 王春育 张伟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2期957-965,共9页
4.3.5颈动脉干预试验卒中患者心血管结局事件的另外一些研究数据,来自比较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研究。但是仅有2项研究在报告了卒中和死亡发生率的同时,也报告了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的长期发生率。
关键词 AHA科学报告 心血管疾病 风险评估 风险预测 卒中 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基因R491W突变导致家族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被引量:6
19
作者 陆立鹤 荆志成 +2 位作者 邹玉宝 张芊 惠汝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0-382,共3页
目的 :验证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 (BMPR2 )基因突变是否能导致中国汉族人家族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PPH)。  方法 :对一个独立的家族性PPH家系和 1 0例散发患者及 1 0 0例正常人进行BMPR2基因突变扫描 ,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脱氧核... 目的 :验证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 (BMPR2 )基因突变是否能导致中国汉族人家族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PPH)。  方法 :对一个独立的家族性PPH家系和 1 0例散发患者及 1 0 0例正常人进行BMPR2基因突变扫描 ,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 (DNA)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BMPR2基因 1~ 1 3号外显子 ,自动测序仪检测突变。  结果 :此家系先证者BMPR2基因第 4 91密码子位置发生C→T转换 ,使精氨酸 (R)变为色氨酸 (W)。家系中另两例患者也携带此突变 ,而其他家系成员和散发病例以及正常人均未发现BMPR2基因 1~ 1 3号外显子的异常改变。  结论 :BMPR2基因R4 91W错义突变能导致家族性PPH ,这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 基因变异 家族性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被引量:50
20
作者 惠汝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59-260,共2页
关键词 炎症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