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性能混凝土-花岗岩石材界面的抗剪性能研究
1
作者 王耀 郑新颜 +4 位作者 黄伟 吴应雄 黄雅莹 张恒春 张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6-135,共10页
在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加固修复既有石结构中,UHPC与石材之间良好的粘结性能是保证加固效果的关键。因此,为探究UHPC-石材的界面抗剪性能,通过五组UHPC-石材剪切试验,以石材表面粗糙度(光滑、凿毛、... 在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加固修复既有石结构中,UHPC与石材之间良好的粘结性能是保证加固效果的关键。因此,为探究UHPC-石材的界面抗剪性能,通过五组UHPC-石材剪切试验,以石材表面粗糙度(光滑、凿毛、不同键槽深度)为变量,研究了UH-PC-石材试件破坏模式、荷载-滑移曲线、界面抗剪强度、基体应变等特征。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并提出界面抗剪承载力公式。结果表明:界面键槽处理方式能显著提高UHPC-石材试件界面粘结抗剪强度、改变破坏形态并有效提升试件的延性,当键槽深度为20 mm时,试件表现出较好的界面粘结性能。另外,UHPC与石材基体在弹性变形阶段的应变发展相似,表明两者材料在该阶段具有较好的协调变形能力。通过数值模拟及界面承载力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的验证表明,数值模拟的荷载-滑移曲线、界面粘结强度、应力分布等与试验结果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此外,不同键槽形状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当键槽深度为10 mm、20 mm时,正梯形键槽提高了界面抗剪承载力;与现有的界面抗剪承载力公式对比,提出的UHPC-石材界面承载力计算公式能够有效地预测界面抗剪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石材 界面处理 界面抗剪性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双目视觉下双层振动筛三维测振研究
2
作者 李占福 肖恭轩 童昕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4,50,共6页
针对传统接触式存在安装、测试等较为麻烦和普通视觉仪器无法采集高频振动信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速双目视觉的三维测振技术。首先,对左右相机进行单目与双目标定得到相机的内外参数;再对高速相机采集到的人工标志原始图片进行灰度... 针对传统接触式存在安装、测试等较为麻烦和普通视觉仪器无法采集高频振动信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速双目视觉的三维测振技术。首先,对左右相机进行单目与双目标定得到相机的内外参数;再对高速相机采集到的人工标志原始图片进行灰度、去噪、阈值分割、开运算预处理;然后,根据标定的内外参对预处理后的图片进行双目立体校正,对矫正后的图片进行Canny边缘检测以及最小二乘椭圆拟合;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椭圆拟合方法提取椭圆中心点的三维位移量得到振动幅度,再进行频谱分析即可得到振动频率。以双层振动筛为实验对象,为振动筛振动幅度和振动频率提供了新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视觉 边缘检测 最小二乘椭圆拟合 人工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力学性能指标与耐久性能指标联合的夯土改性配比优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沈圣 孙宇 +4 位作者 王耀 姜绍飞 张鹰 付绪峰 王鸣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共14页
素土强度低、耐久性差且各改性材料掺量往往由工匠凭经验大致确定,导致夯土表面时常容易开裂剥落,故应根据现场土质状况以及合理试验方法来设计夯土改性配比。现有研究大都局限于单一性能指标最优的配比,而现实中夯土既要考虑针对多项... 素土强度低、耐久性差且各改性材料掺量往往由工匠凭经验大致确定,导致夯土表面时常容易开裂剥落,故应根据现场土质状况以及合理试验方法来设计夯土改性配比。现有研究大都局限于单一性能指标最优的配比,而现实中夯土既要考虑针对多项力学性能指标与耐久性能指标的同步优化,还要考虑不同地域与气候条件下各指标的重要性不同。另外,现有研究仅能确定若干预设配比中的最优组,而非改性材料预设掺量范围内的最优配比。为此,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力学性能指标与耐久性能指标联合的夯土改性配比优化设计方法,其包括:(1)土料选用原则与土质鉴定方法;(2)考虑夯土多性能指标的综合赋权方法;(3)基于加权评分和回归分析的夯土改性配比综合比选与优化方法。文章方法通过调整指标权重筛选出适应指标重要性不同时的夯土改性配比,并通过优化设计获得各改性材料预设掺量范围内的最优配比。最后通过设计实例证明了文章方法的确可得到最优的夯土改性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夯土 配比 多性能指标 权重系数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墩-梁碰撞效应的连续刚构桥系统易损性与概率地震风险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国足 焦应乾 +2 位作者 石岩 王文仙 朱惠强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59,共13页
为研究连续刚构桥主梁与过渡墩碰撞效应对其地震系统易损性和概率地震风险性的影响,以一座主桥跨径为(120+220+120)m的连续刚构桥为研究背景,通过模拟实际施工过程以获得真实成桥内力状态,基于等效荷载法建立考虑该内力状态的动力弹塑... 为研究连续刚构桥主梁与过渡墩碰撞效应对其地震系统易损性和概率地震风险性的影响,以一座主桥跨径为(120+220+120)m的连续刚构桥为研究背景,通过模拟实际施工过程以获得真实成桥内力状态,基于等效荷载法建立考虑该内力状态的动力弹塑性分析模型,采用Hertz-damp接触模型考虑包括主梁与过渡墩碰撞在内的伸缩缝处碰撞效应。选取90条具有速度脉冲的脉冲型近断层地震动沿纵桥向输入,通过时程分析解释了墩梁碰撞过程和破坏机理;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建立考虑桥墩和支座权重系数的全桥复合系统易损性曲线,并与一阶界限法串联模型下限和并联模型上限系统易损性曲线进行对比,将场地危险性函数与易损性函数卷积,建立概率地震风险曲线,考察桥梁系统易损性、概率地震风险性及墩梁碰撞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忽略过渡墩与主桥梁体的碰撞效应,将会低估过渡墩的位移反应3~5倍,低估其地震风险性概率120%;当地震动强度为0.2g~0.6g时,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的损伤概率被低估了35%~80%;地震动强度为0.6g~1.5g时,严重破坏和完全破坏分别被低估13%~68%和15%~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刚构桥 碰撞效应 内力状态 脉冲地震动 系统易损性 地震风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重车辆荷载作用下独柱墩连续箱梁弯桥抗侧倾和抗滑移分析与加固构造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岚 黄福云 +2 位作者 何凌峰 池万杰 张健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6,133,共8页
在分析特重车辆作用下独柱墩连续箱梁弯桥倾覆倒塌事故的基础上,提出导致连续箱梁桥发生倾覆的重要原因是主梁在特重载偏心作用下产生侧倾与滑移的共同作用.以湖北省鄂州市发生倾覆落梁事故的三跨连续箱梁弯桥为工程背景,开展抗侧倾和... 在分析特重车辆作用下独柱墩连续箱梁弯桥倾覆倒塌事故的基础上,提出导致连续箱梁桥发生倾覆的重要原因是主梁在特重载偏心作用下产生侧倾与滑移的共同作用.以湖北省鄂州市发生倾覆落梁事故的三跨连续箱梁弯桥为工程背景,开展抗侧倾和抗滑移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提出桥梁整体化的抗滑移加固构造.结果表明,该桥梁具有较高的抗侧倾能力,但抗滑移能力明显不足,特重载偏心作用下产生的切向力显著大于支座的最大抗力,主梁极易发生滑移而倾覆.单纯增大桥梁抗侧倾能力的加固方法对提高主梁的抗倾覆效果不佳,应同时增加桥梁的抗滑移能力.该桥梁采用整体化抗滑移加固构造后,具有较强的抗滑移和抗侧倾能力,在特重载偏心作用下主梁不会发生倾覆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重车辆荷载 独柱墩桥梁 抗侧倾 抗滑移 加固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性能混凝土-石材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黄伟 黄雅莹 +3 位作者 陈雪莉 吴应雄 郑新颜 张恒春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7-406,417,共11页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加固修复既有石结构中,UHPC与石材之间优异的黏结性能是保证加固效果的关键。因此,为探究UHPC-石材界面的黏结性能,通过劈裂抗拉试验和双L型剪切试验,考察不同界面处理方式对UHPC-石材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加固修复既有石结构中,UHPC与石材之间优异的黏结性能是保证加固效果的关键。因此,为探究UHPC-石材界面的黏结性能,通过劈裂抗拉试验和双L型剪切试验,考察不同界面处理方式对UHPC-石材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UHPC-石材界面破坏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其中发生模式C破坏(石材UHPC破坏)时界面黏结强度最大。界面键槽处理方式能显著提高UHPC-石材界面黏结强度、界面剪切刚度,且在改变破坏形态的同时有效提升试件的延性,当键槽深度为20 mm时,试件表现出较好的界面黏结性能。另外,试件剪切荷载-位移曲线包含滑移前阶段和滑移后阶段,凿毛试件在滑移后阶段没有经历塑性变形。相同界面处理方式下,UHPC-石材的界面抗剪强度与界面劈裂抗拉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PC-石材界面 劈裂抗拉试验 剪切试验 键槽处理 黏结强度 界面剪切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混凝土受压损伤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吴琛 杨金沙 李巧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8-613,626,共7页
为研究混凝土在受压过程中的损伤演化特征,开展多种强度混凝土试块受压全过程声发射动态检测。根据声发射撞击数“两峰值、三阶段”的演化特性和波形信号频谱特征,分别对应混凝土在初始压密阶段、裂缝开展阶段、裂缝贯穿阶段的损伤特征... 为研究混凝土在受压过程中的损伤演化特征,开展多种强度混凝土试块受压全过程声发射动态检测。根据声发射撞击数“两峰值、三阶段”的演化特性和波形信号频谱特征,分别对应混凝土在初始压密阶段、裂缝开展阶段、裂缝贯穿阶段的损伤特征,并基于声发射速率过程理论和损伤力学建立以声发射累积撞击数表征的混凝土损伤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各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受压全过程中低频能量稳定在区间30 kHz~50 kHz内;当能量密集出现在高频区间时代表混凝土进入裂缝开展阶段,受载后期高频信号能量的明显衰减是混凝土破坏的前兆信息;基于累积撞击数所建立的损伤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混凝土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频谱分析 速率过程理论 混凝土受压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与含水率双因素作用下重组竹顺纹弹性模量的预测与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庚浪 盛叶 +2 位作者 张峰 江凤娇 叶小凡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7,共8页
本研究选取3组不同密度(1.10、1.20、1.30 g/cm^(3))和5组不同含水率(4%,8%,12%,16%,20%)的重组竹试件进行顺纹抗拉、抗压试验,分析不同密度和含水率作用下重组竹顺纹抗拉、抗压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重组竹顺纹抗拉、抗压弹性... 本研究选取3组不同密度(1.10、1.20、1.30 g/cm^(3))和5组不同含水率(4%,8%,12%,16%,20%)的重组竹试件进行顺纹抗拉、抗压试验,分析不同密度和含水率作用下重组竹顺纹抗拉、抗压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重组竹顺纹抗拉、抗压弹性模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含水率的升高而减小并趋于平衡;通过试验研究和数据拟合提出重组竹顺纹抗拉、抗压弹性模量的双参数耦合模型,线性组合模型和ASTM组合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重组竹顺纹抗拉、抗压弹性模量随密度和含水率变化后的理论值,顺纹抗拉弹性模量的实测值与线性组合模型和ASTM组合模型预测值之间最大误差为5.28%和8.20%;顺纹抗压弹性模量的实测值与线性组合模型和ASTM组合模型预测值之间最大误差为8.91%和8.67%,因线性组合模型计算更为简便,建议在实际应用中优先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竹 顺纹抗拉、抗压弹性模量 密度 含水率 模型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加筋固化土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於德美 陈书杰 +5 位作者 张峰 冯超 张恒春 王耀 付腾飞 黄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29-136,共8页
近年来工程中大量使用纤维来对土体进行加固处理。纤维的掺入提高了土体力学强度,还能改善其变形特性。本文从纤维加筋固化土的实际需求出发,对纤维种类、掺量和长度等因素在加筋固化土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同时从宏、微观角度对纤维加... 近年来工程中大量使用纤维来对土体进行加固处理。纤维的掺入提高了土体力学强度,还能改善其变形特性。本文从纤维加筋固化土的实际需求出发,对纤维种类、掺量和长度等因素在加筋固化土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同时从宏、微观角度对纤维加筋固化土的增强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纤维加筋固化土的变形特性和模型构建的研究现状。此外,还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土 纤维加筋 力学强度 增强机制 变形特性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率对重组竹静态和动态横纹冲击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盛叶 张鸣轩 +3 位作者 张峰 谢智锐 郭任坤 郭楠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6,共7页
重组竹是一种新型生物质复合材料。作为结构材应用于建筑物时,除了受静态荷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荷载的作用,如地震、爆炸、高速撞击、高空坠物等,结构本身的缺陷在动力作用下可能被放大。由于建筑物中的重组竹柱通常在顺纹方向承压... 重组竹是一种新型生物质复合材料。作为结构材应用于建筑物时,除了受静态荷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荷载的作用,如地震、爆炸、高速撞击、高空坠物等,结构本身的缺陷在动力作用下可能被放大。由于建筑物中的重组竹柱通常在顺纹方向承压,而在水平冲击荷载作用下,柱体主要承受横纹方向的冲击力。为了评估重组竹柱在不同湿度环境下对冲击荷载的适应性,以平均密度为1.13 g/cm^(3)的重组竹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含水率(4%,8%,10%,12%,16%)和冲击速度(10,13,16 m/s)下的静态和动态冲击试验。结果表明:重组竹横纹动态抗压强度随冲击速度(加载率)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从静态加载的2.39倍增加至5.63倍,而弹性模量变化不大。当含水率从4%增加至16%时,横纹动态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降低。通过拟合动力放大系数(DIF)和静动态弹性模量比值,得出了含水率和加载率对重组竹横纹冲击力学性能的影响公式,为重组竹冲击荷载下的本构模型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竹 冲击性能 含水率 加载率 动力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气法盾构仓内气压与围岩气-液两相流相互作用模型研究
11
作者 黄继辉 秦世康 +2 位作者 赵昱 陈景煦 张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55-3565,共11页
压气法盾构施工技术在水下隧道修建中具有显著优点,但缺乏理论分析模型。基于质量守恒和理想气态方程,建立了盾构土仓内气压与压缩气体进出流量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掌子面动态气压边界,将其与考虑气-液两相流的围岩数值模型耦合,形成盾... 压气法盾构施工技术在水下隧道修建中具有显著优点,但缺乏理论分析模型。基于质量守恒和理想气态方程,建立了盾构土仓内气压与压缩气体进出流量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掌子面动态气压边界,将其与考虑气-液两相流的围岩数值模型耦合,形成盾构仓内气压与围岩气-液两相流相互作用模型。基于现场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停机情况下压气法土仓压力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土仓压力随压缩空气的注入先增大后降低并趋于平稳,空气注入速率增大,土仓压力峰值和平稳值相应增大。土仓内压缩空气可减小土仓压力波动速率和幅度,空气体积越大,效果越好;压气法宜在渗透系数较小的地层中使用,地层渗透系数越大,对压缩空气的约束能力越小,甚至出现贯通至地表的空气排出通道。渗透系数较大地层中,突然停止空气注入,可能导致土仓压力快速下降和地下水涌入,危及施工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压气法 两相渗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着式升降防护平台避让装置设计与应用
12
作者 郑辉 徐洪广 +1 位作者 李占福 黄霞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0-273,279,共5页
为解决现有附着式升降防护平台在施工流水作业时存在干涉问题,提出一种带有避让装置的新型附着式升降防护平台,平台底部桁架采用“吊桥式”结构,并分析此结构的技术难点,提出技术创新点及施工要点。为验证空间桁架结构的安全性能,采用... 为解决现有附着式升降防护平台在施工流水作业时存在干涉问题,提出一种带有避让装置的新型附着式升降防护平台,平台底部桁架采用“吊桥式”结构,并分析此结构的技术难点,提出技术创新点及施工要点。为验证空间桁架结构的安全性能,采用理论计算、有限元分析和试验检验互为校核验证底部桁架结构的强度与挠度。挠度计算值与挠度试验值误差均在15%以内,且在最大施工荷载下的最大挠度值小于10mm,误差值与挠度最大值均符合现行国家规范要求。计算结果表明该避让装置可有效解决防护平台在升降过程中与其他器械及局部凸出结构产生干涉的问题,保障施工安全,提高施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式施工安全防护平台 干涉 避让装置 三维设计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岩地层地铁盾构区间联络通道控制爆破技术
13
作者 傅鑫晖 姚元辉 +3 位作者 刘常涛 赵红岗 肖翔 覃坚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7-153,共7页
[目的]硬岩地层的联络通道施工目前尚未形成较为系统、成熟且快速的开挖施工工法。全断面硬岩中,区间联络通道断面小、操作空间有限,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施工时效率较低,且存在较大的施工风险。为此,应对硬岩地层地铁盾构区间联络通道控制... [目的]硬岩地层的联络通道施工目前尚未形成较为系统、成熟且快速的开挖施工工法。全断面硬岩中,区间联络通道断面小、操作空间有限,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施工时效率较低,且存在较大的施工风险。为此,应对硬岩地层地铁盾构区间联络通道控制爆破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福州地铁4号线某盾构区间联络通道为案例,提出了适用该项目的联络通道控制爆破技术。根据该项目的工程特点,对一次爆破最大单段药量所需的计算参数值进行了设置,根据设计联络通道与被保护对象间距离的远近,计算得到了3个等级的最大单段药量,进而提出了炮孔设计方案、装药结构方案及装药堵塞方案。选取了该联络通道上方地面的6个沉降观测点,得到了这6个测点在施工期间的地面沉降曲线,用以分析爆破施工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结果及结论]施工过程中制定的预留保护层、变岩体为岩墙、浅孔微分爆破、数码微差起爆等措施,有效地减小了爆炸冲击,降低了爆破振动,实现了该工程安全爆破、快速开挖的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施工 联络通道 控制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规范设计的重组竹顺纹抗压强度对比分析
14
作者 涂德锋 张峰 +4 位作者 谢智锐 盛叶 郭楠 江凤娇 陈正阳 《竹子学报》 2024年第4期9-17,共9页
【目的】为了更好推进重组竹在工程中的应用。【方法】分别参考中国和美国木结构试验设计方法,对重组竹进行顺纹抗压试验,对不同规范设计下重组竹的强度标准值与强度设计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国规范设计的重组竹顺纹抗压试件典型... 【目的】为了更好推进重组竹在工程中的应用。【方法】分别参考中国和美国木结构试验设计方法,对重组竹进行顺纹抗压试验,对不同规范设计下重组竹的强度标准值与强度设计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国规范设计的重组竹顺纹抗压试件典型破坏形态主要有局部屈曲破坏、斜向剪切破坏、混合破坏,美国规范设计的重组竹顺纹抗压试件破坏形态主要是剪切破坏。【结论】分别选取正态分布、威布尔分布、对数正态分布3种分布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基于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分别确定中美规范下重组竹顺纹抗压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中国规范下重组竹顺纹抗压强度标准值与设计值分别为61.69 MPa和21.84 MPa,分别是美国规范下的1.11倍和1.55倍。推算出重组竹顺纹抗压强度标准值尺寸效应系数S为0.019,并提出中美规范下重组竹顺纹抗压强度设计值转化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竹 顺纹 抗压强度 标准值 设计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红黏土的强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傅鑫晖 韦昌富 +2 位作者 颜荣涛 张芹 赖友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204-209,共6页
红黏土是一种富含胶结作用物质的塑性黏土,与普通黏性土相比,红黏土的强度特性更为复杂。通过直剪仪对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含丙三醇溶液的重塑红黏土进行了抗剪强度试验,发现红黏土的强度、黏聚力随着溶液含量的增加出现了"双峰"... 红黏土是一种富含胶结作用物质的塑性黏土,与普通黏性土相比,红黏土的强度特性更为复杂。通过直剪仪对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含丙三醇溶液的重塑红黏土进行了抗剪强度试验,发现红黏土的强度、黏聚力随着溶液含量的增加出现了"双峰"值现象,且内摩擦角基本保持不变,用丙三醇溶液替代水溶液配制的土样其强度有了明显的降低。结合核磁共振仪对红黏土试样的孔径分布研究情况,基于Bishop提出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探讨了非饱和红黏土的强度随含水率变化出现"双峰"现象的影响机制,认为红黏土本身孔径大小分布特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抗剪强度 非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及地面交通环境振动实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郑国琛 许航莉 +2 位作者 祁皑 郭金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146-4154,共9页
选取某城市具有代表性Ⅱ类场地地铁与道路交通重合段,对环境背景、地铁单独通过、重载车辆单独通过、地铁和重载车辆同时通过开展振动实测,利用Z振级和1/3倍频程频谱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建立简化有限元数值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 选取某城市具有代表性Ⅱ类场地地铁与道路交通重合段,对环境背景、地铁单独通过、重载车辆单独通过、地铁和重载车辆同时通过开展振动实测,利用Z振级和1/3倍频程频谱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建立简化有限元数值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沿线环境振动影响.结果表明,简化理论分析模型可基本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地铁与重载车辆引发的环境振动衰减规律总趋势是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先迅速后平缓的减小过程,有地铁作用时,30m附近存在振动放大区;地铁与重载车辆单独作用时存在稳定的环境振动主频分别为50~60Hz和16Hz,两者共同作用存在变化范围为16~80Hz的不稳定特定主频,其变化规律符合交通类型的主导地位;当水平距离超过60m后,环境振动体现场地卓越周期,可忽略地铁及重载车辆振动影响;对于加速度频率在1Hz内的低频振动,距离和交通荷载类型的影响均不明显.研究成果可为地铁及地面交通选线设计和沿线环境振动及控制提供工程参考和理论预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重载车辆 振动测试 数值模拟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拆解力学分析基础与基本方法 被引量:8
17
作者 夏冰 肖建庄 +1 位作者 吕凤悟 王耀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83-1092,1198,共11页
建立了结构拆解的力学分析总体思路,提出安全性和再利用性作为结构拆解控制属性,阐明结构拆解的力学分析目标、对象、工况、问题与分析方法;建议了状态离散法和空间分割法作为简化分析方法,将拆解全流程划分为多状态,将各状态的分析划... 建立了结构拆解的力学分析总体思路,提出安全性和再利用性作为结构拆解控制属性,阐明结构拆解的力学分析目标、对象、工况、问题与分析方法;建议了状态离散法和空间分割法作为简化分析方法,将拆解全流程划分为多状态,将各状态的分析划分为局部分析、结构分析和构件分析3类,总结力学分析内容。进一步,筛选了可用的概念分析、解析分析和数值模拟工具,给出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框架拆解分析简例,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及难点,致力于为拆解安全、拆解后构件再利用和拆解效率提升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拆解 安全性 再利用性 力学分析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桩水平承载力鲁棒性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峰 王旭东 +1 位作者 周峰 成建阳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78,共8页
针对岩土参数不确定性对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以及水平荷载波动引起的单桩设计方案水平承载力考虑不足问题,提出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单桩水平承载力鲁棒性设计思路。先将岩土参数和水平荷载作为不确定因素,利用平均值及标准差考虑参数变异... 针对岩土参数不确定性对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以及水平荷载波动引起的单桩设计方案水平承载力考虑不足问题,提出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单桩水平承载力鲁棒性设计思路。先将岩土参数和水平荷载作为不确定因素,利用平均值及标准差考虑参数变异性;其次将桩身几何尺寸、配筋率及混凝土强度作为设计参数,同时考虑桩顶边界条件,按照抵抗桩顶水平位移的挠度失效模式与抵抗桩身弯矩的强度失效模式作为目标函数进行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鲁棒性设计避免了传统设计忽略岩土参数不确定的不合理问题,将鲁棒性作为安全性评价标准,结合经济性对水平承载桩基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通过与传统设计对比分析,证明了鲁棒性设计的合理性与重要性。分析表明:桩径和配筋率的增加可显著提高单桩水平承载力,而桩身混凝土强度对抵抗桩顶位移的作用并不明显且经济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承载桩 Pasternak双参数地基 不确定性 鲁棒性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开挖过程坑侧土体应力路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志波 钟理峰 +1 位作者 蔡廉锦 季李通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3-949,共7页
随着基坑的开挖,基坑侧壁土体的竖向应力不变而侧向应力减小,侧壁土压力由静止土压力逐步向主动土压力变化。基于基坑开挖前、开挖过程及支护结构作用后坑侧土体的应力变化情况,开展了常规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K0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 随着基坑的开挖,基坑侧壁土体的竖向应力不变而侧向应力减小,侧壁土压力由静止土压力逐步向主动土压力变化。基于基坑开挖前、开挖过程及支护结构作用后坑侧土体的应力变化情况,开展了常规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K0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K0固结侧向卸荷试验和不等压固结侧向卸荷不排水剪切试验等多种室内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应力路径条件下土体的应力应变曲线、抗剪强度及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总结了基坑开挖过程复杂应力路径下土体的应力应变特征及强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开挖卸荷 力学性状 K0固结 应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损不规则装配框剪结构损伤评估 被引量:3
20
作者 姜绍飞 祝豪 +2 位作者 张漳荣 赵剑 王耀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65-174,共10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评估地震作用下不规则装配框剪结构的真实状态,为震后结构的损伤程度预测和抗震加固提供技术支持,基于结构材料属性、层间变形、扭转变形以及裂缝等参数,提出了震损不规则装配框剪结构的综合损伤指标(the comprehensive d... 为了快速准确地评估地震作用下不规则装配框剪结构的真实状态,为震后结构的损伤程度预测和抗震加固提供技术支持,基于结构材料属性、层间变形、扭转变形以及裂缝等参数,提出了震损不规则装配框剪结构的综合损伤指标(the comprehensive damage index,DI),建立了DI限值与地震破坏水准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和数值分析验证了评估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与脉动法、规程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I考虑了结构的局部损伤和整体损伤状态,震损不规则装配框剪结构为中等破坏,该评估结果相对层间最大扭转角(严重破坏)、裂缝(轻微破坏)等参数更能真实反映震损结构损伤情况,且与脉动法的结构整体评估结果、规范的层间最大位移角评估结果一致,这一切表明所提评估理论用于精确评估震损不规则装配框剪结构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结构 不规则框剪结构 振动台试验 综合损伤指标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