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结构物下穿上跨同一既有地铁盾构隧道变形控制研究——以深圳市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为例
1
作者 舒智华 王定军 +1 位作者 张磊 王先宝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504-512,共9页
为解决既有地铁盾构隧道的上下层次先后进行工程建设带来的反复扰动变形大、结构开裂渗漏等一系列问题,指导设计合理的变形控制方案,以深圳市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为依托,下层次的暗挖电缆隧道十字交叉近接下穿采用预加固、辅助工程... 为解决既有地铁盾构隧道的上下层次先后进行工程建设带来的反复扰动变形大、结构开裂渗漏等一系列问题,指导设计合理的变形控制方案,以深圳市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为依托,下层次的暗挖电缆隧道十字交叉近接下穿采用预加固、辅助工程措施、开挖支护关键技术,上层次的地下商业空间平行上跨采用数值模拟不同降水深度、纵向分段跳舱长度、基底加固方案,并通过信息化监测探究上下层次进行工程建设对近接既有地铁盾构隧道的变形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暗挖电缆隧道20 m范围内受扰动影响较大,可采用长度大于20 m的管棚预加固措施控制变形值。2)提高暗挖电缆隧道拱架的刚度和增加锁脚锚杆数量是降低既有地铁隧道变形的有效措施。3)预加固注浆压力宜控制在0.5 MPa,既有盾构隧道上浮在+2 mm范围内。4)上层次的地下商业空间平行上跨施工开挖至接近既有地铁盾构,大面积卸载在时空效应下会引发上浮变形突变,应缩短结构分段长度及暴露时间。5)降水施工应采取逐级降水达到既有地铁盾构隧道底部的深度,可合理平衡降水引起的土体固结沉降与土方开挖引起的隧道上浮。6)暗挖电缆隧道下穿扰动影响的30 m范围内,地下商业空间平行上跨施工对既有地铁盾构隧道产生的实际变形较数值模拟变形显著,且随着扰动距离增大对既有结构变形影响程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盾构隧道 暗挖隧道 地下空间 下穿上跨既有结构 数值模拟 监测分析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IC数据的长三角地区CO_(2)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强 李迎迎 +2 位作者 刘嵩 易明建 方潜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66-1679,共14页
在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该地区CO_(2)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对于制定碳减排行动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数据,分别从工业、电力、交通运输、民用四个部门分析2005-2... 在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该地区CO_(2)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对于制定碳减排行动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数据,分别从工业、电力、交通运输、民用四个部门分析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CO_(2)排放的时空分布,采用灰色关联度与LMDI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区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CO_(2)排放量呈上升趋势,CO_(2)排放的平均值由3151 g/(m^(2)∙a)增至5374 g/(m^(2)∙a),增加了70%;但CO_(2)排放的最大值却呈下降趋势,由84726 g/(m^(2)∙a)减至75169 g/(m^(2)∙a),下降了11%,其中工业部门CO_(2)排放量最高。CO_(2)排放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出“西低东高”的空间特征。经济发展是长三角地区CO_(2)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其平均贡献值为14108.8×10^(4)t,能源强度是抑制CO_(2)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其平均贡献值为-9586.4×10^(4)t。研究显示,长三角地区减排重点在于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效率提升,同时发挥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区在长三角地区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构建跨区域的协同减排机制,推动长三角产业链的绿色转型与低碳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C 长三角地区 CO_(2)排放 灰色关联度分析 LMDI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