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时相Sentinel-1A的丘陵山区耕地非粮化特征识别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8
1
作者 徐国良 卢凌莹 +2 位作者 杨璨 黄李澄 万春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36-245,共10页
为更加科学地识别丘陵山区耕地非粮化水平特征,探究耕地非粮化驱动机制,该研究采用多时相Sentinel-1A后向散色系数分析、监督分类、空间特征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选取江西省典型丘陵山区修水县开展实证研究,探究了丘陵山区耕地非粮... 为更加科学地识别丘陵山区耕地非粮化水平特征,探究耕地非粮化驱动机制,该研究采用多时相Sentinel-1A后向散色系数分析、监督分类、空间特征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选取江西省典型丘陵山区修水县开展实证研究,探究了丘陵山区耕地非粮化的技术识别、空间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修水县耕地非粮化面积17899.59 hm^(2),耕地非粮化率为57.47%,并呈现东南及西北集聚的特征,且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包括了“低-低”、“高-高”、“低-高”集聚等不同形式。2)在社会经济特征上,修水县耕地非粮化主要呈环工业中心镇分布的特征,分布密度西高东低,逐渐向东北倾斜,且经济作物主导的乡镇非粮化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3)修水县耕地非粮化受多个因子综合影响,包括到农村道路的距离、坡度、粮食生产功能区、高程、水土流失强度、到城镇中心的距离、到城市公路的距离、到水源的距离。各因子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呈非线性增强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尤以到农村道路的距离、到城镇中心的距离、粮食功能主产区等3个因素与其他因子的相互作用特征明显。该研究成果可为新形势下推进耕地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参考,为科学诊断区域耕地非粮化问题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 丘陵山区 非粮化 Sentinel-1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