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步行路径的山地城区绿色开放空间供需评价与优化研究
1
作者 罗丹 张沂珊 +2 位作者 罗融融 李波 杨鑫秀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2,共8页
山地城市高密度建成区域具有更加复杂和特殊的用地条件与交通状况,与平坦城市相比存在更突出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绿色开放空间供需状况可能失衡,影响居民福祉。依托步行可达性构建具有山地适宜性的供需评价模型,选取两步移动搜索法... 山地城市高密度建成区域具有更加复杂和特殊的用地条件与交通状况,与平坦城市相比存在更突出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绿色开放空间供需状况可能失衡,影响居民福祉。依托步行可达性构建具有山地适宜性的供需评价模型,选取两步移动搜索法,从供给、需求、供需过程改进评价指标,并以重庆渝中区为例探讨实际供需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绿色开放空间供需水平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异,高水平区域具有集中式分布、随距离递减的特征;不同类型绿色开放空间供需水平及其提供有效服务的效率均存在差异,城市级绿色开放空间主导供需空间格局,片区级和社区级绿色开放空间服务效率相对更好;供需水平随步行路网密度增加,先提高后降低,且与路径绕路系数具有显著负相关。基于实际供需评价结果,以增加供给效率为目标,提出完善整体布局和优化供需连接的提升策略,为存量背景下的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为同类城市空间服务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地高密度城区 绿色开放空间 步行可达性 供需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条件下岩石节理剪切特性及宏细观机理研究
2
作者 王刚 宋淇 +3 位作者 王鹏举 吴学震 张业强 段荣梅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446,共12页
隧道及地下储库等岩体工程在循环荷载条件下,围岩性能逐渐劣化易引起大变形及塌方等灾害,研究岩石节理剪切特性及宏细观机理对评估岩体工程在循环荷载条件下的服役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高强石膏制备节理试件,开展恒定法向荷载条件... 隧道及地下储库等岩体工程在循环荷载条件下,围岩性能逐渐劣化易引起大变形及塌方等灾害,研究岩石节理剪切特性及宏细观机理对评估岩体工程在循环荷载条件下的服役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高强石膏制备节理试件,开展恒定法向荷载条件下节理循环剪切试验,并结合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节理面粗糙度越大,峰值剪切强度越大;相同循环次数中峰值剪切强度随循环剪切位移的增大而减小。平均剪胀角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相同循环次数中,平均剪胀角随循环剪切位移的增大而减小,随节理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循环剪切的进行,应力演化过程会逐渐趋于稳定,裂纹数量随着循环剪切次数的增加而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节理 循环剪切 剪切特性 黏聚力单元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自适应多种群遗传算法的结构-控制系统一体化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梅真 龚嘉诚 +2 位作者 高毅超 魏琳 李海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9-809,共11页
提出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多种群遗传算法,以更好地解决建筑结构-主动控制系统一体化优化问题,即同时对被控结构参数、控制算法参数、主动作动器布置位置进行优化。该遗传算法对编码方法、初始种群生成、选择策略、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的自... 提出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多种群遗传算法,以更好地解决建筑结构-主动控制系统一体化优化问题,即同时对被控结构参数、控制算法参数、主动作动器布置位置进行优化。该遗传算法对编码方法、初始种群生成、选择策略、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的自适应调整、多种群协同进化中移民策略等进行改进。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自适应多种群遗传算法和改进的基本遗传算法优化结果总体一致,表明前者分析结果是正确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精度;改进的自适应多种群遗传算法和改进的基本遗传算法首次得到优化分析最优解的平均进化代数分别为320与730,表明前者比后者收敛速度更快;改进的自适应多种群遗传算法每次能达到或接近最优解,可有效克服基本遗传算法优化结果随机性较强的缺点;经改进的自适应多种群遗传算法优化的主动控制系统取得明显减振效果,E1 Centro波输入时,主动控制结构层间位移角峰值和绝对加速度峰值较无控时分别平均减小54.5%与46.7%。算例结果表明了改进的自适应多种群遗传算法的有效性,实现了对建筑结构-主动控制系统的一体化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控制 结构-控制系统 一体化优化 自适应遗传算法 多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磁流变阻尼半主动控制系统整体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梅真 张海龙 +2 位作者 高毅超 陈业伟 李海锋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153,共11页
为解决磁流变阻尼半主动控制系统中控制算法参数、阻尼器参数与布置位置优化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小生境遗传算法.该遗传算法在选择策略、交叉和变异操作、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的自适应调整等方面作了改进,并同时采用预选择机制和... 为解决磁流变阻尼半主动控制系统中控制算法参数、阻尼器参数与布置位置优化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小生境遗传算法.该遗传算法在选择策略、交叉和变异操作、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的自适应调整等方面作了改进,并同时采用预选择机制和共享机制这两种小生境技术.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自适应小生境遗传算法和改进的基本遗传算法优化结果总体一致,表明前者分析结果是正确的;前者首次得到最优解耗费的机时比后者平均少32.7%,可见前者比后者收敛速度更快;30次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前者比后者稳定性更强;经前者优化的磁流变阻尼半主动控制系统取得良好减振效果,El Centro波、集集波、人工波输入时,半主动控制结构层间位移角和绝对加速度的最大值较无控时分别平均减小64.1%、54.7%、55.9%.算例表明了改进的自适应小生境遗传算法的有效性,实现了对磁流变阻尼半主动控制系统的整体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阻尼器 半主动控制系统 整体优化 自适应小生境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松纳滤膜生物反应器污水资源化处理研究
5
作者 祝国梁 陈业伟 +2 位作者 陈露 郑仲剑 余海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113,共5页
膜生物反应器(MBR)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水资源再生领域。为提高MBR的截留能力并减少膜孔堵塞,以PES膜为基膜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疏松纳滤膜,构建了一种新型疏松纳滤膜生物反应器(LNF-MBR)。进行了LNF-MBR与常规纳滤膜生物反应器... 膜生物反应器(MBR)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水资源再生领域。为提高MBR的截留能力并减少膜孔堵塞,以PES膜为基膜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疏松纳滤膜,构建了一种新型疏松纳滤膜生物反应器(LNF-MBR)。进行了LNF-MBR与常规纳滤膜生物反应器(CNF-MBR)、超滤膜生物反应器(UF-MBR)的对照试验,考察了工艺运行性能和膜污染情况。结果表明,LNF-MBR对生物聚合物和部分腐殖质的截留效果比UF-MBR高,在化学需氧量(COD)和溶解性有机碳(DOC)上有较高的去除率。CNF-MBR长期运行会导致盐分积累,降低膜通量,而LNFMBR和UF-MBR没有明显的积盐现象。超滤膜污染以不可逆污染为主,纳滤膜的小孔径减轻了不可逆膜孔堵塞,但易受到生物聚合物的污染。采用疏松纳滤膜能够减少污染物在膜上的附着,减缓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R 疏松纳滤膜 TMP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卧基岩黏弹性地基上刚性条形基础竖向振动响应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郑长杰 何育泽 +2 位作者 丁选明 栾鲁宝 陈业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34-1440,1452,共8页
考虑地基土层厚度的影响,对黏弹性地基上刚性条形基础承受竖向荷载下的动力响应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Fourier积分变换求解了地基土的动力控制方程,并结合基底和地基的混合边界条件及土层刚性基岩边界条件,得到了刚性条形基础的对偶... 考虑地基土层厚度的影响,对黏弹性地基上刚性条形基础承受竖向荷载下的动力响应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Fourier积分变换求解了地基土的动力控制方程,并结合基底和地基的混合边界条件及土层刚性基岩边界条件,得到了刚性条形基础的对偶积分方程。通过Jacobi正交多项式将其转化为线性方程组并进行数值求解。将所得解退化至弹性半空间,并与已有文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解析解的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地基土层厚度是影响地基振动产生的表面波衰减以及条形基础动力柔度系数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数值算例发现,只有在土层厚度超过基底宽度大约50倍的情况下,现有的将地基土视为无限半空间的理论解才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形基础 动力响应 竖向振动 土-结构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VID 19病区医护人员的人工环境及生理指标变化规律 被引量:1
7
作者 蒋小强 赵敏 +3 位作者 龚北川 陈斌 逯焕杰 陈业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4,共9页
为了保护COVID-19病区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并分类制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对医用防护套装下的人工热湿环境及影响生理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试验测定了防护服内外的热湿环境,然后测试了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 为了保护COVID-19病区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并分类制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对医用防护套装下的人工热湿环境及影响生理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试验测定了防护服内外的热湿环境,然后测试了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和血糖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探明了人体在二级医用防护套装下工作时长和劳动强度对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夏季穿戴医用防护服的人体长期处于温度高于33℃、相对湿度大于80%的高温高湿环境中,生理指标如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血糖与常规环境下有极大区别,且受劳动强度影响显著,生理指标容易达到极限值。因此,在制定医用防护服下的工作标准时,需同时考虑劳动强度和引发潜在疾病等风险,这些结论可为在COVID-19等传染隔离病区工作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和安全预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人体学 生理指标 防护服 劳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