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硫-铁自养反硝化人工湿地强化农村黑臭水体深度脱氮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高镜清
李煜翾
张政
王世龙
王帅
张鑫
-
机构
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水利部黄河流域水治理与水安全重点实验室
中建八局华中建设有限公司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
郑州源致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铁诚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
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4,共6页
-
基金
中原英才计划(ZYYCYU202012183)
水利部黄河流域水治理与水安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项目(2022-SYSSJJ-XX)
+3 种基金
郑州市惠民计划项目(2021KJHM0007)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3B610004)
河南省博士后基金会项目(202003027)
河南省水体污染防治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CJSP2021007)。
-
文摘
现阶段研究分析发现,N、S元素是导致水体黑臭的关键所在,由此构建硫-铁自养反硝化人工湿地系统治理农村黑臭水体。该自养反硝化系统以硫铁矿为电子供体、以青石为酸碱平衡调节材料,按照3∶2、1∶1的比例混合,通过分析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湿地系统的脱氮效果、沿程脱氮变化及微生物群落情况,验证该人工湿地系统的脱氮治理效果。结果表明,在HRT为24 h条件下系统的脱氮效果最好,TN、NO_(3)^(-)-N分别从(12.88±0.4)、(7.73±0.76)mg/L降至(1.46±0.34)、(0.83±0.14)mg/L,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1.3%、91.8%;但随着HRT的下降,脱氮效果也随之降低。随取样口1~4相对高度的增加,系统脱氮效率明显上升,其中,由硫铁矿、火山岩、青石按照3∶5∶2的体积比复配而成的人工湿地系统在取样口4的TN及NO_(3)^(-)-N去除率分别为87.07%、85.88%,取样口1的TN及NO_(3)^(-)-N去除率仅为15.91%、16.88%。此外,Proteobacteria(变形门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等为该系统中的优势菌门。
-
关键词
农村黑臭水体
自养反硝化
人工湿地
脱氮效果
沿程变化
-
Keywords
rural dark smelling water bodies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constructed wetlands
denitrifcation effect
along course changes
-
分类号
X5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考虑位移土压力的多层对撑基坑计算方法研究
- 2
-
-
作者
刘红谷
孙勇
金亚兵
阮升
-
机构
贵州大学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深圳市地质局
中建八局华中建设有限公司
-
出处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5-175,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68009)
广东省深圳市地质局地质工程院士工作站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13B090400025)。
-
文摘
【目的】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大和基坑周边环境的严格要求,内支撑支护体系逐渐成为基坑支护的主要型式。因此,针对多层对撑式内支撑考虑位移土压力和施工过程的计算理论的研究很有必要。【方法】首先,对宰-梅位移土压力模型进行了改进,采用复合曲线拟合位移与土压力的关系,推导出基于位移的土压力计算公式。然后,根据支护桩节点的弯矩和剪力静力平衡条件,提出一种全新的建立排桩杆系有限单元法总刚度矩阵的简易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将两侧排桩一并进行计算。最后,依托工程实例,对考虑位移土压力和施工过程与《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以下简称《规程》)推荐的朗肯主动土压力和不考虑施工过程计算的桩身弯矩和剪力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结果】结果显示:算例中《规程》推荐的朗肯主动土压力比文中的位移土压力荷载小16%~32%左右,并且通过工程实例加以验证,其中《规程》计算方法比监测数据最大弯矩小10%,最大位移小14%。文中方法比监测数据最大弯矩大4%,最大位移大6%。【结论】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应引起重视。对于对撑式支护桩结构,当两侧地质条件相近时两侧支护桩向坑内发生位移,这种位移主要是靠支撑梁的压缩变形产生的,其位移很小,所以作用在支护桩上的土压力荷载更接近于静止土压力而不是《规程》中的主动土压力,所以产生本文计算算例的结果,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该方法适用于任意层的对撑支护体系的计算与分析。
-
关键词
深基坑开挖
对撑支护
支护桩
位移土压力
施工过程
有限杆单元法
数值模拟
-
Keywords
excavation depth of foundation pit
opposite support
supporting pile
displacement earth pressure
construction process
finite rod
numerical simulation
-
分类号
TU43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
-
题名-10℃环境下电伴热养护混凝土温度控制及强度发展
被引量:5
- 3
-
-
作者
刘仲洋
杨晗
黄轶淼
王逸舸
翁维素
-
机构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河北省土木工程诊断、改造与抗灾重点实验室
中建八局华中建设有限公司
-
出处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508-3517,共10页
-
基金
河北省教育厅青年拔尖人才项目(BJ2020010)。
-
文摘
电伴热养护是近年来冬期施工中一种有效避免混凝土早期冻害以及提高水泥水化和混凝土强度的有效方法。为提升养护效率和效果,优化负温环境下电伴热养护参数,本文采用空气夹层法与内置法两种方式布设电伴热带,以预养护参数和恒温养护参数为变量,获得C30普通混凝土加热养护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历程和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经空气夹层法养护的混凝土温度分布更均匀,与内置法养护相比,其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值提高了7.6%;35℃预养护最佳时间为6 h,预养护时间增加,造价增加,但并未提高过多强度;当以10℃预养护6 h,55℃电伴热恒温养护36 h时,混凝土强度为81.5%fcu,k(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满足梁板拆模强度要求。本文旨在为使用电伴热带进行混凝土冬期施工的设计提供参考,进而指导其工法和工程应用。
-
关键词
混凝土冬期施工
电伴热
养护温度
养护时间
温度变化历程
强度发展
-
Keywords
concrete winter construction
electric heat tracing
curing temperature
curing time
temperature change history
strength development
-
分类号
TU528.1
[建筑科学—建筑技术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