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性能混凝土劈拉损伤破坏的声光联合表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徐东 冯子鸣 +3 位作者 王宁宁 吴文文 石丹丹 栾金津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7,共9页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劈拉破坏特征,采用3种不同的加载速率(0.1、0.01、0.001 mm/s)进行劈拉加载,在加载过程中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非接触观测裂缝演化,同时结合声发射(AE)技术对UHPC的破坏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基于DIC...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劈拉破坏特征,采用3种不同的加载速率(0.1、0.01、0.001 mm/s)进行劈拉加载,在加载过程中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非接触观测裂缝演化,同时结合声发射(AE)技术对UHPC的破坏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基于DIC应变云图、AE参量分析试件的破坏特征。结果表明,钢纤维的掺入改善了混凝土的脆性,UHPC峰后荷载-位移曲线下降更平缓,没有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加载速率越高,UHPC测出劈拉强度越高,符合混凝土速率效应规律,加载速率由0.001 mm/s提升到0.01 mm/s和由0.01 mm/s提升到0.1 mm/s,劈拉峰值荷载分别提高了27.9%和28.5%。采用DIC法进行UHPC劈拉试验的变形测量可获得连续的变形数据,能完整地捕捉裂缝的开展过程,证明DIC能很好地反映试件表面裂缝开展演化过程。基于RA-AF值分析可以快捷、有效地判断混凝土中裂缝的开展类型。根据分析结果,UHPC劈拉试验的裂缝类型绝大多数为拉伸裂缝,且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拉伸裂缝占总裂缝的比例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劈拉 声发射 数字图像相关 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桁架结构风振响应及风振系数研究
2
作者 武艳如 段明勋 +3 位作者 徐皓 张雯 邢国华 陈晨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共12页
为了明确结构风致振动特性并提出风振系数建议取值,基于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采用时域法计算了静风荷载和脉动风荷载下不同矢跨比结构的静位移和动力响应;运用修正的Newmark-β法积分计算得到各节点的时程响应,并采用频域法分析了结... 为了明确结构风致振动特性并提出风振系数建议取值,基于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采用时域法计算了静风荷载和脉动风荷载下不同矢跨比结构的静位移和动力响应;运用修正的Newmark-β法积分计算得到各节点的时程响应,并采用频域法分析了结构位移响应的频谱特性,得到结构位移响应均方根值,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不同来流作用下结构各区域的风振系数。结果表明:来流垂直于结构纵向和横向时,结构顶部和尾流区易发生整体大幅涡激共振,斜风向作用下结构顶部和背风区易发生涡激振动;来流方向对结构各节点位移响应均方根分布特性和其最大值分布影响显著,最大的位移响应均方根为8.5 mm;特征湍流作用显著的部位风振系数较大,给出的结构各区域在不同来流作用下的风振系数建议取值可供该类结构抗风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桁架结构 风洞试验 时域法 风振响应 风振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塔斜拉桥主跨交叉索设置方式研究
3
作者 柴生波 张瑞琳 +1 位作者 王秀兰 郭昆 《重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2,共12页
为了提高多塔斜拉桥的结构刚度,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主跨交叉索布置方式。通过分析交叉索对中塔的约束刚度公式,研究了约束刚度最大时,交叉索的设置位置,提出了主跨交叉索的非对称布置方式。建立三塔、四塔斜拉桥有限元模型,考虑拉索的垂... 为了提高多塔斜拉桥的结构刚度,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主跨交叉索布置方式。通过分析交叉索对中塔的约束刚度公式,研究了约束刚度最大时,交叉索的设置位置,提出了主跨交叉索的非对称布置方式。建立三塔、四塔斜拉桥有限元模型,考虑拉索的垂度效应及结构大位移效应,分析了交叉索非对称布置对塔、梁变形及桥塔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多塔斜拉桥的高跨比位于0.2~0.3之间,主跨交叉索距中塔的距离为0.7~0.76倍的跨长时,对中塔的约束刚度最大;在均布荷载作用下,与对称布置相比,三塔、四塔斜拉桥采用交叉索非对称布置时,中塔的塔顶水平位移分别减小10.8%、11.9%,加载跨的最大下挠减小3.3%、0.2%,主梁的一阶竖弯频率增大3.5%、6.4%,中塔的塔底弯矩减小14.1%、8.1%。非对称布置可明显提高交叉索对中塔的约束,增大结构刚度、改善中塔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多塔 交叉索 布置方式 约束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洞桩法双向开挖群洞力学效应研究
4
作者 王招兵 叱干向明 +4 位作者 张洋 任建喜 张亮 张琨 王蔓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7,共7页
[目的]洞桩法多导洞施工所引发的群洞效应及马头门在破洞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对暗挖车站的施工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开展地铁车站洞桩法双向开挖过程中群洞力学效应的研究。[方法]采用FLAC3D软件,构建了洞桩法导洞施工的... [目的]洞桩法多导洞施工所引发的群洞效应及马头门在破洞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对暗挖车站的施工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开展地铁车站洞桩法双向开挖过程中群洞力学效应的研究。[方法]采用FLAC3D软件,构建了洞桩法导洞施工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了不同双向导洞施工顺序下,地面的变形规律及马头门的力学特性,并据此得出了最优的双向导洞施工顺序。[结果及结论]洞桩法双向导洞施工的群洞效应显著,且影响程度依次为:双向四导洞开挖>双向双导洞开挖>双向单导洞开挖。马头门在破洞后,其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拱底部位,而最大剪应力则发生在侧墙和拱脚。这两者的应力水平均呈现以下趋势:双向单导洞开挖<双向双导洞开挖<双向四导洞开挖。此外,马头门的最大剪应力随着开挖进尺的增加,呈现出跳跃式增大的趋势,并在施工后期逐渐趋于稳定。从改善马头门受力状态、确保破洞安全的角度来看,双向单导洞的施工顺序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洞桩法 群洞效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钢筋混凝土梁开裂特征量化研究
5
作者 田野 陈徐东 +3 位作者 陈璋 吴文文 王宁宁 季韬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2,共6页
为研究配箍率对钢筋混凝土梁开裂特征的影响,依据我国规范设计了不同配箍率的钢筋混凝土梁,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监测了钢筋混凝土梁试件在四点弯曲试验全过程,重现了不同级别荷载作用下试件的裂缝宽度及变形大小,并将试验结果与我国规... 为研究配箍率对钢筋混凝土梁开裂特征的影响,依据我国规范设计了不同配箍率的钢筋混凝土梁,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监测了钢筋混凝土梁试件在四点弯曲试验全过程,重现了不同级别荷载作用下试件的裂缝宽度及变形大小,并将试验结果与我国规范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能对全尺寸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及变形进行准确监测,钢筋混凝土梁在带裂缝工作阶段的裂缝宽度、间距均大于我国规范计算值,规范计算的裂缝宽度及间距均趋于保守,但我国规范可以对钢筋混凝土梁在带裂缝工作阶段的变形可以进行较好的预测。钢筋混凝土梁剪跨段裂缝分布及宽度受配箍率影响较大,纯弯段裂缝及宽度基本分布均匀,符合我国规范中裂缝计算公式的建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梁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开裂特征 变形分析 配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含水率无序黄土填方地基注水增湿试验研究
6
作者 司俊泽 孙茉 +3 位作者 许健 张鉴 杨少飞 于永堂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5,I0002,共11页
为探究低含水率无序黄土填方地基的有效增湿方法,在兰州新区某建设工程填方区分别开展了三种不同注水方案的现场注水增湿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三种不同试验方法的增湿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注水方式增湿最大影响深度均未达到拟增湿深度... 为探究低含水率无序黄土填方地基的有效增湿方法,在兰州新区某建设工程填方区分别开展了三种不同注水方案的现场注水增湿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三种不同试验方法的增湿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注水方式增湿最大影响深度均未达到拟增湿深度,其主要原因是无序填方内部结构松散、孔隙发育,注水后水分沿优势渗流通道迁移;采用三种孔深条件(孔深6 m、13 m及21 m)进行地基注水增湿后,土层含水率的分布最为均匀,增湿效果最优;采用该方法所需的单位面积注水量最少,仅为1.61 m^(3)/m^(2),较其他两种注水方式分别减少了62%和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含水率 黄土填方地基 注水增湿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填型岩溶隧道突水运动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郑顺华 王迎超 +3 位作者 陈玉争 杜旭康 顾佳伟 何泉江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0-699,共10页
隧道突水是岩溶地区隧道建设中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针对充填型岩溶隧道突水发生后灾害介质在隧道内的流动形态,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涌出物在隧道内的运移过程,并分析了突水压力和突水介质黏度对其运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突水... 隧道突水是岩溶地区隧道建设中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针对充填型岩溶隧道突水发生后灾害介质在隧道内的流动形态,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涌出物在隧道内的运移过程,并分析了突水压力和突水介质黏度对其运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突水涌出物在隧道内的迁移过程可分为射流进入隧道、涌出隧道洞口前、涌出隧道洞口后3个阶段,介质黏度对涌出隧道洞口后阶段影响较大。突水涌出物在隧道内的运动及速度变化主要是由压力驱动,速度在突水口附近最大,洞口附近次之,隧道中间部分最小,总体上随水压力增大而增加,随介质黏度增大而减小。突水介质黏度越大,突水从发生到涌出洞口历时越长,但突水历时随突水压力增大而减小。突水历时和介质黏度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拟合,突水压力越大,突水历时随介质黏度增大而增加的速度越快。研究结果可丰富隧道突水运动的研究体系,并为灾害防治和救援提供一定的借鉴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突涌水 运动特征 动力黏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地铁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与地表沉降特征
8
作者 苑成旺 张敏 +4 位作者 张少龙 秦磊 郭海洋 墨海滢 信旸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892,共14页
为分析复合地层条件下地铁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与地表沉降特征,以长春市冲积河谷阶地地貌单元某地铁车站深基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MIDAS GTS NX对复合地层条件下两种支护(钻孔灌注桩加钢支撑,简称桩撑支护;钻孔灌注桩加锚... 为分析复合地层条件下地铁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与地表沉降特征,以长春市冲积河谷阶地地貌单元某地铁车站深基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MIDAS GTS NX对复合地层条件下两种支护(钻孔灌注桩加钢支撑,简称桩撑支护;钻孔灌注桩加锚索,简称桩锚支护)型式的深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支护结构受力与水平位移、地表沉降的变化等规律,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桩撑支护段,随基坑深度的增加,桩体水平位移曲线呈两端小、中间大的“弓”形变化趋势;桩锚支护段,随基坑深度的增加,桩体水平位移最终呈近似“漏斗”形的变化趋势。随着监测点到基坑边缘距离的增加,地表沉降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距离基坑边缘3~5 m范围内的位置。钢支撑轴力与锚索拉力的合理设置利于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及地表沉降。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整体反映出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河谷阶地 基坑开挖 现场监测 有限元数值模拟 水平位移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光组合测量的水下构筑物表面缺陷3维可视化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翔 汪进超 +2 位作者 刘厚成 宋万鹏 李姝祺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3,共10页
准确掌握水下构筑物表面的缺陷特征信息,能够为构筑物的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目前水下狭小空间环境中,测试设备尺寸受限、与声光数据同步利用和融合难的技术瓶颈,提出基于声光组合测量的水下构筑物表面缺陷3维可视化方... 准确掌握水下构筑物表面的缺陷特征信息,能够为构筑物的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目前水下狭小空间环境中,测试设备尺寸受限、与声光数据同步利用和融合难的技术瓶颈,提出基于声光组合测量的水下构筑物表面缺陷3维可视化方法。首先,在利用声光组合测量技术捕获有效数据的基础上,构建能够反映缺陷目标典型特征参数的定量表征方法;随后,提出综合考虑典型目标特征的声光特征数据匹配方法,以局部单幅光学纹理图像中的缺陷特征为搜索目标,提高声光数据的匹配程度,丰富全局拼接纹理图像中的细节信息;最后,通过构建纹理特征图像增强算法,形成同步利用声光组合数据的水下构筑物表面缺陷3维可视化技术体系,并结合实例分析,验证本文方法的正确性与优越性。结果表明,声光组合测量技术能够提高水下构筑物表面缺陷检测的效率和精度,同步利用声波扫描数据和光学纹理信息突显水下构筑物表面缺陷的3维可视化特征,为水下构筑物表面缺陷的3维可视化及定量描述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构筑物 声光组合测量 缺陷可视化 声波扫描 表面纹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混凝土混合连接预制装配式梁-柱子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光伟 刘中存 +6 位作者 黄华 冯德成 张海林 潘贤林 刘玮 刘彦生 钱凯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91,共12页
为研究钢-混凝土混合连接(HSCC)预制装配式梁-柱子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设计制作了3个1/2缩尺梁-柱子结构试件,包括1个现浇钢筋混凝土试件和2个带HSCC的预制混凝土(PC)试件,并进行拟静力Pushdown试验;基于ANSYS/LS-DYNA进行有限元模拟... 为研究钢-混凝土混合连接(HSCC)预制装配式梁-柱子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设计制作了3个1/2缩尺梁-柱子结构试件,包括1个现浇钢筋混凝土试件和2个带HSCC的预制混凝土(PC)试件,并进行拟静力Pushdown试验;基于ANSYS/LS-DYNA进行有限元模拟与参数分析,进一步研究连接参数对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现浇试件破坏由梁受拉钢筋断裂主导;PC试件破坏主要由边柱-梁端连接处的螺栓受剪断裂或滑牙控制;平齐端板混合连接(HSCC-FEP)试件的初始峰值荷载最高,但因螺栓滑牙导致悬链线机制未充分发展;顶底腹板角钢连接(HSCC-TSWA)试件通过顶底腹板角钢和螺栓的抗剪作用显著提升了抗拉承载力,可以有效发展悬链线机制,获得更高的极限承载力;提高螺杆强度会改变破坏模式,使破坏模式从螺栓剪断转变为梁纵筋断裂,显著增强子结构的变形能力,促进悬链线机制发展;减小跨高比有利于小变形阶段压拱机制的发展,但会显著降低结构的延性;预紧力为额定扭矩时结构的变形能力最优,过大的预紧力会抑制结构的变形能力,不利于悬链线机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凝土混合连接 装配式结构 Pushdown方法 有限元分析 抗连续倒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状态下自立式平臂塔吊动力特性现场实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张庆华 汪志昊 +2 位作者 杨辉 赵金明 许艳伟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9-1537,共9页
为获得更为准确、精细化的平臂塔吊动力特性,考虑不同起吊位置、离地高度(吊绳长度)和吊重参数影响,开展了多工况典型自立式平臂塔吊动力特性现场实测。结果表明:臂架轴向和竖直方向振动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垂直臂架水平方向与轴向、竖直... 为获得更为准确、精细化的平臂塔吊动力特性,考虑不同起吊位置、离地高度(吊绳长度)和吊重参数影响,开展了多工况典型自立式平臂塔吊动力特性现场实测。结果表明:臂架轴向和竖直方向振动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垂直臂架水平方向与轴向、竖直方向响应间相关性整体水平较低。采用半功率带宽法和SSI-COV方法识别出来的结构固有频率基本一致,随着起吊位置、吊绳长度和吊重的不同,塔吊固有频率值会较空载时发生左右波动;两种方法阻尼比识别结果差异较明显,多数工况下,SSI-COV方法识别出来的阻尼比要小于半功率带宽法识别结果。基于正交试验分析,可知上述三种影响因素(参数)对塔吊振动固有频率、阻尼比的影响均不显著,不存在主效应。开展了塔吊有限元模型优化,修正后的塔吊模型频率与实测结果能够较好地吻合。拟合了空载工况下的臂架振型函数,空载时,臂架振幅沿臂长分布基本呈线性,当吊重位于臂架端部或根部时,振幅分布则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臂塔吊 动力特性 现场实测 正交试验 有限元模型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区基坑前排倾斜双排桩支护现场试验及工作机理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郑刚 王玉萍 +3 位作者 程雪松 余地华 黄晓程 李昕昊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5,113,共9页
基坑倾斜桩支护大幅提高了无支撑支护结构的适用深度,具有造价低、施工便捷、绿色低碳、变形控制好等特点,然而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单排倾斜桩,对前排倾斜双排桩支护的试验、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均较少。针对前排倾斜双排桩支护基坑开展了现... 基坑倾斜桩支护大幅提高了无支撑支护结构的适用深度,具有造价低、施工便捷、绿色低碳、变形控制好等特点,然而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单排倾斜桩,对前排倾斜双排桩支护的试验、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均较少。针对前排倾斜双排桩支护基坑开展了现场试验,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分别从前排斜桩、桩顶连梁及桩间土体作用3个方面深入探究了前排倾斜双排桩支护的工作机理,进一步分析了直斜桩长度和排距对前排倾斜双排桩支护结构受力变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竖直双排桩,前排倾斜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支护性能显著提升,前排斜桩主要发挥“斜撑”作用,连梁主要起到将直斜桩及冠梁连接成一个空间刚架的作用,桩间土体能够提高桩土摩阻力,进而有效减小前排倾斜双排桩变形。研究成果有助于前排倾斜双排桩的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前排倾斜双排桩 现场试验 工作机理 软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基坑桩-撑-土组合支护结构的受力特性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8
13
作者 林宇亮 程勇 +4 位作者 刘玮 王斌 高文慧 李柔锋 李志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62-2174,共13页
依托某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通过现场试验获得不同施工阶段组合支护结构及基坑关键部位的变形规律。基于土体硬化模型建立深基坑组合支护体系的三维数值模型,对基坑开挖施工进行全过程模拟,分析支护结构体系的桩身弯矩、桩身位移和土压... 依托某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通过现场试验获得不同施工阶段组合支护结构及基坑关键部位的变形规律。基于土体硬化模型建立深基坑组合支护体系的三维数值模型,对基坑开挖施工进行全过程模拟,分析支护结构体系的桩身弯矩、桩身位移和土压力分布规律。针对反压土的顶宽、高度、坡度以及斜支撑的间距、直径等影响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对围护桩受力变形的影响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围护桩最大位移与最大正弯矩随反压土顶宽、高度、斜支撑直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反压土坡度、斜支撑间距的增大而增大。桩身变形影响因素敏感性从大至小依次为反压土坡高、顶宽、反压土坡度、斜支撑间距和斜支撑直径;对组合支护体系进行设计时,建议在确定土坡自稳角度的前提下,尽量增大反压土土坡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组合支护结构 反压土 斜支撑 受力特性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和WOA-CNN-LSTM的外脚手架隐患分类预警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江平 张雪莹 侯刚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3-942,共10页
面对施工现场外脚手架隐患信息的多样性,传统的基于传感器监测的单一信号预警研究存在容错力不佳、含有信息有限等问题。针对施工现场外脚手架“图像+监测”数据,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层和特征层信息融合的脚手架隐患分类预警方法。首先,利... 面对施工现场外脚手架隐患信息的多样性,传统的基于传感器监测的单一信号预警研究存在容错力不佳、含有信息有限等问题。针对施工现场外脚手架“图像+监测”数据,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层和特征层信息融合的脚手架隐患分类预警方法。首先,利用Revit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外脚手架实体模型,对不同初始隐患下的外脚手架进行有限元分析,划分隐患预警等级;其次,利用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Unscented Kalman Filter,UKF)及卷积长短时记忆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CNN-LSTM)实现脚手架同类信息数据层融合及异类信息特征层融合;最后,通过实时收集西安市某在建项目落地式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隐患信息,对其进行分类预警,并使用鲸鱼优化算法(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WOA)对CNN-LSTM网络进行参数优化,发现隐藏节点个数为30、学习率为0.0072、正则化系数为1×10^(-4)时分类效果最佳,优化后预警精度达到了91.4526%。通过可视化WOA-CNN-LSTM、CNN-LSTM、CNN-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支持向量机)及CNN-GRU(Gate Recurrent Unit,门控循环单元)分类预警结果,证实了优化后的CNN-LSTM网络在脚手架分类预警方面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多源信息融合 鲸鱼优化算法 卷积长短时记忆网络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加剂对碱激发胶凝材料干燥收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小春 杨东升 +2 位作者 张宇 高旭 喻立举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88-2796,共9页
为了进一步改善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收缩特性,探索了单掺有机减缩剂(聚乙二醇和乳胶)、无机膨胀剂(CaO、MgO和石膏)对矿渣粉煤灰复合碱激发(AASF)体系水化产物组成、孔隙结构和收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外加剂中,聚乙二醇减缩效... 为了进一步改善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收缩特性,探索了单掺有机减缩剂(聚乙二醇和乳胶)、无机膨胀剂(CaO、MgO和石膏)对矿渣粉煤灰复合碱激发(AASF)体系水化产物组成、孔隙结构和收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外加剂中,聚乙二醇减缩效果最显著,外掺1%(质量分数)聚乙二醇的AASF试样的91 d干燥收缩仅为1 683με,相较于对照组最大降低29.7%,这主要归因于孔隙结构的显著粗化。聚乙二醇和乳胶对AASF的抗压强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源于水化反应程度的降低和整体孔隙率的增加。三种无机膨胀剂在AASF体系中发挥出的收缩补偿效果不强,但对抗折强度有显著的增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加剂 胶凝材料 碱激发 干燥收缩 物相组成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氢氧化钙对超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机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朋改非 张贵 +4 位作者 左雪宇 丁宏 陈喜旺 王海迪 刘新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15,共6页
鉴于含矿物掺合料较多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中火山灰反应所需氢氧化钙含量不足的状况,在配制超高强混凝土(UHPC基体)时掺加氢氧化钙,研究其对超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超高强混凝... 鉴于含矿物掺合料较多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中火山灰反应所需氢氧化钙含量不足的状况,在配制超高强混凝土(UHPC基体)时掺加氢氧化钙,研究其对超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超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改善源于掺入的氢氧化钙与矿物掺合料中的SiO_(2)发生火山灰反应生成C-S-H及C-A-S-H凝胶,且在组合养护(90℃热水养护2 d+250℃干热养护3 d)下,部分C-(A)-S-H凝胶向托勃莫来石与硬硅钙石晶体转变,改善了超高强混凝土的微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混凝土 氢氧化钙 力学性能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储能密度三相吸收式储热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被引量:2
17
作者 游锦方 高金彤 +4 位作者 闵恒 刘巍巍 江龙 王如竹 徐震原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40,共8页
吸收式储热是一种储能密度高且储热周期长的储热技术,是存储太阳热能并解决太阳热能在不同季节间供需不匹配问题的关键。传统的吸收式系统通过限制溶液的浓度来避免结晶的出现,从而避免对机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构成威胁,但也导致系统储... 吸收式储热是一种储能密度高且储热周期长的储热技术,是存储太阳热能并解决太阳热能在不同季节间供需不匹配问题的关键。传统的吸收式系统通过限制溶液的浓度来避免结晶的出现,从而避免对机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构成威胁,但也导致系统储能密度有限。设计并测试了一台闭式三相吸收式储热系统。该系统通过滤筒的过滤和高位进液、加热棒的熔晶以及对溶液循环回路的冲洗等设计,使得溶液出现结晶后机组能够正常运行,增大机组可运行的浓度范围,提升吸收式储热系统的储能密度。样机经过测试,其在供热时的储能密度可达220 kW·h/m^(3),相对于传统的两相吸收式储热系统其储能密度提升114%,表明利用结晶的三相吸收式储热技术有望实现高密度太阳能跨季节储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储热 储能密度 结晶 样机设计 太阳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塔吊危险区域入侵预警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立舟 李华 +3 位作者 李典斌 吴昱锦 刘攀旺 薛曦澄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145,共7页
为解决建筑施工中塔吊作业存在的危险区域识别场景复杂的问题,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出一种塔吊危险区域入侵预警方法。该方法结合塔吊危险区域动态判定和计算机视觉检测施工现场人员安全帽、安全带佩戴情况以及塔吊下方人员意外入侵,同... 为解决建筑施工中塔吊作业存在的危险区域识别场景复杂的问题,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出一种塔吊危险区域入侵预警方法。该方法结合塔吊危险区域动态判定和计算机视觉检测施工现场人员安全帽、安全带佩戴情况以及塔吊下方人员意外入侵,同时,在YOLOv5算法基础上修改注意力模型,并开发窗口交互式检测软件。结果表明:人的入侵行为和安全防护装备在模型中的识别准确率均达85%以上,具有较高准确度。该方法可在塔吊施工场景下进行有效应用,将塔吊固定式危险区域划分为动态塔吊危险区域,并实时监测人员意外入侵及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视觉 塔吊危险区域 入侵预警 YOLOv5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注浆工艺下土钉的现场拉拔试验
19
作者 李煜 张升 +4 位作者 叶新宇 刘玮 时一帆 李柔锋 田奔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90-2700,共11页
针对传统注浆工艺下土钉注浆控制难、抗拔性能不佳的问题,开展不同注浆工艺的土钉现场抗拔对比试验,探究传统注浆工艺、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以及分步改进式压密注浆(预注浆+改进式压密注浆)3种工艺下土钉抗拔性能及荷载传递规律,并将多... 针对传统注浆工艺下土钉注浆控制难、抗拔性能不佳的问题,开展不同注浆工艺的土钉现场抗拔对比试验,探究传统注浆工艺、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以及分步改进式压密注浆(预注浆+改进式压密注浆)3种工艺下土钉抗拔性能及荷载传递规律,并将多节泡土钉抗拔力现场试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注浆工艺对土钉的抗拔力影响显著,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和分步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下的土钉抗拔力是传统注浆工艺下的2倍以上,且拉拔初期的硬化现象更明显;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下土钉的轴力在节泡段变化显著,节泡端抗力占总抗拔力的75%左右;分步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下土钉轴力后段变化趋势与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下的土钉轴力变化趋势相似,其前段变化趋势与传统注浆工艺下土钉轴力的变化规律一样,呈线性减小,土钉端反力与侧摩擦力基本相等,且出现抗拔力软化时对应的拉拔位移最大;在3种注浆工艺下,土钉侧摩擦力都是靠近拉拔端最先屈服,且直径越大的节泡段提供的侧摩擦力越大。抗拔力理论模型能够基本反映不同注浆工艺下土钉在现场应用的抗拔规律,可为多节泡土钉的现场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钉 注浆工艺 多节泡 土工织物 抗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尼器套索连接平面外变形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影响分析
20
作者 郭罗灿 陈永祁 +4 位作者 李文斌 洪金 马良喆 陈闯 郑久建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6,共8页
当黏滞阻尼器采用套索连接布置时,可有效提高结构的附加阻尼比。为探讨套索连接平面外变形与结构抗震性能的关系,利用SAP2000建立子结构模型,分别设置平面外和控制平面外两种工况,研究单向地震作用下套索连接平面外变形对阻尼器力学性... 当黏滞阻尼器采用套索连接布置时,可有效提高结构的附加阻尼比。为探讨套索连接平面外变形与结构抗震性能的关系,利用SAP2000建立子结构模型,分别设置平面外和控制平面外两种工况,研究单向地震作用下套索连接平面外变形对阻尼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套索连接子结构发生平面外变形时,阻尼器有效刚度和耗能效率都降低。对于实际工程,套索平面外变形时,结构某方向的动力响应会加剧,且阻尼器产生弯矩力,不利于其正常工作,甚至超出限值。建议黏滞阻尼器采用套索连接布置时,施工过程可焊接高强度钢板来保证系统在面内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索子结构 平面外变形 有效刚度 液体黏滞阻尼器 高层建筑抗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