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山市EB病毒筛查阴性人群12年追踪随访
1
作者 魏矿荣 李济忠 +5 位作者 余炳辉 郑受昂 梁锦胜 郭媛卿 梁智恒 柳青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2-234,共3页
【目的】探讨EB病毒在人体内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鼻咽癌发病的关系 ,及其对鼻咽癌筛查策略的影响。【方法】通过前瞻性方法对中山市 1986 - 1987年鼻咽癌首次筛查EB病毒抗体阴性人群 (385 5 0人 )随访 12年的资料以及首次筛查阳性人群 (2 9... 【目的】探讨EB病毒在人体内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鼻咽癌发病的关系 ,及其对鼻咽癌筛查策略的影响。【方法】通过前瞻性方法对中山市 1986 - 1987年鼻咽癌首次筛查EB病毒抗体阴性人群 (385 5 0人 )随访 12年的资料以及首次筛查阳性人群 (2 92 1人 )随访 7年的资料进行比较 ,观察上述人群EB病毒VCA/IGA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鼻咽癌发病的关系。【结果】EB病毒抗体VCA/IGA阴性队列每年都有一定的转阳率 (2 2 8% ) ,其头 3年鼻咽癌发病风险仅为一般人群的 11%左右 ,以后逐渐增加 ,但仍低于一般人群 ;与阴性队列比较 ,阳性队列鼻咽癌发病风险高 ,相对危险度达 2 3 2 2倍 (P <0 0 5 )。【结论】VCA/IGA阴性人群有一定比例可转为阳性 ;VCA/IGA阴性队列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鼻咽癌发病较一般人群及阳性人群低 ;EB病毒可能是鼻咽癌发病因素 ,EB病毒检测可预测鼻咽癌发生风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抗体 鼻咽肿物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肿瘤登记现况及发展 被引量:30
2
作者 陈万青 梁智恒 +1 位作者 岑惠珊 魏矿荣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7期1-5,共5页
自1959年河南林县开始肿瘤登记以来,我国肿瘤登记发展大约经历了1970年之前的起步(河南林州、上海开始肿瘤登记,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成立)、1970—1989年的发展(一些肿瘤高发地区如广东中山、江苏启东建立了肿瘤防治机构,开始开展肿... 自1959年河南林县开始肿瘤登记以来,我国肿瘤登记发展大约经历了1970年之前的起步(河南林州、上海开始肿瘤登记,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成立)、1970—1989年的发展(一些肿瘤高发地区如广东中山、江苏启东建立了肿瘤防治机构,开始开展肿瘤登记工作)、1990—2001年的停滞(肿瘤登记较散乱,缺乏有效管理,部分地区停止肿瘤登记工作)和2002年后的飞跃(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成立,登记处数量和覆盖人群大幅增加,登记工作逐步规范)四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登记 肿瘤防治 登记资料 河南林州 广东中山 国家卫生部 启东 癌症防治 覆盖人群 疾控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登记大数据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魏矿荣 梁智恒 +1 位作者 岑惠珊 陈万青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7期6-9,共4页
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预计2012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1409万例,死亡820余万例;中国癌症发病307万例,死亡221万例,居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中等偏上水平。此外,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上升,癌症死亡已居全球及我国全死因第一位[2],而我国癌... 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预计2012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1409万例,死亡820余万例;中国癌症发病307万例,死亡221万例,居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中等偏上水平。此外,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上升,癌症死亡已居全球及我国全死因第一位[2],而我国癌症发病率居世界首位[3],癌症危害日益严重,其防治工作日趋重要与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登记 癌症发病率 全死因 死因登记 电子数据库 登记报告 癌症防治 肿瘤防治 医疗机构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蚀性角膜溃疡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周晓棠 易冰 周雯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732-733,共2页
目的:探讨蚕蚀性角膜溃疡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取48例临床确诊为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患者血样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TP-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带状疱疹病毒抗体。结果:48例患者血清检测带状疱疹... 目的:探讨蚕蚀性角膜溃疡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取48例临床确诊为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患者血样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TP-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带状疱疹病毒抗体。结果:48例患者血清检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均为阴性。结论:蚕蚀性角膜溃疡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蚀性角膜溃疡 带状疱疹病毒 血清学检测 酶联免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特性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4
5
作者 何庭宇 杜宜 +1 位作者 何洁冰 梁锦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0-402,共3页
目的 探讨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 (RCIA)和血液流变学特性在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 8例脑血栓病、5 6例高血压脑病、40例脑出血急性期 (发病 1~ 3d)患者及 6 0例健康人的RCIA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 探讨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 (RCIA)和血液流变学特性在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 8例脑血栓病、5 6例高血压脑病、40例脑出血急性期 (发病 1~ 3d)患者及 6 0例健康人的RCIA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3组病人与对照组比较RBC C3bRR明显下降 ,RBC ICR明显升高。血液流变学检查呈高凝血症和 (或 )红细胞聚集症。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与RBC ICR相关分析呈正相关。结论 脑血管病急性期存在着RCIA紊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 血液流变学 RC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KT不同亚型干扰对成人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付贵 陈京 +1 位作者 程伟民 季明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6-682,共7页
【目的】探讨AKT不同亚型AKT1和AKT2在成人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过程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P3代的成人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 ADSC),以负载AKT1-sh RNA和AKT2-SHRNA的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h ADSC,获得稳定干扰AKT1... 【目的】探讨AKT不同亚型AKT1和AKT2在成人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过程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P3代的成人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 ADSC),以负载AKT1-sh RNA和AKT2-SHRNA的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h ADSC,获得稳定干扰AKT1和AKT2的细胞株(分别设为AKT1-3组和AKT2-1组),转染非干扰序列NTC-sh RNA的设为对照组。将上述细胞分别进行成脂肪诱导,观察脂滴的形成,并检测相关成脂肪基因的表达和成脂肪关键转录因子PPARγ的表达。【结果】首先成功获得稳定表达AKT1-sh RNA和AKT2-sh RNA的h ADSC。与对照组细胞的成脂过程相比,AKT1-3组h ADSC成脂分化并无明显影响;而AKT2-1组脂滴形成明显减少,油红O染色与定量也显示相应改变(P<0.01)。成脂相关基因定量结果也发现,FABP4、LPL及GPDH等表达明显下降(P<0.01)。此外,AKT1-3组诱导后下游转录因子PPARγ的表达与NTC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而AKT2-1组的PPARγ表达明显下降,尤其是PPARγ2的降低更为明显。【结论】AKT2干扰导致h ADSC成脂肪过程严重抑制,而AKT1干扰则并不能影响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AKT 成脂肪分化 sh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鼻咽腔造影在鼻咽癌放疗后复查中的应用
7
作者 唐秉航 季明芳 +2 位作者 何亚奇 李良才 黄湘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2期129-130,共2页
目的 CT鼻咽腔造影于鼻咽癌放疗后复查病例 ,探讨放疗后鼻咽腔壁脓性分泌物、痂皮影像学表现。方法  34例共 37次CT鼻咽腔造影 ,造影与平扫和鼻咽光纤镜检对照分析。结果 放疗后鼻咽腔壁脓性分泌物、痂皮CT影像较具特征性 ,平扫呈条... 目的 CT鼻咽腔造影于鼻咽癌放疗后复查病例 ,探讨放疗后鼻咽腔壁脓性分泌物、痂皮影像学表现。方法  34例共 37次CT鼻咽腔造影 ,造影与平扫和鼻咽光纤镜检对照分析。结果 放疗后鼻咽腔壁脓性分泌物、痂皮CT影像较具特征性 ,平扫呈条片状软组织密度物 ,表面毛糙、条网状影 ,间杂小气泡。造影扫描条片状软组织密度物悬浮于鼻咽腔内 ,对比剂渗入痂皮与鼻咽壁之间 ,形成一细线状间隔。结论 CT鼻咽腔造影有利于认识放疗后脓性分泌物、痂皮CT表现 ,当与腔内复发灶鉴别困难时应用该方法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造影 脓性分泌物 痂皮 复查 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的变化
8
作者 何庭宇 卫敏 +6 位作者 杨山虹 李永利 马洪滨 鞠连才 刘佳 李波 王海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16-718,共3页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 (erythrocyte innate imm uneadhesion function,EIIAF)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采用 EIIAF快速检测方法 ,将 10 0 μl枸橼酸钠抗凝的待测患者血浆和 1μl...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 (erythrocyte innate imm uneadhesion function,EIIAF)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采用 EIIAF快速检测方法 ,将 10 0 μl枸橼酸钠抗凝的待测患者血浆和 1μl离心沉淀红细胞 ,直接加到 15 0 μl定量包装的靶细胞管中 ,充分混匀 ,37℃水浴 30 min,结合 5个或以上红细胞的靶细胞为 1个黏附单位 ,计算黏附率。同时 ,采用细胞酶免疫分析法测定红细胞膜补体 1型受体 (com plem entreceptor type1,CR1)数量。结果 :临床诊断为 SARS的 4 7例患者 ,在急性期 EIIAF皆显著下降 (P<0 .0 1) ,部分患者降至正常人群水平的 5 0 %左右 ,因衰竭而死亡的 SARS患者死亡前 EIIAF接近消失 ;病情恢复并出院的 SARS患者 EIIAF全部恢复至正常水平 (部分患者在恢复早期可显著高于正常水平 )。SARS患者 EIIAF的下降与红细胞膜 CR1数量下降基本平行。结论 :对 SARS患者进行 EIIAF动态检测 ,可有效评估 SARS病情变化 ,同时有助于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急性期 恢复期 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