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疗效与血管再通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14
1
作者 黄炫生 张励庭 +4 位作者 袁勇 董剑廷 刘卫其 韩莹 邓志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9-120,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不同的再通时间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观察2000年7月至2005年4月间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且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164例,根据起病时间和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的间隔以及配对原则分为两组:6h内(A组)和6 ̄12h(...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不同的再通时间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观察2000年7月至2005年4月间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且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164例,根据起病时间和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的间隔以及配对原则分为两组:6h内(A组)和6 ̄12h(B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心脏主要不良事件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术后30d内左室功能较B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时应尽早开通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疾病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风险的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孙艳香 陶军 +3 位作者 冯力 袁勇 黄炫生 张励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自身抗体(AT1-AAs)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风险。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ACS患者(高血压+ACS组)28例、单纯ACS患者(ACS组)29例、单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26例及正常对照... 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自身抗体(AT1-AAs)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风险。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ACS患者(高血压+ACS组)28例、单纯ACS患者(ACS组)29例、单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26例及正常对照组2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标本血清进行抗AT1受体抗体检测,分析并比较各组间AT1-AAs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血糖等水平,进一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组间AT1-AAs与血脂、血糖及炎症因子血清hs-CR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ACS组患者血清AT1-AAs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分别为0.26±0.09,0.21±0.06,P=0.105),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而高血压+ACS组(0.40±0.05)及高血压组(0.33±0.10)其血清AT1-AAs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0.02)同时高血压+ACS组也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0.044)。另外,在除正常对照组外高血压+ACS组、ACS组及高血压组中AT1-AAs水平与血清hs-CRP的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9、0.503、0.273,P均<0.01)。结论:AT1-AAs与高血压合并ACS患者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尤其与炎症因子血清hs-CRP水平呈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高血压 C反应蛋白质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3
3
作者 吴颖 张励庭 +3 位作者 冯力 黄炫生 耿学斌 李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1-566,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OM)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至2017-01期间于我院植入ECMO联合急诊PCI治疗AMI后心脏骤停患者37...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OM)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至2017-01期间于我院植入ECMO联合急诊PCI治疗AMI后心脏骤停患者37例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75.7%)。根据患者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n=17)和死亡组(n=20),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37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存活率45.9%(17/37)。两组患者的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罪犯血管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存活组的罪犯血管以右冠脉比例最高(52.94%),死亡组以左前降支比例最高(60.00%)。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患者的传统心肺复苏时间[(54.6±25.7)min vs(31.4±5.2)min]、发生心脏骤停至ECMO植入时间[(93.6±60.5)h vs(47.5±19.5)h]较短,心肺监护病房住院时间较长[16.0(8.7,32.6)d vs 4.0(2.0,12.0)d];植入ECMO 24 h、48 h后,存活组的平均动脉压[(89.6±21.9)mm Hg、(87.9±19.4)mm Hg,1 mm Hg=0.133k Pa]显著高于死亡组[(71.8±19.3)mm Hg、(63.7±18.6)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前降支(OR=0.723,95%CI:0.516~0.947)、病变血管支数(OR=1.638,95%CI:1.107~1.729)、更长的心肺复苏时间(OR=0.712,95%CI:0.436~0.973)和发生心脏骤停至ECMO植入时间(OR=0.698,95%CI:0.411~0.859)可能加重患者死亡的风险,而植入ECMO复苏后48 h的较高的平均动脉压(OR=0.672,95%CI:0.326~0.693)可能减少患者死亡的风险(P均<0.05)。结论:ECMO联合急诊PCI治疗AMI后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高,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心肌梗死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爆发性心肌炎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临床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廖小卒 李斌飞 +3 位作者 程周 冯力 袁勇 李建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7-260,共4页
目的:总结成人爆发性心肌炎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临床预后并探寻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所有因爆发性心肌炎接受ECMO辅助的成年患者。收集患者术前基本情况、行ECMO期间... 目的:总结成人爆发性心肌炎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临床预后并探寻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所有因爆发性心肌炎接受ECMO辅助的成年患者。收集患者术前基本情况、行ECMO期间相关临床情况、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等资料。将患者按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两组,先通过组间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预后的可能危险因素,然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ECMO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33例,院内存活率为78.7%。存活组ECMO辅助时间平均75 h,机械通气时间平均120 h。ECMO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肾功能衰竭16例(48.4%),败血症7例(21.2%),肺部感染6例(18.1%),MOF 6例(18.1%),脑出血3例(9%),肢体缺血4例(12.1%)。患者ECMO前行CPR,患者ECMO前高乳酸水平,ECMO期间的血制品大量输注,并发肾功能衰竭、脑出血、胃肠道并发症、MOF,肢体缺血,高胆红素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结论:成人爆发性心肌炎患者积极行ECMO辅助,能改善机体组织灌注及防止并发症,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性心肌炎 体外膜肺氧合 临床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RAW264.7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炎症反应及SOCS1和SOCS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飞 袁勇 +3 位作者 董吁钢 董剑廷 冯力 邓志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1-265,共5页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配体罗格列酮是否能够调节泡沫细胞促炎/抗炎反应以及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1(SOCS1)和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3(SOCS3)的表达。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泡沫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配体罗格列酮是否能够调节泡沫细胞促炎/抗炎反应以及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1(SOCS1)和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3(SOCS3)的表达。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泡沫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的水平,并计算TNF-α/IL-10和IL-6/IL-10的比值。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观察RAW 264.7细胞源性泡沫细胞SOCS1和SOCS3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RAW 264.7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组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6和IL-10的水平以及TNF-α/IL-10和IL-6/IL-10的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ontrol)组。而罗格列酮加入泡沫细胞培养液24 h后,TNF-α、IL-6和IL-10的浓度以及TNF-α/IL-10和IL-6/IL-10的比值均明显低于泡沫细胞组。Control组和泡沫细胞组只有少量SOCS1和SOCS3 mRNA及蛋白的表达,罗格列酮作用于泡沫细胞后SOCS1和SOCS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control组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组。结论:罗格列酮上调泡沫细胞SOCS1和SOCS3的表达,抑制泡沫细胞分泌TNF-α、IL-6和IL-10,调节了泡沫细胞促炎/抗炎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炎症 细胞因子类 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 泡沫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