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究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面向中国问题 被引量:4
1
作者 徐俊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5-37,共3页
从英国访学回来的十几年间,我基本上是全身心投入毛泽东研究,对此我走的是一条“非正统、不学科”之路。十余年来我关注的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毛泽东,我把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当做一个具有自觉哲学思维的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来对待。这... 从英国访学回来的十几年间,我基本上是全身心投入毛泽东研究,对此我走的是一条“非正统、不学科”之路。十余年来我关注的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毛泽东,我把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当做一个具有自觉哲学思维的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来对待。这样一个定位就决定了,对毛泽东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他的哲学思想。从既有的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阐述著作来看,我看到的是一种贫乏。但毛泽东的思想却是很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国话语 中国问题 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研究 新中国成立 治国理政 哲学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范式的危机与出路 被引量:14
2
作者 徐长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54,共4页
实践哲学历来是哲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存在着众多的理论范式。实践哲学必然包含两个面向:一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即对实践的理论解释;二是作为实践的哲学,即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一种实践哲学范式,当这两个面向相统一时,则处于... 实践哲学历来是哲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存在着众多的理论范式。实践哲学必然包含两个面向:一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即对实践的理论解释;二是作为实践的哲学,即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一种实践哲学范式,当这两个面向相统一时,则处于常规时期;而当这两个面向相分离时,则处于危机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走出危机的出路在于,实现"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的统一,使其既能对实践作出理论解释,同时又能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范式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关于实践的哲学 作为实践的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向何处去? 被引量:24
3
作者 徐长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3-16,共4页
作为一种具有学术性的意识形态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包括其哲学 )研究目前正面临一种危机———一方面 ,其服务于政治实践的成效在下降 ,另一方面 ,其学术水准已明显逊于一些主要的邻近学科。“向何处去”的问题就此显现出来。要克服... 作为一种具有学术性的意识形态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包括其哲学 )研究目前正面临一种危机———一方面 ,其服务于政治实践的成效在下降 ,另一方面 ,其学术水准已明显逊于一些主要的邻近学科。“向何处去”的问题就此显现出来。要克服危机 ,这种研究就必须走向意识形态取向和学术取向的相对分离———前者完全以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政治需要为转移 ,后者则一心求解这个领域中长期积淀的学理问题 ,二者间可形成一种互补结构。其中 ,学术取向的研究应走向与其他学术领域的深度关联 ,走向与国际论坛的积极互动 ,走向观点独立的反思性探讨 ,走向学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学术 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物质力量--《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启蒙 被引量:2
4
作者 谭群玉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72,共14页
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大众哲学》被视为“冲垮三民主义思想防线”的利器,其号准时代脉搏,洞悉读者关切,将思想启蒙与改造世界结合的理论特质,以及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是其广受欢迎、经久不衰的直接原... 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大众哲学》被视为“冲垮三民主义思想防线”的利器,其号准时代脉搏,洞悉读者关切,将思想启蒙与改造世界结合的理论特质,以及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是其广受欢迎、经久不衰的直接原因。作者艾思奇中西学结合、文理科兼修的深厚学养,以及对大众及革命领袖的双重影响力,也是《大众哲学》成为改造旧中国走向新社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重要物质力量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思奇 《大众哲学》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组织研究:基于恩格斯关于战争与社会的著述
5
作者 刘畅(译) 凌菲霞(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24,共14页
通过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可以探讨保罗·阿德勒(Paul Adler)倡议的对组织研究领域的“古典马克思主义式”(paleo-Marxist)创新。恩格斯对军事组织、文化、领导和管理的研究,特别是他对克里木战争中各方实力的分析值得重点关注。尽管... 通过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可以探讨保罗·阿德勒(Paul Adler)倡议的对组织研究领域的“古典马克思主义式”(paleo-Marxist)创新。恩格斯对军事组织、文化、领导和管理的研究,特别是他对克里木战争中各方实力的分析值得重点关注。尽管恩格斯在这些著作中通常只是稍微体现马克思主义式观点,但它们阐明了一种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式,打破了学界在语言转向后广泛流传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性批评。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对民族、阶级、种族和性别主体性进行了有力而细致的分析,在(新兴的)资本主义语境中,组织文化正是通过这些主体性再生产出来的。尽管恩格斯把握到了现代军事组织的资本主义形式,但他并未将这些组织文化还原为对这种形式的机械再生产。相反,他认为,虽然生产方式规定组织运作的框架,但这些组织也总是通过特殊文化和具体个体来运作的,而个体的操作与行动是可以接受内在批判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马克思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恩格斯 军事著述 组织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学、哲学、美学、学科建设导论——俞吾金就聘中山大学讲座教授系列学术讲座概述
6
作者 谭群玉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3-126,共4页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俞吾金教授,受聘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下简称马哲所)和哲学系讲座教授仪式,于2011年9月15日,在中山大学文科楼225演讲厅隆重举行,马哲所副所长、哲学系副...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俞吾金教授,受聘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下简称马哲所)和哲学系讲座教授仪式,于2011年9月15日,在中山大学文科楼225演讲厅隆重举行,马哲所副所长、哲学系副主任刘森林教授主持了聘任仪式,并简要介绍了俞教授的学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讲座 中山大学 哲学系 俞吾金 教授 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遍人权的解构与中国人权模式的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林育川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3-78,共6页
西方启蒙时代以来自我标榜为普遍人权的自由主义人权观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解构,这一解构有助于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及其他左翼政治家超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狭隘视域,推动人权理论的更新乃至建构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 西方启蒙时代以来自我标榜为普遍人权的自由主义人权观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解构,这一解构有助于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及其他左翼政治家超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狭隘视域,推动人权理论的更新乃至建构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近代中国从西方引入的人权观念已经不再是自由主义的消极人权,而是烙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印记。在当代中国人权模式的建构中,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仍然是一种主导性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思路去解读中国人权的形成和演进,将提供一个切合历史事实的视角,有助于更为中肯地评判中国的人权理论与实践,也有助于更合理地厘定中国人权模式与普遍人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人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人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在“存在学”与“实践学”之间
8
作者 郝亿春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共8页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判定出于其独特的存在学视域,具体而言即形而上学之"本质"与"实存"的二重性运作机制。就其"实事"而言,马克思哲学更应从实践学路向而非存在学路向得以衡定。马克思对...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判定出于其独特的存在学视域,具体而言即形而上学之"本质"与"实存"的二重性运作机制。就其"实事"而言,马克思哲学更应从实践学路向而非存在学路向得以衡定。马克思对发端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进行了根本改造:以生产劳动替换了伦常-政治而成为核心实践。恰恰是这种替换,被施特劳斯诟病为虚无主义之征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亚里士多德 海德格尔 施特劳斯 虚无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原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晓雷 谭群玉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66,共6页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进程中,王亚南的《中国经济原论》堪称典范之作。该书借鉴马克思《资本论》的唯物辩证法方法、批判经济学理论及其结构编排的逻辑运思,将之延伸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经济的研究分析,揭示出封建剥削...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进程中,王亚南的《中国经济原论》堪称典范之作。该书借鉴马克思《资本论》的唯物辩证法方法、批判经济学理论及其结构编排的逻辑运思,将之延伸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经济的研究分析,揭示出封建剥削关系在当时中国社会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中国社会中强商业资本与弱产业资本的畸形关系,既在广义经济学的意义上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启示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时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原论》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年马克思用“斗争”回答了什么问题:一个澄清
10
作者 马天俊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7,196,197,共14页
马克思1880年在一次访谈中据说被提问“什么是存在”?他答以“斗争”。这个问答看来具有存在论上或一般哲理思辨上的特殊重要性。在汉语学界,不少哲学发挥由此而生。但是,越过汉语翻译,溯及原文,可见由“斗争”所回答的问题并非一个确... 马克思1880年在一次访谈中据说被提问“什么是存在”?他答以“斗争”。这个问答看来具有存在论上或一般哲理思辨上的特殊重要性。在汉语学界,不少哲学发挥由此而生。但是,越过汉语翻译,溯及原文,可见由“斗争”所回答的问题并非一个确切明了的提问。实际上,这一提问在表述上含混不清,简直不成句。它先被访谈者和记者斯温顿郑重报道,不久以后又被略去不提。基于这一问答的权威翻译,衍生不少哲理思辨或社会问题思考,恐为无源之水。而其他方式的翻译径直就是诠释,虽引人感悟崇高心性,亦恐为无源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斯温顿 存在 斗争 翻译 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实践的哲学与世界的哲学化——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哲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兴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8-123,共6页
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马克思受青年黑格尔派影响,他试图通过类比后亚里士多德哲学(尤其是伊壁鸠鲁哲学)与后黑格尔哲学(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来回应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哲... 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马克思受青年黑格尔派影响,他试图通过类比后亚里士多德哲学(尤其是伊壁鸠鲁哲学)与后黑格尔哲学(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来回应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哲学和现实去向问题。正如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我意识哲学是哲学的实践表现形式并为新时代和近代哲学奠定了基础一样,后黑格尔时代的哲学也要实践化,通过批判来实现世界的哲学化。哲学要成为塑造现实和未来的实践力量。同时哲学本身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现实 实践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被引量:6
12
作者 龙霞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44,共9页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究竟是康德式的,抑或是黑格尔式的?学界对于这项思想史的议题长期莫衷一是。然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立场却关系到我们在什么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从马克思与二者之间的内在思想关联来分析,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既非康...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究竟是康德式的,抑或是黑格尔式的?学界对于这项思想史的议题长期莫衷一是。然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立场却关系到我们在什么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从马克思与二者之间的内在思想关联来分析,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既非康德式的,也非黑格尔式的。究其本质,它乃是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一种新的历史哲学形态。一方面,马克思历史哲学与康德历史哲学之间既葆有同一又存在差异——二者均保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与鸿沟,但又由“存在论”之差异引发了历史目的之“超越性”意涵的不同。马克思与康德之间的“差异”,构成了与黑格尔之间的“同一”或向黑格尔的“返回”。另一方面,马克思历史哲学与黑格尔历史哲学之间同样既葆有同一又存在差异——二者均保留了辩证法,但马克思辩证法所立足的“实在主体”彻底告别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观念论哲学前提,也因此告别了黑格尔的历史目的论。而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差异”,也再度构成了与康德之间的“同一”或向康德的“返回”。正是这种复杂的张力性关联,喻示出马克思历史哲学乃是介于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一种“新”的历史哲学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辩证法 存在论 历史目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头脑”还是“理性”——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一个翻译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岱 吴重庆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27,共6页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有一词在中文版本中出现了两种翻译,即“头脑”与“理性”,二者分别可以在德文版和俄文版的原著中找到词源依据。“头脑”与“理性”在中文语境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有一词在中文版本中出现了两种翻译,即“头脑”与“理性”,二者分别可以在德文版和俄文版的原著中找到词源依据。“头脑”与“理性”在中文语境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原始手稿已遗失,无法以马克思手迹作为判断依据的前提条件下,我们结合文本的历史背景及其内容,从词义与相关文本群的角度出发,分析出现两种翻译的缘由,并讨论两种翻译的合理性问题。若以德文版为原文依据,“头脑”的翻译固然更为准确,但以俄文版为依据的“理性”的翻译,更符合马克思围绕国家政策、制度以及法律等方面问题的哲理阐释。俄文版虽已不被视为最权威的外文版本,但是该版的翻译同样具有其合理性。“理性”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及其国家观的重要概念,结合不同版本中的文本表述,并加以阅读、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及其国家观、革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理性 国家观 革命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理解“异化劳动”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关联为视角 被引量:1
14
作者 龙霞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30,共7页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所葆有的真正"本质规定",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文本所开启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的价值视域。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一价值视域,自始至终奠定和引领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发展及蜕变,并最终推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从这个意义而言,"异化劳动"概念理应被视作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步;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的价值视域,亦被置入马克思哲学自身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本质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劳动 哲学革命 类本质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考察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15
作者 张冠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1,共10页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包括三阶段论和五形态论,两者划分角度不同,但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适用范围,学界历来存在普适论与特殊论之争,其核心分歧在于理论是否涵摄东方因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包括三阶段论和五形态论,两者划分角度不同,但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适用范围,学界历来存在普适论与特殊论之争,其核心分歧在于理论是否涵摄东方因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东方各国。五形态论以生产关系为切入点,其特殊性体现在中间形态的多样性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差异,而其普适性则体现在社会演进的总体规律与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三阶段论则从人的本质出发,围绕实践性和社会性两个维度,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再到个人全面发展的演进逻辑。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在揭示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方面具有普适性,但在实践中仍需充分考虑具体地域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形态理论 普适性 特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贝马斯《这也是一部哲学史》中作为“自我理解”的哲学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阿佩尔商谈理论为背景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万强(译) +1 位作者 凌菲霞(校) 陈杨(校)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8,共10页
根据哈贝马斯的《这也是一部哲学史》(2019),脱离“为对世界和自我的理性理解做出贡献的那种自我指涉关系”,哲学就会“屈从于一种科学主义的自我误解”,并因此放弃“适合它自身的东西”。在1960-1980年代的出版作品中,哈贝马斯坚持历... 根据哈贝马斯的《这也是一部哲学史》(2019),脱离“为对世界和自我的理性理解做出贡献的那种自我指涉关系”,哲学就会“屈从于一种科学主义的自我误解”,并因此放弃“适合它自身的东西”。在1960-1980年代的出版作品中,哈贝马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类历史的自我反思”的观点。在这一时期,他关于类历史的规范性发展逻辑定理是他对哲学的历史作用所作理解的关键部分。不过,在《在事实与规范之间》(1992)中,他处理的是这个定理中的核心方法论问题:一种规范性发展逻辑既不能立足于从开始就固定下来的历史目的论,也不能从那些“成功传统的应急池”中得出。在《这也是一部哲学史》中,哈贝马斯从一个缓和版本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接受了对类历史进行自我反思的观点,并将规范性发展逻辑定理还原为其在经验上可展示的内容。对哈贝马斯在《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中所处理的这个定理的方法论问题,阿佩尔在其晚期著作中给出了回答。阿佩尔用他的“自我征询原则”修改了哈贝马斯接受对类历史进行自我反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案的方式,从而使对真理的先验语用标准和商谈伦理规范的承认必须被假设为世界历史进程的“准目的”。通过谈论“准目的”,阿佩尔将自己与“历史由目的引导”的形而上学假设拉开距离。相反,自我征询原则旨在进行具有实际目的的历史重建:通过将先验语用和商谈伦理的合理性标准作为评估发展现状的决定性标准,它想要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挖掘尚未被开发的、可以描述性地展示的潜力,并促进这些潜力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作为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 先验实用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规范性发展逻辑 对类历史的自我反思 交往理性的发展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籍群体与马克思主义意识的早期启蒙
17
作者 谭群玉 董方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54,共13页
区域性群体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在中国早期启蒙之关系,是学界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而且值得进一步开拓和深化的新视角和领域。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启蒙中地位极为重要的湘籍群体,在启蒙他者之前经历了自我被启蒙,并在个体与团体交流、整合依托作用... 区域性群体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在中国早期启蒙之关系,是学界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而且值得进一步开拓和深化的新视角和领域。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启蒙中地位极为重要的湘籍群体,在启蒙他者之前经历了自我被启蒙,并在个体与团体交流、整合依托作用下,实现从个体意识向群体结构意识的递进和转化。他们接受、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有所侧重,对不同受众采取区别启蒙的策略和多路径影响,努力回击了非马克思主义的异向启蒙,从而使正向启蒙不仅效果明显,而且影响范围超越本省,辐射全国。这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启蒙的典型缩影,又有鲜明的地域传统特色。其强调实践理性,注重切合实际及收获实效,可视为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与以"外王经世"、"即知即行"、"注重事功"为特征的湖湘文化的天然契合和主动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湘籍群体 意识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lk:从黑格尔的政治客体到青年马克思的政治主体——德国近现代政治转型的一个思想节点
18
作者 王兴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3,共9页
西方近现代政治转型包括近代的实体革命和现代的主体革命两个步骤,前者指民族取代上帝成为政治正当性的来源,亦即组成国家的民族成了政治实体;后者指人民取代君主成为政治权力的掌握者,即政治主体。德文“Volk”包含“民族”和“人民”... 西方近现代政治转型包括近代的实体革命和现代的主体革命两个步骤,前者指民族取代上帝成为政治正当性的来源,亦即组成国家的民族成了政治实体;后者指人民取代君主成为政治权力的掌握者,即政治主体。德文“Volk”包含“民族”和“人民”双重含义,在黑格尔和青年马克思的用法分歧中展示出了两人思想体系的一种辩证关系。黑格尔把民族意义上的Volk确立为政治实体,而把君主确立为政治主体,把人民意义上的Volk确立为社会主体兼政治客体。青年马克思更进一步,他废黜了君主的政治主体地位,将人民意义上的Volk提升为政治主体,实现了作为国家的民族和作为市民社会的人民的统一,亦即实现了Volk作为政治实体、社会主体和政治主体的统一。这既是德国近现代政治转型的一个重要思想节点,也是马克思人民思想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k 政治实体 政治主体 政治客体 社会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米夏埃尔·宽特 王兴赛(译) 李靖新弘(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8,共12页
历史哲学的解释贯穿马克思的理论工作,不仅表现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也体现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一种在形而上学上要求很高的历史哲学,“对象性类本质的哲学人类学”是其历史哲学总构想的核心资源。在1843-1... 历史哲学的解释贯穿马克思的理论工作,不仅表现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也体现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一种在形而上学上要求很高的历史哲学,“对象性类本质的哲学人类学”是其历史哲学总构想的核心资源。在1843-1845年青年黑格尔派论战的语境中,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历史哲学,为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历史哲学构想辩护。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此时尚未完全把经验的-偶然的因素与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因素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理论之中。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试图在批判的社会哲学形式中确定因果运作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人的类本质得以在经济过程中经验地实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分析彰显了他的历史哲学构想。马克思断然反对“概念的-哲学的发展”与“历史发展”之间的简单同一。对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发生史的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马克思 历史哲学 哲学人类学 异化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治、剥削和受苦——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法律理论
20
作者 +1 位作者 邱昭继(编译) 林展翰(编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0-47,共8页
马克思主义仍然致力于减少各种形式的异化、压迫和统治。直到1980年代,一种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形式和一种自觉的法律理论开始汇合。柯林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法律》试图概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法律分析,修复被证明存在缺陷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 马克思主义仍然致力于减少各种形式的异化、压迫和统治。直到1980年代,一种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形式和一种自觉的法律理论开始汇合。柯林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法律》试图概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法律分析,修复被证明存在缺陷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框架。布坎南的《马克思与正义》分析了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根据布坎南的观点,马克思将正义作为一个相对主义的概念,正义被赋予一种边际的、策略性的功能。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在地方、国家、国际层面去寻找一种新的社会安排形式,以便进一步调查为什么在一个明显能够减轻痛苦的世界中会有如此多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法律 正义 开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