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究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面向中国问题 被引量:4
1
作者 徐俊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5-37,共3页
从英国访学回来的十几年间,我基本上是全身心投入毛泽东研究,对此我走的是一条“非正统、不学科”之路。十余年来我关注的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毛泽东,我把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当做一个具有自觉哲学思维的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来对待。这... 从英国访学回来的十几年间,我基本上是全身心投入毛泽东研究,对此我走的是一条“非正统、不学科”之路。十余年来我关注的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毛泽东,我把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当做一个具有自觉哲学思维的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来对待。这样一个定位就决定了,对毛泽东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他的哲学思想。从既有的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阐述著作来看,我看到的是一种贫乏。但毛泽东的思想却是很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国话语 中国问题 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研究 新中国成立 治国理政 哲学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研究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纪要
2
作者 徐俊忠 文卫勇 +1 位作者 林育川 黄寿松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3-36,52,共5页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沐浴着思想解放的春风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然而,历经20多年之后,这一学科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不仅没有显示出应有的景气,甚至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和...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沐浴着思想解放的春风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然而,历经20多年之后,这一学科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不仅没有显示出应有的景气,甚至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和忧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学术研讨会 方法论 实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哲学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7
3
作者 谭群玉 周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45,共8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20世纪30年代末毛泽东明确提出的一个理论命题,新哲学会群体对其进行了初步论证。该会内部对这一命题的解释是有区别的,但其论证的发展趋势,则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成为与毛泽东的名字相联结的逻辑链上不可或缺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20世纪30年代末毛泽东明确提出的一个理论命题,新哲学会群体对其进行了初步论证。该会内部对这一命题的解释是有区别的,但其论证的发展趋势,则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成为与毛泽东的名字相联结的逻辑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而为后来毛泽东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结论的得出,以及与此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毛泽东思想”概念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的合法性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能够成立,并成为中国的意识形态,是当时各种主客观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其中也体现了领袖者个人毛泽东的理论智慧,以及新哲学会群体理论论证的贡献。今天在继续使用这一在具体条件下产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时,不应忽视其原初的本真意义,并要赋予其普适性和时代性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哲学会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范式的危机与出路 被引量:14
4
作者 徐长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54,共4页
实践哲学历来是哲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存在着众多的理论范式。实践哲学必然包含两个面向:一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即对实践的理论解释;二是作为实践的哲学,即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一种实践哲学范式,当这两个面向相统一时,则处于... 实践哲学历来是哲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存在着众多的理论范式。实践哲学必然包含两个面向:一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即对实践的理论解释;二是作为实践的哲学,即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一种实践哲学范式,当这两个面向相统一时,则处于常规时期;而当这两个面向相分离时,则处于危机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走出危机的出路在于,实现"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的统一,使其既能对实践作出理论解释,同时又能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范式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关于实践的哲学 作为实践的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被引量:2
5
作者 叶汝贤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共6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与过去和现在的研究现状密切相关,必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时代与时代主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世界性的哲学交流与对话等等。论文就相关问题,如哲学与政...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与过去和现在的研究现状密切相关,必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时代与时代主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世界性的哲学交流与对话等等。论文就相关问题,如哲学与政治、学术性与现实性、理论与实践、哲学与群众、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革命家与哲学家、哲学研究方式与实证研究方式等进行讨论。论文的结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将仍然是主流,过去哲学研究那种大一统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多样性的研究、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并存,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各种研究路径互相竞争、互相切磋、互相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时代与时代主题 学术性与现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开拓、调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反思
6
作者 刘森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5,共6页
提升生活与实践经验,需要以强化学术为前提。以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和问题指向作为基本的学术事实,不能随意根据实践的不同要求而加以改变或忽略。生活、实践会激发问题,也会遮蔽和掩盖问题,所以需要对生活、实践保持一定的批判性距离。... 提升生活与实践经验,需要以强化学术为前提。以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和问题指向作为基本的学术事实,不能随意根据实践的不同要求而加以改变或忽略。生活、实践会激发问题,也会遮蔽和掩盖问题,所以需要对生活、实践保持一定的批判性距离。开拓国际化视野,也是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关键之一。它有两个要求:重视文本,必须连带着重视文本的原始语言;学术研究必须以了解国外同行已有成果为基础。最后,学术研究还必须自觉调整言说对象(对话者),把面向民众的普及性写作、面向学生的一般性写作和面向专家的学术性写作自觉区别开来,更多对准学术性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术性 浪漫派 国际化 学术性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哲学家——艾思奇、毛泽东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被引量:8
7
作者 尼克·奈特 王桂花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7,共7页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毛泽东思想 艾思奇 哲学家 抗日军政大学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论》 《矛盾论》 哲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向何处去? 被引量:24
8
作者 徐长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3-16,共4页
作为一种具有学术性的意识形态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包括其哲学 )研究目前正面临一种危机———一方面 ,其服务于政治实践的成效在下降 ,另一方面 ,其学术水准已明显逊于一些主要的邻近学科。“向何处去”的问题就此显现出来。要克服... 作为一种具有学术性的意识形态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包括其哲学 )研究目前正面临一种危机———一方面 ,其服务于政治实践的成效在下降 ,另一方面 ,其学术水准已明显逊于一些主要的邻近学科。“向何处去”的问题就此显现出来。要克服危机 ,这种研究就必须走向意识形态取向和学术取向的相对分离———前者完全以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政治需要为转移 ,后者则一心求解这个领域中长期积淀的学理问题 ,二者间可形成一种互补结构。其中 ,学术取向的研究应走向与其他学术领域的深度关联 ,走向与国际论坛的积极互动 ,走向观点独立的反思性探讨 ,走向学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学术 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读者的写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写作模式反思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森林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0,共10页
哲学写作具有不向大众诉说、把公开的esotericism说辞与隐微的esotericism说辞结合起来、启蒙和改造民众等多种模式。启蒙以来日益得以伸张的面向大众的写作模式因为大众社会的产生和大众人的成批出现而受到反思。马克思的写作模式是不... 哲学写作具有不向大众诉说、把公开的esotericism说辞与隐微的esotericism说辞结合起来、启蒙和改造民众等多种模式。启蒙以来日益得以伸张的面向大众的写作模式因为大众社会的产生和大众人的成批出现而受到反思。马克思的写作模式是不面向一般民众的,其学术写作更是坚持了很强的专业性。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写作应该放弃诸多的无对象写作,多作有对象的学术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写作 民众 大众人 哲人 无对象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物质力量--《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启蒙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群玉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72,共14页
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大众哲学》被视为“冲垮三民主义思想防线”的利器,其号准时代脉搏,洞悉读者关切,将思想启蒙与改造世界结合的理论特质,以及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是其广受欢迎、经久不衰的直接原... 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大众哲学》被视为“冲垮三民主义思想防线”的利器,其号准时代脉搏,洞悉读者关切,将思想启蒙与改造世界结合的理论特质,以及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是其广受欢迎、经久不衰的直接原因。作者艾思奇中西学结合、文理科兼修的深厚学养,以及对大众及革命领袖的双重影响力,也是《大众哲学》成为改造旧中国走向新社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重要物质力量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思奇 《大众哲学》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组织研究:基于恩格斯关于战争与社会的著述
11
作者 刘畅(译) 凌菲霞(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24,共14页
通过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可以探讨保罗·阿德勒(Paul Adler)倡议的对组织研究领域的“古典马克思主义式”(paleo-Marxist)创新。恩格斯对军事组织、文化、领导和管理的研究,特别是他对克里木战争中各方实力的分析值得重点关注。尽管... 通过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可以探讨保罗·阿德勒(Paul Adler)倡议的对组织研究领域的“古典马克思主义式”(paleo-Marxist)创新。恩格斯对军事组织、文化、领导和管理的研究,特别是他对克里木战争中各方实力的分析值得重点关注。尽管恩格斯在这些著作中通常只是稍微体现马克思主义式观点,但它们阐明了一种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式,打破了学界在语言转向后广泛流传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性批评。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对民族、阶级、种族和性别主体性进行了有力而细致的分析,在(新兴的)资本主义语境中,组织文化正是通过这些主体性再生产出来的。尽管恩格斯把握到了现代军事组织的资本主义形式,但他并未将这些组织文化还原为对这种形式的机械再生产。相反,他认为,虽然生产方式规定组织运作的框架,但这些组织也总是通过特殊文化和具体个体来运作的,而个体的操作与行动是可以接受内在批判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马克思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恩格斯 军事著述 组织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学、哲学、美学、学科建设导论——俞吾金就聘中山大学讲座教授系列学术讲座概述
12
作者 谭群玉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3-126,共4页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俞吾金教授,受聘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下简称马哲所)和哲学系讲座教授仪式,于2011年9月15日,在中山大学文科楼225演讲厅隆重举行,马哲所副所长、哲学系副...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俞吾金教授,受聘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下简称马哲所)和哲学系讲座教授仪式,于2011年9月15日,在中山大学文科楼225演讲厅隆重举行,马哲所副所长、哲学系副主任刘森林教授主持了聘任仪式,并简要介绍了俞教授的学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讲座 中山大学 哲学系 俞吾金 教授 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英国 被引量:3
13
作者 肖恩·塞耶斯 高宝丽(译) 王晓升(校)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2-57,共6页
英国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兴趣在过去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较大的波动。从只是停留在经济和社会理论方面,对马克思的哲学研究极少,到50年代后期重大历史事件对左派的影响使得一些人以新的方式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新... 英国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兴趣在过去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较大的波动。从只是停留在经济和社会理论方面,对马克思的哲学研究极少,到50年代后期重大历史事件对左派的影响使得一些人以新的方式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新左派"。20世纪60年代末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时期。在哲学上的回应是分裂为两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80年代后期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使得左派遭受了世界性的大范围的溃败,马克思主义被拒斥为过时了。许多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许多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发生了转向,马克思主义浪潮的衰退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之后马克思主义仍然为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并且对他们做出回应,提供了最全面和有力的理论资源,因此它的复兴似乎在继续并且在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左派 新左派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析的马克思主义 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罗尔斯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孕育——自由主义的哲学观念:国家与社会和谐 被引量:1
14
作者 伯尔基(R.N.Berki) 王文扬(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共7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观念 自由主义 社会和谐 黑格尔 “哲学” 资产阶级 恩格斯 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马克思的学术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致汉语马克思的第二个世纪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长福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7,共7页
"汉语马克思",指用汉语书写的马克思,已存在一个世纪了。此间,马克思主要被看作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不是一个学者。马克思主义也主要被看作意识形态而不是学术思想。但事实上,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学者,然后才是一个思想家和革... "汉语马克思",指用汉语书写的马克思,已存在一个世纪了。此间,马克思主要被看作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不是一个学者。马克思主义也主要被看作意识形态而不是学术思想。但事实上,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学者,然后才是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也首先是一种按照学术规范取得的学术成果,然后才是一种意识形态。无论如何,学术品质是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以马克思的学术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汉语马克思的第二个世纪首先应是一个学术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汉语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 学术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遍人权的解构与中国人权模式的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育川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3-78,共6页
西方启蒙时代以来自我标榜为普遍人权的自由主义人权观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解构,这一解构有助于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及其他左翼政治家超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狭隘视域,推动人权理论的更新乃至建构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 西方启蒙时代以来自我标榜为普遍人权的自由主义人权观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解构,这一解构有助于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及其他左翼政治家超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狭隘视域,推动人权理论的更新乃至建构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近代中国从西方引入的人权观念已经不再是自由主义的消极人权,而是烙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印记。在当代中国人权模式的建构中,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仍然是一种主导性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思路去解读中国人权的形成和演进,将提供一个切合历史事实的视角,有助于更为中肯地评判中国的人权理论与实践,也有助于更合理地厘定中国人权模式与普遍人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人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人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契合点及其当代启示——20世纪初“社会主义论战”的再审视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萍 张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0-77,共8页
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的历史契合点: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积贫积弱、民族危亡的问题,即要让多数人都过上真正“人的生活”,马克思主义为之提供... 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的历史契合点: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积贫积弱、民族危亡的问题,即要让多数人都过上真正“人的生活”,马克思主义为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二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社会主义”理想的契合。西学东渐以来对于西方文明批判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内的传播以及俄国的革命实践,完整地构成了早期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契合点;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基本价值的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崇尚贵公”、“超越性、理想性气质”和“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等基本价值,这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共产主义理想和实践唯物主义特质,具有某种契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论战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历史契合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西方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与西方的视角”国际研讨会述要
18
作者 谭群玉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15,共4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现代化 国际研讨会 西方 述要 视域 澳大利亚 哲学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全球方位与现代化实践——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球地理观的一个探讨
19
作者 徐长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勾勒了全球现代化格局的四个“从属于”,包括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其间,中国被置于从属的一方。这可以称为马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勾勒了全球现代化格局的四个“从属于”,包括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其间,中国被置于从属的一方。这可以称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球地理观,“东方从属于西方”是其基本架构。在后来的论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注意到了美国从东向西对太平洋西岸即亚洲东部的影响,包括对中国的影响,也注意到了俄国从欧洲到亚洲的扩张,包括对中国领土的侵吞,还注意到了作为亚洲近邻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但这些情况都很难纳入他们的“东-西”架构。为了更加确切地厘定中国的全球方位,有必要将上述架构升级改造为立足于中国的“东(南)-西(北)-中”架构,它以“东-西-中”向度为主,兼顾“南-北-中”向度,东(南)指从海路而来的欧、美、日等国,西(北)主要指从陆路而来的俄国,它们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全球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马克思 恩格斯 全球方位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在“存在学”与“实践学”之间
20
作者 郝亿春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共8页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判定出于其独特的存在学视域,具体而言即形而上学之"本质"与"实存"的二重性运作机制。就其"实事"而言,马克思哲学更应从实践学路向而非存在学路向得以衡定。马克思对...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判定出于其独特的存在学视域,具体而言即形而上学之"本质"与"实存"的二重性运作机制。就其"实事"而言,马克思哲学更应从实践学路向而非存在学路向得以衡定。马克思对发端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进行了根本改造:以生产劳动替换了伦常-政治而成为核心实践。恰恰是这种替换,被施特劳斯诟病为虚无主义之征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亚里士多德 海德格尔 施特劳斯 虚无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