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共识 被引量:55
1
作者 燕铁斌 +8 位作者 陈文华 冯珍 赵正全 刘惠林 李奎成 王于领 闫彦宁 单春雷 武继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95-1097,共3页
现代康复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初期由于缺乏专业康复治疗人员,医生、护士均参与康复治疗。2001年,教育部正式确定在高等学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从而开启了中国康复治疗师的学历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国高等学校中有... 现代康复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初期由于缺乏专业康复治疗人员,医生、护士均参与康复治疗。2001年,教育部正式确定在高等学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从而开启了中国康复治疗师的学历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国高等学校中有近两百所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专科教育,近百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本科学历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师 规范化培训 中国 专家 现代康复医学 康复治疗专业 高等学校 康复治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上) 被引量:146
2
作者 倪莹莹 王首红 +21 位作者 宋为群 李百强 陈建良 冯珍 郭兰 何志捷 黄怀 姜丽 寇秋野 刘宏亮 刘惠宇 陆晓 邱炳辉 石广志 万春晓 王于领 卫小梅 吴军发 许媛 杨翃 曾嵘 周君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4,共8页
随着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重症康复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如何界定重症康复的内涵、其工作模式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在此背景下,我们启动了中国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的编写。旨在明确基本思路,为规范神经重症康复医疗行为... 随着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重症康复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如何界定重症康复的内涵、其工作模式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在此背景下,我们启动了中国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的编写。旨在明确基本思路,为规范神经重症康复医疗行为提供参照。本共识由国内康复、重症等领域资深专家共同讨论,以循证医学研究为证据;历时10个月,经过多次分组座谈讨论和互审修改,最终完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 康复 专家 中国 抢救成功率 工作模式 医疗行为 医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中) 被引量:121
3
作者 倪莹莹 王首红 +21 位作者 宋为群 李百强 陈建良 冯珍 郭兰 何志捷 黄怀 姜丽 寇秋野 刘宏亮 刘惠宇 陆晓 邱炳辉 石广志 万春晓 王于领 卫小梅 吴军发 许媛 杨栩 曾嵘 周君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0-136,共7页
第三部分影响神经重症康复的临床常见问题及处理原则 1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患者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刺激的觉醒感知能力不同程度降低或丧失。意识障碍根据觉醒障碍程度分为:嗜睡(somnolence)、... 第三部分影响神经重症康复的临床常见问题及处理原则 1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患者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刺激的觉醒感知能力不同程度降低或丧失。意识障碍根据觉醒障碍程度分为:嗜睡(somnolence)、昏睡(stupor)、昏迷(coma),根据意识内容障碍分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 康复 专家 中国 意识障碍 觉醒障碍 感知能力 环境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董军涛 林阳阳 +4 位作者 燕铁斌 梁慧英 吕晓 何晓阔 眭明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16-722,共7页
目的:观察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300g;用10%水合氯醛(300mg/kg)行腹腔注射麻醉,采用双侧颈总动脉... 目的:观察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300g;用10%水合氯醛(300mg/kg)行腹腔注射麻醉,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在跑轮中适应3天(剔除运动量不能达到每天270m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每组各8只。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接扎,术后大鼠置于笼中自由活动;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作VD模型,术后大鼠置于笼中自由活动;自主运动组:造模1周后大鼠在跑轮(直径31.8cm,宽度10cm,旋转阻力约相当于100g物体的重力)上自由运动,用传感器记录跑过的圈数,每天270圈;强迫运动组:造模1周后大鼠在电动跑轮(直径31.8cm,长度40cm,转速9r/min)上运动,每天治疗30min;功能性电刺激组:造模1周后开始治疗,诱导大鼠前肢产生以9m/min行走时的动作,每天治疗30min。以上五组于治疗14d后,采用新奇事物识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取大鼠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上述各组SYN、SYP、PSD-95及MAP-2、TAU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微管结合蛋白的变化。结果:(1)新奇事物识别实验:训练阶段各组大鼠对两个相同物体的探寻指数无显著性差异,24h后进行测试,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新奇事物认知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自主运动组新奇事物认知指数与强迫运动组、功能性电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功能性电刺激组与强迫运动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海马区SYN、SYP、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水平: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SYN、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功能性电刺激组、自主运动组和强迫运动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上述5组SYP蛋白表达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均可促进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其可能机制为运动训练促进海马区SYN、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改善海马区突触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自主运动 强迫运动 功能性电刺激 突触可塑性 学习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视听觉训练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足底压力分布 被引量:13
5
作者 栾烁 高宏宇 +3 位作者 朱晓霞 王伟铭 毛玉瑢 陈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50-955,共6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特点及综合视听觉训练对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25例(Hoehn and Yahr分级1.5-3级),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2±11)岁。每位受试者在综合视听觉训练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特点及综合视听觉训练对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25例(Hoehn and Yahr分级1.5-3级),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2±11)岁。每位受试者在综合视听觉训练前、训练1周后、训练3月后分别进行静态和动态足底压力的测定,统计分析其特点及训练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双侧静态足底压力训练前排序为:8区>7区>4区>5区>3区>6区>1区>2区,训练1周后及3月后变化为:8区>7区>4区>5区>6区>3区>1区>2区,且症状较重侧拇趾部及第5中足骨部压力显著下降,身体重心向后调整,症状较重侧足中心漂移范围显著减小(P<0.05);动态足底压力测定中,训练前症状较重侧足跟着地期占支撑期0.3%,训练1周后及3月后分别上升为2.2%和5.8%,即患者步行状态下重心后移,足跟着地期在整个步行周期中所占比例显著提高(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特点为重心前移且两侧漂移范围大,行走时足跟着地不明显。综合视听觉训练可改善患者静态及动态足底压力分布,使重心稳定且后移,强化了步行中足跟落地,对于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足底压力 步态分析 检测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业治疗科不同学历背景实习生个人特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娴 邹智 +5 位作者 杨雯 朱经镇 冯蓓蓓 朱小霞 林阳阳 王于领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54-1357,共4页
作业治疗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个体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参与有意义的作业活动。作业活动不是自发的,而是由主体心理成分参与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作业治疗师的“治疗性应用自己(therapeutic use of self)”的能力调动患者主动性的重要环节[1]。
关键词 作业治疗 个人特质 作业活动 主体心理 学历背景 生命周期 实习生 核心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对微创二尖瓣术后患者静态肺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亚飞 郭兰 +4 位作者 张晓慎 张国林 刘智 王于领 梁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5-410,425,共7页
目的:探究房颤对微创二尖瓣术后患者的静态肺功能及运动耐量水平的影响。方法:微创二尖瓣术后患者30例,按有无房颤分为两组,各15例,两组间基本情况保持均衡。所有患者在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进行静态肺功能及症状限制的极量... 目的:探究房颤对微创二尖瓣术后患者的静态肺功能及运动耐量水平的影响。方法:微创二尖瓣术后患者30例,按有无房颤分为两组,各15例,两组间基本情况保持均衡。所有患者在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进行静态肺功能及症状限制的极量心肺运动测试。肺功能由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两者实测值分别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及1秒率表示;运动耐量用峰值时公斤摄氧量(peak VO2/kg),表示,通气效率用无氧阈时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AT)表示。结果:房颤组表现为轻度限制性肺通气障碍,而窦律组平均肺通气功能正常;房颤组运动耐量水平显著低于窦律组,两组peak VO2/kg分别为17.34±2.82 ml·kg-1·min-1、20.35±4.13 ml·kg-1·min-(1P=0.03);两组间VE/VCO2@AT也有显著性差异(34.48±4.16 vs 29.80±4.51,P<0.01)。结论:二尖瓣术后合并房颤的患者,其肺容积及运动耐量明显低于窦律的患者,运动耐量下降的主要机制为心排血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手术 运动耐量 肺功能 房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