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慢性肾脏病患者体内血清白蛋白水平对冠脉钙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麦培彪 黄晟文 +2 位作者 张坤 伍卫 罗年桑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8-275,共8页
【目的】探讨早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脉钙化(CAC)的相关性,以及对CAC发生及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筛选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早期CKD患者391例,收集一般... 【目的】探讨早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脉钙化(CAC)的相关性,以及对CAC发生及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筛选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早期CKD患者391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学检查结果、冠脉CTA检查结果。根据冠脉钙化积分(CACS)将患者分为非冠脉钙化组(CACS=0分)184例,冠脉钙化组(CACS>0分)207例;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三组,即白蛋白<35 g/L组(30例)、35 g/L≤白蛋白<40 g/L组(198例)、白蛋白≥40 g/L组(163例)。首先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血清白蛋白对早期CKD患者CAC的影响,其次对不同CAC程度患者中进行组内差异性分析、组间多重比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冠脉钙化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冠脉钙化组(P<0.05)。在早期CKD患者中血清白蛋白水平与CACS呈负相关(P<0.01),即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CAC程度越严重。【结论】在早期CKD患者中,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CAC发生率越高。并且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是CAC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钙化 血清白蛋白 肾小球滤过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0/1D-3D耦合模型的PCI术后患者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的血流动力学响应研究
2
作者 王志博 许璇昊 +2 位作者 张琦 伍贵富 田帅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1-71,共1页
目的增强体外反搏(EECP)促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但其具体的生物力学作用尚不清楚。为了揭示EECP治疗机制,同时进一步探索支架的几何特征与患者生理特征对血流动力学环境的影响,研究了EECP治疗过程中在植入支架的冠状动脉的... 目的增强体外反搏(EECP)促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但其具体的生物力学作用尚不清楚。为了揭示EECP治疗机制,同时进一步探索支架的几何特征与患者生理特征对血流动力学环境的影响,研究了EECP治疗过程中在植入支架的冠状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通过此0D-1D模型使用多处冠脉的实时的血流速度,获得更精确的冠状动脉流量。然后,将流量作为真实形状的冠脉的3D模型的边界条件,通过仿真计算各种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而为了了解血流动力学环境对包括支架的几何特征(即支架长度、直径和曲率)以及患者人口统计数据(如身高、年龄、体重)的响应规律,在理想模型的基础上,亦建立了多维0/1D-3D耦合模型。结果在EECP的影响下,时间平均壁面剪应力(TAWSS)、横向壁面剪应力(Trans WSS)呈上升趋势,而相对滞留时间(RRT)呈下降趋势。最后,整合受试者的生理特征以及支架的几何特征,根据数值结果开发一种基于混沌多项式展开的替代模型,为快速临床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结论描绘了EECP治疗期间冠脉支架复杂环境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阐明了支撑其治疗效果的机制。这项工作增进了对EECP治疗对植入支架冠脉的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了解,努力弥合了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参数 增强型体外反搏 替代模型 壁面剪应力 临床决策 治疗机制 冠脉支架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噪声习服对豚鼠急性声损伤的听力保护作用及机理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媛媛 胡洪义 +6 位作者 陈伟 冀飞 李小玲 钟家滔 琚良艳 丁楚楚 陶源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8-563,共6页
目的研究噪声习服对豚鼠急性声损伤下的听力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理。方法40只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测定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习服噪声组(Sound conditioning,SC),噪声暴露组... 目的研究噪声习服对豚鼠急性声损伤下的听力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理。方法40只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测定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习服噪声组(Sound conditioning,SC),噪声暴露组(Noise exposure,NE),习服噪声后噪声暴露组(SC+NE)。分别于噪声暴露前24小时及暴露后即刻(1-3小时内)完成右耳ABR测试;之后处死动物取耳蜗,5只豚鼠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豚鼠内外毛细胞、突触变化;另5只豚鼠耳蜗检测组织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结果1 ABR阈值:SC+NE各频率(click、Tb 4k、8k、16k、24k、32k Hz)的ABR阈值均小于N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突触前膜计数(按顶、第3、第2、底回CtBP2计数):Control,SC,NE,SC+NE单个内毛细胞CtBP2计数(/IHC,x±s)。顶回分别为11.80±0.59,11.29±0.29,8.87±0.30C,10.93±0.65;第3回分别为12.27±0.35,11.39±0.55,9.69±0.42,11.03±0.38;第2回分别为13.67±0.43,11.85±0.51,7.03±0.30,12.46±0.56;底回分别为21.39±1.35,14.18±0.40,7.47±0.67,12.68±1.32。Control每回的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数目均多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E每回单个内毛细胞的突触前膜数量均少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顶回及第3回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计数与SC+NE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第2回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计数,SC少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底回单个内毛细胞突触前膜计数,SC多于SC+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MDA含量与SOD活力:NE的MDA含量最高,SOD活力最低,SC+NE与NE相比,MDA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力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噪声习服对豚鼠急性声损伤有听力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减少对突触的损害及恢复组织氧化与抗氧化的平衡而发挥听力保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习服 急性声损伤 突触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在房颤患者长期抗凝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被引量:6
4
作者 郭攸胜 张焕基 +3 位作者 李小玲 潘荣全 陈文浩 程开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3277-3279,共3页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国内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长期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住院的11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达比加群酯组58例,给予达比加群酯胶囊110 mgbid抗凝治疗;一组为华法林组54例,根据INR目标值2.0~3.0,个体...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国内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长期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住院的11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达比加群酯组58例,给予达比加群酯胶囊110 mgbid抗凝治疗;一组为华法林组54例,根据INR目标值2.0~3.0,个体化给予华法林片抗凝治疗。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年时间,观察两组的出血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及全因死亡率情况,比较两组之间的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华法林组发生出血事件5例(8.8%),达比加群酯组2例(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华法林组未发生血栓血栓事件,达比加群酯组发生1例(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华法林组全因死亡7例(12.3%),达比加群酯组3例(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长期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酯 华法林 房颤 抗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