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轮廓配准法在MRI评估健康成年人左心室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中的价值
1
作者 周旭辉 郑梅 +1 位作者 谢秋霞 林玲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0-137,共8页
【目的】探讨轮廓配准法在MRI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技术评估健康成年人左心室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ECV)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6名健康志愿者(男16名,女10名),进行心脏MRI检查。采用改良的Look-Locker反转恢复(MOLLI)序列... 【目的】探讨轮廓配准法在MRI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技术评估健康成年人左心室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ECV)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6名健康志愿者(男16名,女10名),进行心脏MRI检查。采用改良的Look-Locker反转恢复(MOLLI)序列采集心底部、心室中部和心尖部三个短轴位对比增强前后的图像。利用后处理软件通过常规法和配准法分别生成心肌ECV图并比较图像质量。将每个短轴位层面的图像分为形变组和对照组,比较各层面及各组的常规ECV值和配准ECV值。【结果】16位志愿者(61.5%)的T1 mapping图像出现左心室形变。左心室3个短轴位配准ECV图像质量均比常规ECV图高。左心室总体、心室中部和心尖部的常规ECV值[(26.81±2.78)%、(25.38±3.05)%、(28.66±4.10)%]与配准ECV值[(25.75±2.42)%、(24.30±2.45)%、(27.22±3.38)%]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16、0.010)。三个形变组配准ECV值均低于常规ECV值(P值分别为0.038、0.012、0.016)且标准差较小。心尖部ECV值高于其他层面以及总体ECV值(常规:F=4.799,P=0.004;配准:F=4.822,P=0.003)且标准差较大。【结论】T1 mapping图像出现左心室形变时轮廓配准技术可改善ECV图像质量,提高ECV值定量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 细胞外容积分数 轮廓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方向和多方向FSD准备的三维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足动脉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均雄 戚玉龙 +2 位作者 冯飞 刘阳 张娜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9期685-689,共5页
目的使用基于流动敏感散相(flow-sensitive dephasing,FSD)准备的稳态自由进动(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SSFP)序列对足动脉进行三维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on-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NCE-MRA),比较分... 目的使用基于流动敏感散相(flow-sensitive dephasing,FSD)准备的稳态自由进动(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SSFP)序列对足动脉进行三维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on-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NCE-MRA),比较分别在单方向和多方向施加FSD准备模块的图像质量。材料与方法共32名健康志愿者和3例糖尿病患者参与了本项前瞻性研究。在1.5 T磁共振扫描仪上使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ECG)触发的SSFP序列对足动脉实施NCE-MRA,在单方向施加FSD模块和两个方向同时施加FSD模块进行了两次扫描。分别从三个主要动脉节段(足背动脉、足底外侧动脉和足弓动脉)的可诊断节段数、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与周围肌肉之间的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血管锐利度和图像质量对这两次扫描进行了评估和比较。结果仅在读出方向上施加FSD模块以及在读出和选层编码两个方向上都施加FSD模块进行的两次SSFP扫描获得的NCE-MRA图像在可诊断动脉节段数、SNR、CNR和血管锐利度这几个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仅在单方向施加FSD模块采集的NCE-MRA图像质量评分(3.61±0.54)高于在两个方向都施加FSD模块采集的图像质量评分(3.55±0.61)。但是,仅在单方向施加FSD模块采集的NCE-MRA图像中,有些足弓动脉未能完全显示,而在两个方向都施加FSD模块采集的图像中,这些足弓动脉能被很好地勾画。结论基于多方向FSD准备的NCE-MRA成像比基于单方向FSD准备的NCE-MRA能更好地显示足动脉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糖尿病并发症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发于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肺动脉鞘血肿的CT表现及预后 被引量:2
3
作者 谢秋霞 王霁朏 +1 位作者 覃浩玲 周旭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鞘血肿(HPS)在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AD)中的检出率及其CT表现,评估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188例经CT诊断为急性Stanford A型AD的患者,分析CT图像并记录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合... 【目的】探讨肺动脉鞘血肿(HPS)在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AD)中的检出率及其CT表现,评估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188例经CT诊断为急性Stanford A型AD的患者,分析CT图像并记录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合并HPS,检出率为9.6%。累及右侧肺动脉9例,累及左侧肺动脉2例,双侧受累7例;9例血肿(50%)进入肺内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鞘(Ⅱ型),其中7例伴周围片状实变/磨玻璃影。首诊CT后30 d内11例患者(61.1%)死亡,其中7例(63.6%)为Ⅱ型HPS,未发现病变延伸与死亡率有关联(P=0.335);腹部分支血管受累在死亡组中7例(63.6%),存活组中0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急性Stan-ford-A型AD合并HPS不少见,腹部分支血管受累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鞘血肿 主动脉夹层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闭塞伴肺梗死的CT征象 被引量:2
4
作者 冯晓荣 谢秋霞 +1 位作者 高樱 周旭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55-960,共6页
【目的】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并发肺静脉闭塞所致肺梗死患者的CT征象,提高临床医师和影像学医师对该并发症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并发肺静脉闭塞导致肺梗死的2例心房颤动患者的胸部CT表现,并对其诊断机制进... 【目的】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并发肺静脉闭塞所致肺梗死患者的CT征象,提高临床医师和影像学医师对该并发症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并发肺静脉闭塞导致肺梗死的2例心房颤动患者的胸部CT表现,并对其诊断机制进行探讨。【结果】2例患者均因心房颤动曾行射频消融术治疗。例1术后1周起出现非特异性呼吸系统临床症状,术后第6周胸部CT检查显示肺内多个片状实变影散在分布于肺内,边界模糊,实变影周边见小叶间静脉增粗,符合静脉性肺梗死急性出血期改变。例2术后3年出现非特异性呼吸系统临床症状,多次胸部CT检查显示左上肺叶内多个结节状、片状密影呈此消彼长改变,伴小叶间隔增厚,左肺上叶脏层胸膜明显增厚,符合静脉性肺梗死慢性期改变,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并发肺静脉闭塞导致的急性和慢性静脉性肺梗死的胸部CT征象不同,熟悉其基本表现和相关病理基础有助于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肺静脉闭塞 肺梗死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