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耳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宇静 李斌 +1 位作者 罗柏宁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428-434,共7页
研究背景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是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因其进展过程缓慢、病变位置深、术前难以明确诊断而易延误病情,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重点探讨原发于颅内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的病... 研究背景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是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因其进展过程缓慢、病变位置深、术前难以明确诊断而易延误病情,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重点探讨原发于颅内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的重视程度。方法回顾1例原发于右侧脑桥小脑角的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特殊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男性患者,32岁。近20年来进行性右耳听力下降并头痛。CT检查可见右侧岩骨乳突部膨胀性生长的溶骨性病灶;MRI显示肿物约4.20cm×3.30cm×2.00cm大小,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灶不均匀强化。肿物破坏右侧岩骨并侵入乳突,累及邻近硬脑膜,但未突破硬脑膜侵犯脑实质。术中可见肿瘤位于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侵袭破坏岩骨并累及硬脑膜,但第四脑室侧孔未受累。肿瘤由乳头状、囊状或腺样结构组成,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骨质;单层扁平和立方上皮细胞覆盖,乳头间质为较丰富的血管轴心和少量浸润的炎性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胞质空亮或嗜酸性,胞核呈不规则圆形,未见核分裂象,腺腔内还可见嗜酸性胶样物质,类似甲状腺滤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灶性表达癌胚抗原,但不表达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Ki-67抗原标记指数<1%。特殊染色腺腔内嗜酸性胶样物质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结论内淋巴囊肿瘤为临床罕见低度恶性腺癌,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上皮细胞,尽管其组织形态表现温和、生长缓慢,但可侵袭破坏周围组织。诊断颅底乳头状病变时应提高警惕,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结构的颅内肿瘤相鉴别。研究背景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是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因其进展过程缓慢、病变位置深、术前难以明确诊断而易延误病情,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重点探讨原发于颅内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的重视程度。方法回顾1例原发于右侧脑桥小脑角的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特殊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男性患者,32岁。近20年来进行性右耳听力下降并头痛。CT检查可见右侧岩骨乳突部膨胀性生长的溶骨性病灶;MRI显示肿物约4.20cm×3.30cm×2.00cm大小,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灶不均匀强化。肿物破坏右侧岩骨并侵入乳突,累及邻近硬脑膜,但未突破硬脑膜侵犯脑实质。术中可见肿瘤位于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侵袭破坏岩骨并累及硬脑膜,但第四脑室侧孔未受累。肿瘤由乳头状、囊状或腺样结构组成,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骨质;单层扁平和立方上皮细胞覆盖,乳头间质为较丰富的血管轴心和少量浸润的炎性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胞质空亮或嗜酸性,胞核呈不规则圆形,未见核分裂象,腺腔内还可见嗜酸性胶样物质,类似甲状腺滤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灶性表达癌胚抗原,但不表达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Ki-67抗原标记指数<1%。特殊染色腺腔内嗜酸性胶样物质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结论内淋巴囊肿瘤为临床罕见低度恶性腺癌,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上皮细胞,尽管其组织形态表现温和、生长缓慢,但可侵袭破坏周围组织。诊断颅底乳头状病变时应提高警惕,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结构的颅内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淋巴囊 腺癌 乳头状 内耳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外周血中性/淋巴细胞比值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李坚 潘海燕 +4 位作者 蔡潮农 关晓东 李培平 谢玉妍 张百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4-397,共4页
【目的】评价肝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82例肝癌行肝部分切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NLR大小分为低NLR组(NLR<5)和高NLR... 【目的】评价肝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82例肝癌行肝部分切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NLR大小分为低NLR组(NLR<5)和高NLR组(NLR≥5),Log rank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无瘤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导入Cox回归模型进行风险分析。【结果】所有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4%、66.5%、57.2%,其中高NLR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51.9%、37.0%,低NLR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0%、69.7%、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4%、59.1%、49.7%,其中高NLR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0%、40.0%、26.7%,低1、3、5年NLR组生存率分别为89.1%、63.7%、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FP≥400μg/L、肿瘤最大径>5 cm、肿瘤数目>3个、NLR≥5、血管侵犯及切缘阳性是影响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癌无瘤生存及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术前NLR≥5、肿瘤数目>3个以及最大肿瘤直径>5 cm及切缘阳性是肝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术前高NLR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单独危险因素,对肝癌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无瘤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对大鼠肝脏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坚 关晓东 +3 位作者 刘琦 谢玉妍 蔡潮农 张百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8-512,共5页
【目的】在大鼠70%肝部分切除基础上建立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的模型,并研究大鼠肝脏再生情况。【方法】155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3组。实验组大鼠65只,利用右肾动脉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并行门腔分流及肝部分切除,肝切组大... 【目的】在大鼠70%肝部分切除基础上建立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的模型,并研究大鼠肝脏再生情况。【方法】155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3组。实验组大鼠65只,利用右肾动脉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并行门腔分流及肝部分切除,肝切组大鼠65只,仅进行肝部分切除,对照组大鼠25只,仅右肾切除。分别观察实验组及肝切组术后2、7、14及28d残肝再生比率变化,以及3组在术中0h、术后24、48、72h及7d各时相点残肝肝脏S期细胞比例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的肝细胞比例情况。【结果】术后2、7、14d两组肝脏再生比率相比,实验组较肝切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至术后28d,实验组及肝切组肝脏再生比率趋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相点实验组及肝切组残肝S期肝细胞比例及PCNA阳性表达肝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肝切组相比,术后24h残肝S期细胞比例及PCNA阳性细胞比例均已经开始升高,至术后48、72h及术后7d,实验组仍明显高于肝切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入肝门静脉动脉化重建入肝血流对大鼠肝细胞的增生及增殖有促进作用,是预防肝部分切除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动脉化 肝切除术 再生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蔡潮农 李坚 +5 位作者 李培平 关晓东 周文英 陈红涛 谢玉研 张百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6-480,共5页
【目的】探讨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125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A组(n=50),入肝门静脉完全动脉化+门腔分流;B组(n=50),仅行门腔完全分流;C组(n=25),门静脉阻断30 min+右肾切除。分别检测各组大... 【目的】探讨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125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A组(n=50),入肝门静脉完全动脉化+门腔分流;B组(n=50),仅行门腔完全分流;C组(n=25),门静脉阻断30 min+右肾切除。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术前、术后1、2、4及8周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及吲哚氰氯15 min潴留率(ICGR15)。【结果】术前各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及ICGR15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着时间推移,A组大鼠的ALT、TB、AST及ICGR15较B、C两组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AST:P<0.05,其他指标P<0.01),并于术后2周后,可达到稳态;而A组ALB术后较B、C两组明显升高,差异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并于术后4周可达到稳态。【结论】入肝门静脉动脉化重建入肝血流能明显促进肝硬化大鼠肝功能恢复,有助预防门腔分流术后肝功能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动脉化 肝硬化大鼠 肝功能 吲哚氰氯15分钟潴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杨禄坤 周少朋 +2 位作者 林宇静 肖笑雨 朱颖娴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1-765,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组),每组10例。Sham组仅分离肝门区;IR组用无损伤血管夹夹闭门静脉和肝...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组),每组10例。Sham组仅分离肝门区;IR组用无损伤血管夹夹闭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分支,阻断肝左、中叶血流,缺血40 min,再灌注6 h;IPC组先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然后操作同IR组。肝缺血再灌注6 h,断头处死大鼠,于下腔静脉抽取血样并取左肾和左肝。血样离心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含量。左肾一半制成匀浆,测定肾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另一半和左肝观察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和IPC组ALT、AST、BUN、Cr、MDA、TNF-α和IL-6含量升高,SOD含量降低(P<0.05),肾组织病理损伤明显;与IR组比较,IPC组ALT、AST、BUN、Cr、MDA、TNF-α和IL-6含量降低,SOD含量升高(P<0.05),肾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结论】缺血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肾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减少氧自由基的释放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处理 氧自由基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调控系统相关因子 Cyclin D1-CDK4-p21在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林宇静 郭瑞珍 王海青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23-927,共5页
目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失调是细胞增生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文中探讨细胞周期调控系统相关因子Cyclin D1-CDK4-p21在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遵义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病理科2005-2011年石蜡包埋标本,分为瘢痕... 目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失调是细胞增生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文中探讨细胞周期调控系统相关因子Cyclin D1-CDK4-p21在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遵义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病理科2005-2011年石蜡包埋标本,分为瘢痕癌组、病理性瘢痕组和正常皮肤组。应用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瘢痕癌、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Cyclin D1、CDK4、p21蛋白的表达。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yclin D1 mRNA、CDK4 mRNA、p21 mRNA在3组组织中的表达。对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平均光密度(表达强度)和阳性面积(表达水平)。结果 1Cyclin D1、CDK4、p21蛋白和Cyclin D1 mRNA、CDK4 mRNA、p21 mRNA在瘢痕癌癌组织呈强阳性表达,在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弱阳性表达,在正常皮肤表皮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瘢痕癌组CDK4蛋白表达强度(0.273±0.024)及表达水平(0.159±0.036)较正常皮肤组(0.194±0.013、0.053±0.086)、病理性瘢痕组(0.214±0.026、0.061±0.014)升高,瘢痕癌组CDK4 mRNA表达强度(0.281±0.033)、表达水平(0.207±0.039)较正常皮肤组(0.195±0.012、0.067±0.027)、病理性瘢痕组(0.235±0.021、0.080±0.03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瘢痕癌组Cyclin D1蛋白表达强度(0.262±0.023)、表达水平(0.141±0.036)较正常皮肤组(0.169±0.012、0.039±0.095)及病理性瘢痕组(0.176±0.039、0.065±0.013)高,瘢痕癌组Cyclin D1mRNA表达强度(0.264±0.031)、表达水平(0.201±0.041)较正常皮肤组(0.179±0.022、0.049±0.083)及病理性瘢痕组(0.193±0.021、0.068±0.035)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瘢痕癌组p21蛋白表达强度(0.148±0.031)、表达水平(0.275±0.032)较正常皮肤组(0.052±0.020、0.197±0.036)及病理性瘢痕组(0.062±0.021、0.214±0.032)高;瘢痕癌组p21 mRNA表达强度(0.227±0.059)较正常皮肤组(0.072±0.044、0.203±0.024)、病理性瘢痕组(0.075±0.041、0.223±0.021)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病理性瘢痕组与正常皮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在瘢痕癌组织中,Cyclin D1与CDK4、p21与CDK4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瘢痕癌的发生与Cyclin D1、CDK4的异常表达有关,Cyclin D1可能是通过与CDK4结合形成复合物,促进细胞周期G1/S期转化,导致细胞异常增生,瘢痕癌发生。瘢痕癌中Cyclin D1-CDK4复合物活性的抑制调控,可能是CKI家族的其他成员或者有CKI家族以外的其他抑制调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癌 细胞周期调控 CYCLIN D1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 P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异黄酮对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强 杜艺 +3 位作者 史艳玲 彭莉 林宇静 王晓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3期1973-1975,共3页
目的:观察葛根异黄酮对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显微外科制作Fisher-Lewis大鼠肾移植模型,受体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治疗组每日灌服葛根提取物混悬液(含异黄酮5mg/mL),给药体积为1.0mL/100g体重,对照... 目的:观察葛根异黄酮对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显微外科制作Fisher-Lewis大鼠肾移植模型,受体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治疗组每日灌服葛根提取物混悬液(含异黄酮5mg/mL),给药体积为1.0mL/100g体重,对照组同期给等量生理盐水,疗程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4、8和12周时采尾静脉血和收集24h尿量,测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和血胆固醇浓度;12周时收获大鼠移植肾,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治疗8周和12周时,治疗组大鼠的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量、血清肌酐和总胆固醇浓度均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12周时,治疗组大鼠移植肾组织的慢性损害病理积分显著降低,肾组织的TGF-β1表达显著下调(均P<0.05)。结论:葛根异黄酮对移植肾组织的功能和结构有保护作用,能延缓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慢性排斥反应 葛根异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rbB-2和细胞角蛋白在Paget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陆东庆 王晓鸿 +2 位作者 李振华 高兴华 易先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138-139,共2页
【目的】探讨癌基因蛋白 C-erbB-2和细胞角蛋白(CK)在 Paget 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乳房 Paget 病(MPD)12例,乳房外 Paget 病(EPD)5例、外阴鳞癌(SCC)8例及外阴皮炎对照皮损中 C-erbB-2及 CK(AE1/AE3)的表... 【目的】探讨癌基因蛋白 C-erbB-2和细胞角蛋白(CK)在 Paget 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乳房 Paget 病(MPD)12例,乳房外 Paget 病(EPD)5例、外阴鳞癌(SCC)8例及外阴皮炎对照皮损中 C-erbB-2及 CK(AE1/AE3)的表达。【结果】C-erbB-2只在 MPD 的 Paget 细胞上表达,而在 EPD、SCC 及对照组中均无表达;CK 在 MPD、EPD及 SCC 中表达的形式不同,MPD 和 EPD 只在 Paget 细胞膜上表达 CK,而 SCC 和皮炎对照组仅在 KC 胞浆内表达 CK。【结论】推测 MPD、EPD 可能来源于腺癌上皮,而不是来源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CK 结合 C-erbB-2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有可能成为鉴别 Paget 病等外阴良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GET病 外阴肿瘤 癌基因C-ERBB-2 细胞角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管灌注对兔肝射频消融术中胆道热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郭辉 林宇静 +4 位作者 蔡潮农 卢吴柱 冼建忠 刘夏磊 张百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9-464,共6页
【目的】探讨活体兔肝于射频消融(RFA)术中行顺行性胆管内冷盐水灌注冷却(ICSP)及逆行性ICSP对主胆管免受热损伤的保护作用差异性。【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顺行组动物于RFA术前开腹行外周胆管置管,并... 【目的】探讨活体兔肝于射频消融(RFA)术中行顺行性胆管内冷盐水灌注冷却(ICSP)及逆行性ICSP对主胆管免受热损伤的保护作用差异性。【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顺行组动物于RFA术前开腹行外周胆管置管,并于RFA术中经外周胆管置管行ICSP。逆行组动物于RFA术前开腹行胆总管置管,并于RFA术中经胆总管置管行ICSP。RFA术中射频针尖定位于距肝门部主胆管约0.5 cm处。RFA术后10周对实验兔行X线胆管造影观察胆道系统改变情况,并取兔肝脏大体标本对主胆管行病理分析,比较顺行组与逆行组间主胆管损伤程度的差异性。【结果】RFA术后10周胆道造影示逆行组胆道狭窄或扩张、胆汁瘘发生率高于顺行组(P<0.05),病理检查示逆行组主胆管损伤程度较为严重(P<0.01)。【结论】相比于传统方式行逆行性ICSP,于RFA术中行顺行性ICSP对主胆管能起到更稳定的冷却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胆道损伤 胆道内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通路在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TLR4介导的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19
10
作者 徐晓嫦 朱晔 +6 位作者 张慧涛 陈萍祯 郑晶 贾宁 林宇静 李玲玲 张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5-491,共7页
目的:探讨Notch通路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Toll样受体4(TLR4)介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I组)和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干预组(DAPT组)。分别于再灌注6 h、12 h、24 h... 目的:探讨Notch通路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Toll样受体4(TLR4)介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I组)和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干预组(DAPT组)。分别于再灌注6 h、12 h、24 h、48 h、72 h时点观察各组肾脏病理改变,检测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水平,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肾脏Notch1、TLR4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IRI组,呈现不同程度的以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损伤为主的肾脏病理改变,BUN、Scr及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含量在各时点均显著高于sham组(P<0.05),而在DAPT干预组,在各时点肾脏病理损伤明显减轻,BUN、Scr和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IRI组(P<0.05)。Notch1、TLR4和NF-κB p65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中,在sham组仅有微量表达,在IRI组则有高表达,在各时点表达与sham组相比均显著增强(P<0.05),而在DAPT组,各因子的表达水平在各时点均较IRI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大鼠肾脏IRI出现显著的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血清炎性因子TNF-α和IL-6水平升高,Notch1、TLR4及NF-κB p65在肾组织中表达增强;而DAPT可通过抑制Notch1活化和TLR4/NF-κB通路,抑制TLR4所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NOTCH通路 TOLL样受体4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7在狼疮性肾炎小鼠中的表达及抗白细胞介素17抗体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靓 张慧涛 +6 位作者 郑晶 贾宁 林琳 林宇静 李玲玲 周文英 张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3-346,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狼疮性肾炎(LN)小鼠中的表达及抗IL-17抗体的干预作用。方法:11周龄的雌性MRL/lpr小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干预组,另有同龄雌性昆明小鼠18只为对照组。干预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抗小鼠IL-17多克隆抗体2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狼疮性肾炎(LN)小鼠中的表达及抗IL-17抗体的干预作用。方法:11周龄的雌性MRL/lpr小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干预组,另有同龄雌性昆明小鼠18只为对照组。干预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抗小鼠IL-17多克隆抗体20μg,每2周1次,至实验观察点结束。各组分别于第1次给药后的24 h、14 d及28 d处死6只小鼠。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17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MRL/lpr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弥漫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及空泡变性,灶状萎缩,肾间质淋巴及单核细胞浸润伴纤维化;而干预组肾脏病理改变较实验组为轻。MRL/lpr小鼠的血清IL-17含量在实验组各时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干预组各时点均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IL-17在实验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在各时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干预组,IL-17在各时点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IL-17在MRL/lpr小鼠血清与肾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而抗IL-17抗体可通过抑制IL-17的表达而抑制LN的炎症免疫反应,减轻肾脏病理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白细胞介素17 抗白细胞介素17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7N9禽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及其感染人气道黏膜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郭妍蓉 谈思怡 +7 位作者 林宇静 刘曦 郑晓滨 乔永康 Tan Kai Sen 王德云 张评浒 严彦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的禽流感,2013年2月底在我国长三角地区率先暴发感染人的疫情。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由于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只在偶然的情况下可以感染人,且目前尚...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的禽流感,2013年2月底在我国长三角地区率先暴发感染人的疫情。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由于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只在偶然的情况下可以感染人,且目前尚未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然而,H7N9禽流感已成为一种持续的公共卫生威胁,截至目前,中国已暴发了6次H7N9禽流感疫情,向WHO报告的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已有1567例,其中615例死亡。在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的过程中,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首当其冲,在病毒传播和感染过程中起关键作用。H7N9禽流感病毒如何跨越种属屏障造成人的感染,以及禽流感病毒感染宿主而导致的黏膜损伤诱发的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是该综述探讨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7N9禽流感病毒 跨种间传播 气道上皮细胞 免疫应答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随境 赖杰怡 +3 位作者 张丽红 李孜孜 张新科 陈杰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6-755,共10页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4(USP44)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USP44蛋白在161例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后价值。【结果】在161例HCC患...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4(USP44)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USP44蛋白在161例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后价值。【结果】在161例HCC患者中,98例(60.9%)高表达USP44蛋白,Pearson's卡方检验结果显示USP44在HCC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χ^(2)=14.44,P<0.001)、肿瘤单灶及多灶性(χ2=8.04,P=0.005)显著相关;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低表达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59.6个月,显著低于高表达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185.0个月(Log-rankχ^(2)=20.77,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揭示USP44是HCC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USP44蛋白高表达的HCC患者具有良好的生存期,检测其蛋白表达可作为筛选预后良好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44 肝细胞癌 免疫组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卫蛋白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14
作者 陈萍祯 朱晔 +6 位作者 张慧涛 徐晓嫦 郑晶 贾宁 林宇静 李玲玲 张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17-1322,共6页
目的:探讨钙卫蛋白(CALP)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中的表达及其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IRI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25只。各组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6 h、12h、24 h、48 h和72 h观察肾脏病理改变,检测大... 目的:探讨钙卫蛋白(CALP)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中的表达及其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IRI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25只。各组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6 h、12h、24 h、48 h和72 h观察肾脏病理改变,检测大鼠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SCr)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CAL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肾脏CALP、Toll样受体4(TLR4)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IRI组大鼠肾脏呈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损伤,伴炎细胞浸润。血清BUN、SCr、CALP及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的含量在各时点均显著高于sham组(P<0.05)。CALP、TLR4和NF-κB p65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中,在IRI组呈高表达,在各时点各因子的表达与sham组相比均显著增强(P<0.05)。结论:肾脏IRI大鼠的血清CALP、TNF-α和IL-6水平升高,CALP、TLR4和NF-κB p65在肾组织中表达增强。CALP在大鼠肾脏IRI的炎症反应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钙卫蛋白 TOLL样受体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