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对大鼠肝脏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坚 关晓东 +3 位作者 刘琦 谢玉妍 蔡潮农 张百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8-512,共5页
【目的】在大鼠70%肝部分切除基础上建立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的模型,并研究大鼠肝脏再生情况。【方法】155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3组。实验组大鼠65只,利用右肾动脉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并行门腔分流及肝部分切除,肝切组大... 【目的】在大鼠70%肝部分切除基础上建立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的模型,并研究大鼠肝脏再生情况。【方法】155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3组。实验组大鼠65只,利用右肾动脉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并行门腔分流及肝部分切除,肝切组大鼠65只,仅进行肝部分切除,对照组大鼠25只,仅右肾切除。分别观察实验组及肝切组术后2、7、14及28d残肝再生比率变化,以及3组在术中0h、术后24、48、72h及7d各时相点残肝肝脏S期细胞比例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的肝细胞比例情况。【结果】术后2、7、14d两组肝脏再生比率相比,实验组较肝切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至术后28d,实验组及肝切组肝脏再生比率趋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相点实验组及肝切组残肝S期肝细胞比例及PCNA阳性表达肝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肝切组相比,术后24h残肝S期细胞比例及PCNA阳性细胞比例均已经开始升高,至术后48、72h及术后7d,实验组仍明显高于肝切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入肝门静脉动脉化重建入肝血流对大鼠肝细胞的增生及增殖有促进作用,是预防肝部分切除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动脉化 肝切除术 再生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蔡潮农 李坚 +5 位作者 李培平 关晓东 周文英 陈红涛 谢玉研 张百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6-480,共5页
【目的】探讨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125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A组(n=50),入肝门静脉完全动脉化+门腔分流;B组(n=50),仅行门腔完全分流;C组(n=25),门静脉阻断30 min+右肾切除。分别检测各组大... 【目的】探讨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125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A组(n=50),入肝门静脉完全动脉化+门腔分流;B组(n=50),仅行门腔完全分流;C组(n=25),门静脉阻断30 min+右肾切除。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术前、术后1、2、4及8周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及吲哚氰氯15 min潴留率(ICGR15)。【结果】术前各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及ICGR15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着时间推移,A组大鼠的ALT、TB、AST及ICGR15较B、C两组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AST:P<0.05,其他指标P<0.01),并于术后2周后,可达到稳态;而A组ALB术后较B、C两组明显升高,差异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并于术后4周可达到稳态。【结论】入肝门静脉动脉化重建入肝血流能明显促进肝硬化大鼠肝功能恢复,有助预防门腔分流术后肝功能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动脉化 肝硬化大鼠 肝功能 吲哚氰氯15分钟潴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患者合并多原发癌肝外肿瘤发病部位及诊断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李一杰 曾庆安 元云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9-433,共5页
【目的】尝试描述华南地区多原发癌合并肝癌患者的诊断时间间隔及好发部位,以帮助诊断策略的建立。【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肝癌伴肝外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时间间隔、肝外恶性肿瘤发病部位。【结果】18位患者肝癌先于肝外恶性肿瘤... 【目的】尝试描述华南地区多原发癌合并肝癌患者的诊断时间间隔及好发部位,以帮助诊断策略的建立。【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肝癌伴肝外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时间间隔、肝外恶性肿瘤发病部位。【结果】18位患者肝癌先于肝外恶性肿瘤而诊断(H-O组),剩下50位患者肝外恶性肿瘤先于肝癌(O-H组)。平均确诊首发癌及继发癌的时间间隔为3年(0~18.7年)。时间间隔在O-H组与H-O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50)。肝外恶性肿瘤包括鼻咽癌,结直肠癌,肺癌,皮肤癌,胃癌,食道癌,宫颈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口腔癌,膀胱癌,肾癌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最为常见部位为鼻咽、结直肠、肺,其中H-O组好发部位依次为肺、鼻咽部及胃,O-H组好发部位依次为鼻咽、结直肠及皮肤。【结论】加强术后定期复查,特别是在最初5年内;注意鼻咽、胃肠道等高发部位的筛查,对低发部位更重视临床细节的分析和新检查手段的应用,均有助于多原发癌合并肝癌患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原发性肿瘤 肝外 肝癌 部位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管灌注对兔肝射频消融术中胆道热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郭辉 林宇静 +4 位作者 蔡潮农 卢吴柱 冼建忠 刘夏磊 张百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9-464,共6页
【目的】探讨活体兔肝于射频消融(RFA)术中行顺行性胆管内冷盐水灌注冷却(ICSP)及逆行性ICSP对主胆管免受热损伤的保护作用差异性。【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顺行组动物于RFA术前开腹行外周胆管置管,并... 【目的】探讨活体兔肝于射频消融(RFA)术中行顺行性胆管内冷盐水灌注冷却(ICSP)及逆行性ICSP对主胆管免受热损伤的保护作用差异性。【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顺行组动物于RFA术前开腹行外周胆管置管,并于RFA术中经外周胆管置管行ICSP。逆行组动物于RFA术前开腹行胆总管置管,并于RFA术中经胆总管置管行ICSP。RFA术中射频针尖定位于距肝门部主胆管约0.5 cm处。RFA术后10周对实验兔行X线胆管造影观察胆道系统改变情况,并取兔肝脏大体标本对主胆管行病理分析,比较顺行组与逆行组间主胆管损伤程度的差异性。【结果】RFA术后10周胆道造影示逆行组胆道狭窄或扩张、胆汁瘘发生率高于顺行组(P<0.05),病理检查示逆行组主胆管损伤程度较为严重(P<0.01)。【结论】相比于传统方式行逆行性ICSP,于RFA术中行顺行性ICSP对主胆管能起到更稳定的冷却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胆道损伤 胆道内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