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六股自体腘绳肌肌腱胫骨双隧道重建膝前交叉韧带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卫平 黄建荣 +3 位作者 沈慧勇 宋斌 宋富强 宋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1404-1407,共4页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六股“人”字形自体胭绳肌肌腱经胫骨双隧道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手术方法的可靠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取自体股薄肌及半腱肌肌腱反折编织形成六股“人”字形移植物,采用关节镜下胫骨双...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六股“人”字形自体胭绳肌肌腱经胫骨双隧道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手术方法的可靠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取自体股薄肌及半腱肌肌腱反折编织形成六股“人”字形移植物,采用关节镜下胫骨双隧道、股骨单隧道及界面螺钉固定方法行ACL重建手术32例;同时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术17例,大部分切除术2例,修补术2例;软骨损伤病灶修整6例,内侧副韧带修补3例。其中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2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全部获随访者术后患膝关节活动度均正常,Lysholm评分由术前(62.0±4.5)分提高到(93.2±3.6)分(t=2.469,P〈0.01),KT-1000测定移动度为(1.3±0.4)mm;复查MRI显示胫骨骨隧道扩大2例,前内侧束髁间窝撞击4例。所有患者的X线平片未见明显关节间隙改变。结论关节镜下六股自体胭绳肌肌腱经胫骨双隧道、股骨单隧道及界面挤压螺钉固定方法重建ACL,其手术创伤少,并能最大限度恢复ACL的解剖重建,近期疗效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重建术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吕浩然 刘尚礼 +4 位作者 丁悦 黄东生 马若凡 胡宝山 叶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3-647,共5页
目的:建立腰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并进行CR和MRI观察。方法:选用新西兰兔20只,沿右腹直肌外缘做15cm长切口,钝性剥离腹膜至腰椎横突前外侧,咬除右侧L5、L6横突,显露上述节段椎间盘,斜形切开纤维环约1.5mm,未伤及髓核,然后逐层缝合。所... 目的:建立腰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并进行CR和MRI观察。方法:选用新西兰兔20只,沿右腹直肌外缘做15cm长切口,钝性剥离腹膜至腰椎横突前外侧,咬除右侧L5、L6横突,显露上述节段椎间盘,斜形切开纤维环约1.5mm,未伤及髓核,然后逐层缝合。所有动物在标准条件下饲养,分别于术后2、4、8、20、40周行腰椎计算机x线摄影术(CR)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以检测终板下骨及髓核的变化。结果:术后作为自体对照组的L1、2、L2、3椎间盘未见异常,而手术组L4、5、L5、6椎间盘则相继出现T2加权像低信号、腰椎不稳畸形,终板下骨质硬化,椎体边缘骨赘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后突和硬膜囊受压等改变。对手术节段及其邻近和完全正常节段椎间盘髓核信号值的定量分析显示,手术组椎间盘T2加权像信号值减低在术后4、8、20、40周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临近椎间盘L3、4、L6、7手术8周后与正常椎间盘对比有显著差异。CR扫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椎间盘终板下信号值减低与对照组相比4周后就开始有显著差异。结论:应用纤维环切开法可获得可靠的新西兰大白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可通过MRI及CR在早期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退变 椎间盘 新西兰大白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椎弓根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的作用 被引量:23
3
作者 黄东生 苏培强 +3 位作者 马若凡 李春海 彭焰 刘尚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6-189,共4页
目的 :测量C3~ 7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 ,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时按照轴线置入的必要性。方法 :8具颈椎标本 ,经螺旋CT(ElscintCTTwinFlash)在 1mm厚度断层扫描后 ,图像输入到计算机软件 (SiliconGraphicsO2工作站 ) ,测量C3~ 7椎弓根... 目的 :测量C3~ 7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 ,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时按照轴线置入的必要性。方法 :8具颈椎标本 ,经螺旋CT(ElscintCTTwinFlash)在 1mm厚度断层扫描后 ,图像输入到计算机软件 (SiliconGraphicsO2工作站 ) ,测量C3~ 7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 ,根据数据模拟出椎弓根的形态特点 ,分别计算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与用 3 .0mm螺钉情况下进行置钉的角度安全范围。结果 :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下置钉 ,C3~ 7在横断面的平均最大安全范围分别是 18.68°、2 0 .41°、2 2 .43°、2 2 .5 0°、2 7.5 5° ,在矢状面分别为2 7.5 5°、3 0 .3 1°、2 7.70°、2 9.0 3°、3 4.88° ,用直径 3 .0mm螺钉置入时 ,在横断面的平均最大安全范围是7.2 5°、8.5 8°、10 .98°、13 .0 9°、15 .49° ,在矢状面是 16.3 5°、18.69°、16.40°、18.2 6°、2 3 .13° ,这些数据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角度的最大安全范围小 ,有必要在置钉时做到真正的精确量化与精细操作 ,严格按照个体化的椎弓根轴线方向置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 内固定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β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9
4
作者 叶伟 马若凡 +4 位作者 苏培强 黄东生 刘尚礼 陈为坚 王新光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23-928,共6页
为研究汉族人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511T>C和+3954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81例腰椎间盘疾病患者和101例正常对照者中分别包含IL-1β基因-511T>C和+3954C>T位点的片段,... 为研究汉族人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511T>C和+3954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81例腰椎间盘疾病患者和101例正常对照者中分别包含IL-1β基因-511T>C和+3954C>T位点的片段,酶切法鉴定IL-1β基因-511T>C和+3954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比较两组中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的关系。同时,利用MRI检测两组腰椎间盘退变的情况,并分析其中小于45岁者IL-1β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疾病病例组及对照组中均存在IL-1β基因-511T>C和+3954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IL-1β基因-511T>C位点TT、TC和CC基因型,T、C基因型差别与腰椎间盘疾病有关(P<0.01),与腰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无关(P>0.05),但IL-1β基因+3954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及腰椎间盘疾病均无关(P>0.05)。表明在汉族人中,存在IL-1β基因-511T>C和+3954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但仅-511T>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Β 单核苷酸多态性 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用型脊髓打击器的研制与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9
5
作者 黄霖 唐勇 +6 位作者 杨睿 史玉朋 贺晓玉 叶记超 刘鹄 吴燕峰 沈慧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688-693,I0002,共7页
目的:研制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并评估其制作脊髓分级挫伤动物模型的稳定性。方法:依据重物坠落致伤原理,设计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将50只SD大鼠,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该打击器以质量为20g的打击棒在不同高度实施打击:... 目的:研制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并评估其制作脊髓分级挫伤动物模型的稳定性。方法:依据重物坠落致伤原理,设计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将50只SD大鼠,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该打击器以质量为20g的打击棒在不同高度实施打击:12.5mm组(A组,n=12),25mm组(B组,n=12),50mm组(C组,n=14),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打击(n=12),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1周至6周进行大鼠BBB运动评分,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术后1周和6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用Photoshop CS软件直方图命令处理连续切片中最大受损面积的图像,计算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对BBB评分与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进行相关分析。取4只国产家猪,应用该打击器以50g×150mm打击能量打击后制备胸髓半侧挫伤模型,于术前、术后第2天和第7天行改良Tarlov分级法评价猪后肢功能,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通用型脊髓打击器能够准确定点、定高打击制作动物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分级脊髓挫伤模型在各个时间点上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术后1周后肢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而C组至术后6周均无明显恢复,对照组无功能障碍。大鼠和猪脊髓组织学表现均为以打击震中为中心的离心纵向损伤。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在各损伤组组内齐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与BBB评分呈密切负相关关系(r=0.89807,P<0.001)。猪脊髓半侧挫伤后Tarlov分级法评价显示为中重度损伤。结论:研制的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可成功建立不同损伤程度、稳定性高的大鼠急性脊髓挫伤模型,并可用于建立猪脊髓挫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动物 疾病模型 致伤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CT测量对颈椎椎弓根形态个体化评价的意义 被引量:19
6
作者 苏培强 曾时兴 +2 位作者 刘尚礼 黄东生 彭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5-517,520,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CT测量对个体化椎弓根形态评价的意义。方法:20例颈椎标本(C3~C7),分别用CT测量及手工测量两种方法对椎弓根的形态进行评价,椎弓根形态的测量包括椎弓根长度、宽度、高度、投射角度、椎弓根轴...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CT测量对个体化椎弓根形态评价的意义。方法:20例颈椎标本(C3~C7),分别用CT测量及手工测量两种方法对椎弓根的形态进行评价,椎弓根形态的测量包括椎弓根长度、宽度、高度、投射角度、椎弓根轴线在关节凸上的投射点到关节凸外侧缘及上缘的距离,以及投射点是否投射到椎弓根在关节凸的投射面积之内。结果:C3~C7椎弓根全长、宽度、高度、内偏角度及头/尾偏角度分别为27.3~33.5mm、5.2~6.6mm、7.4-8.5mm、36.3°-49.7°及-12.7°~13.3°,椎弓根形态测量的两组数值无显著性差异,CT测量决定的进钉点均位于椎弓根在关节凸的投射面积之内。结论:颈椎椎弓根形态变异大,术前CT测量能提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所需的个体化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 内固定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和鉴定 被引量:8
7
作者 黄宗强 刘尚礼 +3 位作者 郑召民 沈慧勇 黄东生 崔力扬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51,共7页
[目的]采用Cre-LoxP同源重组系统构建并鉴定携带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uman insulin-likegrowth factor-1,hIGF-1)目的基因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为椎间盘退变的hIGF-1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PCR合成hIGF-1基因,用pMD18-T载体克隆hIG... [目的]采用Cre-LoxP同源重组系统构建并鉴定携带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uman insulin-likegrowth factor-1,hIGF-1)目的基因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为椎间盘退变的hIGF-1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PCR合成hIGF-1基因,用pMD18-T载体克隆hIGF-1目的基因,酶切、测序并进行NCBI BLAST相似性在线分析。将pMD18-T-hIGF-1和pDNR-1r质粒分别行EcoR Ⅰ和BamH Ⅰ双酶切,DNA连接酶连接双酶切产物,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合成中间载体pDNR-hIGF-1,酶切鉴定。Cre-loxP系统介导pDNR-hIGF-1和pInt.AV1.SpaT同源重组形成pInt.AV1.SpaT-hIGF-1重组表达质粒,行EcoR Ⅰ酶切鉴定。复苏293细胞,将pInt.AV1.SpaT-hIGF-1和pInt.B.B质粒在293细胞内进行同源重组成含hIGF-1基因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倒置显微镜观察293细胞病变样效(cytopathogenic effect,CPE);透射电镜观察293细胞中的病毒颗粒;提取细胞裂解液中病毒DNA,PCR鉴定hIGF-1目的基因的存在;Western blot检测hIGF-1蛋白表达。用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 50,TCID50)方法测定重组腺病毒的滴度。[结果]克隆的hIGF-1目的基因经NCBI BLAST相似性在线分析证实与Homo sapiens IGF-1(GI:19923111)完全相同。pInt.AV1.SpaT-hIGF-1酶切鉴定,出现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克隆 分子 细胞裂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对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叶伟 马若凡 +4 位作者 丁悦 黄东生 陈为坚 彭焰 刘尚礼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87-1189,共3页
目的探讨IL-6对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软骨终板细胞,通过甲苯胺兰染色等方法鉴定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IL-6,MTT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软骨终板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软骨终板细胞生长周期... 目的探讨IL-6对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软骨终板细胞,通过甲苯胺兰染色等方法鉴定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IL-6,MTT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软骨终板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软骨终板细胞生长周期的变化;RT-PCR检测蛋白聚糖、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10、50、100ng/mlIL-6对软骨终板细胞的增殖无影响,50ng/mlIL-6对软骨终板细胞细胞周期无影响,10、50ng/mlIL-6均对Aggrecan mRNA的表达无影响,仅50ng/ml浓度时IL-6可降低CollagenIIa mRNA的表达。结论较大剂量IL-6时可抑制软骨终板基质合成,从而促进椎间盘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 软骨终板细胞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腰痛 被引量:42
9
作者 胡有谷 李放 +3 位作者 张永刚 张伯勋 宋跃明 郑召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27-330,共4页
腰痛或下腰痛是脊柱疾患最常见且极其复杂的综合征,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目前将“椎间盘源性腰痛”作为一种独立的病症来诊断,它如何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症等进行鉴别?它的病理、组化改变及发病机理与上述疾病... 腰痛或下腰痛是脊柱疾患最常见且极其复杂的综合征,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目前将“椎间盘源性腰痛”作为一种独立的病症来诊断,它如何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症等进行鉴别?它的病理、组化改变及发病机理与上述疾病有何异同?它涵盖的内容是什么?我们特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对“何谓椎间盘源性腰痛?”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供同道们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脊柱疾病 影像学检查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被引量:28
10
作者 黄霖 马元琛 +3 位作者 唐勇 杨睿 程志安 沈慧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1168-1170,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73例。骨折和骨质疏松分别按Evans、Singh标准分类。失败的评价标准为复位不良,加压螺钉穿出股骨头,髋内翻&...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73例。骨折和骨质疏松分别按Evans、Singh标准分类。失败的评价标准为复位不良,加压螺钉穿出股骨头,髋内翻>100°,加压钉滑动加压超过20mm,螺钉松动或金属物断裂。结果:随访1个月~2年,共发生失败病例26例(15.0%),50~69岁5例,70~79岁13例,80岁以上8例;稳定骨折16例,不稳定骨折10例;骨质疏松Ⅰ级16例,Ⅱ级6例,Ⅲ级4例。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失败率随着年龄和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高,在70岁以上及重度骨质疏松患者中,不宜首选D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DHS) 内固定 失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透明质酸对人胚关节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黄建荣 刘尚礼 +4 位作者 宋卫东 李卫平 郑召民 沈慧勇 黄东生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19-422,426,共5页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 Ⅰ )和透明质酸 (HA)联合培养对人关节软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判断其稳定软骨细胞表型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人关节软骨细胞 ,从第 4代开始 ,用hIGF Ⅰ和HA联合培养 ,通过电镜观察、甲苯胺...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 Ⅰ )和透明质酸 (HA)联合培养对人关节软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判断其稳定软骨细胞表型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人关节软骨细胞 ,从第 4代开始 ,用hIGF Ⅰ和HA联合培养 ,通过电镜观察、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和aggrecan免疫组化及RT PCR判断联合培养第 8代软骨细胞表型的变化。自然传代的第 6代细胞为对照组。【结果】IGF Ⅰ和HA联合培养的第 8代细胞胞浆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分泌小泡 ;RT PCR显示Ⅱ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而Ⅰ型胶原mRNA表达阴性 ;甲苯胺蓝染色显示细胞浆内有大量的紫色异染颗粒 ;Ⅱ型胶原和aggrecan免疫组化见 80 %~ 92 %的细胞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 ,平均灰度分别为 85 92和 116 2 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说明处理组染色较对照组增强。【结论】IGF Ⅰ和HA联合培养的第 8代细胞仍能保持透明软骨细胞的表型 ,为体外获得高数量级别的有正常功能的人关节软骨细胞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透明质酸 人胚关节 软骨细胞表型 关节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配套器械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郑召民 刘尚礼 +4 位作者 郭家伟 邓方跃 李春海 马若凡 黄东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71-373,共3页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配套器械 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手术方法 器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行经皮后凸成形术——介绍一种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 被引量:22
13
作者 郑召民 邝冠明 李佛保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52-354,共3页
关键词 后凸成形术 微创脊柱外科 经皮 椎体 膨胀 成形器 SKY 成形系统 球囊扩张 以色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软骨终板细胞凋亡与Caspase-3和Fas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振雨 叶伟 +2 位作者 黄东生 丁悦 刘尚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3-556,共4页
目的:研究软骨终板细胞凋亡与Caspase-3和Fas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45℃热刺激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终板细胞10min以诱导软骨终板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软骨终板细胞在正常培养和热刺激45℃10min后0.5、1、3、5h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 目的:研究软骨终板细胞凋亡与Caspase-3和Fas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45℃热刺激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终板细胞10min以诱导软骨终板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软骨终板细胞在正常培养和热刺激45℃10min后0.5、1、3、5h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Caspase-3和Fas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凋亡程度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和未处理组相比,热刺激后软骨终板细胞凋亡明显,Caspase-3和Fas表达水平增高(P<0.01),Caspase-3表达与细胞凋亡程度一致。结论:热刺激可诱导软骨终板细胞凋亡;Caspase-3和Fas参与了软骨终板细胞的凋亡过程;Caspase-3是软骨终板细胞凋亡进程中的重要物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终板 软骨细胞 细胞凋亡 CASPASE-3 F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椎弓根螺钉瞄准器的研制与实验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东生 苏培强 +3 位作者 马若凡 李春海 彭焰 刘尚礼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使用瞄准器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8具颈椎标本,经CT平扫测量C3~C7各椎弓根轴线的内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X线双斜位片测量椎弓根轴线的头/尾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将标本分为两组,用2.8... 目的探讨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使用瞄准器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8具颈椎标本,经CT平扫测量C3~C7各椎弓根轴线的内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X线双斜位片测量椎弓根轴线的头/尾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将标本分为两组,用2.8mm×30mm的螺钉置入,第1组用手工按定位点及角度直接置入,第2组采用自行研制的可三维调节角度并可术中矫正的颈椎椎弓根螺钉瞄准器置入螺钉。结果第1组C3~C7共40枚螺钉,13枚螺钉位于椎弓根内,9枚穿破椎弓根,但未侵犯临近结构,18枚有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损伤;第2组C3~C7共40枚螺钉,36枚位于椎弓根内,4枚穿破椎弓根,但未侵犯临近结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过程中使用瞄准器有利于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可进入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 内固定 瞄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髋置换术中臼杯置放角度对关节屈伸活动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许杰 马若凡 +1 位作者 丁悦 刘尚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3-457,共5页
目的:通过髋臼及臼杯的三维重建及基于此的解剖形态研究,就临床上臼杯假体安装角度对术后髋关节活动安全性改变作一定量分析。方法:通过CT扫描,图像边界处理和定标,利用三维运行软件拟合出髋臼及臼杯三维结构,利用MPR技术重建出髋臼水... 目的:通过髋臼及臼杯的三维重建及基于此的解剖形态研究,就临床上臼杯假体安装角度对术后髋关节活动安全性改变作一定量分析。方法:通过CT扫描,图像边界处理和定标,利用三维运行软件拟合出髋臼及臼杯三维结构,利用MPR技术重建出髋臼水平及冠状切面,测算出臼杯前倾及外展角,并构建髋关节活动过程中,角度动态变化曲线。结果:骨盆由生理位向前倾斜,随着前倾的增加,臼杯外展角呈增加趋势;臼杯初始置入前倾角较大或外展角较小者,骨盆倾斜角度的变化所引起臼杯前倾角变化的幅度较大。骨盆由生理位向前倾斜,随着骨盆前倾状态的增加,臼杯前倾角呈减少趋势;臼杯初始置入的外展角越大,骨盆倾斜角度的变化所引起臼杯外展角变化的幅度越大。较大的初次臼杯置入前倾角,能减缓骨盆前倾状态增加所致臼杯前倾角减少的幅度。结论:臼杯前倾角及外展角间互相制约,在安全角度范围内作臼杯置入可取得髋臼杯对股骨头良好包容及生理安全活动度间的最佳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前倾 外展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Wnt信号分子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梁新军 吴燕峰 +4 位作者 唐勇 黄霖 杨睿 王鹏 沈慧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31-934,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Wnt信号分子Wnt-1、β-连锁蛋白(β-catenin)及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脊髓损伤局部的表达情况。方法:5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麻醉下手术显露T9~T11椎板,切除T10全椎板,...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Wnt信号分子Wnt-1、β-连锁蛋白(β-catenin)及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脊髓损伤局部的表达情况。方法:5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麻醉下手术显露T9~T11椎板,切除T10全椎板,实验组大鼠用NYU打击器以10g×5cm的打击能量致伤T10脊髓,对照组只行全椎板切除,不致伤脊髓。分别于术后1d、3d、5d、7d、14d每组各取5只大鼠,取以损伤区为中心共15mm范围内(对照组取相应部位)脊髓组织,提取总RNA,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Wnt-1、β-catenin及GSK-3β的mRNA表达量。结果:脊髓损伤后1d和3d时Wnt-1和β-catenin出现高表达,5d后其表达逐渐减弱,14d左右其表达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在脊髓损伤后1d和3d时GSK-3β呈低表达,5d后其表达逐渐增强,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Wnt-1和β-catenin及GSK-3β均呈低表达,各时间点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脊髓组织中Wnt-1、β-catenin及GSK-3β的表达发生变化,提示Wnt信号在脊髓损伤后的早期被激活,其可能与脊髓损伤后的修复再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WNT-1 β-连锁蛋白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叶伟 黄东生 +4 位作者 刘尚礼 丁悦 彭焰 胡宝山 吕浩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47-651,共5页
目的:研究汉族人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启动子G-597-A、G-572-C和G-174-C、5号外显子T15-A和C132-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81例腰椎间盘疾病患者和101例正常对照者中分别包含启动子G-597-A、... 目的:研究汉族人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启动子G-597-A、G-572-C和G-174-C、5号外显子T15-A和C132-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81例腰椎间盘疾病患者和101例正常对照者中分别包含启动子G-597-A、G-572-C、G-174-C和5号外显子T15-A、C132-T位点的片段,直接测序法检测其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并比较两组中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的关系。同时,利用MRI检测两组的椎间盘退变情况,并分析其中小于45岁者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疾病病例组及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启动子G-597-A和G-174-C、5号外显子T15-A和C132-T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仅启动子G-572-C位点存在GG、CG和CC3种表型。但启动子G-572-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及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无关。结论:在汉族人中,IL-6基因仅存在G-572-C单核苷酸多态性,但G-572-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椎间盘病变及其发病基础椎间盘退变并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核苷酸多态性 腰椎间盘疾病 腰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疗效及主要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22
19
作者 郑召民 郭家伟 刘尚礼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362-363,共2页
目的 了解我国目前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和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概况。 方法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对近年正式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 ,分析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原因和防治。 结果 早期的侧... 目的 了解我国目前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和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概况。 方法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对近年正式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 ,分析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原因和防治。 结果 早期的侧后路椎间盘镜 (AMD)系统的手术优良率为 84 0 1% ,而近期的后路椎间盘镜 (MED)系统超过 95 %。神经损伤与椎间隙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 0 4 5 %和 0 77%。 结论 与传统的椎间盘切除术比较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尤其后路MED手术优良率高 ,并发症少 ,且可有效预防 ,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镜椎间盘切除术 手术疗效 神经损伤 椎间隙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腰韧带CT三维显示及其在腰椎节段定位中的作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庆余 陈健宇 +2 位作者 陈燕涛 梁碧玲 刘尚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0-643,共4页
目的:研究髂腰韧带能否在CT上显示以及髂腰韧带在腰椎节段定位中的作用。方法:128例腰椎患者进行了CT容积扫描检查,采用横断、矢状、冠状多平面重建图像分析髂腰韧带的结构特点。128例患者中有11例为移行椎患者,均经X线片证实。结果:11... 目的:研究髂腰韧带能否在CT上显示以及髂腰韧带在腰椎节段定位中的作用。方法:128例腰椎患者进行了CT容积扫描检查,采用横断、矢状、冠状多平面重建图像分析髂腰韧带的结构特点。128例患者中有11例为移行椎患者,均经X线片证实。结果:117例腰骶正常节段的患者髂腰韧带均起自L5横突。83%的髂腰韧带前、后束之间间隔脂肪组织,前、后束可分辨,横断位上前束较扁,向外侧走行止于髂棘后1/3内侧缘,后束较短而厚,向外后侧走行止于髂后上棘内侧骨面,冠状位上髂腰韧带前、后束均呈类三角形改变,尖端指向髂棘,底边与L5横突相连,矢状位上髂腰韧带前束呈薄条带状或小点状,后束呈宽厚条带状或结节状。17%的髂腰韧带前、后束之间缺乏脂肪组织,前、后束不能分辨,横断位上韧带呈宽厚条带状或扇形向外后方行走,止于髂棘,冠状位上韧带呈类三角形改变,矢状位上韧带呈结节状或不规则条带状改变。以髂腰韧带作为L5椎体水平的定位标记,11例移行椎均准确定位。结论:CT三维多平面重建可准确显示髂腰韧带的形态和走行特点。髂腰韧带起自L5横突,根据这一特点能对腰椎节段进行准确的定位,特别是在合并有腰骶部移行椎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腰韧带 腰椎 计算机断层摄影 移行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