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 被引量:33
1
作者 张亮 高梁斌 +4 位作者 李健 王簕 张志 尹飚 杨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15-918,共4页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方法:1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术前均行骨折椎体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根据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分为骨密度正常组(A组)、骨密度减低组(B组)及骨质疏松组(C组),每组6例,采用经...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方法:1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术前均行骨折椎体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根据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分为骨密度正常组(A组)、骨密度减低组(B组)及骨质疏松组(C组),每组6例,采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行椎体成形术,术中注入相同状态和批次骨水泥2.5ml,术后采用64排CT扫描椎体,计算骨水泥注射体积及弥散体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均成功注2.5ml骨水泥,CT计算骨水泥注射体积:A组2.460±0.116cm3,B组2.450±0.038cm3,C组2.457±0.037cm3;骨水泥在椎体中弥散体积:A组为6.717±1.127cm3,B组为5.650±0.669cm3,C组为4.617±0.542cm3。三组骨水泥弥散体积均大于同组注射体积(P<0.01);三组间骨水泥注射提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弥散体积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弥散体积最大。结论: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弥散体积大于骨水泥注射体积;椎体骨密度与椎体内骨水泥弥散体积密切相关,骨密度越高,弥散体积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密度 骨水泥 弥散体积 注射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股骨假体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36
2
作者 丁悦 刘尚礼 +3 位作者 马若凡 黄东生 沈慧勇 李春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 :为选择和设计适合中国人的髋关节假体提供参考值。方法 :对 12 9例成人股骨标本进行X线摄片 ,并对其中 2 0例标本行CT扫描 ,测量小转子及其上下 2cm平面处髓腔宽度、前倾角等参数。结果 :小转子处髓腔宽为 ( 2 4.85± 2 .94)m... 目的 :为选择和设计适合中国人的髋关节假体提供参考值。方法 :对 12 9例成人股骨标本进行X线摄片 ,并对其中 2 0例标本行CT扫描 ,测量小转子及其上下 2cm平面处髓腔宽度、前倾角等参数。结果 :小转子处髓腔宽为 ( 2 4.85± 2 .94)mm ,其上 2cm处为 ( 4 2 .47± 5 .14 )mm ,其下 2cm处为 ( 17.87±3 .0 4)mm ,个体间有较大差异。CT测量值与X片测量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股骨上段的解剖学资料 ,可为选择和设计适合国人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解剖学 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建宇 刘庆余 +1 位作者 郑召民 梁碧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5期745-747,共3页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OVCF)中的作用。方法  2 2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接受了椎体成形术。患者均有明显胸背部疼痛 ,其中 12例失去活动功能。在X线透视引导下 ,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PVP ,PMM...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OVCF)中的作用。方法  2 2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接受了椎体成形术。患者均有明显胸背部疼痛 ,其中 12例失去活动功能。在X线透视引导下 ,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PVP ,PMMA注入量为 3~ 8ml,平均 6ml,完成 2 6个椎体成形术。术后患者随访 3~ 18个月 ,平均 7个月。结果  2 2例中 ,2 0例疼痛改善 ,有效率 90 .91% ,疼痛缓解时间为术后 1~ 5天 ,平均 2 .7天。随访观察止痛效果持久。 1个椎体术中出现骨水泥溢入椎旁静脉丛 ,3个椎体骨水泥溢入椎间盘 ,3个椎体骨水泥溢入椎旁软组织 ,无溢入椎间孔和椎管内。结论 椎体成形术为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经保守治疗无效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微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椎间植骨高度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殷德振 信效堂 +2 位作者 杨睿 史玉朋 沈慧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0-233,共4页
目的:观察下颈椎前路单椎间隙减压后不同高度植骨对颈椎即刻运动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适宜的植骨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6例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取三面皮质骨髂脊植骨块,对完整状态、C5/6节段椎间隙减压术后应用不同高度骨块(... 目的:观察下颈椎前路单椎间隙减压后不同高度植骨对颈椎即刻运动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适宜的植骨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6例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取三面皮质骨髂脊植骨块,对完整状态、C5/6节段椎间隙减压术后应用不同高度骨块(基准高度的100%、120%、140%、160%)行椎间植骨5种状态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在生物材料测试机上加载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的三维运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测量C5/6节段在各状态下的三维运动范围;进行各状态间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6例标本C5/6椎间隙植骨的基准高度平均为6.86mm。所有骨块植骨成功,但160%基准高度植骨时骨块置入较困难,且1例标本出现了椎间隙前方残余软组织的撕裂。1例标本在基准高度植骨状态测定屈伸过程中出现了植骨块移位,但在测试过程中均无植骨块脱出。统计分析表明,140%和160%基准高度植骨时较基准高度植骨时C5/6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活动度明显减小(P<0.05),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60%基准高度植骨时C5/6节段的左右侧屈活动度较完整状态及120%基准高度植骨时明显减少(P<0.05);其余各状态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单椎间隙减压后,撑开植骨可增加手术节段的即刻运动稳定性,理想的植骨高度为140%基准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高度 植骨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蛋白-1在腰椎融合术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李春海 丁悦 +1 位作者 黄东生 刘尚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673-675,i001,共4页
目的:探讨成骨蛋白-1(OP-1)在脊柱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选用12只成年猕猴接受腰椎融合术,实验组、对照组分别采用OP-1加自体骨、单纯自体骨植骨。术后当日和术后4、8、12、16、20周分别拍腰椎正位片,观察植骨生长的情况。术后12周和20... 目的:探讨成骨蛋白-1(OP-1)在脊柱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选用12只成年猕猴接受腰椎融合术,实验组、对照组分别采用OP-1加自体骨、单纯自体骨植骨。术后当日和术后4、8、12、16、20周分别拍腰椎正位片,观察植骨生长的情况。术后12周和20周分批处死动物,取脊柱标本进行生物力学和组织学研究。结果:术后第12周X线检查发现,OP-1组中,3只猕猴获双侧牢固融合,2只单侧牢固融合,1只部分融合;对照组只有1只获单侧牢固融合。实验组的植骨融合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融合时间也明显提前,但两组的扭转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形态学评估发现,实验组的总平均成骨值为0.87±0.10,对照组为0.45±0.20,两组的成骨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的成骨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无脊柱内固定的条件下,OP-1对脊柱后外侧融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提高融合效率,缩短融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蛋白—1 腰椎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9
6
作者 胡宝山 丁悦 +3 位作者 李春海 刘尚礼 吕浩然 叶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6-549,共4页
目的:采用兔腰椎间盘内显微注射120KDaFn片段构建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有效性和优势。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侧前方入路前方暴露L4 ̄6椎间盘,微量注射器于L4、6注射120kDaFn片段作为试验组,L5注射PBS作为对照组。分别于... 目的:采用兔腰椎间盘内显微注射120KDaFn片段构建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有效性和优势。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侧前方入路前方暴露L4 ̄6椎间盘,微量注射器于L4、6注射120kDaFn片段作为试验组,L5注射PBS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第2、4、8、12、16周对椎间盘进行X线、MRI、大体解剖和HE、Massion、高碘酸-Schiff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大体组织观察见术后第8周开始纤维环各层间分界模糊,外侧可见瘢痕样增生,16周出现骨样组织形成。病理染色见术后4周开始纤维环胶原出现断裂等退行性变,蛋白多糖含量降低。MRI观察发现第12周髓核高信号区强度下降,16周信号基本消失。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120kDaFn片段是诱导兔腰椎间盘退变简单、确切的方法,该方法为建立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了新的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 退变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退变过程中MMP/Timp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丁悦 吕浩然 +4 位作者 刘尚礼 黄东生 马若凡 胡宝山 叶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5-408,412,共5页
目的:采用新西兰大白兔的纤维环损伤制作腰椎间盘退变模型,以证实和比较在人椎间盘退变中的基因变化情况。方法:损伤L4,5、L5,6纤维环,行核磁共振及计算机扫描摄影拍片证实椎间盘退变情况,同时取椎间盘行精确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观... 目的:采用新西兰大白兔的纤维环损伤制作腰椎间盘退变模型,以证实和比较在人椎间盘退变中的基因变化情况。方法:损伤L4,5、L5,6纤维环,行核磁共振及计算机扫描摄影拍片证实椎间盘退变情况,同时取椎间盘行精确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观测MMP/Timp系列基因的变化。结果:证实了兔腰椎纤维环损伤后腰椎逐渐退变,且与人类退变结果相似,基因表达情况MMP-1、MMP-2、MMP-3、Timp-1、Timp-2早期均上调,MMP-3、Timp-1在退变的晚期出现下调。结论:人类腰椎间盘退变中明显上调的基因在此退变模型椎间盘中被发现同样上调,从而在分子水平证实了此动物退变模型与人类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退变 基因 新西兰大白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X线成像及拼接方法在全下肢数据采集的客观性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许杰 马若凡 +2 位作者 丁悦 李登 刘尚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7-550,55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X线成像及拼接方法对下肢径线/角度数据采集的客观性。方法:分别采用分段移动球管及固定球管投射点的方式获取下肢X线影像进行拼接,并基于此作下肢径线/角度数据的测量,与CT三维重建所得真实数据作比较而衡量其偏差。结果... 目的:探讨不同X线成像及拼接方法对下肢径线/角度数据采集的客观性。方法:分别采用分段移动球管及固定球管投射点的方式获取下肢X线影像进行拼接,并基于此作下肢径线/角度数据的测量,与CT三维重建所得真实数据作比较而衡量其偏差。结果:分段移动球管投射法摄片因投射角度的变化使分段照片间缺乏良好拼接,固定球管投射摄片法分段照片间可良好拼接。对于径线的长度测量,分段移动法致成像边缘变形、放大较小,所得数值均较接近真实值;对于涉及到肢体全长所作的角度测量项目,则球管固定摄片法使段照片间可良好拼接,减少人为误差,接近真实值。结论:因应测量数据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摄片方法,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可更客观地完成临床影像资料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放射摄影术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颗粒对人单核细胞分泌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丁悦 Barden Bertram +3 位作者 刘尚礼 马若凡 黄东生 Ler Franz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聚乙烯颗粒对人单核细胞分泌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影响。【方法】用Ceridust3615颗粒(聚乙烯颗粒)(平均直径14.27,6.39,1.74,1.01,0.54和0.28μm)分别刺激人单核细胞,颗粒体积与细胞数的比例为100∶1和10∶1。在颗粒刺激细... 【目的】探讨聚乙烯颗粒对人单核细胞分泌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影响。【方法】用Ceridust3615颗粒(聚乙烯颗粒)(平均直径14.27,6.39,1.74,1.01,0.54和0.28μm)分别刺激人单核细胞,颗粒体积与细胞数的比例为100∶1和10∶1。在颗粒刺激细胞24h后,运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促炎因子(白介素-1β,白介素-6和细胞坏死因子α)及抗炎因子(白介素-10)的表达。【结果】Ceridust3615颗粒可刺激单核细胞分泌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但未能引起白介素-10(IL-10)的表达。颗粒比例增高可促使单核细胞分泌更多的IL-6和TNFα,却减少IL-1β分泌,对IL-10的分泌则无影响。个体差异使巨噬细胞对同种颗粒的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其差异可达到30倍。【结论】个体差异是影响人工关节寿命的重要因素,聚乙烯颗粒可刺激单核细胞产生炎因子但对产生抗炎因子(IL-10)的作用不明显,提示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不平衡或许是人工关节松动不断进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颗粒 单核细胞 细胞因子 炎症反应 人工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导航中髋臼杯角度设定的可行方法及其精确性验证
10
作者 马若凡 许杰 +3 位作者 董彬 丁悦 李登 刘尚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3-396,共4页
目的:分析计算机导航对人工髋关节臼杯置入角度设定的可行性方法并评估其精确性。方法:将CT扫描资料进行计算机三维影像重建,并进行虚拟像与真实骨盆间匹配对应,在虚拟空间中,确立骨盆冠状、矢状、水平及前倾平面,并以此为基准进行计算... 目的:分析计算机导航对人工髋关节臼杯置入角度设定的可行性方法并评估其精确性。方法:将CT扫描资料进行计算机三维影像重建,并进行虚拟像与真实骨盆间匹配对应,在虚拟空间中,确立骨盆冠状、矢状、水平及前倾平面,并以此为基准进行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多角度设定的臼杯置入,由角度测量仪对臼杯置入角度的精确性进行测量验证。结果:导航辅助臼杯外展角置入,设定值与真实值间差异(0.46±1.53)°;对于臼杯前倾角,差异(0.79±1.37)°。两次独立操作所得结果作配对t检验,臼杯外展及前倾角均无显著性差异(t外展=1.15,t前倾=1.14,P>0.05)。结论:研制的基于CT影像资料的计算机导航可有效的设定臼杯假体置入角度,精确地引导臼杯置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臼杯假体 计算机辅助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