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克莫司治疗狼疮性肾炎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徐安平 吕军 +5 位作者 梁艳仪 王珍 李劲高 宛霞 赖德源 黄湖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3-687,717,共6页
【目的】前瞻性比较观察他克莫司(FK506)与传统疗法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联合激素诱导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经肾活检诊断为Ⅲ、Ⅳ、Ⅴ型肾功能正常的活动性LN患者,尿蛋白定量≥1.5g/24h,随机分为他克莫司组20例... 【目的】前瞻性比较观察他克莫司(FK506)与传统疗法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联合激素诱导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经肾活检诊断为Ⅲ、Ⅳ、Ⅴ型肾功能正常的活动性LN患者,尿蛋白定量≥1.5g/24h,随机分为他克莫司组20例[他克莫司起始剂量为0.1mg/(kg·d)]和传统疗法组20例(CTX1g/月×6月),同时口服泼尼松1mg/(kg·d),比较两组治疗3、6个月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及无效(NR)。【结果】治疗3个月内他克莫司组有3例退出,传统疗法组有4例退出。诱导治疗3个月他克莫司组的总有效率(76%,CR5/17,PR8/17)显著高于传统疗法组(37.5%,CR2/16,PR4/16,P<0.05)。治疗6个月他克莫司组和传统疗法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CR11/17,PR4/17)和62.5%(CR5/16,PR5/16)。治疗3个月及6个月,他克莫司组在水肿消退、尿蛋白水平下降、血清白蛋白升高、SLEDAI减少等方面与传统疗法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且出现副反应较传统疗法组为少。【结论】与传统疗法相比,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是一种快速有效地诱导LN缓解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肾炎 他克莫司 环磷酰胺 诱导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胡皂甙d对狼疮肾炎小鼠尿蛋白含量及肾组织IL-6、IL-10、TNF-α、IFN-γ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安平 王珍 +6 位作者 吕军 杨璞 黄湖辉 赖德源 张益民 李劲高 宛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234-2238,共5页
目的:观察柴胡皂甙d(SSd)对新西兰黑色品系和白色品系杂交的子一代(NZBWF1)狼疮肾炎小鼠尿蛋白含量及肾组织IL-6、IL-10、TNF-α、IFN-γ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雌性NZBWF1小鼠分为3组:①SSd治疗1组(SSd剂量2mg·kg-1·d-1);②... 目的:观察柴胡皂甙d(SSd)对新西兰黑色品系和白色品系杂交的子一代(NZBWF1)狼疮肾炎小鼠尿蛋白含量及肾组织IL-6、IL-10、TNF-α、IFN-γ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雌性NZBWF1小鼠分为3组:①SSd治疗1组(SSd剂量2mg·kg-1·d-1);②SSd治疗2组(SSd剂量4mg·kg-1·d-1);③对照组;共治疗6周。小鼠尿蛋白含量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小鼠肾组织IL-6、IL-10、TNF-α、IFN-γmRNA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结果:实验2周、4周以及6周末,与对照组相比,SSd治疗1组和SSd治疗2组尿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SSd治疗1组相比,SSd治疗2组尿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实验6周末,SSd治疗1组和SSd治疗2组肾组织IL-6和IL-10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Sd治疗2组IL-6和IL-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Sd治疗1组(P<0.05)。SSd治疗1组、SSd治疗2组和对照组相比,肾组织TNF-α、IFN-γ mRNA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d可以降低NZBWF1狼疮肾炎小鼠尿蛋白含量并抑制肾组织IL-6、IL-10 mRNA的表达,而对肾组织TNF-α、IFN-γ mRNA的表达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皂甙 狼疮肾炎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瘦素对体外培养肾小球RAAS和一氧化氮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傅静奕 张益民 +2 位作者 曾龙驿 张国超 翁建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3-666,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瘦素刺激后大鼠肾小球血管紧张素原(Agt)、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NO含量的变化,探讨瘦素对肾脏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分离大鼠肾小球,分为瘦素组(以3nmol/L瘦素刺... 目的通过检测瘦素刺激后大鼠肾小球血管紧张素原(Agt)、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NO含量的变化,探讨瘦素对肾脏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分离大鼠肾小球,分为瘦素组(以3nmol/L瘦素刺激2h)和对照组,采用实时PCR、Western blot检测Agt、AT1R、eNOS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瘦素刺激后肾小球Agt、AT1R和eNOS mRNA表达增加[分别是对照组的(2.69±0.17)、(3.77±0.16)、(2.56±0.29)倍,P=0.024,0.018,0.044],蛋白表达增加[分别是对照组(2.06±0.10)、(2.67±0.08)、(1.61±0.13)倍,P=0.021,0.015,0.032],NO含量上升(P=0.000)。结论瘦素可能直接刺激肾小球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表达及NO合成,参与肥胖状态下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肥胖相关性肾小球肾病 血管紧张素原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 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阻断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Fish-Lewis大鼠原位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4
作者 姚友生 黄健 +3 位作者 邹和群 宋尔卫 王铭辉 刘珊英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21-523,529,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原位肾移植研究肾移植慢性排斥的模型。【方法】自1998年8月至2003年1月,以Fisher大鼠作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模拟活体供肾肾移植中供受体同步手术的顺序,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不阻断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大鼠原... 【目的】建立大鼠原位肾移植研究肾移植慢性排斥的模型。【方法】自1998年8月至2003年1月,以Fisher大鼠作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模拟活体供肾肾移植中供受体同步手术的顺序,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不阻断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大鼠原位肾移植,共完成650例。【结果】此模型并发症少,移植肾术后成活率达98.2%。术后第14天;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和6个月成活率分别为96.8%;95.8%;95.4%;95.4%;94%;94%和92.5%。术后10~12周,开始出现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的典型慢性排斥反应。【结论】此模型具有手术简单、成功率高、影响肾功能因素少、结果稳定等优点。适应于研究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原位肾移植 慢性排斥 下腔静脉 腹主动脉 术后 阻断 研究 模拟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与尿白蛋白片段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钱白音 邹和群 +4 位作者 黄志清 傅玉如 李铎 赖德源 周文英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7-349,共3页
【目的】分析肾活检诊断明确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中修饰型白蛋白可能的病理生理和临床意义。【方法】46例经肾活检诊断明确,并除外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原发性高血压、心脑血管损害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标本,用免... 【目的】分析肾活检诊断明确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中修饰型白蛋白可能的病理生理和临床意义。【方法】46例经肾活检诊断明确,并除外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原发性高血压、心脑血管损害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标本,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尿白蛋白片断(uAF)的阳性率。【结果】病理损害I级患者uAF阳性率25%,Ⅱ级29%,Ⅲ级60%,Ⅳ级88%(P<0.01);具有肾病综合征的患者,uAF阳性率100%;无肾病综合征的患者阳性率42%,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尿中修饰型白蛋白与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uAF可以作为判断肾脏损害程度及疾病预后的参考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 尿白蛋白 免疫印记 炎症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化剂治疗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黄湖辉 黄辉 +1 位作者 宛霞 李劲高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9期150-152,共3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烷化剂对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有关烷化剂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试验 ,以meta分析对其疗效进行综合分析 ,并对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尿蛋白情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有 6...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烷化剂对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有关烷化剂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试验 ,以meta分析对其疗效进行综合分析 ,并对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尿蛋白情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有 6篇符合入选标准 ,病例数为 2 34人。综合检验结果 :烷化剂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 ,与对症治疗和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相比 ,其 2 4h尿蛋白的缓解率显著提高 (P<0 0 5 ) ,并且无论是否联用糖皮质激素 ,烷化剂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且合用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更好。在病情方面 ,烷化剂对有大量蛋白尿者更有应用价值。【结论】烷化剂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可以显著提高蛋白尿的缓解率 ,对于大量蛋白尿患者更有应用价值 ,且合用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 烷化剂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上调内皮细胞血管生成样蛋白-4的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成彩联 郑振达 +3 位作者 刘迅 汤颖 叶增纯 娄探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目的】观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样蛋白-4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干预内皮细胞24 h,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血管生成样蛋白-4 mRNA和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 【目的】观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样蛋白-4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干预内皮细胞24 h,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血管生成样蛋白-4 mRNA和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和裂解液中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漏出率和跨内皮电阻检测内皮细胞的通透性。预氯沙坦(10-5mol/L)预处理内皮细胞后,观察Angptl-4和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变化。【结果】AGE上调内皮细胞血管生成样蛋白-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升高细胞上清及裂解液中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增加内皮细胞的通透性(P<0.05),氯沙坦预处理后能减轻AGE介导的这些改变(P<0.05)。【结论】AGE可能通过激活内皮细胞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上调血管生成样蛋白-4表达的机制,增加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内皮细胞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生成样蛋白-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桥蛋白基因多态性与狼疮肾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安平 梁艳仪 +2 位作者 吕军 李劲高 王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48-1351,共4页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基因第7外显子9250位点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狼疮肾炎(LN)的相关性。方法109例LN患者诊断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标准,其中男12例,女97例。正常对照组180例,其中男34例,女...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基因第7外显子9250位点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狼疮肾炎(LN)的相关性。方法109例LN患者诊断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标准,其中男12例,女97例。正常对照组180例,其中男34例,女146例。全部研究对象均为无血缘关系的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所有上述研究对象进行OPN基因9250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OPN基因9250位点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中普遍存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国南方地区汉族LN患者OPN基因9250位点TT基因型频率明显降低(70%vs51%,P<0.05),TC基因型频率明显升高(29.4%vs45%,P<0.05),等位基因频率和携带者频率分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LN患者与女性正常对照组比较,其OPN基因9250位点TT基因型频率明显降低(54%vs68.5%,P<0.05),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OPN基因9250位点多态性与LN明显相关,提示OPN基因可能是LN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肾炎 骨桥蛋白 等位基因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MT3-MMP及TIMP2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宛霞 黄湖辉 李劲高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391-1394,共4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膜3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T3-MMP)及组织2型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2)mRNA表达的变化及氯沙坦对它们的影响。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将之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组(B组)、糖尿病+氯沙坦组(C组)。饲养18周后...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膜3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T3-MMP)及组织2型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2)mRNA表达的变化及氯沙坦对它们的影响。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将之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组(B组)、糖尿病+氯沙坦组(C组)。饲养18周后取出肾脏以RT-PCR法检测MT3-MMP、TIMP2及TGF-β1mRNA的表达,电镜观察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及系膜基质密度(系膜基质面积/系膜面积),收集24h尿检测尿白蛋白。结果B组大鼠肾组织MT3-MMPmRNA、TIMP2mRNA和TGFβ1mRNA表达以及均显著高于A组,C组显著低于B组,但与A组无显著差异。B组尿白蛋白、基底膜厚度及系膜基质密度显著高于A组,C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氯沙坦治疗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并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肾组织MT3-MMP及TIMP2mRNA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药物作用 基因表达 膜3型基质金属蛋白酶 2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式胰肾联合移植1例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沈昌理 林浩铭 +6 位作者 陈涛 刘超 万云乐 赖德源 黄海 胡明 王捷 《器官移植》 CAS 2010年第5期305-308,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式胰肾联合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移植效果。方法为1例2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患者行改良式胰肾联合移植,其中移植胰腺的外分泌采用胰液空肠内引流术式,将供胰十二指肠节段与受体上段空肠直接行侧侧吻合。结... 目的探讨改良式胰肾联合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移植效果。方法为1例2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患者行改良式胰肾联合移植,其中移植胰腺的外分泌采用胰液空肠内引流术式,将供胰十二指肠节段与受体上段空肠直接行侧侧吻合。结果术后围手术期移植肾稳定泌尿,3800~4500ml/24h,3d后血清肌酐降至正常水平。术后胰腺功能恢复顺利,血、尿淀粉酶逐渐下降并稳定在正常范围,空腹血糖也于术后10d恢复至正常值范围以内。切口一期愈合,于术后两周出院。随访27个月移植肾功能正常,胰腺功能正常,未发生血栓、胰瘘、胰腺炎、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式胰肾联合移植技术简单、安全,胰液经空肠引流更接近消化生理,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肾联合移植 糖尿病 2型 终末期肾病 移植 同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ETs下调在高脂诱导肥胖相关高血压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黄辉 陈洁 +4 位作者 王景峰 黄湖辉 徐安平 吕军 王华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113-2116,共4页
目的:探讨肾脏环氧二十碳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在高脂饮食诱导的幼年型肥胖相关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高脂饮食喂养3周龄SD雄性大鼠至12周龄,监测正常饮食与高脂饮食两组大鼠的体重与血压的变化,并以Western ... 目的:探讨肾脏环氧二十碳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在高脂饮食诱导的幼年型肥胖相关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高脂饮食喂养3周龄SD雄性大鼠至12周龄,监测正常饮食与高脂饮食两组大鼠的体重与血压的变化,并以Western blotting和反相HPLC方法比较两组大鼠的的肾脏各部分EETs活性的差异。结果:高脂饮食大鼠体重在第8周龄,收缩压在第11周龄,均明显高于正常饮食组[(328±23)gvs(273±21)g,(153.0±8.6)mmHgvs(134.0±7.7)mmHg,P<0.05],而两组肾微小血管产生EETs的活性无差异;高脂饮食组肾皮质和乳头部产生EETs的活性低于正常饮食组[(75.4±9.2)nmol·g-1·min-1 vs(138.1±10.3)nmol·g-1·min-1,(55.8±6.2)nmol·g-1·min-1vs(121.6±11.3)nmol·g-1·min-1,P<0.05],同时Western blotting表明产生EETs的细胞色素P450(CYP)表达也出现相应的降低。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幼年型肥胖相关高血压的发生可能与肾皮质和乳头部的EETs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肥胖症 花生四烯酸 细胞色素P4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血尿为主要表现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宛霞 张益民 +2 位作者 刘婉 黄湖辉 李劲高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61-1563,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以血尿为主要表现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情况,了解肾小球源性血尿与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患者肾脏病理类型的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间,因体检发现血尿同时尿蛋白定量<0.5g/24h,在排除了结石、炎症、肿瘤... 目的回顾性分析以血尿为主要表现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情况,了解肾小球源性血尿与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患者肾脏病理类型的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间,因体检发现血尿同时尿蛋白定量<0.5g/24h,在排除了结石、炎症、肿瘤等外科情况而入院进行肾活检患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资料,根据尿红细胞位相结果将这些患者分为肾小球源性血尿组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及病理异同点。结果收集到31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资料,肾小球源性血尿患者209例,其中IgA肾病97例(46.41%)、肾小球微小病变47(22.49%)、非IgA肾病的系膜细胞增殖性肾小球肾炎30例(14.3%),非肾小球源性血尿101例,其中IgA肾病66例(65.34%)、非IgA肾病的系膜细胞增殖性肾小球肾炎22例(21.78%)、肾小球微小病变9例(8.91%)。两组之间在性别构成、年龄、肾活检前病程、是否伴有高血压方面无差异(P>0.05),但肾小球源性血尿患者伴有肾损害的情况更多见(P<0.05)。结论血尿患者的病理类型中以IgA肾病居多,即使在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患者中,仍然存在较严重的肾脏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 肾小球疾病 肾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死原因分析及预防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洪泉 黄湖辉 +3 位作者 李劲高 宛霞 肖龙 黄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81-283,共3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死因,以降低病死率。方法:对我院88例病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因为心功能衰竭2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0例,感染14例,狼疮脑病10例,心脑血管疾病11例。SLE死亡多发生在诊断后的第一年。结论:... 目的:进一步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死因,以降低病死率。方法:对我院88例病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因为心功能衰竭2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0例,感染14例,狼疮脑病10例,心脑血管疾病11例。SLE死亡多发生在诊断后的第一年。结论:SLE死因最主要是其本身,主要是心功能衰竭,而感染是主要的诱发因素。应该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 死因 心功能衰竭 感染 诊断 结论 目的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CTLA-4基因-1722位点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安平 尹培达 苏晓燕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07-1112,共6页
目的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 CTLA-4)基因启动子区-1722位点(T/C)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103例患者诊断均符合1982年美... 目的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 CTLA-4)基因启动子区-1722位点(T/C)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103例患者诊断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标准,其中男13例,女90例。正常对照组110例,其中男21例,女89例。全部研究对象均为无血缘关系的中国南方汉族人群。采用微量全血提取法,从EDTA抗凝血中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所有SLE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进行CTLA-4基因-1722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CTLA-4基因-1722位点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地区人群中普遍存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患者CTLA-4基因-1722位点TC基因型频率明显升高(42% vs58%,P<0.05), CC基因型频率明显降低(25% vs15%,P<0.05),TT基因型频率虽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33% vs27%,P>0.05);而SLE患者等位基因频率和携带者频率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人种CTLA-4基因-1722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存在差异。结论CTLA-4基因-1722位点多态性与SLE明显相关,CTLA-4基因可能是SLE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 多态性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与血清骨桥蛋白、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安平 梁艳仪 +4 位作者 吕军 王珍 陈学令 李劲高 宛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与血清骨桥蛋白、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关系。[方法]SLE患者24例,男性2例,女性22例,诊断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标准。按Bombardier的评分标准,SLE活动指数(SLEDAI)积分>9分为活...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与血清骨桥蛋白、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关系。[方法]SLE患者24例,男性2例,女性22例,诊断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标准。按Bombardier的评分标准,SLE活动指数(SLEDAI)积分>9分为活动期,≤9分为缓解期。将上述SLE患者分为活动期(16例)和缓解期(8例)两组。正常对照组16例,男性4例,女性1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SLE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清OPN和IL-10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者比较,活动期SLE患者血清OPN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OPN和IL-10这两种细胞因子可能与SLE的活动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骨桥蛋白 白细胞介素 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Fas-670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安平 尹培达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819-1822,共4页
目的 :研究Fas- 6 70基因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方法 ,对 10 3例SLE患者和 110例中国南方地区汉族正常对照者进行了Fas... 目的 :研究Fas- 6 70基因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方法 ,对 10 3例SLE患者和 110例中国南方地区汉族正常对照者进行了Fas - 6 70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SLE患者Fas基因 - 6 70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而Fas基因 - 6 70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按性别分层后 ,男性和女性SLE患者分别与正常对照者比较以及SLE并发狼疮性肾炎 (LN)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及SLE并发LN患者与未并发LN患者间比较 ,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Fas -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基因 FAS 多态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丙球静注冲击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安平 赖德源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87-89,共3页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注冲击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疗效。【方法】应用大剂量人体丙种球蛋白静注[0.4g/(kg·d),3~5d]冲击治疗25例重症 SLE,观察患者治疗前后 SLE 活动积分和相应临床指标(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注冲击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疗效。【方法】应用大剂量人体丙种球蛋白静注[0.4g/(kg·d),3~5d]冲击治疗25例重症 SLE,观察患者治疗前后 SLE 活动积分和相应临床指标(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的变化。【结果】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热、关节痛)和外周血象,降低患者血 ANA、抗ds-DNA 抗体阳性率和血沉,提高患者补体 C_3、C_4水平。SLE 活动积分治疗前为16.5±4.1,治疗后为6.4±3.8(P< 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注冲击治疗重症 SLE 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丙种球蛋白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凋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 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552-553,共2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这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长期以来对其发病机制的具体细节一直未能明确.目前国内外许多实验证据表明:SLE发病机制与淋巴细胞的异常凋亡有密切的联系. 1 淋巴细胞凋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细胞凋亡...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这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长期以来对其发病机制的具体细节一直未能明确.目前国内外许多实验证据表明:SLE发病机制与淋巴细胞的异常凋亡有密切的联系. 1 淋巴细胞凋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受基因控制的细胞自灭过程.人们在SLE中发现多种自身抗体的增加与凋亡产物有关,这提示SLE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细胞凋亡的因素.目前已知从SLE患者外周血浆中提取、纯化DNA,这些片段与细胞凋亡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寡聚核苷酸一致,这提示SLE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的细胞凋亡.此后,寻找这些凋亡产物的来源及其发生机制成为研究SLE发病机制领域的热点.Perniok等[1]通过SLE、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患者和正常人的比较,发现SLE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凋亡率升高,且与抗ds-DNA抗体浓度呈正相关,其中T细胞尤为显著.此结果提示SLE中的确存在淋巴细胞凋亡加速,且与其自身抗体产生有密切关系,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凋亡 系统性红斑狼疮 发病机制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