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涛 刘跃华 +5 位作者 尹佳 连石 李明 郑志忠 曾凡钦 张士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0-302,共3页
目的:通过奥洛他定5 mg,每日2次口服,共2周,评价奥洛他定治疗中国人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共2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比较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目的:通过奥洛他定5 mg,每日2次口服,共2周,评价奥洛他定治疗中国人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共2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比较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取得知情同意书并筛选合格的患者174例,随机进入奥洛他定组86例,西替利嗪组88例。入组时以及各次随访时,评估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总体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后,奥洛他定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0.640±0.274,西替利嗪组为0.603±0.289,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82)。奥洛他定组的总有效率为90.6%(n=85例,77/85)(95%CI:84.4%;96.8%),西替利嗪组的总有效率为80.0%(n=85例,68/85)(95%CI:71.5%;88.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率)奥洛他定组为38例(44.7%),与西替利嗪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奥洛他定治疗国人皮肤瘙痒症能够改善瘙痒症的症状,同时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瘙痒症 皮肤 H1受体阻断剂 奥洛他定 西替利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1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丹 陈明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92-392,共1页
关键词 淀粉样变病 异色病样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感染54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许德清 陈伟雄 曾凡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2-75,共4页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感染的规律与特点,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1983—1998年544例确诊为SLE患者的感染情况及其特点,以及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结果:544例SLE患者住院865例次,其中一般感染53...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感染的规律与特点,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1983—1998年544例确诊为SLE患者的感染情况及其特点,以及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结果:544例SLE患者住院865例次,其中一般感染537例次,严重感染216例次(24.9%)。严重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见,为129例次(59.7%),其次为皮肤感染29例次(13.4%)和泌尿系统感染21例次(9.7%)。结论:SLE患者住院感染率较高,严重感染以G-杆菌和G+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其次为念珠菌与结核菌。SLE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多不典型,应密切观察并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CRP与感染密切相关,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C反应蛋白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念珠菌在母婴间垂直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鲁长明 岑丽卿 +3 位作者 席丽艳 张章 李希清 谢穗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01-503,共3页
目的:探讨产妇念珠菌感染与其新生儿口腔念珠菌的带菌情况,了解母婴间的垂直传播。方法:对554例某妇婴医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分娩前的阴道后穹隆分泌物,及其刚出生断脐后新生婴儿口腔分泌物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并采用常规科玛嘉念珠... 目的:探讨产妇念珠菌感染与其新生儿口腔念珠菌的带菌情况,了解母婴间的垂直传播。方法:对554例某妇婴医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分娩前的阴道后穹隆分泌物,及其刚出生断脐后新生婴儿口腔分泌物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并采用常规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玉米粉培养基、海藻糖试验、API20C生化鉴定板等进行菌种鉴定。同时对产妇的一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554例产妇中132例培养出真菌,分离率最高的职业是主妇,占50.76%,而第1胎检出率最高,占92.42%;产前感染率百分比最高的是农民和干部,分别占33.33%和30.00%。分离出的132株真菌中,白念珠菌78株(占分离菌的首位),其次为光滑念珠菌21株;而554例新生儿口腔真菌培养共分离出11株真菌,白念珠菌8株,光滑念珠菌2株,克柔念珠菌1株,阳性率为1.99%。母婴间同时分离出相同念珠菌共11对,为白念珠菌8对,光滑念珠菌2对,克柔念珠菌1对。结论:妊娠末期妇女阴道念珠菌的感染可垂直传播给新生儿,其垂直传播率约为8.33%。预防母亲产前阴道念珠菌感染可降低新生儿念珠菌感染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妊娠 新生儿 垂直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及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窦侠 刘玲玲 +6 位作者 谢志强 陈连军 李丽 冯素英 谭国珍 阎明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评价0.03%和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中国成人和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患者后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赋形剂平行对照的方法对327例中、重度AD患者给予0.03%和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3周,在治疗前、... 目的:评价0.03%和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中国成人和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患者后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赋形剂平行对照的方法对327例中、重度AD患者给予0.03%和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3周,在治疗前、后采用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量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3周后成人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及症状、日常活动和休闲3个方面评分的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儿童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及症状、休闲、学校、假期、日常活动、睡眠和治疗的影响各方面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幼儿组各方面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0.03%和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中国成人和儿童中、重度AD患者3周后,成人及儿童(>4岁)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他克莫司 生活质量 成人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性低氧模拟剂氯化钴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林春喜 张美芬 +6 位作者 杨春涛 杨战利 凌宏忠 孟金兰 曾凡钦 陈培熹 冯鉴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3-637,共5页
目的探讨化学性低氧模拟剂氯化钴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CoCl2处理HaCat细胞,建立化学性低氧诱导皮肤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后,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内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培养液... 目的探讨化学性低氧模拟剂氯化钴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CoCl2处理HaCat细胞,建立化学性低氧诱导皮肤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后,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内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细胞培养液中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水平以及血红素加氧酶(HO-1)表达。结果在500~3000μmol.L-1浓度范围内,CoCl2可降低HaCat细胞存活率,且CoCl2剂量越大、细胞存活率降低越明显;2000μmol.L-1CoCl2能诱导HaCat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反应,使胞内ROS生成增多,MMP降低;CoCl2能诱导HaCat细胞产生炎症反应,使IL-6和IL-8释放增多;1000~3000μmol.L-1CoCl2能上调HO-1的表达。结论CoCl2在诱导HaCat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反应的同时,也能引起炎症反应,促进IL-6和IL-8的释放及HO-1表达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性低氧 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炎症反应 血红素加氧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P70基因在马内菲青霉酵母相和菌丝相中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庚史 张军民 +3 位作者 席丽艳 徐晓容 刘红芳 鲁长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91-1193,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马内菲青霉双相转化中HSP70基因转录、蛋白表达变化情况。方法对马内菲青霉临床分离株SUMS0152进行双相性诱导,收集菌丝相和酵母相菌体。使用RT-PCR技术半定量测定HSP70基因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技术半定量测定HSP70蛋白水... 目的初步探讨马内菲青霉双相转化中HSP70基因转录、蛋白表达变化情况。方法对马内菲青霉临床分离株SUMS0152进行双相性诱导,收集菌丝相和酵母相菌体。使用RT-PCR技术半定量测定HSP70基因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技术半定量测定HSP70蛋白水平,分别在两相间进行比较。结果马内菲青霉SUMS0152酵母相HSP70基因转录较菌丝相升高;酵母相的HSP70蛋白表达较菌丝相升高。结论马内菲青霉SUMS0152HSP70基因在两相间存在明显表达差异,其基因转录和表达水平在酵母相均表现为一致的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内菲青霉 热休克蛋白70 逆转录PCR 蛋白印迹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状红斑狼疮皮损角质形成细胞的蛋白组学初步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方圣 陈明春 +3 位作者 郭庆 曾凡钦 李伯友 朱晓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9-752,共4页
【目的】建立盘状红斑狼疮皮损和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两者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及特点。【方法】运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6例盘状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及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总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用ImageMaster... 【目的】建立盘状红斑狼疮皮损和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两者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及特点。【方法】运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6例盘状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及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总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用ImageMaster 2D图象软件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蛋白。【结果】盘状红斑狼疮皮损和正常对照电泳图谱平均蛋白点分别为1566±32和1682±38,平均匹配点数为1286±14和1314±21,匹配率为82.12%和78.12%。分辨差异蛋白点共22个,11个在皮损高表达,2个在皮损组低表达,有5个点仅在病例组表达,4个点仅在正常对照组表达。【结论】成功获得分辨率高且重复性较好的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识别重复表达的差异蛋白,为后续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状红斑狼疮 角质细胞 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真菌检查对HIV/AIDS患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谢婷 李希清 +5 位作者 张军民 鲁长明 曾常红 蔡卫平 陈谐捷 席丽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1-343,356,共4页
【目的】探讨尿真菌镜检与培养对HIV/AIDS患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分别同时对166例HIV/AIDS患者的尿液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并作血真菌培养,检测尿标本马尔尼菲青霉的阳性率、灵敏度,并与血液真菌培养进行比较。【结果】... 【目的】探讨尿真菌镜检与培养对HIV/AIDS患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分别同时对166例HIV/AIDS患者的尿液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并作血真菌培养,检测尿标本马尔尼菲青霉的阳性率、灵敏度,并与血液真菌培养进行比较。【结果】166例HIV/AIDS患者中,确诊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26例(阳性率15.66%),马尔尼菲青霉血尿检查总阳性24例(14.46%)。尿镜检阳性3例(1.81%),尿培养阳性14例(8.43%),血培养阳性19例(11.45%)。尿培养、血培养及两者联合的灵敏度分别为53.84%、73.08%和92.31%,特异度均为100%。血、尿培养的马尔尼菲青霉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尿镜检与尿培养,尿镜检与血培养的阳性率之间,以及血培养与尿培养,尿培养与尿镜检之间的关联性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尿真菌培养马尔尼菲青霉敏感性较高,方便快捷,是一种较好的HIV/AIDS患者尤其是取血困难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方法,而尿真菌镜检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马尔尼菲青霉 马尔尼菲青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GF-β1含量 被引量:5
10
作者 谭国珍 罗益金 曾凡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6-638,共3页
【目的】了解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GF-β1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初发未治疗的SLE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 【目的】了解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GF-β1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初发未治疗的SLE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ELISA检测血清中TGF-β1含量。【结果】SLE患者PBMC中CD4+CD25+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分别为7.9±2.2vs12.5±5.3和2.1±1.1vs4.0±1.8,P<0.05)。SLE患者血清中TGF-β1含量(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214±48vs419±85,P<0.05)。SLE患者PBMC中CD4+CD25+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以及血清TGF-β1的含量均与病情活动指数(DAI)成负相关(r分别=-0.68、-0.56、-0.53,P<0.05),但各型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与血清TGF-β1的含量之间相关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reg与TGF-β1参与SLE的发病,两者均可作为病情活动的观察指标。且血清TGF-β1的含量与Treg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在SLE中的下降趋势一致,提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推测是TGF-β1的不足导致Treg的生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TGF-Β1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疼痛性红斑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榕青 朱晓浚 +1 位作者 林宝珠 席丽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20-520,共1页
患者女,21岁。因右肘部反复发作疼痛性红斑20年,于2005年9月10日就诊于我科。患者出生后4个月右肘部出现一红斑,3d后红斑自行消失。5岁时,红斑在原部位再次出现,此后每年发作二三次,面积逐渐扩大,但疼痛加重不明显。常存劳累、换... 患者女,21岁。因右肘部反复发作疼痛性红斑20年,于2005年9月10日就诊于我科。患者出生后4个月右肘部出现一红斑,3d后红斑自行消失。5岁时,红斑在原部位再次出现,此后每年发作二三次,面积逐渐扩大,但疼痛加重不明显。常存劳累、换季或睡眠肢体受压时发作。发作时自觉红斑肿胀、疼痛,手不能弯曲,伴全身乏力,轻度发热,遇冷病情加剧。每次红斑发作均在10d内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 疼痛性 复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和脱氧核糖核酸酶Ⅰ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玮 曾凡钦 +1 位作者 李伯有 范瑞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6-338,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和血清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eoxyribonucleaseⅠ,DNaseⅠ)的活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DNA-甲基绿比色法测定其血清DNaseⅠ的活性。结果SLE患... 目的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和血清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eoxyribonucleaseⅠ,DNaseⅠ)的活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DNA-甲基绿比色法测定其血清DNaseⅠ的活性。结果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且与SLE病情活动程度、肾脏损害、血管炎及补体下降相关;SLE患者组血清DNaseⅠ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与病情活动程度相关;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与DNaseⅠ的活性成负相关。结论抗核小体抗体是SLE的主要自身抗体之一,核小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可能原因是DNaseⅠ的活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抗核小体抗体 脱氧核糖核酸酶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过氧苯甲酰凝胶联合1%联苯苄唑凝胶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茂芳 陈明春 曾凡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0-120,共1页
关键词 痤疮 寻常 毛囊炎 过氧苯甲酰 联苯苄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14
作者 刘玲玲 冯信忠 +10 位作者 王群 赖维 王宝玺 郭在培 郑志忠 章伟 李恒进 骆丹 曾凡钦 许爱娥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40-541,共2页
关键词 荨麻疹 特发性 慢性 地氯雷他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DNaseI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谭国珍 米向斌 +2 位作者 尹若菲 叶艳芬 曾凡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27-28,共2页
[目的]构建小鼠DNaseI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方法]采用RT-PCR法从小鼠肾组织中获得DNaseI基因的cDNA,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Bluescript(PBS)上,选择阳性克隆并测序。[结果]扩增得到的DNaseI基因编码区的cDNA全长852 bp,编码283个(理论值)氨... [目的]构建小鼠DNaseI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方法]采用RT-PCR法从小鼠肾组织中获得DNaseI基因的cDNA,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Bluescript(PBS)上,选择阳性克隆并测序。[结果]扩增得到的DNaseI基因编码区的cDNA全长852 bp,编码283个(理论值)氨基酸残基,与Genebank中序列完全一致。[结论]小鼠DNaseI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已成功构建,为进一步实施DNaseI基因治疗SLE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SEI 基因 质粒 小鼠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滋阴清热方对阴虚内热证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蛋白表达谱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程喜平 范瑞强 +4 位作者 赖梅生 陈明春 余捷凯 朱晓浚 许德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滋阴清热方对SLE阴虚内热证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蛋白表达谱的影响。方法:用滋阴清热含药血清与阴虚内热型SLE患者的PBMC共孵育,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检测检测孵育后PBMC蛋白表达谱。结果... 目的:观察滋阴清热方对SLE阴虚内热证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蛋白表达谱的影响。方法:用滋阴清热含药血清与阴虚内热型SLE患者的PBMC共孵育,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检测检测孵育后PBMC蛋白表达谱。结果: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和空白对照比较,3个蛋白峰表达有统计学差异;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和大鼠空白血清比较,1个蛋白峰表达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对阴虚内热证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蛋白表达谱的具有影响,SELDI-TOF-MS是寻找SLE患者PBMC表达差异蛋白的有效方法,结果对SLE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蛋白表达谱 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含药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患者外周血中过度表达 被引量:2
17
作者 米向斌 谭国珍 曾凡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5,74,共4页
【目的】探讨IL-18在系统性红斑狼(SLE)肾损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及ELISA法测定了20例SLE患者(其中10例伴有肾损、10例无肾损)及1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达IL-18 mRNA和血清IL-18蛋白水平。【结果】SLE... 【目的】探讨IL-18在系统性红斑狼(SLE)肾损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及ELISA法测定了20例SLE患者(其中10例伴有肾损、10例无肾损)及1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达IL-18 mRNA和血清IL-18蛋白水平。【结果】SLE肾损组和非肾损组、健康对照组PBMC的IL-18 mRNA表达分别为1.35±0.30、0.91±0.27、0.69±0.17。SLE肾损组和非肾损组、健康对照组血清IL-18蛋白水平分别为:(799±237)pg/mL、(163±53)pg/mL、(114±39)pg/mL。SLE肾损患者血清IL-18蛋白、PBMC的IL-18 mRNA平均表达水平较健康人、非肾损SLE患者显著增高;SLE非肾损患者血清IL-18蛋白、PBMC的IL-18 mRNA表达水平也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8的过度表达可能在SLE特别是狼疮性肾损害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白细胞介素-18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治疗限局性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毛越苹 尹若菲 +1 位作者 曾凡钦 林宝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4-106,共3页
目的 :评价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治疗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限局性亚急性湿疹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平行组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选择新氢松软膏进行对照。结果 :共入选病例 4 5例 ,其中试验组 2 3例 ,对照组 2 2例。试验组用药后总积... 目的 :评价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治疗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限局性亚急性湿疹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平行组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选择新氢松软膏进行对照。结果 :共入选病例 4 5例 ,其中试验组 2 3例 ,对照组 2 2例。试验组用药后总积分由用药前 12 .3± 2 .4下降至 5 .6± 2 .2 (第 1wk)和 2 .8± 2 .1(第 2wk) ,明显优于对照组 [13.2± 2 .3(用药前 ) ,9.2± 3.7(第 1wk) ,6 .8± 3.5 (第 2wk) ],经秩和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试验组总有效率86 .96 % (2 0 2 3例 ) ,高于对照组 31.82 % (7 2 2例 )(P <0 .0 1)。两组均无药物相关性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外用治疗亚急性湿疹 ,与新氢松软膏对照组比较 ,总体疗效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 新氢松软膏 亚急性湿疹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HIV抗体阳性的带状疱疹17例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炜 宋晓婧 +3 位作者 楼芳 齐焕英 苏向阳 张云青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4,共3页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美国每年确诊的带状疱疹患者超过100万例。Pinchinat等圈分析了21项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国家1960-2010年有关带状疱疹流行病学的研究数据,结果显示欧洲不同地区每年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0.2...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美国每年确诊的带状疱疹患者超过100万例。Pinchinat等圈分析了21项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国家1960-2010年有关带状疱疹流行病学的研究数据,结果显示欧洲不同地区每年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0.20%~0.46%。不同国家和地区带状疱疹发病率有所差别,英国为每年0.50%、中国台湾为每年0.60%~1.20%、美国波士顿为每年0.50%~1.20%、法国为每年0.90%、德国为0.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带状疱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法测定人尿中阿拉伯糖醇D/L比率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选红 林广云 +2 位作者 蔡葵花 席丽艳 郑文晖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9期2-4,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人尿样中阿拉伯糖醇D/L比率的方法。【方法】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选择离子监测 )检测人尿中阿拉伯糖醇D/L比率。【结果】人尿样中阿拉伯糖醇D/L比率精密度、稳定性符合规定 ,RSD( % )均小于 10 % ;线性范围...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人尿样中阿拉伯糖醇D/L比率的方法。【方法】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选择离子监测 )检测人尿中阿拉伯糖醇D/L比率。【结果】人尿样中阿拉伯糖醇D/L比率精密度、稳定性符合规定 ,RSD( % )均小于 10 % ;线性范围为 0 1~ 2 0mg·L- 1 ,相关系数为 0 9997(n =5 ) ;D 阿拉伯糖醇、L 阿拉伯糖醇的最低检测限均为 2 0 μg·L- 1 (S/N =3)。【结论】本实验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可用于系统性念珠菌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选择离子法 阿拉伯糖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