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mi-1基因过度表达与胃癌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2
1
作者 黄开红 刘建化 +2 位作者 李学先 宋立兵 曾木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73-975,979,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Bmi-1基因mRNA表达与胃癌分化、转移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5月~2006年11月共42例行胃癌手术切除标本,提取肿瘤及癌旁组织配对标本的总RNA,用RT-PCR方法测定Bmi-1基因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对Bmi-1基...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Bmi-1基因mRNA表达与胃癌分化、转移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5月~2006年11月共42例行胃癌手术切除标本,提取肿瘤及癌旁组织配对标本的总RNA,用RT-PCR方法测定Bmi-1基因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对Bmi-1基因差异表达与胃癌病人临床表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42例配对标本分别进行Bmi-1mRNA荧光检测比较,29例标本的肿瘤组织中Bmi-1基因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Bmi-1mRNA的表达与胃癌大小、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并且Bmi-1mRNA阳性表达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结论Bmi-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状态与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关系密切,Bmi-1基因mRNA可望作为胃癌病情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标记物之一,Bmi-1mRNA的测定有助于判断肿瘤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BMI-1 基因表达 肿瘤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用文拉法辛与匹维溴胺治疗伴抑郁状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钟英强 许哲 +2 位作者 张世能 郭佳念 曾志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35-437,共3页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和匹维溴胺合并治疗伴抑郁状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6例IBS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文拉法辛和匹维溴胺治疗)和对照组(匹维溴胺治疗)。各症状采用分级记分进行描述,抑郁状态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和匹维溴胺合并治疗伴抑郁状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6例IBS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文拉法辛和匹维溴胺治疗)和对照组(匹维溴胺治疗)。各症状采用分级记分进行描述,抑郁状态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疗效评价参照症状积分的变化,并进行符合方案人群(PP)分析和意向性人群(ITT)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腹痛程度、腹痛积分、腹泻积分、各症状总积分、SD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第1、2、4、8周末症状积分与总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SDS评分在第1周末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2周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后第1、2、4、8周末积分和SDS评分与治疗前均有显著性下降(P<0.001)。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腹痛、腹泻和总疗效的PP(ITT)分析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0%vs38.10%(73.91%vs34.78%)、90.00%vs76.19%(78.27%vs69.57%)和95.00%vs57.15%(82.61%vs52.17%),两组间各疗效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73%和9.52%(P>0.05)。结论文拉法辛与匹维溴胺联合治疗伴抑郁的腹泻型IBS,具有快速起效、缓解率与总有效率高和不良反应较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拉法辛 匹维溴胺 肠易激综合征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与生化特点的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其奎 陈海英 +2 位作者 钟英强 李楚强 黄志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154-155,共2页
[目的]比较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8例酒精性脂肪肝和301例非酒精性脂 肪肝的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酒精性脂肪肝组几乎均为男性,其肥胖((21.4%))、2型糖尿病(14.3%)、高脂血症 (10.7%)和高血压... [目的]比较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8例酒精性脂肪肝和301例非酒精性脂 肪肝的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酒精性脂肪肝组几乎均为男性,其肥胖((21.4%))、2型糖尿病(14.3%)、高脂血症 (10.7%)和高血压的发病率(7.1%)显著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分别为59.5%、53.5%、64.1%和47.8%)。酒精性脂肪肝 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 B)和空腹血糖(FPG)的异常率低于 非酒精性脂肪肝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ALT(≥2)和直接胆红素(DB)的异 常率则高于该组。[结论]酒精性脂肪肝好发于男性,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 病人;其肝功能损害较非酒精性脂肪肝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异常率 高脂血症 肥胖 AST 高血压 2型糖尿病 生化特点 血清甘油三酯 HD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i-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黄开红 刘建化 +3 位作者 李学先 宋立兵 曾木圣 郭宝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961-965,共5页
目的:探讨Bmi-1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评价Bmi-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随机收集2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正常对照组织,采用RT-PCR方法检测其Bmi-1mRNA表达情况;另外收集我院2... 目的:探讨Bmi-1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评价Bmi-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随机收集2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正常对照组织,采用RT-PCR方法检测其Bmi-1mRNA表达情况;另外收集我院2002~2004年146例有3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胃癌术后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手术标本石蜡切片进行染色,检测Bmi-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Bmi-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RT-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Bmi-1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对照组织。免疫组化分析表明,Bmi-1蛋白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7.8%(99/146)。Bmi-1的表达与胃癌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结论:Bmi-1在胃癌组织表达状态与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关系密切,可以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BMI-1 免疫组织化学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VEGF单克隆抗体偶联5-FU纳米微粒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黄开红 王凌云 +3 位作者 赵晓龙 刘建化 陈汝福 朱兆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8-261,共4页
目的:为了提高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抗癌活性,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5-FU聚乳酸纳米微粒交联结合制备具有靶向功能的免疫纳米微粒。方法: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已制备的5-FU聚乳酸纳米微粒(5-FU-NPs)以化学键偶联连接的... 目的:为了提高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抗癌活性,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5-FU聚乳酸纳米微粒交联结合制备具有靶向功能的免疫纳米微粒。方法: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已制备的5-FU聚乳酸纳米微粒(5-FU-NPs)以化学键偶联连接的方法制备具有靶向功能的5-FU免疫纳米微粒(5-FU-Ab-NPs),考察其形貌、粒径分布、体外释放和免疫活性等性能。结果:5-FU-Ab-NPs仍呈规则球形,粒径约为(202±23)nm,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5-FU-Ab-NPs与5-FU-NPs具有相似缓释特性,免疫学检测和电镜检视显示偶联后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免疫活性保持原活性的80%以上。结论:5-FU-Ab-NPs保持原5-FU-NPs缓释药物的特点,具有双重活性功能,即免疫导向和缓释药物,有利于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尿嘧啶 抗VEGF单克隆抗体 免疫纳米微粒 胃肿瘤 MGC803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MDR1基因的RNAi稳定逆转结肠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被引量:13
6
作者 夏忠胜 朱兆华 +4 位作者 陈其奎 钟荚强 张立勇 刘仲敏 ADAM Bao-ling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8-903,共6页
目的:探讨靶向多药耐药蛋白-1(MDR1)基因的RNA干扰(RNAi)对结肠癌细胞MDR1/P-gp依赖的多药耐药性的稳定逆转作用。方法:分别构建含编码#4029MDR1 siRNA和#4123MDR1 siRNA的质粒载体,并转染COLO320DM结肠癌多药耐药细胞,采用G418筛选克... 目的:探讨靶向多药耐药蛋白-1(MDR1)基因的RNA干扰(RNAi)对结肠癌细胞MDR1/P-gp依赖的多药耐药性的稳定逆转作用。方法:分别构建含编码#4029MDR1 siRNA和#4123MDR1 siRNA的质粒载体,并转染COLO320DM结肠癌多药耐药细胞,采用G418筛选克隆细胞,经实时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阳性克隆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各抗肿瘤药的IC50。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并计算PI/AI值。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adriamycin药物累积浓度。结果:阳性克隆细胞(clone#4029和clone#4123)的MDR1mR-NA和P-gp的表达均被抑制。COLO320DM结肠癌亲本细胞adriamycin及vincristine的IC50分别为9.616μmol/L和0.358μmol/L,而clone#4029的IC50分别降至1.094μmol/L和0.023μmol/L(P<0.01),clone#4123的IC50分别降至0.780μmol/L和0.035μmol/L(P<0.01)。COLO320DM结肠癌亲本细胞用adriamycin及vincristine处理后其PI/AI值分别为5.68及9.59,而clone#4029的PI/AI值分别降至2.74及3.59(P<0.01),clone#4123的PI/AI值分别降至2.75及3.24(P<0.01)。COLO320DM结肠癌亲本细胞用10μmol/Ladriamycin处理后细胞内adriamycin累积浓度为27.92,而clone#4029及clone#4123细胞内adriamycin累积浓度分别增加至187.24和215.57(P<0.01)。结论:稳定转染含编码MDR1siRNA的质粒载体能稳定逆转结肠癌细胞MDR1/P-gp依赖的多药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多药耐药性 RNA干扰 基因 MDR1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肥胖脂肪肝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海英 陈其奎 +2 位作者 王凌云 詹俊 朱兆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7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讨非肥胖者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非肥胖脂肪肝发病危险因素的筛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非肥胖与肥胖脂肪肝组间血脂、肝功能等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嗜酒(OR:37.583),2型糖尿病(OR:5.731),... 【目的】探讨非肥胖者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非肥胖脂肪肝发病危险因素的筛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非肥胖与肥胖脂肪肝组间血脂、肝功能等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嗜酒(OR:37.583),2型糖尿病(OR:5.731),TG(OR:5.007),LDL-C(OR:1.724)和空腹血糖(OR:1.618)与非肥胖脂肪肝的发病成正相关。非肥胖脂肪肝患者的LDL-C(62.1%)和UA(17.8%)升高及AST/ALT<1(48.5%)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肥胖脂肪肝患者。【结论】嗜酒、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空腹血糖升高是非肥胖患者发生脂肪肝独立的相关危险因素。非肥胖脂肪肝较肥胖脂肪肝有较小比例的血脂、尿酸异常改变和较少的AST/ALT<1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肥胖 相关危险因素 发病 嗜酒 LDL-C 空腹血糖 标的 独立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徐丽姝 刘建化 +4 位作者 林萍 黄开红 陈其奎 陈茵婷 朱兆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34-1236,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疾病相关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院199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胰腺疾病相关性门脉高压症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受累静脉、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检查、治疗... 目的探讨胰腺疾病相关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院199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胰腺疾病相关性门脉高压症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受累静脉、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检查、治疗和结局。结果 11年共收治本病52例,占同期门脉高压症的4.58%。常见基础胰腺疾病依次为慢性胰腺炎21例、胰腺肿瘤15例、急性胰腺炎和胰腺假性囊肿14例,其他胰腺疾病2例;52例患者有明确的受累静脉,脾静脉是最常受累的静脉(38例,73.1%),其次为门静脉21例(40.4%),肠系膜上静脉阻塞11例(21.2%),无单独受累者。脾脏肿大48例(81.4%),为轻、中度肿大,脾功能亢进31例(52.5%),程度较轻,以白细胞减少为主。45例患者(76.3%)有胃、食管静脉曲张(孤立性胃静脉曲张35例),22例有破裂出血(42.3%)。药物治疗可控制急性出血,但不能预防再出血。23例行脾切除术,主要指征是反复发生的消化道出血,术后患者均未再出血(随访6个月~6年)。结论胰腺疾病可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枝,导致广泛性或区域性门脉高压症。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急性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而手术可能是防止再出血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症 胰腺疾病 脾肿大 孤立性胃静脉曲张 脾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5例胰岛素瘤所致神经精神症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曾缨 王凌云 +2 位作者 郑民缨 张成 张为西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提高对胰岛素瘤所致的神经精神症状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70年以来收治的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55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胰岛素瘤患者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4±4)年,仅20%的患者能在发病1年内确诊... 目的提高对胰岛素瘤所致的神经精神症状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70年以来收治的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55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胰岛素瘤患者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4±4)年,仅20%的患者能在发病1年内确诊;任何年龄都可发病,20~50岁发病的占72.7%;临床表现多种多样,89.1%的患者有意识障碍,50.9%的患者还伴有抽搐发作,发作形式以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为主;45.5%的患者出现精神症状,以个性、行为改变为主;仅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的只有12.7%;所有患者发作时血糖均低于3.0mmol/L,补糖水或进食后症状可完全缓解或有所缓解;影像学检查中以超声内镜阳性率最高,达100%;肿瘤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以胰尾最多见,占47.3%;7.3%的患者术后复发;7.3%的患者在术前发作间歇存在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术后也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对表现为发作性神经精神症状患者,应常规检测空腹血糖和发作时血糖。对原因不明的低血糖患者,要注意检查胰腺,排除胰岛素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瘤 低血糖脑病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对胰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8
10
作者 韩际奥 陈其奎 +3 位作者 黄志清 黄开红 陈锦武 朱兆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68-371,共4页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及其催化产物前列腺素E2(PGE2)对胰腺肿瘤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1^(Wafl/cipl)、p27^(Kipl/pic2)表达的影响,探讨阿司匹林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阿司匹林和PGE2处理胰腺癌细胞后,分别采用MTT检测细胞活力...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及其催化产物前列腺素E2(PGE2)对胰腺肿瘤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1^(Wafl/cipl)、p27^(Kipl/pic2)表达的影响,探讨阿司匹林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阿司匹林和PGE2处理胰腺癌细胞后,分别采用MTT检测细胞活力、ELISA检测细胞内PGE2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1^(Wafl/cipl)和p27^(Kipl/pic2)的表达水平。结果:阿司匹林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并呈剂量依赖性减少细胞内PGE2的生成;阿司匹林可诱导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1^(Wafl/cipl)和p27^(Kipl/pic2)表达升高并引起细胞阻滞在G0/G1期。但外源性PGE2并不能拮抗阿司匹林对细胞活力、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结论:阿司匹林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可能并非完全通过环氧合酶途径;诱导p21^(Wafl/cipl)和p27^(Kipl/pic2)表达的升高、进而诱导细胞周期的阻滞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阿司匹林 前列腺素E类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40
11
作者 朱军 刘建化 +1 位作者 王凌云 王连源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6-557,共2页
目的通过对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PMC)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73例临床使用抗生素引起PMC的患者从年龄、合并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种类、时间、发病时间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PMC多发于合并有... 目的通过对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PMC)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73例临床使用抗生素引起PMC的患者从年龄、合并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种类、时间、发病时间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PMC多发于合并有长期慢性疾病、年龄大、体质差、手术打击后及抗生素应用不规范的老年患者。结论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是引起PMC的主要原因,对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现象时,结合结肠镜的特征表现首先应考虑有无PMC。及早停用抗生素,使用足量和足疗程的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是治疗PMC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膜性肠炎 抗生素/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吞咽困难皮肌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其奎 黄志清 +2 位作者 曾志勇 熊小强 陈为宪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7期325-327,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肌炎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肌肉损害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皮肌炎中61例合并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与辅助检查资料,与不伴有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3.3%的皮肌炎患者合并吞咽困... 【目的】探讨皮肌炎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肌肉损害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皮肌炎中61例合并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与辅助检查资料,与不伴有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3.3%的皮肌炎患者合并吞咽困难,皮肌炎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肢体肌无力的发生率为95.1%,肌肉活检的阳性率为96.6%,明显高于无吞咽困难者(分别为77.0%和76.4%);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血清肌酸激酶(498.5U/L±302.1U/L)及其MB同工酶(46.3U/L±18.2U/L),血浆游离肌红蛋白水平(168.4μg/L±78.5μg/L)明显高于无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分别为332.4U/L±301.2U/L,31.5U/L±9.8U/L和125.4μg/L±80.4μg/L);补体C4水平则明显降低(两组分别为298.4mg/L±111.3mg/L和360.6mg/L±201.3mg/L)。【结论】吞咽困难是皮肌炎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合并吞咽困难提示皮肌炎病情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困难 患者 皮肌炎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肌无力 常见 补体C4 同工酶 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中MAT1蛋白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建平 袁世珍 +2 位作者 张世能 詹俊 朱兆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3-166,共4页
目的研究MAT1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多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使用免疫组化首先分析了70例外科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标本、10例胰腺良性肿瘤、14例慢性胰腺炎和10例尸解来源正常胰腺组织标本中的MAT1蛋白表达。然后比较MAT1... 目的研究MAT1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多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使用免疫组化首先分析了70例外科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标本、10例胰腺良性肿瘤、14例慢性胰腺炎和10例尸解来源正常胰腺组织标本中的MAT1蛋白表达。然后比较MAT1蛋白的表达与胰腺癌患者多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癌灶部位、癌灶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结果MAT1蛋白主要表达于胰腺癌癌细胞,也可见于成纤维细胞,棕黄色染色局限于细胞浆和核膜。757%(53/70)的胰腺癌组织中可见MAT1蛋白的表达,而正常对照标本中则未表达或仅微弱表达MAT1。MAT1在4种组织中的表达程度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MAT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它3种组织。进一步分析发现,MAT1蛋白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TNM分期呈显著相关(P<005),但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在胰腺癌中表达明显上调的MAT1蛋白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相关,并且MAT1蛋白是评估胰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有用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细胞周期 蛋白质MAT1 蛋白激酶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对人胰腺癌Capan-2细胞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钟英强 魏菁 +5 位作者 傅玉如 邵静 梁倚文 林燕华 刘娟 朱兆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81-1984,共4页
目的探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Lipo)在一定浓度下对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一定毒性浓度的Lipo作用于胰腺癌Capan-2细胞,利用细胞直接记数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Capan-2细胞生长、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Lipo与si... 目的探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Lipo)在一定浓度下对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一定毒性浓度的Lipo作用于胰腺癌Capan-2细胞,利用细胞直接记数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Capan-2细胞生长、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Lipo与siRNA的浓度均影响转染率的高低。在2ml转染体积中,Lipo在5μl的浓度下,使Capan-2细胞生长明显减慢,以第3天后更加明显(P<0.001)。随着转染细胞按常规培养的时间延长,早期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5),活性细胞明显减少(P<0.01),而损伤细胞和死亡细胞明显增多(P<0.001),以48h后更明显;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P<0.05),G2-M期细胞明显减少(P<0.01),S期细胞明显减少(P<0.01),晚期凋亡细胞减少(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下,Lipo可影响细胞的生长、早期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因此,利用Lipo在不同的细胞系进行基因转染过程中Lipo应进行浓度梯度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LIPOFECTAMINE 胰腺肿瘤 Capan-2细胞 细胞生长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血APC及K-ras基因突变联合检测在大肠癌筛查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詹俊 李新 +2 位作者 于钟 袁宇红 侯婧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18-1021,共4页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粪、血浆中APC和K-ras两种基因的突变,探讨其在大肠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03年10月~2004年3月行肠镜检查患者的肝素抗凝血5ml,大便3~5g。提取粪便及血浆DNA,采用PCR-SSCP法检测APC和K-ras突变。结果和结论(1...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粪、血浆中APC和K-ras两种基因的突变,探讨其在大肠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03年10月~2004年3月行肠镜检查患者的肝素抗凝血5ml,大便3~5g。提取粪便及血浆DNA,采用PCR-SSCP法检测APC和K-ras突变。结果和结论(1)大肠癌和腺瘤患者血浆APC基因突变分别为41.9%和57.7%(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粪便APC基因突变分别为51.6%和42.3%(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种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吻合度(kappa值为0.811,P<0.001)。(2)血浆K-ras基因突变在大肠癌、腺瘤和正常对照分别为48.4%、3.8%和0%,粪便K-ras基因突变在3组中分别为54.8%、7.7%和11.1%,大肠癌组高于腺瘤组和正常组(P<0.05),腺瘤组和正常组间无差异(P>0.05)。两种方法检测的吻合度一般(kappa值为0.662,P=0.000)。(3)联合检测APC及K-ras基因突变可以提高诊断大肠癌的灵敏度。血、粪联合检测检测APC和K-ras基因突变较粪便检测无明显优势。(4)APC基因突变与是否发生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K-ras基因突变与病变分化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大肠腺瘤 K-RAS APC PCR-SS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术后腹部内生场热疗联合FOLFOX方案的疗效分析:附68例报道 被引量:7
16
作者 林显敢 黄开红 +1 位作者 谢德荣 刘天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01-1503,共3页
目的评价内生场热疗联用FOLFOX方案治疗II期以上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47例入选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FOLFOX方案(L-OHP 85mg/m2,静脉滴注3h,CF 200 mg/m2,静脉滴注2h,5-FU 400 mg/m2,静脉推注,5-FU 3000 ... 目的评价内生场热疗联用FOLFOX方案治疗II期以上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47例入选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FOLFOX方案(L-OHP 85mg/m2,静脉滴注3h,CF 200 mg/m2,静脉滴注2h,5-FU 400 mg/m2,静脉推注,5-FU 3000 mg/m2,48h静脉恒速灌注)化疗。研究组68例第1及第3天各接受上腹部内生场热疗1h。对照组79例仅接受化疗。每14d重复,完成8周期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近期有效率为68.4%,对照组为36.4%,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2%、67.6%和30.9%,对照组为81.0%、47.6%和15.4%。两组1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年和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毒副反应无显著性异(P>0.05)。结论配合深部热疗可以提高FOLFOX方案对II期以上进展期胃癌的近、远期疗效而不增加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药物治疗 FOLFOX 热治疗 静脉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氮磺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FN-γ、IL-4及黏膜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钟英强 黄花荣 朱兆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853-1854,共2页
目的:探讨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和黏膜炎症的影响。方法:活动期中度UC患者50例,口服SASP1g,每日3次,共6周,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IL-4,组织学检测黏膜炎症。结果:患者... 目的:探讨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和黏膜炎症的影响。方法:活动期中度UC患者50例,口服SASP1g,每日3次,共6周,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IL-4,组织学检测黏膜炎症。结果: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为(31.6±4.3)ng/L,显著高于治疗后的(22.3±5.6)ng/L(P<0.05),治疗前IFN-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5±5.9)ng/L(P<0.01);治疗前IL-4为(4.6±1.8)ng/L,显著低于治疗后的(8.9±2.0)ng/L(P<0.05),治疗前IL-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9±2.7)ng/L(P<0.01)。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率分别为100.0%和90.0%(P<0.05),隐窝脓肿分别为48.0%和13.3%(P<0.01),黏膜组织学分级分别为(2.49±0.84)级和(1.31±0.75)级(P<0.01)。结论:SASP能明显逆转中度活动期UC患者的Th1和Th2细胞的失衡状态和UC炎症黏膜的隐窝脓肿,减少中性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从而促进炎症黏膜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氮磺胺吡啶 结肠炎 溃疡性 干扰素类 白细胞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为肌样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8
18
作者 曾缨 王凌云 +1 位作者 张成 邓宇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665-1668,共4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肌样细胞分化前后骨骼肌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方法:体外分离成年SD大鼠骨髓干细胞,培养增殖,用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RT-PCR检测分化前和分化后1d、2d、5d和7d骨骼肌特异性转录因子生肌决定因子MyoD、肌细胞生成素...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肌样细胞分化前后骨骼肌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方法:体外分离成年SD大鼠骨髓干细胞,培养增殖,用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RT-PCR检测分化前和分化后1d、2d、5d和7d骨骼肌特异性转录因子生肌决定因子MyoD、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RF4以及肌肉特异性肌酸磷酸激酶MCK的表达。结果:MyoD在诱导前后均有表达,在诱导后1d表达显著上调(P<0·05);myogenin、MRF4和MCK在诱导前无表达,诱导后2d开始出现myogenin和MRF4的表达,诱导后7d开始出现MCK的表达。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能表达一定水平的骨骼肌细胞的分化调控基因MyoD,它向肌样细胞的分化可能与MyoD、myogenin和MRF4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基因表达 阿扎胞苷 肌样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5-FU免疫纳米微粒的体外释药及其抗癌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开红 刘建化 +4 位作者 王凌云 朱兆华 陈其奎 闵军 陈汝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01-603,共3页
目的:研究生物可降解抗癌药载5-FU免疫纳米微粒的释药特点,鉴定其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方法:采用恒温振荡透析法和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载5-FU免疫纳米微粒的药物释放特性;MTT法测定了不同时相载5-FU免疫纳米微粒对5种肿瘤... 目的:研究生物可降解抗癌药载5-FU免疫纳米微粒的释药特点,鉴定其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方法:采用恒温振荡透析法和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载5-FU免疫纳米微粒的药物释放特性;MTT法测定了不同时相载5-FU免疫纳米微粒对5种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载5-FU免疫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的缓释功能,半量释放期t1/2为10.4天。载5-FU免疫纳米微粒对5种肿瘤细胞株均有较强的杀伤活性,且杀伤活性与作用时间和释药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载5-FU免疫纳米微粒中药物分布均匀;载5-FU免疫纳米微粒制备和溶蚀过程对5Fu的药效无影响。载5-FU免疫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的缓释功能。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5-FU 免疫纳米微粒 缓释 抗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于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116例预后因素探讨 被引量:8
20
作者 林显敢 黄开红 +1 位作者 谢德荣 刘天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3-245,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3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16例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3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16例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8%(74/116)和48.2%(40/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B症状、肿块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治疗模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伴随B症状、肿块≥10cm、临床分期ⅢE-ⅣE期、T细胞型、肿瘤突破浆膜层者的预后较无B症状、肿块〈10cm、临床分期ⅠE-ⅡE期、B细胞型、肿瘤未突破浆膜层者差。多因素分析显示,肿块≥10cm、临床分期ⅢE-ⅣE期、T细胞型、单纯手术者预后差。结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治疗模式是影响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