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 被引量:5
1
作者 黄开红 李楚强 +4 位作者 陈为宪 王连源 陈其奎 夏忠胜 朱兆华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54-856,共3页
目的通过对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的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该院1994~2005年73例临床使用抗生素引起的PMC患者从年龄、合并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种类、时间、发病时间及治疗方法等方... 目的通过对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的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该院1994~2005年73例临床使用抗生素引起的PMC患者从年龄、合并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种类、时间、发病时间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PMC多发于合并有长期慢性疾病、年龄大、体质差、手术后及抗生素应用不规范的老年患者。结论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是引发PMC的主要原因,对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时,结合结肠镜的特征表现首先应考虑有无PMC,及早停用抗生素,使用足量和足疗程的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是治疗PMC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膜性肠炎 临床特点 结肠镜检查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及复发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4
2
作者 夏忠胜 朱兆华 +5 位作者 钟英强 陈为宪 李楚强 王凌云 莫旭艳 陈勉穗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3年第7期10-12,共3页
目的 :观察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及复发率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球囊扩张治疗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 :应用球囊扩张治疗并随访半年以上 ,比较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在性别、年龄、病程、食管最大径、球囊扩张直径、球囊扩张类型及扩... 目的 :观察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及复发率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球囊扩张治疗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 :应用球囊扩张治疗并随访半年以上 ,比较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在性别、年龄、病程、食管最大径、球囊扩张直径、球囊扩张类型及扩张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率为 10 0 % ,复发率为 2 3.3% ,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在年龄及病程两方面存在差异 ,病程的回归系数为 - 1.35 8(P <0 .0 5 )。结论 :球囊扩张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的方法 ,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病程是贲门失弛缓症球囊扩张治疗后复发的唯一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球囊 扩张 复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平滑肌肿瘤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8
3
作者 梁健 黄开红 李海刚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2年第8期19-22,共4页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内镜以及病理特点。方法 :1990年~ 2 0 0 0年经我院治疗的胃平滑肌肿瘤 4 1例 ,对其临床、病理及内镜检查资料等进行分析。随访时间为 1~ 5年。结果 :胃平滑肌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体重减轻及上...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内镜以及病理特点。方法 :1990年~ 2 0 0 0年经我院治疗的胃平滑肌肿瘤 4 1例 ,对其临床、病理及内镜检查资料等进行分析。随访时间为 1~ 5年。结果 :胃平滑肌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体重减轻及上消化道出血 ,好发部位是胃底和胃体部。内镜下表现为隆起型 34例 (82 .9% ) ,溃疡型 6例 (14 .6 % ) ,浸润型 1例 (2 .4 % )。内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 9.8%。平均 2 5个月的随访中 ,8例死于转移 ,6例有局部复发。结论 :胃平滑肌肿瘤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特殊 ,易造成误诊和漏诊 ,内镜为诊断GSMT的有效手段 ,但确诊仍靠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平滑肌肿瘤 临床特点 内镜 病理学 诊断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铝凝胶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食管炎 被引量:2
4
作者 郭伟忠 黄开红 +1 位作者 李楚强 陈其奎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2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真菌性食管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自2001年1月2007年1月确诊的46例真菌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电子胃镜下的表现、治疗方法。结果所检病例平均47.5岁,男女之比2.16∶1。临床表现有咽异物感、吞咽疼痛、吞咽不畅感、烧心及胃灼... 目的探讨真菌性食管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自2001年1月2007年1月确诊的46例真菌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电子胃镜下的表现、治疗方法。结果所检病例平均47.5岁,男女之比2.16∶1。临床表现有咽异物感、吞咽疼痛、吞咽不畅感、烧心及胃灼热等。所有患者细胞刷涂片均见到菌丝和/或孢子。用氢氧化铝凝胶联合氟康唑治疗,46例复查胃镜。结果37例显效,显效率为80.43%,7例有效,有效率为15.21%,1例无效,无效率为2.17%。结论氢氧化铝凝胶联合氟康唑能有效地治疗真菌性食管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食管炎 电子胃镜 药物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教育技术在长学制医科学生的胃肠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钟英强 踞华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年第12期158-160,共3页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和长学制的医科教育的特点,提出了现代胃肠病学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优势和制作胃肠病学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问题。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是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手段。
关键词 教育技术 胃肠病学 长学制 临床医学 临床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2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结石的关系
6
作者 孔宪和 陈晓春 +2 位作者 李楚强 黄开红 陈其奎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在胆结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的462例患者,其中合并乳头憩室92例(憩室组).无合并乳头憩室370例(非憩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在胆结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的462例患者,其中合并乳头憩室92例(憩室组).无合并乳头憩室370例(非憩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胆结石的患病率、结石发生部位及结石成分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组462例患者中,憩室组92例,占19.9%,非憩室组370例,占80.1%.憩室组平均年龄61.8岁,明显高于非憩室组(61.8 vs 51.2岁,P<0.01),且憩室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P<0.01).本组92例十二指肠憩室有72例合并胆结石,其发生率78.26%,而非憩室组370例中仅97例合并胆结石,占26.2%.十二指肠憩室组并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憩室组.本组中乳头旁憩室胆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乳头周围型憩室者,有显著性差异.乳头旁憩室患者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及胆囊结石,且结石成分主要为胆色素结石.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胆结石发病率显著增高,且主要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胰胆管造影 十二指肠憩室 胆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血管瘤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彭卫 钟英强 +2 位作者 陈其奎 王连源 陈为宪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2年第12期14-16,共3页
目的 :探讨肠道血管瘤临床、内镜、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及病理等的特点和临床诊断线索。方法 :对 16例肠道血管瘤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87.5 %的病例有肠道出血 ,主要表现为慢性反复的小量出血 ;病程超过一年者有 6 2 .5 %。内镜... 目的 :探讨肠道血管瘤临床、内镜、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及病理等的特点和临床诊断线索。方法 :对 16例肠道血管瘤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87.5 %的病例有肠道出血 ,主要表现为慢性反复的小量出血 ;病程超过一年者有 6 2 .5 %。内镜下以稍隆起红斑状或广基的蓝色或紫色小肿块 ,表面充血、糜烂或有活动性出血 ,93.8%的病灶小于 1cm。DSA的主要表现为造影剂浓集或外渗 ,并可提示多发病灶。病理特点以海绵状血管瘤为主 ,占 5 6 .3% ,18.8%者表现为多发病灶。结论 :肠道血管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内镜及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确诊。可疑病例必须密切随访 ,严重者应手术探查 ,术前重点是确定病灶的多少和范围。为避免误诊、漏诊 ,应遵循一定的临床诊断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血管瘤 肠出血 病理学 内镜血管造影 诊断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