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咽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与放射敏感性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宜敏 梁碧玲 +3 位作者 卢泰祥 崔念基 李海刚 沈溪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163,167,共4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MVD)在预测鼻咽癌放射敏感性中的价值.[方法]对39例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单纯放疗患者放疗前的鼻咽活检组织,进行Von Willebrand因子、VEGF免疫组化染色;用动态MRI观察肿瘤放...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MVD)在预测鼻咽癌放射敏感性中的价值.[方法]对39例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单纯放疗患者放疗前的鼻咽活检组织,进行Von Willebrand因子、VEGF免疫组化染色;用动态MRI观察肿瘤放疗后的体积变化,在MR机上直接测量肿瘤体积.[结果]VEGF表达与MVD密切相关(r=0.553,P<0.05).VEGF表达与肿瘤体积缩小百分比相关,有统计学意义(38~40 Gy时r=-0.45,P<0.05;68~76 Gy时r=-0.42,P<0.05).MVD与肿瘤体积缩小百分比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38~40Gy时,r=-0.183,P=0.265;68~76 Gy时,r=-0.244,P=0.135).[结论]鼻咽癌组织内VEGF表达与放射敏感性呈负相关;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MVD与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放射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监测鼻咽癌颞叶放射性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曾斯慧 梁碧玲 +2 位作者 钟镜联 叶瑞心 陈志光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1177-1181,共5页
目的由于鼻咽癌发生具有区域性的特点,目前大样本的综合性研究较少,也缺乏放疗后的纵向对比研究。研究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不同阶段颞叶白质水分子的弥散特征,探讨放疗对颞叶白质水分子弥散的影响,对放射性损伤的监测提供量化指标。方法... 目的由于鼻咽癌发生具有区域性的特点,目前大样本的综合性研究较少,也缺乏放疗后的纵向对比研究。研究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不同阶段颞叶白质水分子的弥散特征,探讨放疗对颞叶白质水分子弥散的影响,对放射性损伤的监测提供量化指标。方法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或放疗后行头颅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的患者共204例,其中放疗前患者44例,放疗后患者160例。测量所有患者双侧颞叶白质的各向同性表现弥散系数(isotropi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iso)值和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ic,FA)值,并进行纵向对比分析。结果放疗后双侧颞叶白质的ADCiso值和FA值均下降,放疗后3~5个月变化最明显,随时间延长,6个月以后ADCiso值和FA值有回升趋势。结论 DTI可反映放疗后颞叶白质水分子的弥散特点,有助于监测放射线的损伤程度,以及了解其修复过程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放射性损伤 鼻咽癌 脑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MRI评价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建宇 沈君 +3 位作者 刘庆余 梁碧玲 叶瑞心 钟镜联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18-320,共3页
目的:评价M RI检查对鼻咽癌侵犯骨质的诊断价值及其对肿瘤分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5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的M RI影像资料,其中有颅底骨质侵犯196例,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180例。134例采用PhilipsT5-II型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场强0.5T... 目的:评价M RI检查对鼻咽癌侵犯骨质的诊断价值及其对肿瘤分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5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的M RI影像资料,其中有颅底骨质侵犯196例,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180例。134例采用PhilipsT5-II型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场强0.5T。62例采用Philips intera型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场强1.5T。8例单纯平扫,188例平扫后增强,造影剂为Gd-DTPA,剂量为0.1m m ol/kg体重,经前臂静脉注射。结果:196例有骨质侵犯的初诊鼻咽癌中,单部位侵犯65例(33.16%),多部位侵犯131例(66.83%)。单侧侵犯178例(90.81%),双侧侵犯18例(9.19%)。累计骨质破坏部位698个,骨质侵犯类型:骨质硬化型13个部位(1.86%),骨髓浸润型120个部位(17.19%),溶骨性破坏565个部位(80.95%)。结论:M RI可作为评价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首选检查方法,尤其在评价鼻咽癌早期骨髓侵犯方面M RI比CT敏感,M RI检查可增加鼻咽癌分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MRI 颅底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面骨病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4
4
作者 陈建宇 梁碧玲 +3 位作者 刘庆余 胡辉军 曾伟科 李洁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0,i0009,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在颌面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颌面骨病变,其中颌面骨骨折34例,肿瘤和肿瘤样病变10例,颌面骨先天畸形16例,术前均行MSCT扫描和三维重建,扫描层厚2mm,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法(MPR)、表面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在颌面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颌面骨病变,其中颌面骨骨折34例,肿瘤和肿瘤样病变10例,颌面骨先天畸形16例,术前均行MSCT扫描和三维重建,扫描层厚2mm,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法(MPR)、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和容积再现法(VR),术后将二维和三维图像与手术所见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和验证。结果34例颌面骨骨折,其中上、下颌骨骨折,颧骨骨折和鼻骨骨折螺旋CT二维和三维图像均能全部显示,但三维图像在显示骨折线行程和骨折块移位上优于二维图像。筛骨、蝶骨和腭骨骨折在二维横断位图像全部显示,而三维图像部分不能显示,效果明显不如二维图像。10例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二维横断位图像能提供病灶详细的病理影像学特征,而在显示病变骨的形态学改变和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上三维图像优于二维图像。16例上、下颌骨先天发育畸形,三维SSD和VR重建图像显示效果明显优于二维图像。结论二维图像仍是诊断颌面骨病变最基本的手段,三维重建图像的优势在于显示颌面骨病变的空间解剖关系,对指导手术设计和提高手术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臂丛节后神经MR神经成像术 被引量:36
5
作者 李新春 陈健宇 +2 位作者 刘庆余 沈君 梁碧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期105-107,共3页
目的 探讨正常人臂丛节后神经MR神经成像术参数及其可行性。方法 对 30例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臂丛节后神经MR冠状位扫描 ,扫描序列包括 :常规自旋回波序列 (SE)T1加权 (T1WI)、T2加权 (T2WI,TSE)、MR神经成像术 (MRN) ,观察 3种序列对臂... 目的 探讨正常人臂丛节后神经MR神经成像术参数及其可行性。方法 对 30例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臂丛节后神经MR冠状位扫描 ,扫描序列包括 :常规自旋回波序列 (SE)T1加权 (T1WI)、T2加权 (T2WI,TSE)、MR神经成像术 (MRN) ,观察 3种序列对臂丛节后神经的同层显示情况 ,并计算各序列图像对比噪声比。结果 T1WI、T2WI、MRN对臂丛节后神经同层显示率分别为 5 6 .7%、5 3.3%、83.3% ;对臂丛节后神经根与锁骨下束同层显示率分别为 5 0 %、4 6 .7%、70 %。MRN对臂丛节后神经的同层显示率 ,臂丛节后神经根与锁骨下束同层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序列 (P <0 .0 1,P <0 .0 5 ) ,T1WI与T2WI序列对臂丛节后神经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各序列图像对比噪声比分别为 :2 .0 4± 0 .97、2 .11± 1.0 1、2 3.6 8± 5 .93,MRN图像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组 (P =0 .0 0 0 )。结论 MR神经成像术对臂丛节后神经的显示率及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成像序列 ,使臂丛节后神经显示成为高信号 ,可作为显示臂丛病变的常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节后神经 磁共振成像 MR神经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编辑功能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沈君 李国照 +6 位作者 梁碧玲 洪国斌 周翠屏 王景峰 聂如琼 曾伟科 李洁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6-519,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编辑功能对于改善心律失常或心电图信号不明原因故障中冠脉成像质量的作用。方法收集22例在检查前已知心律失常或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或检查过程中出现同步记录的心电图信号部分缺失的64层...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编辑功能对于改善心律失常或心电图信号不明原因故障中冠脉成像质量的作用。方法收集22例在检查前已知心律失常或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或检查过程中出现同步记录的心电图信号部分缺失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使用心电图编辑功能,对原始心电图进行编辑,比较编辑前后重建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22例中,检查前已知的心律失常有:4例为房室传导阻滞,4例为房颤,4例为房性早搏,2例为偶发室性早搏,共14例;检查前未知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有:2例房性早搏,4例房颤,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共7例;检查过程中未明原因的心电图信号部分缺失1例。心电编辑前,由于心律失常,造成重建的冠脉图像模糊、缺失、显著的阶梯状伪影,可评估的冠脉节段为53%,心电编辑后图像质量改善,可评估的冠脉节段达到96%(χ2=161.4826,P<0.001)。结论在检查前或者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或者不明原因出现的心电信号的异常,使用心电图编辑功能,能显著提高冠脉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电描记术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成像在颅内微小出血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22
7
作者 钟镜联 洪国斌 +2 位作者 梁碧玲 云文娟 叶瑞心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7-509,共3页
目的探讨3D-FFE SWI序列对于颅内微小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可疑有颅内少量出血,而常规快速自旋回波(TSE)、液体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及Gd-DTPA增强扫描未发现明确颅内出血灶者,进行前瞻性的SWI序列扫描。结果对24例中经临... 目的探讨3D-FFE SWI序列对于颅内微小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可疑有颅内少量出血,而常规快速自旋回波(TSE)、液体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及Gd-DTPA增强扫描未发现明确颅内出血灶者,进行前瞻性的SWI序列扫描。结果对24例中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颅内微小出血,SWI序列均得到明确显示,表现为点状、条状、类圆形或环形的低信号影,其中12例海绵状血管瘤均表现出典型的低信号环("铁环征"),3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少量渗血表现为"扇形"梗死灶中的"点状"低信号出血灶。常规TSE序列和液体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AIR)分别检出其中11例、10例。结论SWI序列对颅内微小出血的敏感性高于常规TSE序列和液体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磁敏感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建宇 杨泽宏 +4 位作者 刘庆余 张娅 蔡兆熙 蒋新华 梁碧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34-1537,共4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骨折的多种影像学特征和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结果损伤节段位于颈椎5例(25.00%),胸腰椎15例(75.00%),其中屈曲型损伤11例(55.00%),屈曲过伸型损伤9例...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骨折的多种影像学特征和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结果损伤节段位于颈椎5例(25.00%),胸腰椎15例(75.00%),其中屈曲型损伤11例(55.00%),屈曲过伸型损伤9例(45.00%),前中后三柱同时损伤14例(70.00%),伴脊髓损伤8例(40.00%)。X线平片共发现脊柱损伤征象43个,多层螺旋CT(MSCT)发现93个,MRI发现102个。结论 AS脊柱骨折常表现为累及三柱的贯通性骨折,MRI和MSCT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MRI显示脊髓损伤和后柱损伤有明显优势,是评估AS合并脊柱骨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脊柱骨折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头部血管减影成像技术初探 被引量:11
9
作者 沈君 梁碧玲 +6 位作者 谢榜昆 张嵘 周翠屏 李洁婷 曾伟科 邱连葵 云文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造影技术显示头部血管的能力及优势。【方法】20例头痛患者进行头部64层CT血管减影造影检查。平扫后,静脉团注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将增强前后图像重建成薄层后进行减影,从减影图像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造影技术显示头部血管的能力及优势。【方法】20例头痛患者进行头部64层CT血管减影造影检查。平扫后,静脉团注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将增强前后图像重建成薄层后进行减影,从减影图像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三维显示。【结果】20例减影均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其中12例无颈椎及颅底骨质干扰,血管全貌显示,余8例因头部轻微运动,颅底及颈椎骨质未能完全减去,但动脉亦能完整显示,不影响诊断。【结论】64层CT血管减影造影,重建需时少,能提供类似MRA和DSA的血管图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减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加权神经成像术诊断臂丛神经病变 被引量:15
10
作者 高立 梁碧玲 +3 位作者 张赟 叶瑞心 钟镜联 娄明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92-2095,共4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神经成像术(DW-MRN)对臂丛神经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及定量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受检者行常规MR序列及重T2脂肪抑制(T2WI/SPIR)和DW-MRN。其中20例臂丛神经病变患者按病理类型分为损伤组、炎症组和肿瘤组。结果与T2WI/SPIR...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神经成像术(DW-MRN)对臂丛神经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及定量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受检者行常规MR序列及重T2脂肪抑制(T2WI/SPIR)和DW-MRN。其中20例臂丛神经病变患者按病理类型分为损伤组、炎症组和肿瘤组。结果与T2WI/SPIR比较,DW-MRN臂丛C7神经节的对比噪声比和病灶对比噪声比均较高(t=2.19、3.91,P均<0.05),对臂丛神经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亦较高(χ2=4.44,P<0.05)。臂丛神经病变的ADC值高于正常神经节和中干(t=4.80、5.69,P均<0.05);损伤组和肿瘤组的ADC值高于炎症组(F=6.99、5.28,P均<0.05)。结论DW-MRN对臂丛神经及其病变有良好的显示能力,ADC值可作为臂丛神经病变的定量诊断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神经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3D MRI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11
作者 邓军 梁碧玲 +2 位作者 陈健宇 钟镜联 宋玲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14-817,共4页
目的评价3DMRI在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膝关节损伤拟行关节镜检查的病人行术前MRI扫描,46只患膝在常规MRI序列完成后加扫3DMRI序列。在不知道病人信息和病史的情况下先评估常规MR图像,然后评估3DMR图像,评估内容限于... 目的评价3DMRI在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膝关节损伤拟行关节镜检查的病人行术前MRI扫描,46只患膝在常规MRI序列完成后加扫3DMRI序列。在不知道病人信息和病史的情况下先评估常规MR图像,然后评估3DMR图像,评估内容限于ACL完整或撕裂的表现。最后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准,分别计算常规MRI和3DMRI诊断ACL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常规MRI诊断ACL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0%、95.2%和93.5%;3DMRI诊断ACL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0%、100%和97.8%。结论3DMRI可以提高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前交叉韧带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FA值诊断急性期、慢性早期脑梗死 被引量:22
12
作者 胡涛 黄穗乔 +5 位作者 郑晓林 方学文 钟镜联 刘琼 肖芳 黄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ADC、FA值在脑梗死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ADC、FA值的变化同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16例并分为康复较好组和康复较差组,分别测定梗死区及对照区(对侧位置对称、面积相同的部位)的ADC、FA值,分析比较ADC、FA值在... 目的探讨ADC、FA值在脑梗死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ADC、FA值的变化同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16例并分为康复较好组和康复较差组,分别测定梗死区及对照区(对侧位置对称、面积相同的部位)的ADC、FA值,分析比较ADC、FA值在脑梗死急性期及慢性早期的差异。结果①梗死区急性期ADC值较对照区低(P<0.05),慢性早期ADC值同对照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梗死区慢性早期ADC值较急性期升高(P<0.05)。②急性期、慢性早期梗死区FA值均较对照区低(P<0.05),且梗死区慢性早期FA值较急性期降低(P<0.05)。③康复较好组、康复较差组的ADC及FA值在急性期、慢性早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急性期、慢性早期ADC及FA值的变化有一定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圈栓塞治疗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耀庭 许林锋 +4 位作者 江容坚 周经兴 骆江红 谭绮云 胡仁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2期803-806,共4页
目的探讨钢圈栓塞治疗肝动脉假性动脉瘤(HAPA)的方法、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例以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行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检查,明确HAPA诊断后,以钢圈或微钢圈超选择栓塞假性动脉瘤的供养动脉,栓塞后... 目的探讨钢圈栓塞治疗肝动脉假性动脉瘤(HAPA)的方法、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例以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行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检查,明确HAPA诊断后,以钢圈或微钢圈超选择栓塞假性动脉瘤的供养动脉,栓塞后造影复查,并于术后观察和随访6~60个月(平均38个月)。结果血管造影前的出血量为1200~4000ml(平均2385ml),3例肝功能正常,4例肝功能异常(ALT升高2例85~156μ/L、阻塞性黄疸2例TBIL 76~112μmol/L)。动脉造影能清晰显示HAPA的位置、形态和供养血管。其中肝外型HAPA 4例,肝内型HAPA 3例,合并动门静脉瘘1例。分别以钢圈或微钢圈栓塞其供养动脉,共计应用钢圈13枚,微钢圈12枚,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所有行栓塞后患者均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临床表现,随访期内无复发出血和因栓塞引起的并发症。结论钢圈栓塞是治疗HAPA安全、有效的治疗,其中远期临床疗效肯定,无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肝动脉 大出血 钢圈 栓塞 疗效 中远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局部侵犯的CT与MRI对比研究:附283例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孙颖 沈君 +5 位作者 马骏 卢泰祥 梁碧玲 陈健宇 黄莹 丁忠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693-1696,共4页
目的比较CT与MRI在检测鼻咽癌局部病灶侵犯范围的差异。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同时有治疗前鼻咽部的增强螺旋CT与MRI资料的初诊鼻咽癌283例。由两名放射学专家分别进行CT与MRI的阅片,采用χ2检验比较CT与MRI检测各部位受侵的发生率。结果... 目的比较CT与MRI在检测鼻咽癌局部病灶侵犯范围的差异。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同时有治疗前鼻咽部的增强螺旋CT与MRI资料的初诊鼻咽癌283例。由两名放射学专家分别进行CT与MRI的阅片,采用χ2检验比较CT与MRI检测各部位受侵的发生率。结果MRI显示软组织超腔侵犯和咽后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95.1%和74.6%,均明显高于CT的90.5%和65.0%(P分别为0.035和0.013)。MRI上颅底骨质及通颅孔道受侵的发生率分别为44.2%和39.6%,均明显高于CT的29.0%和18.7%(P值均小于0.001)。MRI上颅内及海绵窦的侵犯率为17.3%,明显高于CT的5.7%(P<0.001)。结论MRI对于鼻咽癌软组织超腔侵犯、颅底骨质及通颅孔道侵犯、海绵窦及颅内侵犯以及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均明显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CE联合冷循环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许林锋 陈耀庭 +5 位作者 任强 马海清 张靖 陈斌 陆佩霞 谭绮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53-557,共5页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冷循环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71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分期是Ⅰa~Ⅲa,随机分为治疗组(PMCT和TACE联合治疗组)33例,对照组(TACE组)38例。治疗组患者先行TACE治疗,2~...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冷循环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71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分期是Ⅰa~Ⅲa,随机分为治疗组(PMCT和TACE联合治疗组)33例,对照组(TACE组)38例。治疗组患者先行TACE治疗,2~4周后根据复查的AFP和CT/MR等的影像学检查决定再次行TACE或者PMCT。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25.5个月),随访内容包括AFP、肝功能、影像学资料、并发症等。根据随访的生存时间、复发情况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的肝癌患者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84.23%、72.29%、61.96%和55.84%、22.79%、11.40%,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的肝癌患者的6个月、12个月、24个月累积复发率分别6.06%、9.09%、24.24%和7.89%、31.57%、60.52%。TACE联合PMCT治疗肝癌没有严重并发症,对肝功能的损害轻。治疗组33例有5例合并动静脉瘘(AVF),经动脉栓塞治疗后2例AVF消失,3例治疗后效果不理想的患者行PMCT后AVF消失。结论:本组研究初步显示,TACE联合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近、中期的效果好。PMCT提供了治疗肝癌合并AVF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经皮微波凝固治疗 动静脉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在臂丛神经影像诊断的应用 被引量:24
16
作者 高立 梁碧玲 +3 位作者 张赟 沈君 钟镜联 叶瑞心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序列臂丛神经成像的可行性,及其用于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2位自愿者及14例臂丛神经病变患者行臂丛神经DWIBS及常规序列(T1WI、T2WI及STIR/long TE)MR扫描。观察... 【目的】探讨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序列臂丛神经成像的可行性,及其用于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2位自愿者及14例臂丛神经病变患者行臂丛神经DWIBS及常规序列(T1WI、T2WI及STIR/long TE)MR扫描。观察DWIBS与STIR/long TE序列获得的臂丛神经图像,计算32位自愿者共64侧可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的数目,对两者臂丛神经的显示率进行配对资料的χ2检验。分析臂丛神经病变患者的MR图像,描述臂丛神经病变的MR影像学特征。【结果】32位自愿者总共64侧臂丛神经中在DWIBS序列上能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的数目分别为60、57、56、50;在STIR/longTE序列为37、28、52、44。DWIBS序列对臂丛神经根及神经节的显示率高于STIR/longTE序列(P<0.05)。14例臂丛神经病变患者中,臂丛神经创伤4例,臂丛神经转移性病变7例,炎症3例。DWIBS序列臂丛神经显示为高信号影,臂丛神经节前、节后部分得到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病变则呈现更高信号影。【结论】DWIBS序列与常规序列相比,能更清楚显示臂丛神经解剖形态,而且对准确判断病变累及范围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MR动态增强及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8
17
作者 许凌云 周经兴 +2 位作者 梁碧玲 洪国斌 黄穗乔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讨正常胰腺和胰腺癌的MR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及探讨其对胰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7例患者行MR动态增强扫描,其中正常胰腺74例,胰腺癌13例,采用3D/WATS/FFE序列结合SENSE技术行动态增强扫描,在开始注射对比剂后0s、25s... 【目的】探讨正常胰腺和胰腺癌的MR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及探讨其对胰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7例患者行MR动态增强扫描,其中正常胰腺74例,胰腺癌13例,采用3D/WATS/FFE序列结合SENSE技术行动态增强扫描,在开始注射对比剂后0s、25s、35s、60s、90s和2min扫描。测量并比较正常胰腺和胰腺癌在0s、25s、35s、60s、90s及2min各时相的信噪比(SNR)、信号强度比(SIR),比较各时相肿瘤组织与瘤周正常组织的SNR、强化百分比。【结果】正常胰腺35s强化达到峰值。胰腺癌呈渐进性强化,90s强化达到峰值,在0s、25s、35s时相肿瘤病灶平均信号强度均低于正常胰腺,25s、35s的图像上,两者之间信号差值最大,90s两者之间信号值接近。【结论】MR动态增强扫描在动脉期及胰腺期肿瘤组织与瘤周正常组织SNR最明显。MR动态增强扫描对胰腺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胰腺癌 磁共振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脑组织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被引量:10
18
作者 谭湘萍 梁碧玲 +3 位作者 钟镜联 陈建宇 黄穗乔 叶瑞心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74-76,共3页
【目的】获取正常人脑组织磁共振扩散张量图像,定量分析正常人脑组织水扩散的内在特性,进一步评价脑白质解剖结构。【方法】18例健康正常人,应用单次激发 EPI-DW 序列,计算出各向同性表面扩散系数(isotropic apparent diffusioncoeffici... 【目的】获取正常人脑组织磁共振扩散张量图像,定量分析正常人脑组织水扩散的内在特性,进一步评价脑白质解剖结构。【方法】18例健康正常人,应用单次激发 EPI-DW 序列,计算出各向同性表面扩散系数(isotropic apparent diffusioncoefficient,ADCiso)图及各向异性图,分析脑实质不同区域的白质解剖结构,测量 ADCiso 值及各向异性指数值。【结果】①脑灰、白质间的 ADCiso 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5)。②双侧脑白质同一解剖区域的各向异性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5)。③脑白质的不同区域各向异性不同,其大小顺序为:连合纤维>投射纤维、联络纤维(P<0.001)。【结论】各向异性图能更好地显示脑白质的纤维微结构,定量分析水分子的扩散特点,区分不同白质的组织学类型,对神经功能解剖学和神经系统病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成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人脑组织 扩散成像 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在臂丛神经的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高立 梁碧玲 +2 位作者 张赟 钟镜联 叶瑞心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56-1758,共3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结合STIR-EPI背景抑制技术在臂丛神经成像的技术参数及其可行性。方法对32名接受颈部MR检查的患者(17~66岁,男15例,女17例)行常规臂丛神经冠状位STIR/long TE序列及横断位STIR-EPI DWI序列扫描。对STIR-EPI ...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结合STIR-EPI背景抑制技术在臂丛神经成像的技术参数及其可行性。方法对32名接受颈部MR检查的患者(17~66岁,男15例,女17例)行常规臂丛神经冠状位STIR/long TE序列及横断位STIR-EPI DWI序列扫描。对STIR-EPI DWI序列原始图像行MIP重建,获得臂丛神经任意角度的冠状位图像。观察两种成像方法获得的臂丛神经图像,计算32例患者共64侧可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的数目,并对两者臂丛神经的显示率进行配对资料的χ^2 检验。结果在总共64侧臂丛神经中能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在STIR-EPI DWI的冠状位重建图像分别为60/64、57/64、56/64、50/64;在STIR/long TE序列为37/64、28/64、52/64、44/64。在STIR-EPI DWI的冠状位重建图像上,能较充分展现臂丛神经的走行。STIR-EPI DWI序列对臂丛神经根及神经节的显示率要高于STIR/long TE序列(χ^2 =18.983,P〈0.05;χ^2 =33.072,P〈0.05),而且有良好的背景信号(脂肪、血管)抑制效果。对锁骨上和锁骨下神经的显示,两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背景信号抑制STIR-EPI DWI序列与常规STIR/long TE序列相比,能同样满意地显示臂丛神经,而且对神经根和神经节的显示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征象在腮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及其病理基础 被引量:8
20
作者 元建鹏 梁碧玲 +1 位作者 谢榜昆 钟镜联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107-110,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 MR 征象在腮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腮腺肿块132例140个病灶,其中良性89例共97个病灶,恶性43例。1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7例活检证实,3例临床证实。MR 平扫采用 T_1WI、T_2WI,其中108例共115个病灶同时行平... 【目的】探讨 MR 征象在腮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腮腺肿块132例140个病灶,其中良性89例共97个病灶,恶性43例。1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7例活检证实,3例临床证实。MR 平扫采用 T_1WI、T_2WI,其中108例共115个病灶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58例获得完整病灶者行病理逐层切片检查并与 MR 进行了对照分析。回顾性分析各形态学征象,探讨各征象在腮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作用。【结果】①良性腮腺肿块形状规则(86%),边界清楚(96%);在97个良性病灶中,44个腺淋巴瘤 T_2WI 表现为低、等、高信号的分别为17:8:19,另外53例良性肿块中的50例 T_2WI 呈高信号,3例为等信号;腺淋巴瘤表现为轻度增强(40个),非腺淋巴瘤的良性肿块(29例)为中等或显著强化;良性腮腺肿块不侵犯邻近结构和面神经;深叶分布46例,浅叶分布51例;②恶性腮腺肿瘤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楚(88%);43例恶性肿瘤中,32例于 T_2WI 呈低、等信号;26例侵犯邻近结构,9例侵犯面神经;局限于浅叶的仅有8例,另35例位于深叶或同时侵犯深、浅叶;增强扫描为中等或显著强化(40例);③腮腺肿瘤的大小、均匀性在良、恶性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MR 在腮腺良、恶性肿块鉴别中较 CT优越,各种征象结合可较准确地鉴别腮腺肿块的良、恶性,其中:①形状与边界是鉴别良、恶性腮腺肿块的最重要征象,其准确率可达86%~965;②T_2WI 信号强度、强化程度、对周围结构及面神经的侵犯在鉴别中具有重要价值;③肿块的位置可作为参考;④肿块的大小、均匀性在良、恶性间并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块 磁共振成像 诊断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