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非创伤患者心肺复苏结果预测因素分析
1
作者 金小岩 施旖妮 +1 位作者 廖晓星 李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1期2491-2492,共2页
目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预测复苏即时结果的独立因素,帮助急诊院内非创伤病人复苏预后的客观判断。方法:选取病例323例,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复苏结果的因素。结果:年龄<70岁,初始心电图为室颤、室速,停跳原因... 目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预测复苏即时结果的独立因素,帮助急诊院内非创伤病人复苏预后的客观判断。方法:选取病例323例,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复苏结果的因素。结果:年龄<70岁,初始心电图为室颤、室速,停跳原因为心肌梗死或原发心律失常,无肿瘤、中风后遗症、多脏器功能衰竭、毒瘾等基础病者即时复苏成功率高。结论:心肺复苏中可根据病人的年龄、心电图、停跳原因、基础病,对复苏即时结果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术 急诊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蒋龙元 杨炼红 +5 位作者 钟娃 何志捷 常建星 余涛 王彤 黄子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01-1704,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前瞻对照研究,用Chaudry方法(略作改动)复制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60min后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复苏,部分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检测不同时相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前瞻对照研究,用Chaudry方法(略作改动)复制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60min后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复苏,部分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检测不同时相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失血性休克与复苏后血清TNF-α、IL-6及MDA含量均明显升高,SOD含量减少。用乌司他丁治疗后大鼠的血压、心率明显改善;血清TNF-α、IL-6及MDA含量均明显下降,SOD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乌司他丁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减少氧化损伤而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失血性休克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TLR4表达介导LPS诱导的血小板活化 被引量:13
3
作者 马丽萍 魏菁 +3 位作者 常建星 张呈 裴智信 杨秋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564-1568,共5页
本研究探讨人血小板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及其在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sharide,LPS)诱导血小板活化中的作用。对15例健康人肘静脉抽血各20ml,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血小板悬液,在有或无凝血酶作用的... 本研究探讨人血小板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及其在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sharide,LPS)诱导血小板活化中的作用。对15例健康人肘静脉抽血各20ml,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血小板悬液,在有或无凝血酶作用的基础上加入LPS(0.2μ/ml)孵育30分钟,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PS作用前后血小板TLR4、CD62P和CD40L的表达。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检测静止血小板TLR4表达为25.44%,凝血酶刺激后明显升高(32.34%,p<0.05),LPS继续作用后TLR4的表达进一步增高(39.16%,p<0.01);在无凝血酶刺激下,LPS作用血小板后TLR4的表达接近于凝血酶刺激后结果。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与流式细胞术相符;血小板CD62P和CD40L表达(流式细胞术)在静止血小板分别为6.39%和2.45%,凝血酶刺激后明显增高,分别为42.68%和14.8%,LPS进一步刺激后表达率进一步升高,分别为63.03%和13.94%,均明显高于仅用凝血酶的刺激组(p<0.001);抗TLR4抗体显著抑制了LPS诱导的血小板TLR4、CD62P、CD40L表达,但不影响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膜CD62P、CD40L表达。结论:人血小板能够表达功能性TLR4,它直接参与了机体针对细菌的固有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血小板 TLR4 CD62P CD40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改进心功能及心肺复苏结果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彤 黄子通 +1 位作者 符岳 方向韶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9-534,共6页
【目的】探索大鼠心肌梗死并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后,心功能的变化及对其后进行的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方法】1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两组,MSC注射组和磷酸缓冲液(PBS)注射组,每组9只大鼠。先开胸结扎左前降支冠... 【目的】探索大鼠心肌梗死并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后,心功能的变化及对其后进行的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方法】1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两组,MSC注射组和磷酸缓冲液(PBS)注射组,每组9只大鼠。先开胸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4周后再次开胸接受PKH26荧光标记的悬浮在PBS中的5×106MSC或仅用PBS梗死部位注射治疗,注射后2周及4周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射血分数,4周时诱导心室颤动及进行心肺复苏,测量心肺复苏前及心肺复苏后4 h内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在心肺复苏72 h后取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注射磷酸缓冲液相比,注射MSC 2周(67%±4%vs 56%±5%,P<0.001)及4周后(67%±6%vs 53±13%,P<0.01)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心肺复苏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包括心脏指数、dp/dt40、-dp/dt、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明显改善;虽然2组的复苏成功率没有明显区别,但72 h生存率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58.6±20.6 vs 26.1±21.6,P<0.05)。心肌组织病理切片发现有大量的PKH26标记的细胞存在。【结论】心肌梗死后MSC治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同时也能明显改善心肺复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72 h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室颤动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心肌梗死 射血分数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中COX-2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7
5
作者 于钟 袁宇红 +2 位作者 詹俊 张晋昕 姜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212-2217,共6页
目的:检测COX-2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89例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组织和20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COX-2蛋白的表达,分析COX-2在食管癌组织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 目的:检测COX-2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89例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组织和20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COX-2蛋白的表达,分析COX-2在食管癌组织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鳞癌分化程度的关系。并对其中81例有随访资料者,分析COX-2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食管癌组COX-2呈阳性表达率为94.38%(84/89),且着色较深,正常食管组COX-2呈阳性表达率为60%(12/20),着色浅。食管癌中,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鳞癌细胞分化程度的减低,COX-2的表达逐步增强(P<0.05)。COX-2的表达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肿瘤大小、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无相关(P>0.05)。COX-2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的生存时间有显著差异,前者生存时间较后者为长(P<0.01)。结论:COX-2在食管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食管粘膜。肿瘤浸润越深、鳞癌分化程度越低,COX-2的表达越强;COX-2的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肿瘤长度、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均无关。COX-2的表达与食管癌术后患者的预后相关,COX-2呈低表达者的生存时间比COX-2高表达者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加氧酶-2 食管肿瘤 预后 蛋白质COX-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肠粘膜凋亡和细菌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旷怡 蒋龙元 +2 位作者 张萌 钟冕 谢文卓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44-1246,共3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大鼠肠粘膜凋亡和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脓毒症组(n=15)、预处理组(n=15)及治疗组(n=15)。脓毒症组、预处理组及治疗组利用盲肠结扎打孔法(CLP)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预处...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大鼠肠粘膜凋亡和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脓毒症组(n=15)、预处理组(n=15)及治疗组(n=15)。脓毒症组、预处理组及治疗组利用盲肠结扎打孔法(CLP)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预处理组在CLP前2h经尾静脉注射UTI25000U/kg,治疗组在CLP后2h经尾静脉注射UTI25000U/kg。分别在CLP后3、6及12h活杀大鼠,取回肠黏膜及全血标本行小肠粘膜病理光镜观察、Tunel法检测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及PCR扩增全血大肠杆菌DNA。结果脓毒症组小肠绒毛顶端上皮脱落,固有层崩解,毛细血管出血和溃疡形成,治疗组和预处理组能显著减轻上述改变;脓毒症组较其他三组比较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有显著增高(P<0.05),CLP后12h预处理组较治疗组比较在上述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脓毒症组及治疗组全血大肠杆菌DNA检测阳性,对照组和预处理组阴性。结论脓毒症时肠黏膜凋亡明显增加,肠细菌移位;乌司他丁可显著减轻脓毒症大鼠肠道黏膜凋亡,抑制肠细菌的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脓毒症 肠黏膜 细胞凋亡 细菌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致心肌损伤中心肌内皮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表达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吉文 丘宇茹 +2 位作者 符少萍 陈玉成 黄子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5-700,共6页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和去甲肾上腺素(NE)在脑缺血期间心肌中的表达及再灌注对其的影响,明确ET-1在脑心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48)、缺血组(n=80)、再灌注组(n=80),测定脑缺血及再灌注0、6、12...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和去甲肾上腺素(NE)在脑缺血期间心肌中的表达及再灌注对其的影响,明确ET-1在脑心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48)、缺血组(n=80)、再灌注组(n=80),测定脑缺血及再灌注0、6、12、24、48、72h的脑缺血区域面积、血清CK-MB的的浓度、心肌中ET-1、NE的含量变化,比较各指标在同一时点及不同时点间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后6h可见的缺血灶,12h达到峰值(P>0.05);CK-MB逐渐升高,12h达峰值,其后逐渐下降(P<0.05);心肌ET-1于6h开始升高,12h达峰值,而后下降(P<0.05),NE于6h达到峰值,12h开始下降(P<0.05)。再灌注组脑缺血面积、CK-MB、心肌中ET-1均于12h达到峰值,而后下降(P<0.05),心肌NE峰值不变,但至48h持续高水平状态(P<0.05)。与缺血组比较,再灌注组脑缺血面积在24、48、72h明显减少(P<0.05),CK-MB在6、12h明显降低(P<0.05),心肌ET-1峰值前移,在12、48h显著性降低(P<0.05),NE在6、12、72h较缺血组显著增高(P<0.05)。心肌中ET-1和NE含量相关(r=0.166,P=0.036)。心肌病理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心内膜炎、肌纤维变性、灶性坏死,偶见大面积心肌坏死。【结论】较大面积的脑缺血可继发心肌损伤,ET-1、NE可能参与脑缺血后继发心肌损伤的过程;脑缺血后再灌注可明显保护脑组织,但加重继发性心肌损伤,ET-1、NE可能参与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内皮素-1 去甲肾上腺素 心肌损伤 CK-M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心肺复苏中血清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邓义军 黄子通 +4 位作者 蒋龙元 王彤 姜胜 周明根 余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7-470,共4页
【目的】观察心脏骤停模型犬心肺复苏过程中血清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方法】通过心室内交流电刺激制造12只犬心脏骤停模型,复苏中按0.2mg/kg的肾上腺素给药,并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按每3min抽取动脉血1次,共8次24min。应用HPLC-EC法检测... 【目的】观察心脏骤停模型犬心肺复苏过程中血清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方法】通过心室内交流电刺激制造12只犬心脏骤停模型,复苏中按0.2mg/kg的肾上腺素给药,并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按每3min抽取动脉血1次,共8次24min。应用HPLC-EC法检测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浓度。【结果】血清儿茶酚胺的浓度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均处于高水平,其中血清肾上腺素质量浓度在心脏骤停后6min达到最高峰(5904±2619)μg/L,较骤停前上升了近1000倍;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质量浓度在心脏骤停后6min达到最高峰(1280±413)μg/L,较骤停前上升了近60倍。多巴胺的浓度升高较平稳,在心脏骤停后3min时处于最高峰(29±11)μg/L。【结论】在犬心脏骤停时血清儿茶酚胺明显升高,且在复苏过程中处于持续升高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儿茶酚胺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性败血症的死亡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于钟 姜骏 +2 位作者 廖日房 曾转萍 蒋龙元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018-2021,共4页
目的分析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易患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本病的死亡危险因素,利用有统计意义的因素建立数学模型,以期对真菌性败血症的预后进行预测,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近17年确诊的91例真菌性败血症患者临床... 目的分析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易患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本病的死亡危险因素,利用有统计意义的因素建立数学模型,以期对真菌性败血症的预后进行预测,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近17年确诊的91例真菌性败血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治愈和(或)显效组、死亡组,先后以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考察死亡危险因素,进一步建立Fisher判别方程对本病死亡率进行预测。结果真菌性败血症易患因素多、病死率高,91例中治愈和(或)显效60例,死亡3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高龄(≥60岁)、合并细菌感染、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属ICU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外科术后、化疗、增强免疫药物、抗真菌治疗前的住院时间、抗真菌疗程、侵入性操作种类这12项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侵入性操作的种类、MODS、外科手术后、抗真菌治疗前的住院时间这4项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同时建立了Fisher预测方程。结论侵入性操作的种类、MODS、外科手术后、抗真菌治疗前的住院时间可能是真菌性败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相应的Fisher判别方程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败血症 危险因素 Logistic多元回归 Fisher判别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和鉴定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彤 符岳 +1 位作者 方向韶 黄子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的方法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其在诱导因子诱导下向心肌样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方法]取大鼠骨髓,采用贴壁培养筛选法分离MSC,进行培养扩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用5-杂氮胞苷(5...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的方法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其在诱导因子诱导下向心肌样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方法]取大鼠骨髓,采用贴壁培养筛选法分离MSC,进行培养扩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用5-杂氮胞苷(5-AZA)诱导P3代MSC向心肌样细胞定向分化,并通过细胞免疫化学法鉴定分化细胞。[结果]大鼠MSC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流式细胞仪分析所培养的P3代细胞为纯度超过95%的MSC;P3代MSC经5-AZA诱导后1周,相差鼹微镜下见细胞呈长梭形、多核;2周可见肌管样结构;细胞免疫化学染色肌钙蛋白I、结蛋白、α-肌动蛋白为阳性。[结论]MSC易分离和培养,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可连续传代,在5-AZA的诱导下可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 诱导 分化 心肌样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IL-6、MDA、SOD在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中的表达 被引量:7
11
作者 钟娃 李莉 +3 位作者 蒋龙元 姜骏 余涛 黄子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473-474,共2页
目的:探讨在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中肿瘤坏死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方法:采用Chaudry方法(略作改动)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60min后用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复苏。检测不同的时相血... 目的:探讨在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中肿瘤坏死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方法:采用Chaudry方法(略作改动)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60min后用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复苏。检测不同的时相血清TNF-α、IL-6、MDA及SOD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失血性休克与复苏后血清TNF-α、IL-6及MDA含量均明显升高,SOD含量减少,并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结论:TNF-α、IL-6和氧自由基参与了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和发展,在适当的时间,采用抗介质治疗可能对失血性休克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休克 动物疾病模型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95例心电图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吉文 邱嘉民 +1 位作者 于钟 丘宇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9期991-992,共2页
目的 :了解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 195例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的ECG进行动态观察分析 ,分析三种脑血管意外的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类型。结论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脑心综合征发生率为 75 9% 。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 心电图 脑心综合征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莉 常建星 +3 位作者 蒋龙元 符少萍 施旖妮 钟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9期2121-2122,共2页
目的:通过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的损伤情况及肠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SD大鼠40只,分对照组(假休克)和休克组,后者又分为休克复苏后1h、3h和6h3小组,每小组大鼠10只。颈动脉和颈静脉插管,通过放血使大鼠的平... 目的:通过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的损伤情况及肠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SD大鼠40只,分对照组(假休克)和休克组,后者又分为休克复苏后1h、3h和6h3小组,每小组大鼠10只。颈动脉和颈静脉插管,通过放血使大鼠的平均动脉压降至40mmHg,持续70min后回输血和生理盐水复苏,血压平稳后分别以各时点取血和回肠标本进行组织学、肠黏膜损伤度检查和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测定。结果: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黏膜明显受损,组织学检查主要为黏膜的水肿、灶性坏死、绒毛脱落及炎性细胞浸润,复苏后1h、3h、6h肠黏膜损伤指数分别达3.0、2.4、1.6;外周血DAO活性升高显著(与对照组相比,1h、3h和6h组P值均<0.05);D-LAC于复苏后1h后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黏膜明显损伤,肠通透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肠黏膜 肠屏障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SD大鼠 实验研 失血性休克 组织学检查 休克模型 炎性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感染性喉炎的诊治体会 被引量:8
14
作者 施旖旎 金小岩 李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7期1929-1930,共2页
目的:进一步提高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患儿79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79例中有78例经采取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等综合治疗措施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及时诊断并采取合理综合治疗措施... 目的:进一步提高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患儿79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79例中有78例经采取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等综合治疗措施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及时诊断并采取合理综合治疗措施可减少感染性喉炎患儿气管切开例次,避免小儿窒息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炎 急性病 急性感染性喉炎 小儿窒息 诊治体会 综合治疗措施 皮质类固醇激素 诊治水平 气管切开 回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对恢复自主循环后患者预后和脑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保学明 卢建华 +1 位作者 余涛 林俊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1-384,共4页
目的:分析亚低温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和脑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对66例心肺复苏后获得ROSC的患者进行分组,根据是否用亚低温治疗以及ROSC后不同时间予低温治疗分为常温组和低温A、B组。比较低温两组... 目的:分析亚低温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和脑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对66例心肺复苏后获得ROSC的患者进行分组,根据是否用亚低温治疗以及ROSC后不同时间予低温治疗分为常温组和低温A、B组。比较低温两组和常温组中第1、3、7、28天的GCS评分、SOFA评分和28 d的生存率和CPC评分。结果:各组ROSC率、28 d生存率和第1、3、7天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第7天GCS评分和第28天的CPC评分常温组与低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低温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患者ROSC的28 d生存率影响不大,但对ROSC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有明显益处,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在ROSC后1 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患者开始时机对生存率和CPC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自主循环恢复 脑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嘧啶银治疗Ⅲ期压疮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6
作者 丘宇茹 王吉文 谭秀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4期1698-1699,共2页
目的:探讨磺胺嘧啶银治疗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对用磺胺嘧啶银的治疗组(20例病人25处压疮),与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对照组(18例病人21处压疮)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且治愈时间明显缩短(P<... 目的:探讨磺胺嘧啶银治疗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对用磺胺嘧啶银的治疗组(20例病人25处压疮),与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对照组(18例病人21处压疮)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且治愈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采用磺胺嘧啶银治疗压疮具有操作简便、疗程短、疗效显著、治愈率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褥疮 磺胺嘧啶银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蒋龙元 杨正飞 杨炼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15-1217,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发生率、病死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合并MODS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MODS发生率为10.7%,死亡52例,病死率为58.4%。单因素结果分...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发生率、病死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合并MODS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MODS发生率为10.7%,死亡52例,病死率为58.4%。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合并感染者的病死率高,病死率随着受累器官数目的增加而增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健康状况、衰竭器官的数目、神经功能缺损的分值为主要死亡因素,高龄、病变部位靠近中线及基底动脉系统者、缺血灶体积大、病程早期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者MODS的发生率高。结论MODS多发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2周内,提示MODS的防治除控制原发病外,还应对易受累脏器采取积极防治措施,尤其应加强全身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海拉明肌肉注射治疗眩晕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吉文 丘宇茹 +1 位作者 陈玉成 黄子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578-3579,共2页
目的:观察苯海拉明肌肉注射治疗眩晕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急诊就诊的病因诊断明确的反复发作眩晕患者分为苯海拉明组(n=471)和常规治疗组(n=445)。苯海拉明组除给予苯海拉明20mg肌肉注射外,其他治疗方法两组相同。观察治疗3h后... 目的:观察苯海拉明肌肉注射治疗眩晕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急诊就诊的病因诊断明确的反复发作眩晕患者分为苯海拉明组(n=471)和常规治疗组(n=445)。苯海拉明组除给予苯海拉明20mg肌肉注射外,其他治疗方法两组相同。观察治疗3h后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苯海拉明组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苯海拉明肌肉注射可明显改善急诊眩晕患者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并且无不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苯海拉明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活体监测菲立磁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动脉移植后的肝、脾分布 被引量:2
19
作者 段小慧 沈君 +3 位作者 符岳 成丽娜 钟小梅 梁碧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3-726,共4页
目的探讨菲立磁(Feridex)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颈总动脉移植后MRI上肝、脾内的分布情况。方法30只全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进入研究,随机平均分为:标记组及未标记组;均经颈总动脉移植MSCs。标记组MSCs以硫酸鱼精蛋白为载体进行... 目的探讨菲立磁(Feridex)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颈总动脉移植后MRI上肝、脾内的分布情况。方法30只全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进入研究,随机平均分为:标记组及未标记组;均经颈总动脉移植MSCs。标记组MSCs以硫酸鱼精蛋白为载体进行Feridex标记,标记后行可行性及安全性检测。移植后对两组进行MR检查,测量肝、脾与肌肉的信号强度比,并取病理标本行普鲁士蓝染色。结果MSCs的Feridex标记率达100%,标记与未标记MSCs的台盼蓝拒染率、MTT染色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2.06,P>0.05;F=0.025~0.322,P>0.05)。标记组MSCs大鼠FFET1WI上肝脾信号减低,移植后第3d,标记与未标记组肝脏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72,P>0.05)。移植后第7d时,标记与未标记组脾脏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89,P>0.05)。普鲁士蓝染色示标记组肝、脾内可见较多蓝染铁颗粒,随时间逐渐减少。结论菲立磁标记大鼠MSCs安全有效,经颈总动脉移植后标记MSCs较多分布于肝、脾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磁共振成像 颈总动脉 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及多器官保护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钟娃 蒋龙元 +3 位作者 姜骏 李莉 余涛 黄子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49-51,共3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及多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参考Chaudry方法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60 min后用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复苏,其中一部分则加用乌司他丁治疗。监测正常、休克、复苏后1h、3h、6h、...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及多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参考Chaudry方法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60 min后用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复苏,其中一部分则加用乌司他丁治疗。监测正常、休克、复苏后1h、3h、6h、12h不同时相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光镜观察心、肺、肝、肾、肠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电镜观察回肠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与休克时对比,用生理盐水或乌司他丁复苏后,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心率均可得到明显的改善(P<0.01);乌司他丁疗效评价的两因素方差分析,乌司他丁和复苏时间均可影响疗效(P<0.01),但乌司他丁的P值比时间的P值小,对疗效的影响更大;心、肺、肝、肾、肠组织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对多个器官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有效的辅助治疗失血性休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失血性休克 血流动力学 多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