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从ESC中筛选肝干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治熹 邓小耿 +4 位作者 张杰 周嘉嘉 伍耀豪 谢平 邱荣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8-561,共4页
目的:探讨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培养体系诱导胚胎干细胞(ESC)向肝细胞分化的效果及对肝干细胞的筛选作用。方法:将小鼠ESC细胞系E14在无白血病抑制因子培养基中培养,使其自发分化为拟胚体,加入FGF-4和HGF初步诱导,然后置于5%... 目的:探讨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培养体系诱导胚胎干细胞(ESC)向肝细胞分化的效果及对肝干细胞的筛选作用。方法:将小鼠ESC细胞系E14在无白血病抑制因子培养基中培养,使其自发分化为拟胚体,加入FGF-4和HGF初步诱导,然后置于5%淤胆鼠血清"病理微环境"筛选培养液中继续培养2周,然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ALB和CK8/18免疫荧光染色,电镜检查和吲哚氰绿(ICG)摄取试验。结果:经初步诱导分化的ESC置于5%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筛选培养液中培养,初期细胞生长受抑制,部分细胞坏死、凋亡并脱落。1周左右可见上皮样细胞集落呈优势生长。2周左右可见较多肝细胞样集落形成单位(H-CFU),大部分细胞分化为多角形的肝细胞样细胞,呈现较好的均质性,从中央到周边呈逐渐分化成熟的趋势;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LB和CK8/18表达;电镜检查可见与肝细胞相似的超微结构;吲哚氰绿(ICG)摄取试验可见大量ICG阳性细胞,提示这些细胞具备部分肝细胞特性,且筛选诱导组ICG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含淤胆血清的"病理微环境"培养体系从经FGF-4和HGF初步诱导的胚胎干细胞中有效筛选出了具有功能的肝细胞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肝细胞移植 诱导分化 淤胆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在治疗性肝再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邓小耿 宋尔卫 +5 位作者 闵军 张杰 陈伦 曾炳胜 方天翎 陈积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22-1325,共4页
目的:应用治疗性肝再生模型进行胚胎干细胞(ESC)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观察其在肝组织替代、体内的生长分化及成瘤性等情况,为ESC移植在难治性肝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倒千里光碱+70%肝部分切除建立BALB/c小鼠的治疗性... 目的:应用治疗性肝再生模型进行胚胎干细胞(ESC)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观察其在肝组织替代、体内的生长分化及成瘤性等情况,为ESC移植在难治性肝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倒千里光碱+70%肝部分切除建立BALB/c小鼠的治疗性肝再生模型。用荧光示踪剂CFDASE标记移植细胞,将经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筛选体系筛选出的ESC源性肝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入治疗性肝再生模型小鼠肝内。然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检测移植细胞体内分布、整合与肝细胞替代、体内生长分化等情况。2周后行白蛋白荧光免疫组化(双荧光染色)、血清白蛋白水平检测其功能状况。并通过观察其体内成瘤性对筛选出的ESC源性肝干细胞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CFDASE标记的ESC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1周,受体小鼠肝实质内可见散在绿色荧光分布。2周后,肝实质内绿色荧光分布区域明显扩大,且可见类似肝索样结构排列。共焦白蛋白荧光免疫组化(双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受体小鼠肝组织内可见标记细胞表达白蛋白阳性信号(呈黄色荧光),血清白蛋白水平则无明显差异(P>0.05)。6周内未见畸胎瘤形成,而将未分化的ESC移植入小鼠腋区皮下6周后则可见畸胎瘤形成。结论:经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筛选体系筛选出的ESC源性肝干细胞移植入治疗性肝再生模型小鼠肝内后可有效整合入宿主肝板、在肝内能进一步生长分化并部分表达肝细胞功能。其安全性较好,6周内未见畸胎瘤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肝细胞移植 细胞分化 肝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