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林东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6,共3页
尽管靶向药物的发展迅速,目前治愈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仍需要依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首选的造血干细胞供者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同胞供者,但仅30%的患者能找到;其次,在亚洲地区,约20%患者能找到HLA相合的非血缘供者,仍有一部... 尽管靶向药物的发展迅速,目前治愈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仍需要依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首选的造血干细胞供者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同胞供者,但仅30%的患者能找到;其次,在亚洲地区,约20%患者能找到HLA相合的非血缘供者,仍有一部分患者缺乏合适的供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血缘供者 恶性血液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治疗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人类白细胞抗原 脐血 HLA相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Ib区是否常规预防照射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谭洁媚 梁颖 +2 位作者 赵充 李明毅 刘加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89-1992,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鼻咽癌Ib区转移的发生率及其转移规律,探讨Ib区是否需要常规进行预防照射,为准确进行颈部放疗靶区的个体化设计、减少颌下腺照射提供证据。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5年6月病理确诊的初治鼻咽癌患者疗前增强CT/MRI影像学资料... 目的通过分析鼻咽癌Ib区转移的发生率及其转移规律,探讨Ib区是否需要常规进行预防照射,为准确进行颈部放疗靶区的个体化设计、减少颌下腺照射提供证据。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5年6月病理确诊的初治鼻咽癌患者疗前增强CT/MRI影像学资料,颈部转移淋巴结分区方法采用SOM分区法。结果共338例可评价,颈部淋巴结转移率75.1%。颈部Ⅰb、Ⅱa、Ⅱb、Ⅲ、Ⅳ、Ⅴa、Ⅴb及锁上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9%、49.1%、60.7%、26.0%、5.9%、9.5%、3.8%和0.9%,跳跃性转移率为2.4%;按转移风险(以>5%为高危区域)分析其转移的规律为:(1)当发生Ⅱ区淋巴结转移时,高危区域为同侧Ⅲ、Ⅳ、Ⅴa、Ⅴb区;(2)Ⅲ区淋巴结转移时,高危区域为同侧Ⅱ、Ⅳ、Ⅴa、Ⅴb区;(3)Ⅳ区淋巴结转移时,高危区域为同侧Ⅱ、Ⅲ、Ⅴa、Ⅴb、锁上区;(4)Ⅴa区淋巴结转移时,高危区域为同侧Ⅱ、Ⅲ、Ⅳ、Ⅴb、锁上区;(5)Ⅴb区发生淋巴结转移时,高危区域为同侧Ⅱ、Ⅲ、Ⅳ、Ⅴa、锁上区;(6)一侧颈发生淋巴结转移时,高危区域为对侧Ⅱ、Ⅲ、Ⅴa区。结论Ⅰb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极低;当颈部任何区域发生淋巴结转移时,Ⅰb区均非高危区域。Ⅰb区不常规预防照射符合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放射治疗 淋巴结转移 口腔干燥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新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4
3
作者 汪国营 邹勇 +5 位作者 赖文兴 张剑 汪根树 李华 杨扬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96-203,共8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新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3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定期随访的肝移植患者中发现1例APL患者,回顾性分析该例患者的临床表...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新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3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定期随访的肝移植患者中发现1例APL患者,回顾性分析该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检索Pubmed、万方医学数据库等国内外数据库,分析肝移植术后白血病患者,特别是APL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免疫抑制方案、术后发病时间、白血病分类、染色体变异类型、治疗、预后及死因等特点。结果本例患者于肝移植术后52个月门诊随访时发现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无感染与出血倾向,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无效,经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M3型,即APL。经维A酸和复方黄黛片(主要化学成份为二硫化二砷)联合治疗,患者获得完全缓解。检索文献共报道肝移植术后白血病34例(包括本例),其中22例诊断为AML(成人18例,儿童4例),术后发病时间中位数为26个月(38d至8年)。18例AML中,以APL最多见(8/18,44%)且伴有异常染色体核型t(15;17),治疗采用维A酸、三氧化二砷及联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等化学药物治疗(化疗)药物。22例AML死亡13例(59%),主要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感染、肝衰竭和心力衰竭。APL和非APL患者中分别有2例(2/8)和11例死亡(79%,11/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L患者中6例化疗后完全缓解,另2例死于DIC和败血症。结论肝移植术后新发AML总体预后不佳,其中APL的预后好于非APL。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移植术后APL疗效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维A酸 二硫化二砷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孙燕玲 张競文 方志刚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完全缓解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低危7例,中危6例,高危1例。预处理后予回输预先冻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并予成分输血... 目的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完全缓解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低危7例,中危6例,高危1例。预处理后予回输预先冻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并予成分输血、升白细胞、预防感染等治疗,观察患者的自体干细胞造血重建情况,并了解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术后1年和3年的存活率和无病存活(DFS)率。结果 14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白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2(9~28)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29(8~158)d。2例患者粒细胞缺乏期出现大肠杆菌败血症,1例发生普通变形杆菌败血症,1例患者在移植后29 d出现巨细胞病毒血症,其余患者预处理后出现感染或胃肠道反应,经抗感染及其它对症支持等治疗后均治愈。随访时间29.8(5.3~61.5)个月,14例患者中共有5例复发(35.7%),11例患者存活,3例死于复发。术后1年、3年的存活率分别为86%和79%,术后1年、3年的DFS率分别为64%和57%。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大部分低、中危AML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 微小残留病变(MRD) 造血重建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败血症 巨细胞病毒血症 无病存活(DF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核表达和制备EB病毒GST/BFRF3融合蛋白用于鼻咽癌的诊断筛查 被引量:4
5
作者 胡波 陈忠城 +1 位作者 王东宁 李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47-1152,共6页
目的:构建表达EB病毒衣壳抗原BFRF3基因的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探讨其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以EB病毒DNA为模版,采用PCR法扩增目的基因BFRF3,与原核表达载体PGEX-5X-1连接,构建PGEX-5X-BFRF3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 目的:构建表达EB病毒衣壳抗原BFRF3基因的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探讨其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以EB病毒DNA为模版,采用PCR法扩增目的基因BFRF3,与原核表达载体PGEX-5X-1连接,构建PGEX-5X-BFRF3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GST/BFRF3融合蛋白。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鉴定后,纯化目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制备ELISA试剂检测鼻咽癌患者和正常人群BFRF3-IgA抗体。结果: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表达了GST/BFRF3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4 kD,免疫印迹证实目的蛋白带有免疫原性,目的蛋白经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检测鼻咽癌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和87%。结论:采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构建并表达了GST/BFRF3融合蛋白,其在鼻咽癌血清筛选中具有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EB病毒衣壳抗原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高危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燕玲 李旭东 +1 位作者 林东军 方志刚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6期420-424,共5页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和成人高危急性白血病的效果。方法对高危急性白血病10例患者进行脐血移植,儿童3例,成人7例,中位年龄29岁(11~41岁)。6例接受单份脐血移植,4例接受双份脐血移植。采用清髓性不含抗胸腺...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和成人高危急性白血病的效果。方法对高危急性白血病10例患者进行脐血移植,儿童3例,成人7例,中位年龄29岁(11~41岁)。6例接受单份脐血移植,4例接受双份脐血移植。采用清髓性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处理方案。在白消安(Bu)加环磷酰胺(Cy)基础上加用阿糖胞苷(Ara-C)、氟达拉滨(Flu)或全身照射(TBI)。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环孢素及吗替麦考酚酯。结果8例(80%)患者获得成功植入,白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9 d (14~25 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40 d (33~60 d)。3例患者发生急性 GVHD,无1例发生慢性 GVHD。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1~29个月),7例患者无病存活。2年总体存活率及无病存活率均为66.7%。结论UCBT 治疗高危急性白血病是可行的,对于无 HLA 相合同胞供者的高危患者,UCBT 可作为首选,其 GVHD 发生率低、复发率低,有可能使急性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血缘脐血移植 白血病 急性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白消安 环磷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植入失败的二次移植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競文 孙燕玲 李旭东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1-44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初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失败并发生致命性并发症的二次移植策略。方法 1例男性患者诊断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2015年11月接受供者为其胞妹的首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失败,并发生大肠杆... 目的探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初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失败并发生致命性并发症的二次移植策略。方法 1例男性患者诊断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2015年11月接受供者为其胞妹的首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失败,并发生大肠杆菌败血症、血清病、肝静脉闭塞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首次移植后32 d行供者为其父亲的挽救性二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次移植前未进行预处理化学药物治疗(化疗),采用移植后环磷酰胺(PTCy)方案为基础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结果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2 d白细胞植入,术后67 d血小板植入。血清病、败血症及肝静脉闭塞症治愈,器官功能改善。但移植后第18个月,即2017年6月,患者死于白血病复发。结论植入失败患者二次移植前不进行预处理化疗,采用PTCy预防GVHD有望获得成功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失败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环磷酰胺 预处理方案 败血症 肝静脉闭塞症 血清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藤黄酸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株OCI-LY-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师宪平 蓝晓莹 +4 位作者 陈鑫 王文文 温创宇 黄美近 刘焕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5-820,共6页
目的:探讨藤黄酸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研究藤黄酸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用藤黄酸处理细胞,采用MTS法对淋巴瘤细胞进行细胞活力及增殖抑制测定;碘化丙啶(PI)单染荧光显微镜观察... 目的:探讨藤黄酸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研究藤黄酸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用藤黄酸处理细胞,采用MTS法对淋巴瘤细胞进行细胞活力及增殖抑制测定;碘化丙啶(PI)单染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采用AnnexinⅤ-FTI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酶体系统相关蛋白(Ubs、Bax、HSP90和IκB-α)、凋亡相关蛋白(PARP、pro-caspase-3和caspase-8)及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和STAT5)的变化情况。结果:藤黄酸明显抑制OCI-LY-1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OCI-LY-1细胞呈凋亡趋势;随藤黄酸浓度升高,Ubs、Bax和HSP90表达升高;随藤黄酸浓度升高与作用时间延长,PARP切割、pro-caspase-3、pro-caspase-8、ERK、p-ERK、STAT5及p-STAT5表达下降。结论:藤黄酸抑制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株的蛋白酶体活性,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淋巴瘤 藤黄酸 蛋白酶体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脐血干细胞移植失败后白血病长期缓解1例暨文献复习
9
作者 张競文 陆英 李旭东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6期415-419,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脐血移植失败后白血病长期缓解的原因。方法收集2013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的1例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术后治疗过程及预后,并结合文献... 目的分析儿童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脐血移植失败后白血病长期缓解的原因。方法收集2013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的1例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术后治疗过程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患者移植失败但白血病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的可能原因。结果患儿首次脐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不良,2013年11月行脐血输注,后因为经济原因未针对原发病进一步治疗,然而该患者脐血移植术后15个月造血功能恢复,至2015年9月,脐血移植后2年无病生存。结论脐血移植或输注可能具有修复造血及免疫系统的功能,且无需通过成功植入发挥作用。儿童高危白血病进行脐血移植植入失败并不意味白血病治疗失败,患儿有可能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儿童 高危 脐血移植 植入失败 脐血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2F转录因子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麦芷莹 陈淑娜 +2 位作者 张幸鼎 赵文婧 郑永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1-372,共12页
【目的】结合生物信息学途径和细胞分子实验,探讨E2F转录因子2(E2F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粘附的影响。【方法】首先,利用临床样本和GEO数据库分析E2F2在骨髓瘤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其次,从敲低E2F2的骨髓瘤细胞系MM.1S的RNA-se... 【目的】结合生物信息学途径和细胞分子实验,探讨E2F转录因子2(E2F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粘附的影响。【方法】首先,利用临床样本和GEO数据库分析E2F2在骨髓瘤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其次,从敲低E2F2的骨髓瘤细胞系MM.1S的RNA-seq数据中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同时,利用string网站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构建稳定敲低E2F2的骨髓瘤细胞系MM.1S,并经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和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E2F2的表达水平。通过细胞粘附实验检测稳定敲低E2F2对骨髓瘤细胞粘附的影响,利用qRT-PCR检测稳定敲低E2F2后细胞粘附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通过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稳定敲低E2F2对骨髓瘤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我们在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样本中观察到E2F2的表达显著升高,GEO数据库结果显示E2F2在骨髓瘤中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分析RNA-Seq数据获得815个共同差异基因,其中508个基因上调表达,307个基因下调表达,这些差异基因与细胞粘附和血管生成等功能密切相关。经WesternBlot和qRT-PCR验证,成功构建稳定敲低E2F2的MM.1S细胞系。敲低E2F2显著增加MM.1S细胞的粘附水平和升高FN1、PECAM1、ICOSLG等细胞粘附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减弱MM.1S细胞迁移侵袭的能力,P值均<0.05。【结论】通过对RNA-seq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转录因子E2F2与骨髓瘤的细胞粘附密切相关,在骨髓瘤MM.1S细胞系中敲低E2F2能促进细胞粘附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增加细胞粘附水平,并抑制细胞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E2F2 细胞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T024-SCF细胞系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鉴定
11
作者 李陈 陆英 +3 位作者 杨丹 汪颖 薛淼 张祥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45-751,共7页
目的:构建AFT024-SCF和HPC-Lhx2细胞系,并用HPC-Lhx2细胞系鉴定AFT024-SCF细胞系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感染法构建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依赖的永生化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HPC)-L... 目的:构建AFT024-SCF和HPC-Lhx2细胞系,并用HPC-Lhx2细胞系鉴定AFT024-SCF细胞系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感染法构建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依赖的永生化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HPC)-Lhx2细胞系和小鼠胎肝基质细胞系AFT024-SCF及其不含目的基因的对照组细胞系AFT024-GFP。采用real-time PCR法及Western blot法鉴定此AFT024-SCF细胞系中SCF的表达。ELISA法鉴定AFT024-SCF上清液中SCF的表达。收集AFT024-SCF及AFT024-GFP细胞培养上清液并以1∶10与IMDM基础培养基混合备用。以AFT024-SCF组上清液为实验组,AFT024-GFP组上清液为内源性阴性对照组,无任何添加的IMDM基础培养基为外源性阴性对照组,添加重组SCF的IMDM培养基为阳性对照组,分别与HPCLhx2细胞系共培养72 h。MTT法检测各组HPC-Lhx2细胞增殖活性,集落形成实验鉴定HPC-Lhx2细胞系扩增后的细胞干性。结果:构建的AFT024-SCF细胞系表达SCF;HPC-Lhx2细胞系体外培养72 h后,外源性及内源性阴性对照组未能维持HPC-Lhx2细胞增殖;而阳性对照组及实验组均可促进HPC-Lhx2细胞增殖;阳性对照组及实验组细胞均有集落形成单位,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性对照组无集落形成单位。结论:成功构建表达SCF的AFT024-SCF细胞系,其培养上清液能够替代重组SCF用于HPC-Lhx2细胞系的体外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T024-SCF细胞系 干细胞因子 造血干/祖细胞 HPC-Lhx2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