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血管畸形的神经眼科表现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邓娟 杨婷婷 张秀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06-909,共4页
背景颅内血管畸形可因畸形血管破裂出血或本身占位性病变压迫视路而表现出不同的神经眼科改变,但因该病发病率相对较低,目前国内外仅有该病神经眼科表现的个案报道,尚缺乏系统临床研究。目的了解颅内血管畸形患者的神经眼科表现。方... 背景颅内血管畸形可因畸形血管破裂出血或本身占位性病变压迫视路而表现出不同的神经眼科改变,但因该病发病率相对较低,目前国内外仅有该病神经眼科表现的个案报道,尚缺乏系统临床研究。目的了解颅内血管畸形患者的神经眼科表现。方法系统性回顾分析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00例颅内血管畸形患者的一般情况、首发症状、神经眼科症状及体征、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等。结果100例颅内血管畸形患者中出现神经眼科表现者20例,占20%。20例伴有神经眼科改变的患者中,仅1例以视物模糊为首发症状,其余均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而就诊。主要的神经眼科表现为视野缺损,占50%;视力下降占45%;瞳孔异常占35%。其他表现包括视神经萎缩1例,占5%;视盘水肿1例,占5%;动眼神经麻痹1例,占5%。CT和MRI检查发现,有眼科症状的20例患者中脑动静脉畸形者12例,占60%,病灶分别位于枕叶4例、顶枕叶3例、颞叶3例、额叶1例和中脑1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7例,占35%,病灶分别位于顶叶、枕叶、扣带回、海绵窦、颞叶、顶颞叶和桥脑,各1例;小脑静脉瘤合并海绵状血管瘤1例,占5%。20例患者中14例伴颅内出血,占70%,出血部位分别位于蛛网膜下腔6例和脑出血8例。结论颅内血管畸形患者可有不同的神经眼科表现,多由畸形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应引起眼科医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畸形/诊断 神经眼科 临床表现 磁共振 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朱思泉 王宁利 +2 位作者 张红言 余秋容 李奇根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已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161例患者的226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房角关闭区域用辅助钩和灌注头进行钝性分...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已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161例患者的226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房角关闭区域用辅助钩和灌注头进行钝性分离。超声生物显微镜及房角镜观察手术前后的房角及前房变化,对视野及眼压进行追踪,随访时间≤3年者186眼,>3年者40眼。结果有1只眼再发作眼压升高,施行小梁切除术后又出现眼压升高,前房硅管植入后眼压得到控制。全部患者术后房角开放,中央前房平均加深1.1mm,周边前房平均加深0.2mm。除再发眼压升高的1只眼的视野继续损害外,215只眼均无视野缩小。结论除炎症引起的青光眼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但具体适应证尚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 粘连分离术 临床研究 眼合 治疗 人工晶体植入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 超声生物显微镜 眼压升高 小梁切除术后 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分离术 临床效果 钝性分离 房角关闭 手术前后 随访时间 房角开放 有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脂联素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34
3
作者 陈燕铭 王一娜 +7 位作者 钟毅敏 邓娟 何圣清 唐喜香 任琢琢 张晓菲 王曼曼 曾龙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54-1158,共5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脂联素的变化。方法:11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DM)35例、糖尿病伴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NPDR)45例和糖尿病伴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PDR)30例,并与40名正常人...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脂联素的变化。方法:11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DM)35例、糖尿病伴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NPDR)45例和糖尿病伴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PDR)30例,并与40名正常人对照(NC组)。观察患者的体检指标,并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联素、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计算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DM组、NPDR组和PDR组患者的收缩压、体重指数、腰臀比、血清TG、LDL-C、FPG、2hPG、HbA1c、ICAM-1、TNF-α、hs-CRP水平和HOMA-IR均高于NC组(P<0.05),而NPDR组和PDR组的收缩压、血清ICAM-1、TNF-α、hs-CRP水平和HOMA-IR均高于DM组(P<0.05)。DM组、NPDR组及PDR组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均低于NC组(P<0.05),而NPDR组及PDR组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DM组患者(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ICAM-1、TNF-α、hs-CRP和HOMA-IR之间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35、-0.781、-0.768、-0.752,均P<0.01),HOMA-IR与ICAM-1、TNF-α和hs-CRP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57、0.906、0.888,均P<0.01)。结论:炎症因子和脂联素参与了DR的发生和发展,而脂联素可能通过拮抗炎症反应减轻胰岛素抵抗,对DR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类 脂联素 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小切口劈核技术在硬核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奇根 戚朝秀 +1 位作者 邓娟 唐香成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6-628,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巩膜隧道小切口劈核技术在硬核性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中的意义。【方法】112例(121眼)Ⅳ~Ⅴ级硬核性白内障采取改良手法劈核行巩膜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回顾性分析了手术中劈核情况、术后视力... 【目的】探讨改良巩膜隧道小切口劈核技术在硬核性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中的意义。【方法】112例(121眼)Ⅳ~Ⅴ级硬核性白内障采取改良手法劈核行巩膜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回顾性分析了手术中劈核情况、术后视力及手术并发症。【结果】105眼一次劈核成功,16眼劈核后底部未完全分离但出核时分成两瓣顺利娩出。术后两周视力大于0.3者98眼,大于0.1者113眼,术后轻度角膜水肿25眼,中度角膜水肿13眼。【结论】硬核性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中应将硬核分成两部分,使直径变小后再娩出,改良手法劈核无需特殊器械、操作简便、安全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硬核性白内障 劈核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上皮擦伤致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涛 戚朝秀 +5 位作者 李奇根 叶辉 彭瑞萍 邓娟 夏小平 凌士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45-947,共3页
目的分析角膜上皮擦伤所致继发性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角膜上皮擦伤所致继发性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病史、一般情况、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及预后等。结... 目的分析角膜上皮擦伤所致继发性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角膜上皮擦伤所致继发性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病史、一般情况、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9例患者中男4例,女5例;年龄18~51岁;初次发作距角膜外伤的时间间隔为2~24周,平均(8.8±6.5)周。致伤物分别为手指、眼镜、塑料、纸片等。典型的症状表现为早晨醒时或夜晚睡眠时突然发病,患眼出现疼痛、眼红、流泪、畏光、异物感等刺激症状。5例行保守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角膜上皮完全愈合时间为1~10d。未见严重眼部并发症。结论角膜上皮擦伤致继发性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早晨睡醒或睡眠时突然发作的眼部刺激征,且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多次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该病的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 眼外伤 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RP3基因突变 被引量:6
6
作者 夏小平 赵丽娜 +2 位作者 朱鹏宇 田东华 宋国祥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13-616,共4页
目的探讨一个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RP)家系的突变基因位点。方法在获得知情同意后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和病情追溯,绘制家系图,并对其中26例采血,进行DNA提取、聚合酶链反应、RP3基因外显子ORF15测序。结果该家系共有成员5... 目的探讨一个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RP)家系的突变基因位点。方法在获得知情同意后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和病情追溯,绘制家系图,并对其中26例采血,进行DNA提取、聚合酶链反应、RP3基因外显子ORF15测序。结果该家系共有成员57名,其中直系42名(含21例患者)。患者表现为夜盲、近视、眼底色素沉着、血管细、视盘淡,视野向心性缩窄甚至呈管状,暗视视网膜电图(ERG)显示a波、b波振幅明显下降甚至记录不到。家系特点为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患病、男性患者的母亲均是患者,符合X连锁显性遗传特征。经PCR反向测序,发现突变位点位于ORF15+1339delA。结论该家系患者病变由RP3基因外显子ORF15+1339delA位点突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X连锁显性遗传 RP3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底荧光影像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情严重性的评估作用 被引量:9
7
作者 叶辉 夏小平 +1 位作者 宋国祥 邓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1-193,共3页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影像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严重性的评估作用。方法:按准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患者20名,按国际通用方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造影图像的表现及临床病理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的造影图像均显示斑驳状透见荧光,其...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影像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严重性的评估作用。方法:按准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患者20名,按国际通用方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造影图像的表现及临床病理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的造影图像均显示斑驳状透见荧光,其它较多的特征有色素斑块所致的荧光遮蔽、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脱离所致的荧光渗漏和沉积,较少表现的还有毛细血管无灌注所致的充盈缺损以及黄斑荧光积存等。结论:眼底荧光影像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情严重性的预示性从轻向重依次为:弥漫性斑驳状透见荧光;荧光遮蔽;充盈缺损;视网膜荧光素池样积存;黄斑荧光积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眼底荧光素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病人出院后的健康指导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素霞 陈清霞 +2 位作者 梁雪妍 邹丽萍 朱思泉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3年第1期68-68,共1页
关键词 超声乳化 白内障 老年病人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近视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夏小平 赵丽娜 +2 位作者 朱鹏宇 田东华 宋国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28-530,共3页
目的探讨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近视家系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在获得知情同意后对该家系所有能够到场的成员进行病史采集和眼部体检(包括眼底镜检查),对疑患病成员进行视网膜功能和形态学检查,对已故的或不能到场的家系成员的... 目的探讨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近视家系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在获得知情同意后对该家系所有能够到场的成员进行病史采集和眼部体检(包括眼底镜检查),对疑患病成员进行视网膜功能和形态学检查,对已故的或不能到场的家系成员的眼病情况进行追溯,绘制家系图。家系共有57名成员,其中直系成员42名。结果直系成员42名中含患者21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夜盲、近视、眼底色素沉着、血管细、视盘色淡,视野向心性缩窄甚至呈管状,暗适应视网膜电图显示a、b波振幅明显下降甚至熄灭。家系共5代,除第Ⅴ代外,Ⅰ-Ⅳ代各有1~11例患者,特点为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患病、男性患者的母亲都是患者。结论本家系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近视家系,基本符合X连锁显性遗传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X连锁显性遗传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膜炎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及白蛋白浓度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婷婷 邓娟 梁雪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8-360,共3页
目的检测葡萄膜炎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及白蛋白水平,探讨血清胆红素、尿酸及白蛋白含量与葡萄膜炎病理机制的可能关系。方法 23例临床确诊的葡萄膜炎患者(葡萄膜炎组)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纳入研究。对比分析两... 目的检测葡萄膜炎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及白蛋白水平,探讨血清胆红素、尿酸及白蛋白含量与葡萄膜炎病理机制的可能关系。方法 23例临床确诊的葡萄膜炎患者(葡萄膜炎组)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纳入研究。对比分析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尿酸及白蛋白浓度差异;各组间不同性别者血清胆红素、尿酸及白蛋白浓度差异。结果葡萄膜炎组血清总胆红素(10.89±4.25)μmol·L-1、直接胆红素(2.57±1.46)μmol·L-1、间接胆红素(8.32±3.11)μmol·L-1、尿酸(279.93±107.53)μmol·L-1及白蛋白(43.05±3.70)g·L-1均比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均为P<0.05)。葡萄膜炎组和健康组男性、女性之间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酸及白蛋白浓度无明显区别;但男性和女性葡萄膜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比同性别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均为P<0.05);女性葡萄膜炎患者血清白蛋白亦比同性别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男性和女性葡萄膜炎患者血清尿酸比同性别健康对照组降低,男性葡萄膜炎患者血清白蛋白比男性健康对照组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葡萄膜炎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及白蛋白浓度降低,患者处于低水平的抗氧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氧化应激 胆红素 尿酸 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受体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11
作者 戚朝秀 王晓黎 +2 位作者 李奇根 邓娟 叶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41-544,共4页
【目的】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α、β(GR-α、GR-β)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39例翼状胬肉组织(其中初发30例,复发9例),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定量检测GR-α、β 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 【目的】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α、β(GR-α、GR-β)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39例翼状胬肉组织(其中初发30例,复发9例),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定量检测GR-α、β 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相应的蛋白表达,同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分析蛋白的细胞定位。另外,取9例正常人的球结膜作为对照。【结果】翼状胬肉及正常人的球结膜组织中均表达GR-α mRNA,不表达GR-β mRNA。其中翼状胬肉(39例)中的GR-α mRNA(×103拷贝/μg)为10±4,明显高于正常人球结膜中的2.2±0.3(P<0.01),经统计检验有显著性差异。但30例初发翼状胬肉与9例复发翼状胬肉组织中的GR-α mRNA表达分别为10±4和10±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GR-α蛋白在翼状胬肉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的球结膜组织(P<0.01)。免疫组化显示GR-α蛋白定位于上皮细胞核,胬肉组阳性表达率为87.2%,显著高于正常球结膜组(阳性表达率为22.2%,P<0.05)。而GR-β蛋白在两种组织中均不表达。【结论】翼状胬肉组织中GR-α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增高,但其在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尚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糖皮质激素受体-Α 糖皮质激素受体-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酮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内通透性的影响
12
作者 唐香成 夏小平 叶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25-728,共4页
背景研究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视网膜前体细胞的增生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因其眼内通透性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探寻增加bFGF眼内通透性的有效途径无疑对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氮酮对bFG... 背景研究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视网膜前体细胞的增生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因其眼内通透性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探寻增加bFGF眼内通透性的有效途径无疑对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氮酮对bFGF滴眼液眼内通透性的影响,探索眼部无创给药途径,为bFGF滴眼液用于眼内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4个组,其中体积分数0.4%氮酮+体积分数5%bFGF组9只兔并按照取材时间的不同亚分为3个组(30、60、120min),其他3个组各3只兔。不同组兔眼分别局部点用蒸馏水(空白对照组)、5%bFGF滴眼液(5%bFGF组)、0.4%氮酮+5%bFGF滴眼液(0.4%氮酮+5%bFGF组)和0.4%氮酮+10%bFGF滴眼液(0.4%氮酮10%bFGF组),每5分钟1次,共3次,于点眼后30rain抽取房水和玻璃体,其中0.4%氮酮+5%bFGF组于点眼后30、60和120rain抽取房水和玻璃体,用ELISA法测定房水和玻璃体中bFGF的吸光度(4。)值。结果5%bFGF组兔眼房水和玻璃体中bFGF的4值分别为0.1007-+0.0100和0.1340+0.0100,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0.1363±0.0100和0.1130±0.0100)比较影响并不确切。0.4%氮酮+5%bFGF组及0.4%氮酮+10%bFGF组兔眼房水和玻璃体中bFGF的A450值均明显高于5%bF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0.4%氮酮+5%bFGF组与0.4%氮酮+10%bFGF组房水及玻璃体中bFGF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85、0.098)。0.4%氮酮+5%bFGF组点眼后30、60和120min房水中bFGF的A450值以30rain时最高,为0.9413±0.0300,60min时为0.3865±0.0300,120min时为0.2550±0.0300,房水中bFGF的A450值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R2=0.736,P=0.003),而玻璃体中bFGF的A450值与时间之间无明显线性关系(R2=0.196,P=0.233)。结论氮酮可以改善bFGF滴眼液的眼内通透性,bFGF的体积分数从5%增加到10%时不能有效提高bFGF点眼后的利用度。0.4%氮酮+5%bFGF滴眼液点眼后30rain房水中bFGF含量最高,随时间延长bFGF的含量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酮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 通透性 视网膜前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胡萝卜内酯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13
作者 王晓黎 戚朝秀 +3 位作者 曹良启 杨晖 钱益勇 张振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2-696,共5页
目的:探讨青胡萝卜内酯(TG)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分析TG对HLE-B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TG对HLE-B3细胞凋亡诱导作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凋亡诱导过... 目的:探讨青胡萝卜内酯(TG)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分析TG对HLE-B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TG对HLE-B3细胞凋亡诱导作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凋亡诱导过程中的相关蛋白的变化。此外,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处理后不同时间的细胞内Ca2+浓度变化。结果:不同剂量的TG对HLE-B3细胞生长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关系,12h、24h和48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27±0.61)μmol/L、(0.77±0.12)μmol/L和(0.15±0.04)μmol/L。0.01、0.1、1和10μmol/LTG明显诱导HLE-B3细胞凋亡。在凋亡诱导过程中,1μmol/L的TG孵育细胞4h后开始抑制SERCA2蛋白,引起细胞胞浆内Ca2+负载,并且刺激凋亡诱导蛋白Bax和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的表达增加。结论:TG能够抑制HLE-B3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促发了内质网途径介导的凋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胡萝卜内酯 HLE-B3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α 2b对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14
作者 程浩 戚朝秀 +5 位作者 夏天 吴中耀 胡群英 洪海峰 麦庆怡 黄丹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3-127,共5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IFN-α2b)对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化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做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IFN-α2b、作用不同时间,设立对照组,用MTT法检测... 目的:研究干扰素(IFN-α2b)对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化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做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IFN-α2b、作用不同时间,设立对照组,用MTT法检测IFN-α2b对细胞的毒性作用,PCR-ELISA法测定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并对两者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随着IFN-α2b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中端粒酶活性逐渐下降,在药物浓度大于5×104IU/L及作用时间达到24 h后,其活性出现大幅度下降,随后出现细胞抑制率的明显升高,与端粒酶活性的下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结论:IFN-α2b可作为一种端粒酶抑制剂,有效降低体外培养的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造成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脉络膜黑色素瘤 端粒 末端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灯显微镜联合荧光素染色检查法在眼表隐匿性异物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汤伟民 陈德钦 +1 位作者 王涛 凌士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8-340,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眼表隐匿性异物诊治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27例眼表隐匿性异物的眼部临床特点及检查、治疗方法。结果 27例患者均为单眼患病,其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的中位数为29岁,四分位间距为25岁、39岁,症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2.0d,... 目的介绍一种眼表隐匿性异物诊治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27例眼表隐匿性异物的眼部临床特点及检查、治疗方法。结果 27例患者均为单眼患病,其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的中位数为29岁,四分位间距为25岁、39岁,症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2.0d,四分位数间距为0.5d、4.0d。各类异物中,角膜异物9例,结膜异物18例。在异物取出之前,所有患眼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时均未见明显的眼表损害。裂隙灯显微镜联合荧光素染色检查时发现,眼表隐匿性异物具有特征性改变,包括"荧光素着色"和"荧光素边集",其中表现为"荧光素着色"的比例为44.4%,表现为"荧光素边集"的比例为92.6%。15例异物可直接用湿棉签抹除,4例用显微镊夹出,其余8例采用联合异物取出法。在异物取出之后,裂隙灯显微镜联合荧光素染色结果显示,4眼未见明显着色,2眼呈片状着色,21眼为点状或线状着色。所有患者均未见因异物导致的眼部感染。结论通过查找特征性改变,裂隙灯显微镜联合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法有助于眼表隐匿性异物的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表 眼外伤 异物 荧光素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ers’异常患者Sox11及CYP1B1基因变异分析
16
作者 贾秀华 郭向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3-637,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人Peters’异常患者Sox11及CYP1B1基因变异情况。【方法】从眼遗传疾病库中选取13例Peters’异常的先证者以及100例正常对照,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Sox11及CYP1B1基因的外显子及其相邻内含子基因变异情况;通过测序识... 【目的】研究中国人Peters’异常患者Sox11及CYP1B1基因变异情况。【方法】从眼遗传疾病库中选取13例Peters’异常的先证者以及100例正常对照,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Sox11及CYP1B1基因的外显子及其相邻内含子基因变异情况;通过测序识别的基因突变,使用HA-SSCP分析的方法,在100例正常对照中做进一步评估。筛查中国人群Peters’异常患者Sox11及CYP1B1基因基因变异,并研究其相关表型。【结果】在13例Peters’异常的患者中检测到一个Sox11同义突变,一个CYP1B1错义突变,在正常对照中未发现此基因突变。【结论】本研究首次对Peters’异常患者进行Sox11进行基因筛查,并验证了CYP1B1是Peters’异常的致病基因之一,进一步扩大了Peters’异常患者CYP1B1基因突变的突变频谱,增加了我们对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关系的认识,并有望为将来该疾病致病机制的基因学及功能学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ers'异常 Sox11 CYP1B1 基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性葡萄膜炎临床特征、诊断策略与分级标准研究进展
17
作者 赖晓宇 段鸿飞 +4 位作者 陈珣珣 郭卉欣 廖庆华 陈茜 梁丹 《中国防痨杂志》 2025年第9期1204-1211,共8页
结核性葡萄膜炎(tubercular uveitis,TBU)是一种可独立存在的肺外结核,占全球葡萄膜炎病因的0.2%~32%,在我国约占葡萄膜炎的0.7%~4%。该病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可获得良好结局,但由于TBU缺乏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且临床表现异质性高、诊断... 结核性葡萄膜炎(tubercular uveitis,TBU)是一种可独立存在的肺外结核,占全球葡萄膜炎病因的0.2%~32%,在我国约占葡萄膜炎的0.7%~4%。该病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可获得良好结局,但由于TBU缺乏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且临床表现异质性高、诊断延迟显著(平均11个月),其实际发病率可能被低估。基于此,本文从TBU的临床特征与分类、诊断标准,以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诊断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系统综述,旨在为结核科、呼吸科和眼科医生提供帮助,促进TBU的早期和规范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结核 疾病特征 分子诊断技术 综述文献(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