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600125抑制UVA激活皮肤成纤维细胞JNK通路的最佳浓度 被引量:3
1
作者 许庆芳 侯巍 +4 位作者 郑跃 刘晨 龚子鉴 陆春 赖维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4-199,共6页
【目的】研究抑制UVA激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JNK通路的最佳SP600125浓度,为研究JNK信号通路在光老化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原代培养取自儿童包皮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用CCK-8法结合荧光倒置显微镜研究不同剂量UVA和不同浓度SP60012... 【目的】研究抑制UVA激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JNK通路的最佳SP600125浓度,为研究JNK信号通路在光老化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原代培养取自儿童包皮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用CCK-8法结合荧光倒置显微镜研究不同剂量UVA和不同浓度SP600125及两者联合对皮肤成纤维细胞活性和形态的影响,以选择非细胞毒性的UVA剂量和SP600125浓度。再用Western-blot检测UVA辐照后不同时间点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磷酸化c-Jun(P-c-Jun)表达以确定其被诱导表达的时间点。最后用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SP600125对UVA上调的P-c-Jun表达的抑制。【结果】UVA和SP600125分别辐照细胞和孵育细胞时,UVA≤10 J/cm2和SP600125≤2μmol/L均能保持细胞活性在90%以上。10 J/cm2的UVA辐照不同浓度SP600125孵育的细胞时,≤800 nmol/L的SP600125孵育的细胞活性在90%以上;1μmol/L的SP600125使细胞活性明显下降至67.1%,镜下见部分细胞皱缩、碎裂、死亡;2μmol/L的SP600125使细胞活性进一步下降至7.6%,镜下见绝大部分细胞变形、碎裂、死亡。Western-blot结果显示P-c-Jun在UVA辐照后0.75 h、1.5 h均较0 h升高,3 h后恢复至0 h水平。200~800 nmol/L SP600125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UVA上调的P-c-Jun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于常用浓度的200~800 nmol/L SP600125即可抑制UVA激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的JNK通路。JNK通路可能在UVA辐照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起抗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600125 c-Jun氨基末端激酶通路 UVA 皮肤成纤维细胞 光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皮肤损害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卢荣标 陆春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3期169-176,共8页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是指供体移植物中的免疫活性细胞对宿主组织产生不相容的免疫攻击所致的临床综合征,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移植术后一种严重且致命的并发症。GVHD常累及皮肤、肝脏、胃肠道等多个器官,
关键词 移植物抗宿主病 皮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苔藓样移植物抗宿主病 硬化样移植物抗宿主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物抗宿主病皮肤表现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卢荣标 陆春 《器官移植》 CAS 2012年第3期175-180,共6页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指供体移植物中的免疫活性细胞对宿主组织产生不相容的免疫攻击所致的临床综合征。GVHD常累及皮肤、肝脏、胃肠道等多个器官,其中以皮肤受累最常见,皮疹在病程早期出现,临床表现多样化,其在GVHD的早期诊治...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指供体移植物中的免疫活性细胞对宿主组织产生不相容的免疫攻击所致的临床综合征。GVHD常累及皮肤、肝脏、胃肠道等多个器官,其中以皮肤受累最常见,皮疹在病程早期出现,临床表现多样化,其在GVHD的早期诊治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就GVHD的皮肤表现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物抗宿主病 皮肤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苔藓样移植物抗宿主病 硬化样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复紫外线损伤后人体皮肤组织蛋白酶K活性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叶张章 赖维 +2 位作者 郑跃 谢小元 龚子鉴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9-82,共4页
目的:在人体光老化皮肤中检测组织蛋白酶K的活性变化,为探讨皮肤光老化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日光模拟紫外线反复照射[剂量为最小红斑量(MED),5 d/周,共6周]8例成人臀部皮肤,诱导光老化后,检测照射部位局部组织蛋白酶K活性变化。结果... 目的:在人体光老化皮肤中检测组织蛋白酶K的活性变化,为探讨皮肤光老化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日光模拟紫外线反复照射[剂量为最小红斑量(MED),5 d/周,共6周]8例成人臀部皮肤,诱导光老化后,检测照射部位局部组织蛋白酶K活性变化。结果:和对照组皮肤相比,紫外线照射诱导后的皮肤组织蛋白酶K活性明显下降(P<0.001)。结论:组织蛋白酶K在紫外线反复照射诱导的皮肤中活性明显降低,提示其与皮肤光老化密切相关。推测紫外线可能通过降低皮肤组织蛋白酶K活性使弹性纤维降解减少,从而导致其在真皮层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老化 组织蛋白酶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正常Wistar大鼠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观察
5
作者 黄怀球 张静 +4 位作者 薛汝增 张晓辉 冯佩英 李美荣 席丽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0-524,共5页
【目的】观察免疫正常Wistar大鼠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发病过程,探讨其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及实验条件。【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60只)和对照组(6只),在每只实验组Wistar大鼠背部皮肤选取两个接种部位:右背部及尾根部;制作申克孢子... 【目的】观察免疫正常Wistar大鼠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发病过程,探讨其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及实验条件。【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60只)和对照组(6只),在每只实验组Wistar大鼠背部皮肤选取两个接种部位:右背部及尾根部;制作申克孢子丝菌株SUMS0382的孢子悬液,并调整菌悬液浓度至孢子数为1×108/mL;在实验组Wistar大鼠的每个选取部位皮下注射孢子悬液0.1mL,造成实验性感染;对照组相应部位则注射8.5g/LNaCl溶液0.1mL。接种后12周内每日观察大鼠活力、体质量、皮损数量及直径,并于第2周、4周、8周分别取皮损组织行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结果】皮损在感染后第6天时开始出现,皮损数量及大小均在感染后第2周末达高峰。感染1周后,33%(20/60)的大鼠于接种部位出现皮损,感染2周后,90%(54/60)的大鼠于接种部位出现皮损,尾根部的皮损数目远大于右背部皮损数目。91%(49/54)大鼠的皮损表现为结节。19%(10/54)大鼠的皮损呈现反复的过程。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均符合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改变。【结论】免疫正常Wistar大鼠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发病过程反映了人类发病的自然病程,免疫正常Wistar大鼠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模型的建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丝菌病 皮肤型 WISTAR大鼠 免疫正常 申克孢子丝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线性IgA大疱性皮肤病1例
6
作者 李纪兵 陆春 +4 位作者 苏向阳 郑跃 赖维 马寒 罗锐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6-307,共2页
1 病历摘要 患儿女,10岁。躯干、四肢环形红斑、水疱伴疼痛17d。患儿因感冒在当地医院予“安乃近片、抗菌消炎胶囊、小柴胡颗粒”等治疗,4d后躯干、四肢部位皮肤出现泛发性环形红斑,部分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大疱,门诊疑诊“多形红... 1 病历摘要 患儿女,10岁。躯干、四肢环形红斑、水疱伴疼痛17d。患儿因感冒在当地医院予“安乃近片、抗菌消炎胶囊、小柴胡颗粒”等治疗,4d后躯干、四肢部位皮肤出现泛发性环形红斑,部分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大疱,门诊疑诊“多形红斑型药疹”予泼尼松20mg/d、氯雷他定10mg/d等治疗,部分水疱干涸、结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大疱性皮肤病 线性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人群性病规范化诊疗的伦理学因素探讨
7
作者 朱国兴 陆春 +2 位作者 赖维 黄怀球 万苗坚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年第1期42-43,共2页
分析探讨了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为代表的特殊人群性病规范化诊疗的伦理学影响因素。老年性病患者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可能存在基础疾病,部分老年人尚存在言语不清、记忆模糊、自尊心较强等心理特点,加上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在老年人性... 分析探讨了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为代表的特殊人群性病规范化诊疗的伦理学影响因素。老年性病患者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可能存在基础疾病,部分老年人尚存在言语不清、记忆模糊、自尊心较强等心理特点,加上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在老年人性病规范化诊疗过程中的主要伦理学措施应包括考虑老年人的病理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个性化诊疗,有技巧的问诊与体格检查,并重视提高其生活质量。孕产妇患者的性病规范化诊疗过程中主要应采取伦理学措施原则包括重视婚检与产检,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性病,并应权衡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儿童性病的规范化诊疗中主要应注意家庭成员是否感染或是否受到性侵犯等,做好保护性医疗,并且做好宣传教育,让儿童远离性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病患者 孕产妇性病患者 儿童性病患者 性病 医学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病诊治中护患关系的伦理学探讨
8
作者 区凤仙 朱国兴 +1 位作者 霍建珊 杨素莲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年第1期76-77,共2页
探讨影响性病诊治中护患关系的伦理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期建立和谐的新型护患关系。护理道德义务、保护性病患者个人隐私、护士的职业进取心、性病患者的疾病知情权等因素是当前影响性病诊疗中护患关系的主要伦理学因素;因此... 探讨影响性病诊治中护患关系的伦理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期建立和谐的新型护患关系。护理道德义务、保护性病患者个人隐私、护士的职业进取心、性病患者的疾病知情权等因素是当前影响性病诊疗中护患关系的主要伦理学因素;因此,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权、提高自身护理专业水平、普及健康教育等伦理学措施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最终规范性病的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病 护患关系 医学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湿疹和皮炎122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朱国兴 陆春 +3 位作者 赖维 黄怀球 万苗坚 冯佩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湿疹和皮炎患者接触性致敏原及其特点。方法:应用斑贴试验分析122例慢性湿疹和皮炎患者接触性致敏原。结果:列前10位的常见致敏原分别是0.1%硫柳汞、5%硫酸镍、7%芳香混和物、1%甲醛、1%肉桂醇、1%促进剂D、1%氯化钴、20%... 目的:探讨慢性湿疹和皮炎患者接触性致敏原及其特点。方法:应用斑贴试验分析122例慢性湿疹和皮炎患者接触性致敏原。结果:列前10位的常见致敏原分别是0.1%硫柳汞、5%硫酸镍、7%芳香混和物、1%甲醛、1%肉桂醇、1%促进剂D、1%氯化钴、20%松香、25%秘鲁香油、3%卡巴混和物;引起手部湿疹和皮炎患者的致敏原主要为0.1%硫柳汞和7%芳香混和物,躯干、四肢湿疹和皮炎患者的致敏原主要为5%硫酸镍和0.1%硫柳汞,面部湿疹和皮炎患者的致敏原主要为0.1%硫柳汞和1%甲醛,脐周皮炎患者的致敏原主要为5%硫酸镍。结论:斑贴试验有助于明确慢性湿疹和皮炎患者的接触性致敏原及其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皮炎 致敏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部真菌感染临床诊断与真菌镜检及培养结果的差异性比较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丽 赖维 +6 位作者 龚子鉴 张玉清 陈荣章 陆春 万苗坚 黄怀球 马寒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了解仅根据临床表现诊断浅部真菌病的准确率及临床诊断、真菌镜检和培养结果之间的符合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5-10月至本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浅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取皮损鳞屑做真菌镜检和培养,计算其临床诊断、真菌镜检和培养结... 目的:了解仅根据临床表现诊断浅部真菌病的准确率及临床诊断、真菌镜检和培养结果之间的符合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5-10月至本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浅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取皮损鳞屑做真菌镜检和培养,计算其临床诊断、真菌镜检和培养结果之间的符合率。结果:确诊患者中临床诊断和真菌镜检结果的符合率为75.00%,临床诊断和真菌培养结果的符合率为49.67%,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结果的符合率为56.33%。另外,皮肤癣菌和念珠菌混合感染率为12.00%。结论:仅根据临床表现诊断浅部真菌病的准确率较低,真菌培养是浅部真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皮肤癣菌和念珠菌的混合感染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真菌 浅部 临床诊断 镜检 真菌 培养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特应性皮炎血清特异性IgE和斑贴试验结果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素莲 谢阳 +3 位作者 朱国兴 卢荣标 陈家敏 赖维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州地区特应性皮炎(AD)患儿常见变应原,为AD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ELISA检测138例AD患儿血清特异性IgE(sIgE),并分析其吸入组、食入组变应原;其中43例患儿同时接受了用于检测日常接触类变应原的皮肤斑贴试验,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州地区特应性皮炎(AD)患儿常见变应原,为AD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ELISA检测138例AD患儿血清特异性IgE(sIgE),并分析其吸入组、食入组变应原;其中43例患儿同时接受了用于检测日常接触类变应原的皮肤斑贴试验,分析其结果分布特征。结果:吸入性特异性总IgE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为57.97%(80/13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0.00%(3/30)(P<0.01);粉尘螨、蟑螂和兽毛sIgE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食入性特异性总IgE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为47.10%(65/13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33%(1/30)(P<0.01);牛奶、鸡蛋和海鲜(蟹/虾)sIgE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43例AD患儿斑贴试验总阳性率81.40%(35/43),其中1种变应原阳性13例(37.14%)、2种阳性8例(22.86%)、3种阳性9例(25.71%)、4种以上变应原阳性5例(14.29%),前3位常见接触类变应原依次为氯化镍、氯化钴、硫酸镍与甲醛并列。结论: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和斑贴试验有助于帮助临床发现AD患儿的吸入性、食入性和接触性变应原,尘螨、蟑螂、动物毛、牛奶、鸡蛋、虾蟹类海鲜、镍和钴金属制品、甲醛可能是诱发本地区AD儿童发病的重要过敏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变应原 特异性IGE 斑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脲支原体对子宫颈致病性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3
12
作者 陆春 朱国兴 黄怀球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9-150,共2页
为了研究女性子宫颈解脲支原体感染与临床致病性的关系,对97例仅有解脲支原体宫颈感染的女性患者,观察有无宫颈炎症表现。结果显示,在引起子宫颈炎症的因素中,解脲支原体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临床上可能有一定的致病性,但也可能存在... 为了研究女性子宫颈解脲支原体感染与临床致病性的关系,对97例仅有解脲支原体宫颈感染的女性患者,观察有无宫颈炎症表现。结果显示,在引起子宫颈炎症的因素中,解脲支原体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临床上可能有一定的致病性,但也可能存在非致病性解脲支原体宫颈感染。同时显示,多个性伴的患者解脲支原体感染较单一性伴者更常伴有子宫颈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子宫颈炎 致病性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脲脲原体基因型之间耐药性差异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7
13
作者 朱国兴 陆春 +1 位作者 刘毅 冯佩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24-726,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解脲脲原体(Uu)基因型之间耐药性的差异。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的多态性(PCR-SSCP)技术鉴定60株Uu临床菌株的生物群和基因型。结果:虽然尚不能认为Uu两大生物群对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氧氟沙星、红霉素和四环素... 目的:初步探讨解脲脲原体(Uu)基因型之间耐药性的差异。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的多态性(PCR-SSCP)技术鉴定60株Uu临床菌株的生物群和基因型。结果:虽然尚不能认为Uu两大生物群对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氧氟沙星、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差异存在显著性,但如果以基因型分组考虑,基因型1和基因型4对多西环素、氧氟沙星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33、0.027和0.024),其余各基因型之间的耐药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Uu各个基因型之间可能存在生物学性状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原体 基因型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男性尿道多发性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薛汝增 黄怀球 +4 位作者 赖维 朱国兴 马寒 许庆芳 张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1-262,共2页
目的:观察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男性尿道多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ALA-PDT治疗10例男性尿道多发性尖锐湿疣。结果:经3次治疗后,10例患者疣体完全脱落,未出现瘢痕及尿道狭窄。随访3个月,1例在治疗结束后50 ... 目的:观察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男性尿道多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ALA-PDT治疗10例男性尿道多发性尖锐湿疣。结果:经3次治疗后,10例患者疣体完全脱落,未出现瘢痕及尿道狭窄。随访3个月,1例在治疗结束后50 d复发,1例56 d复发。结论:ALA-PDT治疗男性尿道多发性尖锐湿疣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诺环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多中心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车雅敏 郑和义 +4 位作者 刘全忠 徐金华 赖维 周平玉 傅志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2-262,共1页
近年来。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而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作为引起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米诺环素(minocycline,商品名美满霉素,惠氏制药有限公司)是治... 近年来。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而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作为引起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米诺环素(minocycline,商品名美满霉素,惠氏制药有限公司)是治疗NGU的常用药物之一.为进一步了解该药治疗UU和CT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2006年1—5月在全国5家三甲医院采用米诺环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并进行了多中心开放性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炎 非淋菌性 宫颈炎 米诺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国兴 陆春 +2 位作者 赖维 顾有守 苏向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83-484,共2页
关键词 坏死 渐进性 类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水肿性红斑为临床表现的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国兴 陆春 +2 位作者 赖维 顾有守 潘慧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5-416,共2页
关键词 麻风 麻风反应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Ⅰ型麻风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氢睾酮体外培养人毛囊中差异表达的miR-133b对人毛乳头细胞的增殖及诱导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邓文佳 邓长健 +3 位作者 韩乐 刘本 唐鑫 万苗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2-208,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双氢睾酮(DHT)对毛囊生长和毛囊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与miR-133b表达的关系,然后进一步探究miR-133b对毛乳头细胞的增殖和诱导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显微分离人毛囊,选取生长期的毛囊进行培养,显微镜下每日测量并...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双氢睾酮(DHT)对毛囊生长和毛囊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与miR-133b表达的关系,然后进一步探究miR-133b对毛乳头细胞的增殖和诱导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显微分离人毛囊,选取生长期的毛囊进行培养,显微镜下每日测量并拍摄不同浓度的DHT处理组(10-8、10-7、10-6和10-5 mol/L)和对照组各组毛囊的生长长度,免疫荧光检测各组毛母质细胞Ki-67表达量评估毛囊增殖能力,qRT-PCR检测各组毛囊中miR-133b的表达量。通过Lipofectamine 2000转染miR-133b mimics及miR-133b NC至人毛乳头细胞中,CCK-8检测各组人毛乳头细胞增殖能力,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毛乳头细胞诱导能力指标Versican、ALP、β-catenin的mRNA及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HT 10-5 mol/L实验组对毛囊的生长的抑制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DHT 10-5 mol/L实验组进入退行期的时间提前;其他组生长长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及qRT-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HT 10-5 mol/L实验组毛母质细胞中Ki-67阳性细胞较少且毛囊中miR-133b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相当于对照组的(3.17±0.26)倍(P<0.01)。CCK-8显示,miR-133b mimics组OD450低于miR-133b NC组(P<0.05);qRT-PCR显示,在mRNA水平,miR-133b mimics组Versican、ALP、β-catenin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miR-133b NC组(P<0.001、P<0.01和P<0.01)。Western blot显示,在蛋白水平,miR-133b mimics组Versican、ALP、β-catenin的相对表达量同样均低于miR-133b NC组(P<0.01、P<0.001和P<0.01)。【结论】高浓度DHT可能通过调控miR-133b的表达抑制人毛乳头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诱导能力,最终抑制人毛囊的生长及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33b 双氢睾酮 毛囊 毛乳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色萎缩1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叶庭路 陆春 +3 位作者 钟绮丽 于波 顾有守 潘慧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提高对白色萎缩的临床认识,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3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患者以青年女性居多,病情夏重冬轻。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尤其双踝关节及足背部对称性红色或紫红色斑疹、斑... 目的:提高对白色萎缩的临床认识,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3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患者以青年女性居多,病情夏重冬轻。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尤其双踝关节及足背部对称性红色或紫红色斑疹、斑片、丘疹及水疱,逐渐出现溃疡、渗出物及结痂,愈后遗留象牙白色萎缩性瘢痕,周围有毛细血管扩张和(或)形成小血管球瘤样外观。部分患者双下肢还有网状青斑样改变。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组织病理检查均符合青斑血管炎改变。口服达那唑、双嘧达莫(潘生丁)、小剂量阿司匹林、丹参滴丸,外用肝素钠乳膏或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可获良好效果,但容易反复发作。结论:白色萎缩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药物治疗虽易控制症状,但容易反复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萎缩 血管炎 透明性 节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培养基在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转化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静 黄怀球 +3 位作者 薛汝增 张晓辉 冯佩英 李美荣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1-49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培养基在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将4株临床分离菌株分别接种于SDA、PDA、BHI、50mg/kg羊血BHI及5mg/kg GSBHI5种培养基平皿上,每种培养基接种5个平皿,分别置于25℃、35℃、36℃、37℃及38℃含...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培养基在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将4株临床分离菌株分别接种于SDA、PDA、BHI、50mg/kg羊血BHI及5mg/kg GSBHI5种培养基平皿上,每种培养基接种5个平皿,分别置于25℃、35℃、36℃、37℃及38℃含体积百分数为5%CO2的恒温箱中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计算酵母细胞转化率。【结果】在38℃,平皿转化率为25%(只有1株菌发生了转化);在35℃和37℃时,平皿转化率分别是60%和85%;而在36℃时平皿转化率仅为45%。使用50mg/kg羊血BHI和0.5%GSBHI培养基培养,65%培养皿上的菌株发生了酵母相转化,使用BHI培养基培养,45%培养皿上的菌株发生了酵母相转化,而使用SDA和PDA培养基培养,只有20%培养皿上的菌株发生了酵母相转化。37℃时,有3株菌在BHI、50mg/kg羊血BHI和5mg/kg GSBHI培养基上的酵母细胞转化率均达到90%,1株菌在SDA、PDA和BHI培养基上的转化率均低于10%。【结论】温度是影响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转化的关键因素,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亦是影响转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克孢子丝菌 酵母相转化 温度 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