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9例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倩倩 罗雯雯 +1 位作者 关结霞 梁琼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59,65,共5页
目的探讨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inflammatory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EBV^(+)I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EBV^(+)IFDC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随访,行HE及免疫组... 目的探讨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inflammatory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EBV^(+)I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EBV^(+)IFDC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随访,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EBV^(+)IFDCS患者年龄22~78岁,平均44.7岁。7例发生于肝,2例发生于脾。肿瘤内可见血管壁纤维样及透明变性(6/9)、嗜酸性粒细胞浸润(3/9)和上皮样肉芽肿(2/9)。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CD21(7/9)、CD23(8/9)和CD35(9/9),部分表达SMA(6/9)和D2-40(1/9)。2例脾IgG4阳性浆细胞明显增高(80~135个/10 HPF),7例肝IgG4阳性浆细胞为0~36个/10 HPF。术后随访3~84个月,6例无瘤生存,2例转移,1例失访。结论EBV^(+)IFDCS罕见,低度恶性。EBER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在EBV^(+)IFDCS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IgG4相关疾病 EBER原位杂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窦周纤维化病理诊断中网状纤维染色方法的优化
2
作者 张梦蝶 董愉 +1 位作者 张志刚 梁英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0,共2页
脂肪肝是指肝脏内的脂肪因为各种原因堆积,且比重超过肝脏重量5%的一种常见肝脏疾病[1]。脂肪肝如不引起重视会逐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1-2]。虽然一些检查手段也能诊断脂肪肝,例如血清学、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评估等,但肝... 脂肪肝是指肝脏内的脂肪因为各种原因堆积,且比重超过肝脏重量5%的一种常见肝脏疾病[1]。脂肪肝如不引起重视会逐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1-2]。虽然一些检查手段也能诊断脂肪肝,例如血清学、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评估等,但肝活检评价才是明确诊断脂肪性肝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纤维化的“金标准”[2]。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其特点,它常以窦周纤维化(perisinusoidal fibrosis,PSF)等其中一种类型为主或多种类型混合存在[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周纤维化 网状纤维染色 网状纤维 胶原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患者病理因素及预后与Bmi-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林妙霞 文卓夫 +1 位作者 冯智英 李泽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16-1819,共4页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Bmi-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1.7%,在大肠癌、大肠腺瘤及正常肠粘膜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25.0%、6.67%、0%,在大肠癌中表达明显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组(P<0.05);卡方检验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与有无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布部位、分化程度、组织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远处转移与Bmi-1蛋白高表达有关(P<0.01,OR>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Bmi-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患者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I-1蛋白 大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与胃癌组织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邵春奎 方建晨 +2 位作者 苏祖兰 冯智英 何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PEDF在胃癌组织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PEDF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2例人体...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PEDF在胃癌组织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PEDF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2例人体胃癌组织标本中胃癌细胞内PEDF和VEGF的表达;标记CD34分子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上述胃癌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统计学分析上述分子标记物间的关系以及各分子标记物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所有的正常胃黏膜均有PEDF表达,胃癌组织PEDF表达率约43%,VEGF表达率约54%;与高分化胃癌相比,低分化胃癌组织PEDF表达率低(P<0.05),MVD高(P<0.05);PEDF低表达的胃癌细胞易侵犯浆膜(P<0.05),易淋巴结转移(P<0.01)和远处转移(P<0.01);胃癌组织PEDF表达与MVD(P<0.01)和VEGF(P<0.01)表达呈负相关关系,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PEDF低表达和VEGF高表达可能是胃癌组织内微血管生成的分子基础,是促进胃癌细胞发生淋巴及血道转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中Bmi-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林妙霞 文卓夫 冯智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7-501,共5页
目的:研究大肠肿瘤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探讨Bmi-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Bmi-1蛋白在60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黏膜... 目的:研究大肠肿瘤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探讨Bmi-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Bmi-1蛋白在60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3组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并探讨大肠癌中Bmi-1蛋白表达与Ki67蛋白的相关性。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mi-1蛋白在大肠癌、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5.0%、6.7%、0%,Bmi-1蛋白在大肠癌中表达明显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组(P<0.05),而在腺瘤组及正常组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P>0.05);Bmi-1蛋白高表达与有无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布部位、分化程度、组织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大肠癌中Bmi-1蛋白高表达与Ki67蛋白表达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Bmi-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患者侵润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Bmi-1 蛋白质Ki67 结直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良性脊索细胞瘤临床病理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6
作者 蒋叶 陈健宁 +4 位作者 颜荣华 周静 金亦 邵春奎 张娜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96-800,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良性脊索细胞瘤(BN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本院1例胸椎内良性脊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BNCT的组织形态、免疫组化表达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院就诊患者男性,59岁,无明显诱... 【目的】探讨良性脊索细胞瘤(BN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本院1例胸椎内良性脊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BNCT的组织形态、免疫组化表达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院就诊患者男性,59岁,无明显诱因背痛1年。MRI显示胸11椎体内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影,边缘清楚,无软组织肿块。因穿刺结果提示可能为脊索瘤,遂行胸11椎体切除及胸椎重建术。病理取材肉眼见破碎骨质,未见明显肿物。镜下骨小梁间见多灶性、成片分布的"脂肪样"细胞,呈马赛克样镶嵌排列,胞质空亮或嗜酸(HE染色),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被挤压于细胞边缘,几乎无异型性或少量细胞仅见轻度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肿瘤不形成分叶状结构,亦未见黏液基质。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K、Vimentin、EMA、S-100均为阳性。【结论】BNCT是一种少见的脊索源性良性肿瘤,与脊索瘤的临床处理方式不同。因与脊索瘤免疫表型有重叠,易造成误诊,需要充分认识,避免过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脊索细胞瘤 脊索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外鼻型T/NK细胞淋巴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梅开勇 林汉良 +3 位作者 苏祖兰 黄世章 陆光明 廖德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0-412,共3页
目的:探讨结外鼻型T/NK细胞淋巴瘤(ENKL)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ENKL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3、UCHL1、CD20、CD79a、CD56、GrB,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ER在ENKL中的... 目的:探讨结外鼻型T/NK细胞淋巴瘤(ENKL)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ENKL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3、UCHL1、CD20、CD79a、CD56、GrB,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ER在ENKL中的表达情况。结果:23例ENKL有特征性临床、病理学改变,CD56及EBER阳性表达率达100%。结论:ENKL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特点及EBER原位杂交阳性能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的病理学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吴玲玲 尹玉竹 +2 位作者 邓妮 周静 张培珍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0-613,共4页
【目的】研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简称内异症)大鼠的病理学变化。【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24只,分为3组,分别以258 U/kg(低剂量组)、516 U/kg(高剂量组)的HCG进行治疗15 d(3个大鼠动情周期),并以... 【目的】研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简称内异症)大鼠的病理学变化。【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24只,分为3组,分别以258 U/kg(低剂量组)、516 U/kg(高剂量组)的HCG进行治疗15 d(3个大鼠动情周期),并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异位病灶体积的变化及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织HE染色光镜下的变化。【结果】治疗前,3组异位病灶的体积[分别为(208±99)cm3、(219±109)cm3、(210±124)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G治疗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的异位病灶体积[分别为(64±62)cm3、(54±27)cm3],均较对照组[(203±102)cm3]缩小(P均<0.05);光镜下在位内膜、异位内膜的腺上皮细胞呈抑制状态,表现为细胞浆减少、浓缩,细胞核浓染、胞核缩小等。【结论】从组织形态学分析,HCG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具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例肝移植患者术后肝穿刺活检标本组织病理学分析
9
作者 周静 冯智英 邵春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6-469,475,共5页
【目的】对98例肝移植(OLTx)患者术后肝穿刺活检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OLTx术后各种并发症的组织形态学表现,提高移植病理诊断水平。【方法】收集361例OLTx患者病例资料,其中98例OLTx患者术后因肝功能异常行肝穿刺活检,常规HE染... 【目的】对98例肝移植(OLTx)患者术后肝穿刺活检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OLTx术后各种并发症的组织形态学表现,提高移植病理诊断水平。【方法】收集361例OLTx患者病例资料,其中98例OLTx患者术后因肝功能异常行肝穿刺活检,常规HE染色以及HBsAg、HBc、HCV、CMV免疫组化染色,部分病例行CK19免疫组化染色。【结果】98例患者共行肝穿刺129次,结果急性排斥反应最常见,共计42例(42.86%),其余为慢性排斥反应2例(2.04%),缺血-再灌注损伤8例(8.16%),胆道并发症21例(21.43%),血管并发症6例(6.12%),药物性肝损害3例(3.06%),肝炎病毒感染及肝炎复发8例(8.16%),CMV感染3例(3.06%),肝癌复发2例(2.04%),难以诊断3例(3.06%)。【结论】移植肝穿刺活检对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术后并发症 活检组织检查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R家族在胃癌中表达及过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谭翠 张志刚 +2 位作者 陈健宁 冯智英 邵春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1-367,共7页
【目的】通过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ER家族蛋白表达或过表达及联合表达或过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4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中HER家族蛋白的表达,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ER家族蛋白表达或过表达及联合表达或过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4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中HER家族蛋白的表达,分析HER家族蛋白表达、过表达、联合表达、联合过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24例胃癌中HER家族蛋白HER1、HER2、HER3、HER4的表达率分别为41.1%(51/124)、59.7%(74/124)、82.2%(102/124)、28.2%(35/124);其过表达率分别为6.5%(8/124)、26.6%(33/124)、22.6%(28/124)、12.1%(15/124);癌旁非肿瘤胃黏膜均未见HER家族蛋白的表达;HRE2过表达在肠型胃癌较弥漫型胃癌更常见(P=0.001);HER3过表达与胃癌更深的浸润深度、易于淋巴结转移、易于远处转移、TNM分期更晚及预后差有关(P均<0.05);HER1、HER2和HER3联合表达与胃癌远处转移有关(P=0.035)。【结论】HER家族中HER3过表达可以作为评估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 HER3 病理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病性淋巴结炎2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小芳 唐录英 +1 位作者 侯伟伯 陈健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17-1220,1226,共5页
目的探讨皮病性淋巴结炎(dermatopathic lymphadenitis,D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1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存档的20例DL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DL进... 目的探讨皮病性淋巴结炎(dermatopathic lymphadenitis,D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1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存档的20例DL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DL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0例DL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6~84岁,中位年龄34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发热、关节痛、淋巴结无痛性肿大。镜检:淋巴结结构保存,副皮质区扩大,可见形状不规则的淡染区,其内可见树突状细胞、小~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部分组织细胞胞质内可见色素颗粒沉积,另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免疫母细胞散在分布。免疫表型:树突状细胞S-100、CD1a阳性,组织细胞CD68阳性,淋巴细胞大部分CD3阳性,小部分CD20阳性,生发中心BCL-2阴性,CD21、CD23显示淋巴滤泡内的滤泡树突状细胞网结构保存。结论DL是一种良性病变,临床表现易与淋巴瘤混淆,淋巴结活检是确诊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病性淋巴结炎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旁腺病变细针穿刺标本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海凤 纪燕英 +1 位作者 周璐 陈健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5-1040,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病变细针穿刺标本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病理科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期间收集的12例甲状旁腺病变细针穿刺病例,总结甲状旁腺病变细针穿刺病例的临床特征、细胞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结果...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病变细针穿刺标本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病理科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期间收集的12例甲状旁腺病变细针穿刺病例,总结甲状旁腺病变细针穿刺病例的临床特征、细胞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结果】男性6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7岁(39.25~63.25)岁。超声影像学特征多表现为实性结节,少数表现为囊实性结节,边界尚清,内部回声欠均匀。液基细胞学显示甲状旁腺病变的细胞数量可从少量到丰富不等。细胞体积偏小而圆(类似于淋巴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胞浆可多可少,胞界不清;细胞核呈细颗粒或“胡椒盐”样。细胞排列方式多样,包括小簇状、小滤泡型、小梁型、小片状或大片状,大的细胞团一般边界较模糊。12个病例的细胞蜡块中免疫组化均显示甲状旁腺激素(PTH)阳性、甲状腺球蛋白(TG)阴性。【结论】甲状旁腺病变细针穿刺标本临床少见,诊断相对困难。当涂片中细胞呈小簇、小梁状排列,细胞小而圆,核呈细颗粒状或粉尘状时,病理医生应当考虑甲状旁腺病变可能;细胞蜡块免疫组化PTH阳性、TG阴性有助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病变 诊断陷阱与挑战 细针穿刺活检 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桑葚样化生14例临床病理分析
13
作者 关结霞 林维真 +2 位作者 高锦添 唐录英 惠大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5-607,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活检标本中桑葚样化生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4例伴桑葚样化生的子宫内膜活检标本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β-catenin、p16、SATB2、CD10、p63、ER、PR、CK7、Ki-67的表达,分析其...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活检标本中桑葚样化生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4例伴桑葚样化生的子宫内膜活检标本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β-catenin、p16、SATB2、CD10、p63、ER、PR、CK7、Ki-67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患者年龄21~54岁,其中1例子宫内膜样癌、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以及11例良性子宫内膜病变。镜下见桑葚样化生呈实性巢团状或漩涡状排列,边界清楚,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巢中央可见坏死。免疫表型:β-catenin、p16弥漫核质阳性,CD10弥漫浆膜阳性,ER散在或局灶阳性,71.4%的病例SATB2弥漫或局灶核阳性,CK7均阴性,PR、p63阴性或个别细胞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1%~3%。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8例患者行孕激素治疗,4例患者活检术后未作特殊处理,预后均良好。结论子宫内膜桑葚样化生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预后良好,病理医师应熟悉其临床病理特征,避免误诊及过度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桑葚样化生 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远处转移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倩倩 罗雯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16-1220,共5页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4例转移性DFSP的临床资料,行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转移性DFSP,原发灶1例为经典型DFSP,1...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4例转移性DFSP的临床资料,行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转移性DFSP,原发灶1例为经典型DFSP,1例为经典型DFSP伴20%黏液样变,2例为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fibrosarcomatous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FS-DFSP);4例转移灶为FS-DFSP,均发生肺转移,1例合并头部顶叶转移。经典型DFSP组织学表现为梭形肿瘤细胞呈席纹或漩涡状排列,FS-DFSP除有经典型DFSP区域外,还可见纤维肉瘤样区域。原发灶弥漫表达CD34,1例转移灶CD34表达缺失,1例p53表达增加,FS-DFSP核分裂象与Ki-67增殖指数均高于经典型DFSP。结论FS-DFSP与经典DFSP相比,侵袭性更强,转移风险更大。肿物局部切除是经典型DFSP进展为FS-DFSP的高危因素,建议尽早扩大切除,减少肿瘤进展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纤维肉瘤型 经典型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和自体膜应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史志东 郭英 +3 位作者 王昆 唐录英 石德金 喻中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26-430,共5页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人及犬的开颅手术,比较应用新型生物型人工硬脑膜与自体骨膜修补硬脑膜的预后。方法选择临床手术病人30例,24例行生物型人工硬脑膜修补硬脑膜,6例行自体膜修补;选择的实验犬分为:1、6、12、24个月及更长时间5组,每组犬...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人及犬的开颅手术,比较应用新型生物型人工硬脑膜与自体骨膜修补硬脑膜的预后。方法选择临床手术病人30例,24例行生物型人工硬脑膜修补硬脑膜,6例行自体膜修补;选择的实验犬分为:1、6、12、24个月及更长时间5组,每组犬各3只,每只犬分别应用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及自体膜修补硬脑膜。手术后观察不同修补材料的预后。结果所有临床病人术后观察均无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及癫发生。应用生物型人工硬脑膜修补材料的动物解剖显示,修补材料外表面与颅骨膜有少许粘连、易分离,与周边缝合的硬脑膜已完全愈合,不可分辨,不能分离。从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及自体膜两种修补材料内表面来看,前者生长更接近硬脑膜,与脑表面无粘连或偶有丝状粘连,而自体膜与脑表面有丝状粘连并有少许柱状粘连。组织学镜下显示,两种修补材料与硬脑膜之间无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反应,无囊壁形成。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内表面可见上皮细胞覆盖,上皮下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增生,该修补材料被降解,总量明显减少,内部可见毛细血管。结论用生物型人工硬脑膜作硬脑膜修补手术后,该型修补材料的特性使其能产生上皮,不易形成与脑组织的粘连,并逐渐被自体组织蚕食、降解和替代,达到具有实际意义的硬脑膜重建。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在修补硬脑膜缺损的实际应用中比自体膜有更大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型人工硬脑膜 自体膜 硬脑膜缺损 硬脑膜修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后门脉高压模型犬肺组织和肺动脉的病变特征 被引量:13
16
作者 池信锦 黑子清 +4 位作者 庞红宇 金亦 葛缅 黄品婕 刘德昭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观察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后门脉高压模型犬肺组织与肺动脉的病理学特点,从病理学角度初步探讨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围术期急性肺高压和肺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正常家犬18只,随机均分为阴性对照组(仅用于取肺组织和肺... 【目的】观察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后门脉高压模型犬肺组织与肺动脉的病理学特点,从病理学角度初步探讨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围术期急性肺高压和肺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正常家犬18只,随机均分为阴性对照组(仅用于取肺组织和肺动脉标本)、对照组和门脉高压模型组(采用部分结扎门静脉的方法建立门脉高压症犬的模型并饲养12周),进行门静脉和肝后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实验,在术毕后取右下肺动脉和肺组织,观察其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肺组织在经历门静脉和肝后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病理形态学改变,但以模型组改变更为显著。门脉高压症犬肺小动脉密度、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和血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WA/TA)均显著大于阴性对照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的肺血管发生了以中膜增厚、动脉管壁肥厚为主要特征的血管重构现象。【结论】模型组犬易发生急性肺高压及肺损伤的特殊的病理学改变与存在门脉高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 急性肺损伤/病理学 门静脉-下腔静脉阻断与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flunomide对实验性IgA肾病大鼠肾脏TGF-β_1、MC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汤颖 娄探奇 +2 位作者 成彩联 游宇平 冯智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04-605,608,共3页
目的:分别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研究leflunomide对实验性IgA肾病(IgAN)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水平的影响,了解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IgAN大鼠模型,随机分成leflunomide组、强的松组、模型对照组,并同时... 目的:分别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研究leflunomide对实验性IgA肾病(IgAN)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水平的影响,了解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IgAN大鼠模型,随机分成leflunomide组、强的松组、模型对照组,并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化、RT-PCR的方法分别检测和比较各组肾组织TGF-β1、MCP-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Leflunomide组TGF-β1、MCP-1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leflunomide组与激素组相比,TGF-β1、MCP-1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Leflunomide可通过下调TGF-β1、MCP-1在肾脏的表达,减少局部炎症反应,延缓肾脏纤维化的进程,从而保护肾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FLUNOMIDE 肾小球肾炎 IGA 转化生长因子β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19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表达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清绪 邵春奎 +5 位作者 冯智英 黄本强 韩安家 熊敏 赵文丽 武彤彤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8-681,共4页
目的探讨CK19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在甲状腺癌和良性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情况,以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62例甲状腺癌(30例典型乳头状癌、22例滤泡型乳头状癌和10例滤泡型癌)和44例良性甲... 目的探讨CK19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在甲状腺癌和良性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情况,以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62例甲状腺癌(30例典型乳头状癌、22例滤泡型乳头状癌和10例滤泡型癌)和44例良性甲状腺病变(2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4例甲状腺腺瘤和8例桥本氏甲状腺炎)中CK19和TPO的表达。结果CK19在甲状腺癌中表达率为96.8%,在良性甲状腺病变中极少表达或小灶性弱表达,表达率为4.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TPO在良性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率为100%,在甲状腺癌中极少表达或小灶性表达,表达率为3.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K19和TPO在甲状腺癌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疾病/诊断 角蛋白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NK/T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志刚 莫祥兰 +3 位作者 苏祖兰 邵春奎 梁琼 梅开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62-2365,共4页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Z-leu-leu-leu-CHO,三肽基乙醛)对NK/T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细胞,噻唑蓝[3(4,5二甲基噻唑2)...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Z-leu-leu-leu-CHO,三肽基乙醛)对NK/T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细胞,噻唑蓝[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结果:1μmol/LMG132作用24h,HANK1细胞增殖抑制率为(57.72±7.44)%,而0.1μmol/LMG132作用24h,增殖抑制率仅为(3.98±0.07)%;MG132剂量大,增殖抑制率高;1μmol/LMG132作用24h后,HANK1细胞G1和G2期细胞分别为(72.33±3.44)%和(12.86±1.29)%,对照组为(63.63±2.29)%和(7.94±1.91)%,用药组G1和G2期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早期凋亡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分别为(33.57±2.10)%和(16.66±0.47)%,而对照组仅为(7.18±0.82)%和(3.81±1.06)%,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率明显增高(P<0.01,P<0.01)。结论:MG132抑制NK/T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使细胞周期G1和G2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并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很可能成为治疗进展期NK/T细胞淋巴瘤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T细胞淋巴瘤 HANK1细胞 MG132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弹力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纤维化程度分级的对比 被引量:8
20
作者 彭令荣 孟占鳌 +2 位作者 王劲 陈健宁 刘卫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930-2933,共4页
目的对比磁共振弹力成像(MRE)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BH)纤维化程度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CBH患者93例,均行肝穿刺活检,按照纤维化程度分级为S0-S4级;同期收集肝功能正常的健康查体者1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pe... 目的对比磁共振弹力成像(MRE)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BH)纤维化程度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CBH患者93例,均行肝穿刺活检,按照纤维化程度分级为S0-S4级;同期收集肝功能正常的健康查体者1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pearman分析肝纤维化程度分级与弹性值、ADC值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肝弹性值、ADC值诊断纤维化程度分级的效能。结果患者组弹性值与纤维化程度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962,P<0.01),患者组ADC值与纤维化程度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823,P<0.01);MRE/ADC检测肝脏≥S1、≥S2、≥S3、S4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3/0.868、0.995/0.947、0.998/0.948、0.996/0.889,它们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RE和DWI诊断肝纤维化程度分级均有较高的价值,MRE诊断效能优于DW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弹性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