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IDEAL-IQ序列对肝脏脂肪变性和铁过载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8
1
作者 郭若汨 唐文杰 +6 位作者 朱叶青 单群刚 李庆玲 王劲 孟晓春 康庄 单鸿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9-692,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IDEAL-IQ序列对肝脏脂肪变性和铁过载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脂肪肝患者(脂肪肝组),20例地中海贫血反复输血患者(贫血组),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3.0T MRI的IDEAL-IQ序列扫描,通过脂肪比像、R2*弛豫率像对... 【目的】探讨磁共振IDEAL-IQ序列对肝脏脂肪变性和铁过载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脂肪肝患者(脂肪肝组),20例地中海贫血反复输血患者(贫血组),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3.0T MRI的IDEAL-IQ序列扫描,通过脂肪比像、R2*弛豫率像对肝脏的脂肪含量、铁含量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脂肪肝组的肝脏脂肪含量为(15.28±5.75)%,对照组的脂肪含量为(3.45±1.8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贫血组的肝脏R2*值为(592±115)Hz,对照组R2*值为(37±15)Hz,两者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有2例贫血组患者脂肪含量测定分别为15%、45%。【结论】磁共振IDEAL-IQ序列一次扫描即获得多组图像,其中脂肪比像、R2*弛豫率像可以对肝脏内的脂肪含量、铁含量行定量分析,对肝脏铁过载患者的肝脂肪变性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脂肪变性 铁过载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洛地特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文哲瑶 王琪 +4 位作者 唐喜香 朱碧连 尹琼丽 周丽 陈燕铭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6-383,共8页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高糖环境下培养的原代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EC)中C1q/TNF相关蛋白3(CTRP3)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及舒洛地特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舒洛地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REC分为以下4组:对...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高糖环境下培养的原代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EC)中C1q/TNF相关蛋白3(CTRP3)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及舒洛地特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舒洛地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REC分为以下4组:对照组(普通内皮细胞培养基,含5.5 mmol/L葡萄糖),甘露醇组(24.5 mmol/L甘露醇+5.5mmol/L葡萄糖),高糖组(30 mmol/L葡萄糖),舒洛地特干预组(0.25、0.5、1.0 LRU/m L舒洛地特+30 mmol/L葡萄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CTPR3、TNF-α、MCP-1及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果】高糖培养HREC,见CTRP3蛋白表达水平随高糖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增加并在干预8 h时达到峰值(P<0.01),当高糖培养并加入舒洛地特干预后CTRP3的蛋白表达水平与高糖组相比呈剂量依赖性下降(P<0.05)。此外,高糖培养12h后TNF-α、MCP-1及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当高糖培养下加入舒洛地特干预后,TNF-α、MCP-1及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高糖组(P<0.05)。对照组与甘露醇组间CTPR3、TNF-α、MCP-1及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高糖可使HREC中CTRP3蛋白表达上调,舒洛地特可抑制高糖引起的CTRP3蛋白表达增加;舒洛地特可抑制高糖诱导的HREC中转录因子p-NF-κB p65及炎症因子TNF-α、MCP-1的表达水平升高,这可能是其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RP3 舒洛地特 人视网膜内皮细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杖苷对ApoE^(-/-)小鼠肝脏miR-214表达水平及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周凤华 温子云 +4 位作者 何泽淮 李梅 尹琼丽 石成钢 成彩联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3-767,共5页
目的研究虎杖苷(PD)对Apo E-/-小鼠肝脏mi R-214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雄性Apo E-/-小鼠,建立小鼠AS模型。将Apo E-/-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即模型组(Model)、辛伐他汀组(Simvastatin)、PD低剂量组(PDL)、PD高剂量组(PD... 目的研究虎杖苷(PD)对Apo E-/-小鼠肝脏mi R-214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雄性Apo E-/-小鼠,建立小鼠AS模型。将Apo E-/-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即模型组(Model)、辛伐他汀组(Simvastatin)、PD低剂量组(PDL)、PD高剂量组(PDH),另设10只同龄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连续给药12周后取血,检测小鼠血糖、血脂、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肝脏T-SOD及MDA等指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切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 R-214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血糖和血清中TC、TG、LDL-C、ALT和AST,以及肝脏中MD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血清中HDL-C和肝脏中TSOD、mi R-214则显著降低(P<0.01),肝切片可见细胞内充满大小不一脂滴,大部分肝细胞呈现脂肪变性;与模型组相比,PD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小鼠空腹血糖、血清TC、TG、LDL-C、AST、ALT以及肝脏中的MDA(P<0.05),并且能够显著升高血清HDLC和肝脏mi R-214及T-SOD(P<0.05);PD高、低剂量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所减轻。结论 PD能降低AS小鼠血糖、血脂,并保护肝功能,其机制可能主要与PD升高肝脏mi R-214水平,调节T-SOD与MDA等氧化应激指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苷 动脉粥样硬化 miR-214 肝功能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PEDF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吕秋菊 唐喜香 +4 位作者 文哲瑶 王曼曼 穆攀伟 舒囧 陈燕铭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119,共6页
【目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通过抗血管增生、抗炎、抗氧化应激等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而单核/巨噬细胞(CD14+)与慢性炎症关系密切。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外周血CD14+细胞中PEDF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探讨DR发病机制提供线... 【目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通过抗血管增生、抗炎、抗氧化应激等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而单核/巨噬细胞(CD14+)与慢性炎症关系密切。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外周血CD14+细胞中PEDF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探讨DR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DM组)108例,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52例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5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52例。收集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细胞计数相关指标;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患者PBMC,免疫磁珠分离法提取CD14+细胞;剩余PBMC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比较总PBMC(t PBMC)与分离掉CD14+细胞的PBMC[PBMC(ex CD14+)]中PED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DR组和NDR组单核细胞绝对值较NC组升高(P<0.05),但DR组和NDR组间单核细胞绝对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淋巴细胞绝对值较NDR组明显减低(P<0.05);与t PBMC相比,PBMC(ex CD14+)中PED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DR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增加。单核细胞是PBMC中表达PEDF的主要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对评估糖尿病眼动脉硬化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庆玲 郭若汨 +4 位作者 李全喜 骆众星 张建生 陈燕铭 单鸿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0-303,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对评估糖尿病眼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非糖尿病患者和2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RP)及曲...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对评估糖尿病眼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非糖尿病患者和2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RP)及曲面重建(CPR),观察眼动脉的管腔情况。【结果】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清晰显示眼动脉形态、走行,以及病变的部位、情况。22例糖尿病患者血管呈不同程度粥样硬化表现。其中颅内段轻度狭窄6侧,中度狭窄4侧;视神经管内段轻度狭窄2侧,中度狭窄4侧;眶内段轻度6侧,中度狭窄2侧。斑块性质以钙化斑块或混合斑块为主。【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可以对糖尿病眼动脉硬化进行无创、准确、快捷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动脉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对眼动脉起源的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郭若汨 李庆玲 +4 位作者 李全喜 骆众星 朱叶青 梁莹莹 单鸿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异常起源眼动脉的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6例患者眼动脉进行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眼动脉的起源和变异。【结果】66例患者.共124侧眼动脉均清晰显示。起源于颈内动... 【目的】探讨异常起源眼动脉的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6例患者眼动脉进行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眼动脉的起源和变异。【结果】66例患者.共124侧眼动脉均清晰显示。起源于颈内动脉有120侧,分别起源于颈内动脉终段、床突上段、前膝段、海绵窦段和岩骨段。起源于脑膜中动脉有4侧。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法及容积再现4种重建方法显示眼动脉起源部位的能力近似,均能较好地显示眼动脉根部与颈内动脉之间的关系。【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能够显示眼动脉的起源和变异,为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以及眼科、显微外科、神经外科等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 变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腹腔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与改进 被引量:3
7
作者 郭宇 叶小鸣 +4 位作者 张彤 伍庄 华学锋 张琪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1期18-22,45,共6页
目的建立并改进大鼠腹腔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00只Wistar大鼠腹腔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麻醉方法、供心灌注切取、受体血管准备、吻合方法等进行了改良,术后统计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结果供... 目的建立并改进大鼠腹腔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00只Wistar大鼠腹腔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麻醉方法、供心灌注切取、受体血管准备、吻合方法等进行了改良,术后统计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结果供体准备、供心摘取时间共(13±3)min,受体血管准备时间(8±2)min,受体腹主动脉吻合时间(10±2)min,受体下腔静脉吻合时间(7±3)min,供心冷缺血时间(30±6)min。手术成功大鼠恢复血供到开始心室纤颤时间(5±2)s,心室纤颤期为(10±3)s。100只中,成功94只,成功率为94%,死亡6只,包括术中麻醉意外死亡3只,术中误伤心耳出血死亡2只,肺血管结扎处出血死亡1只。结论大鼠腹腔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操作方法经过改进后,降低了手术难度,手术成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同种移植 异位移植 大鼠 手术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单侧腺体上极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Graves′病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翘楚 刘宇 +5 位作者 姜华 刘瑞磊 李玺 黄泽楠 吴珏堃 黄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0-564,共5页
【目的】评估改良后保留单侧腺体上极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式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比较了两种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改良后保留单侧腺体上极术式(Ⅰ组59例)和传统的保留双侧甲状腺背侧组织术式(Ⅱ组54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复发率和... 【目的】评估改良后保留单侧腺体上极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式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比较了两种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改良后保留单侧腺体上极术式(Ⅰ组59例)和传统的保留双侧甲状腺背侧组织术式(Ⅱ组54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初次手术时间基本相同,但Ⅰ组患者的失血量、二次手术时间、喉返神经损伤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Ⅱ组。此外,Ⅰ组无术后血肿,Ⅱ组出现3例(5.56%)术后血肿。Ⅰ组2例(3.39%)和Ⅱ组4例(7.40%)出现短暂的低钙血症。【结论】在失血量、二次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方面,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保留单侧腺体上极的术式比保留双侧甲状腺背侧组织术式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病 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甲状腺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骨保护素和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与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奔容 唐喜香 +2 位作者 江博雄 李梅 王一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1-998,共8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和可溶性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sRANKL)水平与可能左室舒张功能障碍(LADD)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68例T2DM患者和37例健康对照者,利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OPG和sRANKL水平,同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和可溶性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sRANKL)水平与可能左室舒张功能障碍(LADD)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68例T2DM患者和37例健康对照者,利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OPG和sRANKL水平,同时利用心脏彩超测定T2DM患者左室舒张功能,E/A<1定义为LADD。进一步将T2DM患者分为E/A≥1和E/A<1两个亚组。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logistics回归分析和ROC曲线评估血清OPG和sRANKL与T2DM患者可能LADD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T2DM患者血清OPG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而sRANKL水平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32)。亚组分析则显示E/A<1组的OPG水平较E/A≥1组升高(P<0.01),而sRANKL降低(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OPG水平与E/A比值呈负相关,而sRANKL则与E/A比值呈正相关。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血清OPG水平[OR(95%CI)=1.068(1.031,1.106),P<0.001]和sRANKL水平[OR(95%CI)=0.976(0.959,0.992),P=0.003]与T2DM患者可能LVDD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OPG与sRANKL诊断糖尿病患者可能LADD的敏感性为78.13%,特异性为88.3%(曲线下面积:0.857;95%CI=(0.768,0.946);P<0.001)。【结论】T2DM患者血清中升高的OPG和降低的sRANKL水平提示其可能与LADD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左室舒张功能障碍 骨保护素 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头皮皮脂腺癌的基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奔容 王一娜 +3 位作者 江博雄 梁亚乐 蔡胜军 张娜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2-717,共6页
【目的】在全外显子组水平对比头皮皮脂腺癌(SC)和头皮皮脂腺瘤(SA)的相关致病性基因突变的差异。【方法】对经过病理诊断的头皮SC和SA样本各1例,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筛选可疑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进... 【目的】在全外显子组水平对比头皮皮脂腺癌(SC)和头皮皮脂腺瘤(SA)的相关致病性基因突变的差异。【方法】对经过病理诊断的头皮SC和SA样本各1例,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筛选可疑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进行突变的保守性和功能分析。利用SciClone软件来追踪亚克隆进化可以得到每例肿瘤样本的克隆性图谱信息。通过MutSigCV软件筛选得到高频显著基因,将体细胞变异与已知驱动基因进行比较,筛选出该肿瘤样本中的已知驱动基因。【结果】经过对比发现,与头皮SA相比,SC存在两个驱动基因ACVR1B和TFDP1的基因突变。【结论】头皮SC驱动基因ACVR1B和TFDP1的基因突变如果能在更大的病例队列中得到证实,对其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治疗靶点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皮脂腺癌 全外显子组测序 驱动基因 激活素受体1B 转录因子Dp1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中肾小球“小管化”现象的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瑭 陈燕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858-1861,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 nephrosis,PAN)模型中肾小球"小管化"的现象。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溶媒对照组(一次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及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 目的观察大鼠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 nephrosis,PAN)模型中肾小球"小管化"的现象。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溶媒对照组(一次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及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后2、5、10、15、20 d组(均一次性腹腔注射溶于生理盐水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15 mg/100 g),每组5只。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15 mg/100 g的方法制作PAN模型。用HE染色、免疫荧光检测和透射电镜观察的方法确定各组大鼠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的类型,测定各组24 h尿蛋白定量。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该现象的发生率和严重度差异。结果大鼠PAN模型肾小囊壁层的立方状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学表型均与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表型一致,即肾小球发生了"小管化"。模型初期,肾小球"小管化"的发生率和严重度随模型进展逐渐加重,10、15 d组较正常组均明显升高(P<0.05),20 d组虽然"小管化"仍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但已出现下降的趋势。肾小球"小管化"的发生率(r=0.55,P<0.05)和严重度(r=0.56,P<0.05)与24 h尿蛋白定量正相关。结论大鼠PAN模型发生了肾小球"小管化",并且在模型中呈现动态变化。这一现象有可能为研究足细胞和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 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 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 肾小球小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