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单中心诊疗经验
1
作者 林颖 徐敏仪 陶金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7-473,共7页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总结诊疗经验。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2015年1月至2025年1月期间收治的16例肾移植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胃肠镜等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总结诊疗经验。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2015年1月至2025年1月期间收治的16例肾移植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胃肠镜等辅助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出血部位、病因、治疗方案及转归情况,并总结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12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食管、7例胃、2例十二指肠),4例下消化道出血(2例回肠、2例肛门)。1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4例下消化道出血均表现为便血;12例上消化道出血,其中2例患者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血红蛋白下降,无呕血、黑便等症状,9例患者表现为黑便,1例患者表现呕血。16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为(71±18)g/L,其中1例出现休克症状,9例出现头晕、乏力、胸闷等贫血症状,6例一般情况较好。16例患者中10例消化道出血量较少,一般情况稳定,药物可治愈;2例患者胃镜提示消化性溃疡且存在裸露血管,予钛夹夹闭血管止血治疗;1例患者胃镜提示贲门撕裂,予钛夹夹闭撕裂处止血;1例患者胃镜提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予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治疗;1例患者内痔出血,择期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1例患者急诊全腹部增强CT提示回肠活动性出血,予肠系膜动脉腔内栓塞术治疗。16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昏迷,自动出院,其余患者出血情况均治愈并出院,预后良好。结论肾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不一、病因众多,应积极早期诊断及治疗。除药物治疗外,必要时可通过内镜、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提高诊疗效果,最大程度降低消化道出血对移植肾造成的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消化道出血 诊断 治疗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食管静脉曲张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90
2
作者 陈妤 田虹 +3 位作者 黄晓丽 王省 杨英慧 吴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8-283,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科2011年6月30日至2012年7月1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周岁)464例,将肝硬化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60例的临床资料,与同期肝硬化患者... 【目的】总结分析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科2011年6月30日至2012年7月1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周岁)464例,将肝硬化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60例的临床资料,与同期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同时与非肝硬化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46例的内镜特点进行比较,并对3组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非静脉曲张出血占同期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比率为27.5%,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同期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比率为72.5%,肝硬化非静脉曲张出血占同期上消化道出血的比率为12.9%。肝硬化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以呕吐咖啡样物为主,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以呕血为主;肝硬化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人群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人群;在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内镜分析中,肝硬化患者以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最高,肝硬化组比非肝硬化组更易患胃溃疡及食管溃疡。【结论】肝硬化患者出现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并非罕见,以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最高,肝硬化患者更易患胃溃疡及食管溃疡,及时的内镜检查对治疗的决策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非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MELD 3.0为基础的模型在预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生存预后中的价值
3
作者 钟臻蔚 Kodjo Kunale ABASSA +2 位作者 陈荣 郭云蔚 吴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8-327,共10页
【目的】探讨MELD3.0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同时建立有效的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分析2011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十年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首次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的住院患者共788例的临床资料,随访至2023年12... 【目的】探讨MELD3.0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同时建立有效的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分析2011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十年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首次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的住院患者共788例的临床资料,随访至2023年12月31日,根据入院后30 d、90 d、1年及3年的随访结果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应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研究基线时MELD 3.0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并与MELD-Na和MELD对比。筛选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死亡相关的其他危险因素,建立以MELD 3.0为基础的酒精性肝硬化生存预测模型。【结果】对于本队列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在预测30 d、90 d、1年和3年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生存预后时,MELD 3.0的AUC分别为0.823、0.730、0.686和0.658,优于MELD-Na(分别为0.802,0.708,0.666,0.645)和MELD(分别为0.698,0.668,0.654,0.633)(均P<0.05);在时间方面,MELD3.0在预测短期30 d和90 d生存预后时较有优势(AUC分别为0.823和0.730,均P<0.05),预测长期1年及3年生存预后稍弱但也有一定价值(AUC分别为0.686和0.658,均P<0.05)。为提高1年生存预测价值,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联合LASSO回归筛选出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显著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MELD 3.0、基线腹水和肝癌,以此建立的生存预测模型AUC值为0.748,敏感性为0.695,特异性为0.775。【结论】MELD3.0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30 d、90 d、1年及3年的生存情况预测能力优于MELD-Na和MELD评分,MELD 3.0结合腹水和肝癌建立的预测模型能提高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年生存预后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病 预后 MELD3.0 MELD MEL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γδ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安全性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彦 张亦甜 +7 位作者 徐艳 李曼 黎嘉伟 孟令雯 向征 刘冰 尹芝南 吴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60,共8页
目的:探讨使用同种异体Vγ9Vδ2 T细胞回输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安全性及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珠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例晚期HCC患者,从健康供体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经刺激扩增培... 目的:探讨使用同种异体Vγ9Vδ2 T细胞回输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安全性及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珠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例晚期HCC患者,从健康供体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经刺激扩增培养获得Vγ9Vδ2 T细胞,经质控放行后予以回输治疗,回输细胞剂量为5×10^(8)个/次,每两周一次,回输次数9次以上,治疗后检测患者αβT细胞、B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各亚群比例,转氨酶、肌酐、肌酸激酶等肝、肾、心功能生化标志物,以及血常规三系(白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4例患者在回输治疗后均显示出对异体Vγ9Vδ2 T细胞良好的耐受性;转氨酶、肌酐、肌酸激酶等肝、肾、心功能生化标志物以及血常规三系细胞数量在回输前后均无明显变化;患者的Tfh1、Tc1、CD127^(+)TEM、HLADR^(+)CD8^(+)T细胞、CD27-B细胞比例有升高趋势,提示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增强。结论:同种异体Vγ9Vδ2 T细胞治疗晚期HCC有较好的安全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同种异体γδT细胞 免疫治疗 安全性 免疫功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通过调控肠上皮细胞焦亡在结肠炎症中的作用
5
作者 易玉君 翟晓明 +1 位作者 刘慧玲 陶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2-638,共7页
目的 明确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通过调控肠上皮细胞的焦亡水平在结肠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PTTG1野生型(WT)小鼠和PTTG1基因敲除(KO)小鼠各1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为PTTG1 WT对照组(control组)和实验组(3%DSS组),PTTG1 KO... 目的 明确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通过调控肠上皮细胞的焦亡水平在结肠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PTTG1野生型(WT)小鼠和PTTG1基因敲除(KO)小鼠各1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为PTTG1 WT对照组(control组)和实验组(3%DSS组),PTTG1 KO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6 d诱导急性实验性结肠炎,对照组给予无菌双蒸水。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收集小鼠结肠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焦亡相关蛋白NLRP3、ASC、GSDMD的表达水平。在人源结肠上皮细胞系(HcoEpic)中,通过shRNA沉默PTTG1的表达,TNF-α刺激细胞以诱导细胞炎症模型,检测GSDMD的表达水平。结果 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组织中PTTG1表达减少(P <0.01),PTTG1敲除加重小鼠结肠炎症,PTTG1 KO实验组小鼠的结肠黏膜上皮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 <0.05)。在HcoEpic中沉默PTTG1的表达,TNF-α刺激后,细胞的GSDMD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 <0.05)。结论 PTTG1抑制肠上皮细胞的焦亡,当PTTG1缺失时,肠上皮细胞焦亡水平上调加重结肠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PTTG1 焦亡 GSD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patology|肝细胞来源MASP1活化肝星状细胞并促进肝纤维化
6
作者 刘先治 吴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33-1333,共1页
肝细胞损伤被认为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始动因素,而肝星状细胞(HSC)激活既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在肝损伤修复及愈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关于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反应对HSC的直接调节作用并不清楚。既往研究大多关注于HSC本身,... 肝细胞损伤被认为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始动因素,而肝星状细胞(HSC)激活既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在肝损伤修复及愈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关于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反应对HSC的直接调节作用并不清楚。既往研究大多关注于HSC本身,而忽略了损伤肝细胞对HSC活性的调控作用。因此,亟需进一步明确肝纤维化中损伤肝细胞对HSC的直接调节作用及详细机制,从而揭示HSC活化和肝纤维化形成的机理,并研发有效的靶向治疗手段。2023年4月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吴斌教授团队通过临床肝纤维化患者样本收集和基因敲除型小鼠构建,结合组学测序及细胞外囊泡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丝氨酸蛋白酶1(MASP1)富含在损伤肝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中。肝细胞释放的富含MASP1的细胞外囊泡被HSC内吞并通过p38 MAPK/ATF2通路激活HSC以促进肝纤维化。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肝细胞ARRB1通过诱导LAMP1泛素化降解损害溶酶体功能和自噬溶酶体降解途径,同时通过激活Rab27A信号共同抑制多囊泡体在肝细胞内的降解,并依赖于细胞外囊泡将MASP1分泌到细胞外,从而激活HSC。更重要的是,MASP1在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及血液样本中表达显著升高,在血清中尤为明显,是健康人群的10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始动因素 肝纤维化 肝细胞损伤 肝星状细胞 靶向治疗 血液样本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临床特征 被引量:26
7
作者 陈小良 李建忠 +4 位作者 杨逸冬 柯比伦 詹雅诗 陶金 吴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4-767,771,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科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4年间收治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住院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未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的... 【目的】总结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科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4年间收治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住院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未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NSAID组的69例患者在年龄构成,合并使用抗凝药物及糖皮质激素,腹痛症状,溃疡发生部位与数量,与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非NSAI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溃疡并出血引起腹痛症状较少,胃溃疡发生率高于十二指肠溃疡,多发溃疡发生率较高,在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导致60岁以上病例贫血程度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 消化性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底静脉曲张组织黏合剂注射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李雷佳 王省 +5 位作者 文卓夫 郑丰平 田虹 尉秀清 陶金 吴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6-942,共7页
【目的】分析内镜下肝硬化并胃底静脉曲张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GVI)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与肝硬化疾病相关的影响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4年6月因肝硬化伴胃底重度静脉曲张住院并行首次胃底... 【目的】分析内镜下肝硬化并胃底静脉曲张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GVI)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与肝硬化疾病相关的影响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4年6月因肝硬化伴胃底重度静脉曲张住院并行首次胃底组织黏合剂治疗的患者157例。记录其临床资料,GVI术后1年内出现门脉血栓者为血栓组,未出现血栓者为非血栓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行GVI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本研究的157例患者中,首次GVI术后1年内出现门静脉血栓者39例,未出现门静脉血栓者118例,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4.8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脾长径、术中碘油注射量在血栓组及非血栓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2、0.027;OR值分别为1.021、1.739,95%CI分别为1.003~1.040、1.066~2.837)。【结论】术前脾长径、术中碘油注射量可能是影响GVI术后门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行GVI术前需了解脾肿大情况,术中合理控制碘油注射量,以减少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底静脉曲张 组织黏合剂 肝硬化 门脉高压 门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3
9
作者 林显艺 陈伶君 +4 位作者 张恒 郭云蔚 吴小琴 郑丰平 吴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8-795,共8页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搜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0年1月到2018年12月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发生迟发性出血的106例患者为出血组,未发生出血的3856例患者为对照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搜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0年1月到2018年12月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发生迟发性出血的106例患者为出血组,未发生出血的3856例患者为对照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3962例患者中,106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出血构成比为2.68%,89.6%的迟发性出血发生在术后3d以内。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息肉大小、合并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阿司匹林用药史、华法林用药史在出血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1、0.009、0.028、0.001、0.023)。【结论】息肉大小,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病,应用阿司匹林、华法林可能是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绝大多数出血发生在术后3d内,根据患者合并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可预测患者迟发性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 息肉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变化及其与IL-6的关系 被引量:10
10
作者 尉秀清 郭云蔚 +1 位作者 文卓夫 姚集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63-1565,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正常对照、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白...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正常对照、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分别为2.3±1.1、3.7±2.3和6.9±4.1,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外周血清IL-6水平分别为(11.5±7.2)ng/L、(40.8±31.2)ng/L和(77.6±33.3)ng/L,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水平与血清IL-6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γ=0.618,P<0.05。结论:TLR4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型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受体 Toll样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受体4在乙型肝炎组织及细胞株HepG2/HepG2.2.15内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云蔚 尉秀清 +1 位作者 李永伟 杨绍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4-287,共4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乙型肝炎组织及细胞株HepG2/HepG2.2.15内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63例、慢性重型肝炎(CSH)11例及健康对照组10例肝组织TLR4的表达,综合评分法判断结果。常...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乙型肝炎组织及细胞株HepG2/HepG2.2.15内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63例、慢性重型肝炎(CSH)11例及健康对照组10例肝组织TLR4的表达,综合评分法判断结果。常规培养肝癌细胞株HepG2及HepG2.2.15,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LR4在细胞上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及阳性细胞率。【结果】TLR4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上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主要表达于肝细胞胞浆及部分胞膜,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TLR4的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呈显著正相关(r=0.632,P<0.001)。TLR4在肝癌细胞株HepG2.2.15上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及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8.24±8.18、(17.79±9.46)%,明显高于HepG2的2.33±0.41、(1.71±0.77)%(P<0.001)。【结论】TLR4的表达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密切相关,而乙型肝炎病毒可直接上调细胞TLR4的表达,故TLR4参与了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免疫反应并极有可能与免疫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R4 乙型病毒性肝炎 免疫组化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对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廖媛 潘淑茹 +1 位作者 曹宝华 罗敏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87-1790,共4页
目的评价外周血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前、治疗后3 d外周血NLR的水平及变化趋势与预后生存的关系... 目的评价外周血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前、治疗后3 d外周血NLR的水平及变化趋势与预后生存的关系。结果 51例患者治疗前外周血NLR中位值为2.95,其中治疗前NLR≥2.95的25例患者归入NLR高水平组,另外26例归入NLR低水平组。NLR高水平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1~25)个月,NLR低水平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3~30)个月,两组患者之间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经TACE治疗后3 d患者外周血NLR水平显著上升(P<0.001),其中NLR水平升高的患者(46例)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NLR水平下降的患者(5例)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甲胎蛋白水平升高(≥1 585 ng/mL)、血管侵犯、治疗前高水平NLR(≥2.95)和治疗后NLR水平下降均是影响总体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血管侵犯和治疗后NLR水平下降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治疗后外周血NLR水平下降是影响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NLR水平高的患者其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患者病理因素及预后与Bmi-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林妙霞 文卓夫 +1 位作者 冯智英 李泽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16-1819,共4页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Bmi-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1.7%,在大肠癌、大肠腺瘤及正常肠粘膜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25.0%、6.67%、0%,在大肠癌中表达明显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组(P<0.05);卡方检验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与有无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布部位、分化程度、组织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远处转移与Bmi-1蛋白高表达有关(P<0.01,OR>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Bmi-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患者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I-1蛋白 大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与病理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陶金 林颖 +4 位作者 李建忠 陈小良 田虹 郑丰平 吴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3-807,共5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35例经病理确诊的PGML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PGML发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占65....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35例经病理确诊的PGML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PGML发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占65.7%,男女比例为1.69∶1。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胃镜和CT表现与胃癌等其他胃部疾病较难鉴别,内镜下多部位深活检可提高诊断阳性率,手术联合化疗治疗可获较满意疗效。【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多属B细胞来源,胃镜检查及活检是术前最有诊断价值的方法,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病人情况进行规范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 胃镜检查 病理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F21在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程中的变化及与SREBP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云蔚 巫织娥 +1 位作者 林显艺 尉秀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3,39,共6页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在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程中肝组织和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与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的相关性,探讨其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给予C57BL/6小鼠素食和高脂饮食喂养1、9、18周,Western blot...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在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程中肝组织和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与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的相关性,探讨其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给予C57BL/6小鼠素食和高脂饮食喂养1、9、18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肝脏组织FGF21和SREBP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的FGF21水平,分析血清FGF21水平与肝组织FGF21的蛋白和m R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高脂饮食喂养至9周时,小鼠肝脏的大体外观呈典型脂肪肝表现,至18周时HE染色可见肝细胞内大量的脂质颗粒聚集。与素食喂养小鼠相比,小鼠肝组织FGF21 m RNA水平在高脂饮食喂养至9周和18周时明显升高(均P<0.05),与高脂饮食的时间呈正相关(r=0.952,P=0.000)并同时与SREBP m RNA水平正相关(r=0.725,P=0.000)。而与素食喂养小鼠相比,小鼠肝组织FGF21蛋白在高脂饮食喂养至9周和18周时明显降低(P<0.05),SREBP蛋白表达则呈相反的趋势。血清的FGF21水平,与素食喂养相比,在高脂饮食喂养至9周和18周时明显升高(均P<0.05),与高脂饮食的时间呈正相关(r=0.944,P=0.000),与肝组织的FGF21蛋白水平负相关(r=-0.704,P=0.000),与FGF21 m RNA水平正相关(r=0.910,P=0.000)。【结论】在小鼠脂肪肝的逐渐进展中,肝组织FGF21 m RNA水平升高,蛋白水平降低,血清水平升高,并伴随SREBP的表达升高,提示肝脏中FGF21转录合成增加同时分泌亦明显增加,并与肝脏脂质合成及沉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FGF21 SREB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区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扬 王金锐 +11 位作者 郑荣琴 罗渝昆 杜联芳 任秀昀 丁红 孟晓春 黄明声 任杰 郑丰平 易述红 汪根树 汪国营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已成为影响肝移植中长期疗效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根据专家经验、我国现实情况和文献报道,本文对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达成共识,从该病的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予以... 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已成为影响肝移植中长期疗效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根据专家经验、我国现实情况和文献报道,本文对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达成共识,从该病的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予以阐述,供同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缺血性胆道病变 超声造影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Hedgehog信号分子的表达 被引量:6
17
作者 金海 刘慧玲 +5 位作者 李学俊 冯智英 王冰 杨建旭 汪根树 吴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部分肝切除术后Hedgehog(Hh)信号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切除肝脏左叶和中叶以建立SD大鼠部分肝切除术模型。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A)、部分肝切除术组1(B)、部分肝切除术组2(C)。A、B组于术后24 h、C组于... 目的:探讨部分肝切除术后Hedgehog(Hh)信号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切除肝脏左叶和中叶以建立SD大鼠部分肝切除术模型。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A)、部分肝切除术组1(B)、部分肝切除术组2(C)。A、B组于术后24 h、C组于术后48 h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Ki-67、Sonic Hedgehog(Shh)、Indian Hedgehog(Ihh)和Glioblastoma-2(Gli-2)的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B、C组可见肝细胞水肿,点状坏死。C组可见处于不同分裂期的细胞。B、C组Ki-67、Shh、Ihh和Gli-2的表达明显高于A组(P<0.01),C组Ki-67、Shh、Ihh及Gli-2的表达高于B组(P<0.01)。结论:部分肝切除术后Hh信号通路被激活,可能参与促进肝脏修复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切除术 肝再生 HEDGEHOG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2和TLR4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9
18
作者 郭云蔚 李永伟 +2 位作者 尉秀清 冯智英 杨绍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12-1915,共4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癌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生理因素的关系,探讨TLR2,TLR4在原发性肝癌疾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在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检测原...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癌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生理因素的关系,探讨TLR2,TLR4在原发性肝癌疾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在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TLR2、TLR4的表达。结果:原发性肝癌组织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TLR2和TLR4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但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不论是肝癌组织还是癌旁组织,TLR2和TLR4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P<0.05),有门静脉分支癌栓的患者癌组织TLR4的表达强度低于无门静脉分支癌栓的患者(P<0.05)。结论:肝癌组织TLR2和TLR4的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受到相对抑制,但高于正常肝组织,TLR2和TLR4信号途径可能参与了原发性肝癌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Toll样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中Bmi-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林妙霞 文卓夫 冯智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7-501,共5页
目的:研究大肠肿瘤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探讨Bmi-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Bmi-1蛋白在60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黏膜... 目的:研究大肠肿瘤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探讨Bmi-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Bmi-1蛋白在60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3组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并探讨大肠癌中Bmi-1蛋白表达与Ki67蛋白的相关性。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mi-1蛋白在大肠癌、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5.0%、6.7%、0%,Bmi-1蛋白在大肠癌中表达明显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组(P<0.05),而在腺瘤组及正常组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P>0.05);Bmi-1蛋白高表达与有无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布部位、分化程度、组织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大肠癌中Bmi-1蛋白高表达与Ki67蛋白表达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Bmi-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患者侵润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Bmi-1 蛋白质Ki67 结直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肝和慢性重型乙肝患者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的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尉秀清 崇雨田 文卓夫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TLR2)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设定为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0例设定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健康志愿者30例为...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TLR2)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设定为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0例设定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健康志愿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2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并取对数作为复制水平的指标,总胆红素(TB)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检测按照本院常规检测。三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cheffe检验进行两两间的比较;两组计量资料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两组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表达强度和外周血清TNF-α水平均分别为(21.5±2.7)MFI、(39.0±4.1)MFI、(47.7±21.4)MFI和(54±38)ng/L、(164±90)ng/L、(360±140)ng/L,依次逐渐升高,且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表达水平与血清TNF-α表达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TB,PT和血清HBV DNA对数值分别为(470±225)μmol/L与(101±131)μmol/L,(35.1±21.1)s与(15.4±2.2)s和5.9±2.0与5.4±1.6;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TB、PT显著升高而血清HBV DNA对数值无显著性差异;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表达水平与TB及PT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但与血清HBV DNA对数值间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TLR2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TOLL样受体2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