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慢性肾损伤患者血清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与验证 被引量:3
1
作者 丁璐 刘胜 胡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5-342,共8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及其他生物标志物在急、慢性肾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在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急性... 目的:探讨血清中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及其他生物标志物在急、慢性肾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在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171例及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209例。收集各组成员的钾(K)、钠(Na)、氯(Cl)、二氧化碳(CO_(2))、尿素(Urea)和葡萄糖(GLU)数据。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94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并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3组成员血清中的NGAL水平。分析血清NGAL和其他生物标志物在鉴定急性和慢性肾损伤中的诊断有效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AKI和CKD患者发生的因素。此外,还构建了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评估这些生物标志物在肾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NGAL可能是肾损伤的检测标志物。一般资料显示,在AKI组及CKD组中,K、Na、CO_(2)、Urea、GLU和NGAL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Na、Urea、GLU和NGAL水平均为AKI或者CKD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AKI组中,Na、Urea、GLU和NGAL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11、0.960、0.793和0.841(P<0.01);在CKD组中,Na、Urea、GLU和NGAL的AUC分别为0.681、0.990、0.703和0.930(P<0.01)。NGAL和Urea联合诊断AKI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81.9%和61.1%,诊断CKD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62.7%和80.0%。结论:血清NGAL可作为急、慢性肾损伤的指标,联合其他生物标志物在急、慢性肾损伤中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生物标志物 急性肾损伤 慢性肾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8例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及药敏结果分析
2
作者 王奇 卢润禹 +5 位作者 肖珂 陆锦辉 朱冬林 周文营 李晓杰 席云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31,共5页
目的 分析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体外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8-2021年收治的13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表现、基础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38例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 目的 分析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体外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8-2021年收治的13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表现、基础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38例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墨汁染色检测阳性率为73.9%,CrAg检测阳性率为100%,42例患者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疾病,49例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另外47名患者无基础疾病。患者多伴有头痛、发热、呕吐、四肢乏力和意识障碍等症状。脑脊液生化检查显示糖和氯化物减低,脑脊液蛋白升高。138株隐球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MIC范围分别为≤4~≥16μg/mL、≤0.5~1μg/mL、1~16μg/mL、≤0.125~0.5μg/mL、≤0.06~0.5μg/mL。5种抗真菌药物中5-氟胞嘧啶敏感性为95.60%,氟康唑敏感性为94.93%,伊曲康唑敏感性65.22%,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均为100%。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含免疫功能抑制疾病);CrAg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墨汁染色检测;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分离菌株对不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有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 隐球菌性脑膜炎 药敏试验 抗真菌药 脑脊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检测血清尿酸、β2微球蛋白和尿液轻链在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罗敏琪 张宏斌 +2 位作者 许珏 覃舒琪 董慧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416-2419,2424,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尿酸(UA)、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液κ、λ轻链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6例MM患者(MM组)和8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尿酸酶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尿酸(UA)、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液κ、λ轻链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6例MM患者(MM组)和8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尿酸酶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的UA、β2-MG含量;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尿液中κ、λ轻链含量。结果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MM患者血清UA、β2-MG和尿液κ、λ轻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MM组患者三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联合检测血清UA、β2-MG和尿液κ、λ轻链用于诊断MM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三者单项检测和两两联合检测;三项平行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3.32%,系列联合检测特异度为97.90%。结论联合检测血清UA、β2-MG和尿液κ、λ轻链可用于MM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联合检测 血清尿酸 血清Β2微球蛋白 尿液κ、λ轻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T、AST、TBil及PT变化趋势与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0
4
作者 杨波 吴元凯 +3 位作者 陈忠诚 高志良 崇雨田 谢仕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分析ALT、AST、TBil、PT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病程中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对预后判定的意义。方法499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按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入院后每周检测其血清ALT、AST、TBil、PT,分析上述指标... 目的分析ALT、AST、TBil、PT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病程中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对预后判定的意义。方法499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按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入院后每周检测其血清ALT、AST、TBil、PT,分析上述指标动态变化趋势及与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院时两组间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入院第2~6周,死亡组ALT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而死亡组AST水平则在入院第1~5周均高于存活组(P<0.05)。两组ALT及AST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但在相同时间里死亡组ALT及AST下降幅度较存活组小,入院第6周后两组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TBil、PT水平在入院后各周检测均高于存活组(P<0.001)。在第一周内两组TBil均升高,但从入院后第二周开始,存活组TBil、PT达峰值后开始随时间逐渐下降,而死亡组TBil、PT则随时间持续升高。结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入院后早期ALT、AST、TBil、PT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其预后,动态观察其变化有助于早期判断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藤碱抑制TNF-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CAM-1表达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建林 林灼锋 +2 位作者 罗敏琪 古洁若 余步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4-638,共5页
目的:研究青藤碱(SN)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从新鲜脐带中分离培养HUVECs。用TNF-α诱导HUVECs表达VCAM-1,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SN(0.25、0.5和1.0 mol/L)或地塞米松(1.0×10-... 目的:研究青藤碱(SN)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从新鲜脐带中分离培养HUVECs。用TNF-α诱导HUVECs表达VCAM-1,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SN(0.25、0.5和1.0 mol/L)或地塞米松(1.0×10-6mol/L)进行干预,培养12 h后收获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检测VCAM-1 mRNA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VCAM-1表达。结果:TNF-α可诱导VCAM-1mRNA和VCAM-1的表达。进行药物干预后,各干预组相对VCAM-1 mRNA表达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SN(1.0 mol/L)和SN(0.5 mol/L)干预组细胞表面VCAM-1表达下降(P<0.05)。SN(0.25 mol/L)和地塞米松(1.0×10-6mol/L)干预组未显示对TNF-α诱导的VCAM-1表达有抑制作用。结论:SN可抑制TNF-α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藤碱 内皮细胞 细胞粘附分子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15
6
作者 朱冬林 席云 吴雪琼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64-868,共5页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MI(GSTM1)和T1(GSTT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TDLI)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抗结核治疗后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228例(病例组)及未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300例(对照组,应用...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MI(GSTM1)和T1(GSTT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TDLI)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抗结核治疗后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228例(病例组)及未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300例(对照组,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其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GSTM1基因缺失型频率分别为58.3%和5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I.363,95%CI=0.963-1.929);GSTT1基因缺失型频率分别为45.2%和49.3%,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分析也未发现两种基因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发生中具有协同作用。结论汉族人群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TM1 GSTT1 结核 肝损害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朱冬林 席云 吴雪琼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174,178,共4页
结核病目前依然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之一。据WHO估计,我国2006年发病人数达131万,其中涂阳肺结核60万,位居世界第2位,为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目前,许多国家采用以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为核心的... 结核病目前依然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之一。据WHO估计,我国2006年发病人数达131万,其中涂阳肺结核60万,位居世界第2位,为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目前,许多国家采用以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为核心的结核病短程化疗方案,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 易感基因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短程化疗方案 涂阳肺结核 结核病 发病人数 吡嗪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HBsAg水平与HBV DNA病毒复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卢建溪 陈文思 +2 位作者 舒欣 曹红 李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39-1842,共4页
目的:病毒载量的测定常被用来诊断和监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文献报道采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反应测定HBsAg水平可作为替代标记。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血清HB-sAg水平和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 目的:病毒载量的测定常被用来诊断和监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文献报道采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反应测定HBsAg水平可作为替代标记。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血清HB-sAg水平和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47例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男性35人,女性12人,平均年龄(35±8)岁]。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单一治疗患者(18例)、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患者(14例)、拉米夫定单一治疗患者(15例)治疗48周并留取0、4、8、24、48、72周的血清。用TaqMan PCR测定HBV DNA水平,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反应测定HBsAg水平。结果:18例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单一治疗的患者和14例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的患者可观察到HBsAg滴度随HBV DNA复制水平的一致变化,呈显著相关(r=0.83,P<0.01)。而在15例拉米夫定单一治疗的患者则未观察到HBsAg滴度随HBV DNA复制水平一致的变化趋势,但无相关性。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单一治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的患者HBsAg水平中位数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拉米夫定单一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在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期间,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水平显著相关,动态HBsAg定量监测对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作为监测HBV疗效的替代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DNA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异变形杆菌感染临床分布与耐药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朱键 张永标 +3 位作者 杨晓燕 梁彩倩 符永玫 罗敏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4-837,共4页
目的:了解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特征及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s)进行药敏试验,K-B纸片扩散法进行ESBLs表型筛选与确证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 目的:了解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特征及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s)进行药敏试验,K-B纸片扩散法进行ESBLs表型筛选与确证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分离无重复奇异变形杆菌109株,标本来源主要为尿液、痰液和伤口分泌物,分别占41.3%、23.9%和18.3%;科室来源主要为肾内科、泌尿外科和内分泌科,分别占14.7%、11.9%和11.0%;ESBLs检出率为10.1%,ESBLs(+)株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ESBLs(-)株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结论:奇异变形杆菌主要引起泌尿道、呼吸道和伤口感染,ESBLs在该菌中有一定程度的流行,并成为介导其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临床上宜常规对该菌进行ESBLs检测,并结合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杆菌 奇异 感染 耐药性 抗菌药物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C对诊断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朝霞 帅小明 +1 位作者 罗敏琪 梁敏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6期2803-2804,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的检测对诊断肾脏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UV-GLDH法和Jaffe法分别测定40例健康对照者和39例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各期的血清Cys-C、尿素(Urea)和血肌酐(S...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的检测对诊断肾脏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UV-GLDH法和Jaffe法分别测定40例健康对照者和39例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各期的血清Cys-C、尿素(Urea)和血肌酐(Scr)浓度,并对各组血清Cys-C、Urea和Scr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肾病患者在肾功能正常期和肾功能储备下降期仅Cys-C与健康对照者有显著性(P<0.01),而在肾功能不全期、肾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Cys-C、Scr和Urea均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再者,Cys-C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且优于Scr、Urea与Ccr的相关性。在肾功能损害早期,血清Cys-C的阳性检出率和准确度比Scr、Urea高。结论:与Ccr、Urea和Scr相比,血清Cys-C是一种更为敏感、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对早期诊断肾脏病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胱抑素C 肾小球滤过率 肾功能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化疗后病人单肺通气时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武华 吴一龙 +2 位作者 李朝霞 黑子清 陈信芝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肺癌化疗后病人单肺通气时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癌手术病人3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各15例。U组给予乌司他丁1万U·kg-1,于麻醉...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肺癌化疗后病人单肺通气时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癌手术病人3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各15例。U组给予乌司他丁1万U·kg-1,于麻醉诱导后缓慢静注,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诱导后(S1),单肺通气40min(S2),单肺通气90min(S3),术毕双肺通气30min(S4)时,术后24h(S5)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样测IL-8和IL-10质量浓度。【结果】两组IL-8于S3、S4、S5时均显著升高(P <0.05),和C组比较,U组S3、S 4时均显著降低(P <0.05),两组IL-10于S3、S4、S5时均显著升高(P <0.05),和C组比较,U组S3、S4时均显著升高(P <0.05)。【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化疗后病人单肺通气期间炎性细胞因子IL-8的生成和释放,增强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减轻病人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通气 乌司他丁 病人 化疗后 炎性因子 IL-8 IL-10 增强 代替 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对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廖媛 潘淑茹 +1 位作者 曹宝华 罗敏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87-1790,共4页
目的评价外周血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前、治疗后3 d外周血NLR的水平及变化趋势与预后生存的关系... 目的评价外周血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前、治疗后3 d外周血NLR的水平及变化趋势与预后生存的关系。结果 51例患者治疗前外周血NLR中位值为2.95,其中治疗前NLR≥2.95的25例患者归入NLR高水平组,另外26例归入NLR低水平组。NLR高水平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1~25)个月,NLR低水平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3~30)个月,两组患者之间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经TACE治疗后3 d患者外周血NLR水平显著上升(P<0.001),其中NLR水平升高的患者(46例)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NLR水平下降的患者(5例)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甲胎蛋白水平升高(≥1 585 ng/mL)、血管侵犯、治疗前高水平NLR(≥2.95)和治疗后NLR水平下降均是影响总体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血管侵犯和治疗后NLR水平下降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治疗后外周血NLR水平下降是影响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NLR水平高的患者其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功能及类风湿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忠城 朱远航 +2 位作者 罗敏琪 陈敬杭 尹小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442-2444,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类风湿因子(R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5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总T3(TT3)、总T4(TT4)、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RF。...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类风湿因子(R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5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总T3(TT3)、总T4(TT4)、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RF。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病情各组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组FT4升高(P<0.01),中度组TT3、FT4升高(P<0.01,P<0.05),重度组TT3、FT3、TSH降低(P<0.01),重型组TT3、TT4、FT3、TSH降低(P<0.01),肝硬化组TT3、TT4、FT3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各分组血清RF水平都增高(P<0.01)。结论:随着病情变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甲状腺功能及血清RF水平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联合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与RF对评估病情发展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甲状腺功能 类风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移植后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梁家隐 李晓杰 +2 位作者 席云 黄凡华 邹碧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29-1531,共3页
目的:分析肝脏移植后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有效治疗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间送检的肝脏移植术后与非肝脏移植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比较分析。结果:肝脏移植... 目的:分析肝脏移植后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有效治疗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间送检的肝脏移植术后与非肝脏移植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比较分析。结果:肝脏移植组阳性率为81.0%,阳性球菌与阴性杆菌比例为56.9%∶43.1%。非肝脏移植组阳性率为52.2%,阳性球菌与阴性杆菌比例为61.3%∶33.3%,真菌占5.3%。肝脏移植组主要阳性球菌是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属;阴性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非肝脏移植组阳性球菌为葡萄球菌属、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最多,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变形杆菌排前三。耐药情况:肝脏移植组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喹喏酮类药物耐药率均比非移植组高。肝脏移植组大肠埃希菌产ESBL明显比非移植组高。两组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全部敏感,总体耐药率差异不大。结论:肝脏移植后胆道感染胆汁培养阳性率较非移植组高,阳性球菌比例(59.2%)比非肝脏移植组(33.3%)明显升高;肝脏移植组中大肠埃希菌产ESBL株比例及耐药率均高于非肝脏移植组。在抗生素选择时,对肝脏移植后的胆道感染应与非肝脏移植胆道感染应该区别对待,前者首先考虑为阳性肠球菌感染,后者应同时考虑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感染 肝脏移植 胆汁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受者术前肝、肾功能对术后环孢素血药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严海燕 钟日辉 +2 位作者 李朝霞 罗晓红 丁鹤林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6期317-319,共3页
目的研究肝移植受者术前肝、肾功能状况对术后使用环孢素(CsA)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至2009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经典同种异体肝移植的65例受者,术后均采用含CsA的免疫抑制方案。按术前肝、肾功能生化检测指标分为两个亚... 目的研究肝移植受者术前肝、肾功能状况对术后使用环孢素(CsA)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至2009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经典同种异体肝移植的65例受者,术后均采用含CsA的免疫抑制方案。按术前肝、肾功能生化检测指标分为两个亚组,其中肝、肾功能稍好组(Ⅰ组)37例,肝、肾功能稍差组(Ⅱ组)28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肝移植受者服用CsA后的血药谷浓度和血药峰浓度,同时检测肝移植受者肝、肾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指标的差异。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的CsA血药谷浓度与峰浓度较高(均为P<0.05),同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总胆红素和血清肌酐(Scr)也明显偏高(均为P<0.01)。结论肝移植受者术前肝、肾功能的状况会明显影响其术后CsA的血药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环孢素 药物浓度监测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朝霞 梁敏坚 +2 位作者 李林 胡波 朱振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320-2324,共5页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核心(C)基因在毕赤(Pichiapastoris)酵母中的表达,以期获得高效表达的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和特异性的重组乙肝病毒核心蛋白(HBcAg)。方法采用PCR法从含HBV全基因序列的质粒pHBV1中扩增C基因,亚克隆到pGEM-T载体中,经DNA...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核心(C)基因在毕赤(Pichiapastoris)酵母中的表达,以期获得高效表达的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和特异性的重组乙肝病毒核心蛋白(HBcAg)。方法采用PCR法从含HBV全基因序列的质粒pHBV1中扩增C基因,亚克隆到pGEM-T载体中,经DNA序列分析后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9中,构建重组质粒pPIC9-cAg。然后用电转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入酵母菌GS115,05%甲醇诱导表达。采用SDS-PAGE、Westernblot和ELISA法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结果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序列分析证实HBVC基因已正确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9中;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HBcAg在毕赤酵母细胞中表达;ELISA及Westernblot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和特异性,重组HBcAg的滴度可达1∶12800。结论成功构建了pPIC9-cAg重组质粒,并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了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和特异性的重组HBcAg,为进一步研制抗-HBc诊断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核心抗原 乙型 免疫反应性 基因表达 毕赤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核表达和制备EB病毒GST/BFRF3融合蛋白用于鼻咽癌的诊断筛查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波 陈忠城 +1 位作者 王东宁 李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47-1152,共6页
目的:构建表达EB病毒衣壳抗原BFRF3基因的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探讨其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以EB病毒DNA为模版,采用PCR法扩增目的基因BFRF3,与原核表达载体PGEX-5X-1连接,构建PGEX-5X-BFRF3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 目的:构建表达EB病毒衣壳抗原BFRF3基因的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探讨其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以EB病毒DNA为模版,采用PCR法扩增目的基因BFRF3,与原核表达载体PGEX-5X-1连接,构建PGEX-5X-BFRF3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GST/BFRF3融合蛋白。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鉴定后,纯化目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制备ELISA试剂检测鼻咽癌患者和正常人群BFRF3-IgA抗体。结果: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表达了GST/BFRF3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4 kD,免疫印迹证实目的蛋白带有免疫原性,目的蛋白经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检测鼻咽癌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和87%。结论:采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构建并表达了GST/BFRF3融合蛋白,其在鼻咽癌血清筛选中具有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EB病毒衣壳抗原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ICZαA-CDK2重组质粒的构建及表达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宪章 张战锋 +5 位作者 谢诗园 李朝霞 李林 陈炜烨 何敏 庄俊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2917-2919,共3页
目的:构建含有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CDK2)的胞外分泌型pPICZαA-CDK2重组质粒,利用毕赤酵母表达体系表达CDK2蛋白。方法:从人白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出CDK2基因,并将其插入pPICZαA质粒,构建重组质粒,化学法转... 目的:构建含有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CDK2)的胞外分泌型pPICZαA-CDK2重组质粒,利用毕赤酵母表达体系表达CDK2蛋白。方法:从人白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出CDK2基因,并将其插入pPICZαA质粒,构建重组质粒,化学法转化大肠杆菌JM109进行克隆。重组质粒pPICZαA-CDK2转化毕赤酵母菌株GS115,甲醇诱导酵母细胞进行蛋白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蛋白表达情况及抗原性。结果:PCR电泳及DNA测序证实CDK2基因已正确克隆到表达载体中;重组质粒转入酵母菌GS115,酵母经甲醇诱导表达后经SDS-PAGE检测发现在34000左右有条带,Western-Blot检测发现有与CDK2单抗结合蛋白。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初步判断CDK2全长蛋白在毕赤酵母中表达成功且抗原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2 重组质粒 毕赤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林妙霞 李泽楷 +1 位作者 罗敏琪 陈燕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65-2466,共2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分析810例健康体检者的体重指数、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和肝脏超声检查相关临床资料。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中体重指数、血压、...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分析810例健康体检者的体重指数、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和肝脏超声检查相关临床资料。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中体重指数、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中体重指数、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及舒张压升高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非酒精性 代谢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潭枫 符永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2期3959-3960,共2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117例肝硬化患者分为合并出血者(出血组)32例、无合并出血者(无出血组)85例,另选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117例肝硬化患者分为合并出血者(出血组)32例、无合并出血者(无出血组)85例,另选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4项血小板参数,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的PT和血小板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组的PT和血小板参数与无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PT和血小板参数变化能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和出血情况,可作为肝硬化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炎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